文章正文

言情小说 玄幻推理 武侠小说 恐怖小说 成人文学 侦查小说 其他连载 小小说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个辽西人的成长足迹(第九章:学海无涯苦作舟)

时间:2019/10/28 作者: 景信 热度: 174806
  第九章 学海无涯苦作舟
 
  选择了一个职业
  诠释了它的真谛
  一个强者的声音
  叩开了知识的大门
  求知不能靠施舍
  更不相信眼泪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教小学六年级语文课的女教师孟凡芹老师休产假了。这可把杨华文校长给急坏了。因为,当时找不出合适的人来接替课堂孟老师上课,而学生又不能没有老师上课。

  要说这个杨校长可不简单,他是个有着二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了,在矿山没接管这所学校之前,他就在这里任教,当了好几年的教导主任。后来学校由地方政府转交给了和尚沟煤矿管理以后,他就担任校长。可以说是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德才兼备的好校长。但是,常言说得好:“巧妇难做无你之炊”,杨校长水平再高,再有能耐,可当时没有老师可派,没有能接替孟老师的人选倒是明摆着的事实。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才刚刚起步,科学教育也刚从“文革”的阴影里走出来,当时国家需要的就是人才。而在教育战线上,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对教师的需求更是突出,真可以说是求贤若渴。像和尚沟煤矿中学这样远离县城的偏僻农村学校,教师资源非常缺乏。“文革”之前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基本都在岗位上,而“文革”后的大中专生刚毕业就被城市里的学校抢购一空。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村学校面临教师危机,有的学校严重时甚至都到了有学生却没老师,开不了课的地步。

  杨校长愁眉苦脸地想了好几天,也没想出合适的人选,最后想到了我,让我接替孟老师,教六年级语文课同时担任班主任。

  消息一出,顿时招来全校老师们的热议。“他行吗?”“他干了吗?”“一个只有初中水平、刚来学校没几天的愣头青,就教语文,而且还是高小语文课,不是闹笑话吧?”

  其实,都不用人家说,我自己都觉得难当此任,信心不足。可杨校长却鼓励我,他说:“不要听别人怎么议论,要对自己有信心!我刚毕业当老师那会,还赶不上你水平高呢,我是农中毕业,不也干这些年了吗?好好干吧,我相信你能干好!”

  校长的话对我是莫大的鼓舞,也让我增强了勇气和信心。于是,我在老师们的一片质疑声中,带着杨校长对我的信任与期望,走马上任了。

  要说我也不是一点教学经验都没有,在我初中毕业以后,还没来煤矿当工人之前,在我们大队的那个小学校还当过九个月的小学老师,尽管当时我当的是挣工分的老师,但教学都是一样的,都是站在课堂的讲台上拿着书本给学生讲课,都是手里拿着粉笔往黑板上写字。

  但是,没当过老师的人不知道,只有干过教育的人才知道,教师与教师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同样是教学生,同样是站在讲台上讲课,而由于教师的文化水平高低不同,教学经验和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所以,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作为教者的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之中,必须具备胜过学生十倍,甚至百倍的知识库存,也就是要有知识渊博、知识面宽广的优先条件。正像教育工作者常说的一句话:“老师要想倒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教出好学生,而老师也才称得上是合格的老师。

  我在教六年级语文课的时候,对这些就深有体会。尽管当时我每节课都提前认真仔细备课,写教案;而且在最开始的时候,我晚上下班甚至把教案拿回家去,在家提前演示一遍,以避免第二天讲课时出现漏洞,尽管我有满腔热血,一心扑正地想把课讲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可是,由于自己才疏学浅,管窥筐举。所以,无论我怎样努力,还是没能达到教学大纲上提出的要求,也不能弥补因知识面狭窄而给教学带来的损失,更掩盖不住虽然在传授基础知识方面阐述透彻,讲得也很明白,可是在突破知识的重点、难点上,语言平淡、贫乏,方法陈旧,办法不多,显得力不从心。

  当我在备课时,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或者是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完美准确地给予解答、解释,我课后都要查阅很多资料,有的时候急的我脑门子直冒汗。

  夜已经很深了,妻子和儿子都早已进入了梦乡,可我还坐在那盏台灯前苦苦地思索着,为那个难解的问题而苦恼,以至最后招来妻子的不满。熄灯上床睡觉,闭着眼睛埋怨自己的命太苦,都是那该死的文化大革命把自己给害了,从上学到初中毕业,念十年书,都在“文革”中度过,受“读书无用论”思想的毒害,所学到的也就是一个初中生本应该掌握知识的冰山一角,说是初中毕业,其实是有其名而无其实。还埋怨自己当时选错了路,不应该来当工人,应该首先去念高中,最后考大学,说不定现在都已经大学毕业了,何必现在遭这个罪,还让别人看不起。最后,就在那满腹的怨气中睡着了。在快要亮天的时候,儿子的哭声把我惊醒,我急忙起床,又忙着看书、备课,因为,今天还有更艰巨的任务在等着我呢!

  主管教学工作的于开洪副校长要听我的课了,同时听课的还有教导主任和几个任课老师。上课铃声响过以后,我沉着地走上讲台。那天,我讲的是一篇新课文,题目是《伟大的友谊》,那是一篇描写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中建立了伟大的友谊,共同起草撰写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重要政治文献《共产党宣言》的故事。由于我课前的精心准备,再加上我在课堂上的超水平发挥,那节课还真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之后还真让其他老师们对我另眼相看了,我也随着有些飘飘然了。

  可正当我沉醉在骄傲的氛围中的时候,于副校长找我谈话了,说要评论分析我讲的那节课。我来到于校长办公室,一开始我还觉得很自豪,以为于校长肯定会表扬我,可听着听着,我就觉得不对劲了,我也不像开始进屋的的时候那么骄傲了。

  这时就听于校长说:“你那节课总的来说讲的不错,课堂结构严谨,时间安排的合理,应该传授的知识点基本都讲了,而且你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说到这,他话锋突然一转,说:“但是,就你讲的那篇课文而言,你有一个重点问题没突出出来,你知道是什么吗?”我只是机械地摇摇头,他见我没说话,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那篇课文的重点知识。

  他说,这篇课文的题目,即《伟大的友谊》,就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关键在“伟大”二字上,这两个字可以说是这篇课文的眼睛。是因为马克思在困窘的生活条件下,得到了恩格斯的支持,也就是在经济和生活上给予的支持与帮助,最终使得二人共同起草编纂了国际共产主义伟大文献《共产党宣言》。之所以说两人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是因为他们对世界有伟大的贡献,这是伟大友谊与庸俗意义上的友谊的本质区别,而你当时只是重点讲了恩格斯如何在生活上关心照顾马克思,而忽略了两位导师共同为世界做出贡献的过程中而建立起来的革命友谊,容易给学生造成是因为恩格斯家里有钱,在生活上帮助了马克思,就建立了伟大友谊的错误导向。

  听完于校长对课文的分析,我顿时眼前一亮,让我茅塞顿开。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呀!我是心服口服。心里就想:“看人家,不愧是老高三毕业,分析课文就是透彻,不费吹灰之力就指出重点和难点,我还是念书太少啊!”

  这件事提醒我,今后要想继续在教育行业里干下去,要想继续吃老师这碗饭,就必须尽快想办法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把曾经落下的功课给补上,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尽快与所从事的教师工作接轨,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师岗位上免遭淘汰。

  要说的是,就在我刚刚当老师时候,中国的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在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生产力”的精神鼓舞下,中国迎来了尊重科学,尊师重教、重视人才的春天。人们的思想也随着春天的到来而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慢慢的从“读书无用论”的阴影里走了出来,重新回到了“知识能改变命运”的正确轨道上来。

  以快速发展的教育形势相适应,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渴求,全国各类大中专院校以及相关办学机构,都纷纷向全社会招生,以此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记得当时人们通过招生考试而取得大中专毕业文凭的渠道很多。各种不同形式招生考试层出不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成人自学考试,还有函大、电大、业大、刊大以及大中专院校定向为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当时叫在职提高,包括进修和委培。

  在当时科学教育的春天里,在那样大好的形势下,我能失去那么好的机会吗?于是,我报名参加了全国成人自学考试大学,想通过“自考”而达到提高文化素质和获得大专文凭的目的。与此同时,我隐约感觉到有另一个机会正在悄悄的向我走过来,但我不知道它在哪里,更不晓得那是个什么样的机会?什么时候出现?正像有一位预言家说的那样,机会有可能就隐藏在那天空中的云彩里,说不定什么时候,随着一声霹雷闪电,就会把那个机会送到你的眼前。

  我在为最热爱的事业奋斗着,也在翘首以盼着那个机会能快点到来!

  【春风捎来的消息】

  解放前的大财主人家,有一种衡量粮食多少的器具叫“斗”。它是木制品,正方形,底部小,上边大,呈喇叭状,财主们用它来收租和放租。闻名全国臭名昭著的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就曾经用大斗收租子而用小斗放租子的手段,来剥削压迫穷苦的佃户。

  解放后,这种器具被收缴到各个生产队,我小时候去生产队领粮食,就亲眼目睹过它的模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中国人大多数都看过它,而八零、九零后出生的人可能就不认识它了。还有一种和斗一样只是比斗小点的器具,它叫升,是居家过日子量粮食用的。斗和升的换算公式是:10升=1斗。

  斗和升的换算不仅限于粮食,后来算命先生还用它来衡量人的命是几升几斗。十升命最好,也就是一斗的命,命中注定一生幸福,吃穿不愁,婚姻美满,但这样的人不多。

  听我妈说过,我在刚出生还没换“人子”之前,是个赶大车的车老板,才是六升的命;换了“人子”以后,我就是老爷庙上的金童子了,变成了八升的命。也就是说距离一斗还差那么一点,俗话说那叫:“背着八升不够斗”,说我办什么事情也好,有什么好事找上我也好,都不会顺顺当当,一帆风顺的,总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插曲,会经历风雨;必须再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才能得到老天赐予我的机会和仙果。

  当然以上说的这些都是迷信传说,我根本不信,也从来没认过命。可是,从自己已经走过的60年历程所经历过的几件大事来看,还就真的与我妈说的那个命相吻合。不知道是巧合还是确有其事,总之发生过,真实存在过。现在回头看我走过的人生之路,其实就是一部与命运不断抗争和争取机会的历史,那抗争一直都没停息过,直至现在。

  在已经过去的争取机会的经历中,要数争取上大学那次机会最让我念念不忘,刻骨铭心。

  那是1982年寒假开学不长时间,有一天,杨校长去矿里开会带回来一个让全校所有年轻教师都感到十分激动的消息,那就是朝阳师范专科学校为了贯彻执行朝阳市委、市政府关于为市直属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指示精神,决定在全市直属企业的青年职工中,招一批新生到学校进修,脱产学习,三年学习期满发大专毕业文凭。

  这个消息对我来说真的好像是隐藏在天上云彩里的那个机会,但不是劈雷闪电把机会送到我跟前的,而是春风捎给我的,是春风捎给我的消息。

  我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当杨校长在教师会上刚传达完矿里的这个会议精神,说年龄不超过三十岁的青年教师都可以报名之后,我第一个报了名。但是,杨校长接下来对我说的一番话,又将我推入了一层层的迷雾中,令我迷茫、失望、懊恼,甚至沮丧!

  就听杨校长说:“别说你考上考不上,先说有没有咱们学校的名额,都是个大问题。”紧接着,他给我讲了他在矿里开会的时候听到的一些信息。他说,这次一共给两个名额,加上咱们学校在内全矿十三个单位,还不包括矿直属机关科室。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那就是人际关系,这么好的机会,有哪个领导不想为自己的儿女或者是亲戚争取呢?又有哪个符合条件的年轻人,特别是父母或者是亲友当领导的年轻人,会轻易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呢?

  “但不管怎么说,你算是报上名了,在学校这里你是第一个。”杨校长最后微笑着对我说。我从他那笑容里仿佛听到了他后边的话:“也就是报个名而已,不会有什么希望的。”

  一晃,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就在我和其他年轻老师对此事真的不抱希望了,甚至都已经淡忘了的时候,事情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矿里传出消息,有可能把这两个参加朝阳师专进修学习的名额都给学校了,并且,我第一时间在杨校长那里证明了消息的可靠性,还从他的嘴里获取了有关这件事而引发的矿里高级领导层的“秘密情报”。

  原来,关于这件事,矿山领导班子还专门召开了会议研究确定人选,结果,在会上有好几个主要领导的“关系”都想去,都想争取到名额,就这样你争我夺的,谁也不甘拜下风。最后,当时担任矿宣教科科长的董秀章同志就提出,干脆把两个名额都給学校得了,因为,这次的招生单位是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咱们矿中学正好缺老师,正愁没地方去招呢?

  听他这么一说,当时的大矿长心里就想:“反正名额也分不过来,这几个人不给谁都有意见,还不如听董科长的,都给学校算了,我还落一个重视教育的好名声。”于是,当时就一锤定音,说:“就听老董的,两个名额都给学校吧,董科长,这下你高兴了吧?”

  真就应了那句话:“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学校本来没挣没抢,甚至都不抱希望,可偏偏就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就得到了,让我几乎将要熄灭的希望之火又重新燃烧了起来,我又开始找杨校长了。

  记得那天我去杨校长办公室的时候,就见他满脸都是笑容,看我进去,更加高兴,就听他大声地说道:“这下妥了,两个名额都给咱们了,正好咱们学校就你和王东启报名了,看来你小子还真有点命啊!”

  “会这么顺吗?我可是八升的命啊!这天大的好事真就让我赶上了吗?”我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一边走一边思量着,暗中祈祷千万千万别出什么差错呀!

  可真就应了那句话,怕什么来什么,两天还没过去呢,让我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那天下午,杨校长又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他看见我就板着面孔,很严肃地对我说:“关于推荐你去朝阳师专进修学习这件事有点变化,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意见不统一,得再研究研究。”“为什么不让我去?我表现不够好吗?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我带着激动的情绪质问道。这时杨校长看上去也很激动,就用很重的语气而且把声音压得很低,回答我说:“就是因为你干的太好了,才舍不得让你去,明白吧?”

  “我不明白,我真的是不明白,难道工作干得好还成了坏事了?”我从校长办公室出来蔫头耷拉脑地往前走,边走边想刚才杨校长的话,以至于和刚走进走廊门口的王东启老师撞了个满怀。他一看我那情绪,知道我一定是因为去师专进修的事,就神神秘秘地把我拽到走廊外面的墙角处,环视了一下四周,看看没人,才小声对我说:“你知道谁不让你去吗?”

  “不知道,”我一边轻轻地摇着头一边说。“是‘李德生’,那天为了感谢让我去进修,我岳父请他喝酒,在酒桌上他就说你工作干得好,不能把干得好的老师都放走了呀,这明摆着就是不让你去。”这个王东启老师在学校是个有名的老好人,他谁也不得罪,平时与我关系也非常好,再加上他去进修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所以他今天把秘密告诉我。

  我不听则已,一听顿时火冒三丈,气不打一处来,当时就想去问问那个李德生。可我最后还是克制住了,因为,事情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杨校长不是说还要再研究研究吗?我不能小不忍而乱大谋呀?再说现在去也对不住王东启老师啊!于是,我把火先往下压了压,装作什么事也没有,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

  至于王东启老师所说的那个李德生,他真名叫李德省,与当时沈阳军区司令员李德生只差一个字,所以人们才那么称呼他。他是矿里派到学校来的工人代表。在“文革”时期,农村学校有农民代表,城市学校有工人代表,那时候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这些都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现在“文革”虽然结束了,但是,在个别的地区和某个领域,还残留着“文革”的余毒。

  别看他大字不识几个,对教学更是一窍不通,可对于拉关系走后门之类的事,那可是行家里手,而且是高手,当时他就以“不能把骨干教师都放出去学习而影响正常教学工作”为由,把我的名额给换成与他有关系的人。正像王东启说的那样,他岳父请李德省吃饭了,而且我还知道王东启他岳父是某个单位的书记,李德省在没来学校之前就是人家手下的兵,所以他不敢动王东启。可我就不行了,既跟他没关系,上边又没有靠山,于是,就打起我的主意来,当学校领导班子开会对我和王东启去学习进行表决,说到我的时候他把脑袋摇晃的跟拨浪鼓似的,嘴里还一个劲的说:“不行不行,怎么能把能干的老师都放走了呢?还是换个别人吧!”

  我的命运乃至大好的机会再次受到了挑战,怎么办?就这么放弃了吗?我当时躺在炕上,眼睛看着棚顶呆呆的发愣,让我再一次想到了命。我的命咋就这么苦呢?不亏我妈说我的命是背着八升不够斗,看来还真不假。可这时,又让我想起妈妈说的另外一句话,就是别看你是八升的命,但只要你有贵人相助,你就能凑满斗,就能成功!

  “对呀!还有贵人相助这么一说呢,我咋给忘了呢!”我心里想。于是,我马上想到了矿宣教科的董科长。这董科长对学校工作非常关心,也特别重视人才,人很正直,是个难得的好领导。我当初去学校当老师的时候,他就很欣赏我,此时,我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又求他帮忙。当我把情况向他反映了以后,他当时并未答应行还是不行,只是说他尽快到学校去,与学校领导共同商量这件事。最后他还说了一句:“矿长很关心这件事,这两个名额是我争取来的,可不能出差错啊!”

  当天下午董科长就到学校来了,据说在学校班子会上,他用最浅显易懂的道理就驳倒了李德省的诡辩,使得他在会上张口结舌,哑口无言。

  董科长说:“难道我们不让小赵这样的青年骨干教师去进修学习,还让平时工作表现一般,投机取巧的人去吗?如果我们当领导的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这世上还有公平正义和公理二字吗?再说,我们想一想,像小赵这样的老师,现在是骨干,学校也需要他顶岗,可如果不送出去学习,不提高一下的话,今后,随着教育形势的飞速发展,用不了多久就得被淘汰出教师队伍,到那时他还是骨干吗?他还能顶岗吗?所以,我们当领导的在决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对老师们负责任呀!要做到上对得起党和人民,下对得起群众和自己的良心。”

  经过董科长这么一说,让与会领导们统一了认识,一致同意我和王东启去进修学习。

  1982年4月12日,我们俩去朝阳,在朝阳教育学院参加招生考试,虽然考试不是为了最终录取,只是走走形式而已,可我提前还是做了充分的准备,考试答卷的时候我更是不敢马虎大意,我小心翼翼,认认真真地做每一道题,生怕由于自己的疏忽而答错了考题。因为,我把这次考试看成是在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当初如果不来当工人继续读高中的话,说不定我在四年之前就参加真正得高考了,所以,那天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考试。

  一周之后,盖有朝阳师范专科学校大红公章的两张《入学通知书》放在杨校长的办公桌上。那天下班,我都不知道是怎么走到家的,手里拿着通知书一路上没次数的看。当天晚上我兴奋的失眠了,翻来覆去的睡不着,在头脑中总是主观创造着朝阳师专的摸样和大学课堂上的憧憬。以至于后来不知何时睡着后,好像是在梦中还看见了大学校园里的情景,可又像是海市蜃楼,就在那似睡非睡的状态中度过了那漫长的黑夜。

  第二天,我开始办理户口和粮食关系,准备上学的物品,在将要中午的时候,我回家与父母和弟弟、妹妹共同分享快乐。当看到我的入学通知书以后,全家人都高兴得不得了,妈妈看着爸爸,说:“你真神了!在景信刚出生那天,你就说他长大了是块念书的料,还真让你说对了。”这时,已经是大姑娘了的妹妹景玲又说话了:“妈!别光顾高兴了,还是快点想想怎么为你大儿子庆祝吧!”

  妹妹一句话提醒了妈妈,就见她赶紧生火做饭,半个小时以后,一股非常熟悉的鸡蛋羹的香味再一次扑鼻而来,妈妈仍然还是用她的老方式为我庆祝,只不过这次蒸的鸡蛋羹与以往不同,这次十个鸡蛋打破以后,放在碗里没搅拌、没放水,放好油、盐和葱花就上锅蒸熟了,这也有讲究,妈妈说这叫“时(十)来运转,十全十美”。

  1982年是农历壬戌年,那年我25岁,是我的本命年。就在距离我上学校当老师还差三天一周年的时候,也就是4月22日,我坐上了开往朝阳的公共汽车,带着对未来大学生活的憧憬出发了。

  汽车在蜿蜒起伏的公路上向前奔驰着,路旁的参照物纷纷被抛于车后。我凭车窗远望,望着天空中的云和一座座耸立的高山,望着一望无际的田野,心也在这些自然景观中随风飘载,飘上蓝天、飘过高山,最后停留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上。

  【在大学课堂上】

  凡是到过朝阳的人,都知道凤凰山风景旅游区,随着朝阳市经济实力的增强,旅游事业发展迅速,景区建设一日千里,日新月异,景区内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山高壁陡,谷狭壑险;龙翔佛寺,古色古香,承载着辽西佛教文化的历史,在她的山脚下便是波涛奔涌的大凌河,河水日夜不停地奔流,载着朝阳人豪放率直、勤劳善良的性格而流向远方。

  就在这青上绿水的自然景观映衬下,在大凌河西岸,有一所现代化的高等院校,那便是朝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校地理位置优越,人杰地灵,以凤凰山和大凌河遥相呼应,使大河两岸的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一体,共同见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和辽西大地人文地貌,向世人讲述着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每一个到此读书的莘莘学子和从此地而过的路人,当看到学校那高耸入云的教学楼和一眼看不到尽头的大学校园,不禁会停住脚步,会由衷地发出感叹:“啊!朝阳师专,朝阳的最高学府,你是朝阳人的骄傲!

  我自踏进师专大门的那一刻起,整个人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看什么都新鲜,瞧什么都好看,真好似在天上的云里雾里,又像是在意境中的梦里画里。说起来也真怪,看着眼前的校容校貌,竟然和我接到入学通知书那天晚上,在梦中看见的朝阳师专一模一样,她华丽高雅,落落大方。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到了该吃中午饭的时候了,我才慢慢地恢复了常态,才静下心来想到:原来这里就是由于我当年没念高中与大学失之交臂,而就连做梦都想去的那个地方,可如今我就在她的怀抱里,从这一点来说,我是十升的命。这是老天赐予的机会,我会珍惜, 1983年我(后排左一)与同学

  用我的智慧和勤奋的两把钥匙,去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我当时甚至都已经闻到了从那书本里飘出来的笔墨的香味和整个校园散发出的知识的气息,我沉浸在从来没有过的被知识所笼罩的氛围里。

  叮铃铃,上课了,我走进政史系八二级教室,坐在那里,看着即熟悉又陌生的大学课堂,让我对所学的知识充满了期待,对大学讲师更是充满了神秘感,看着一本本厚厚的大学教科书,我眼花缭乱,而对于老师的授课方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更是感到新鲜,以至于老师都讲了好半天可我还在那傻坐着,也不知道老师讲的是什么?更不知道该学什么?又该怎么学?

  三天以后,我感觉很累。课堂上,没有板书,老师只是讲述和投影,我就连做课堂笔记都忙不过来。一节课下来,我竟不知道啥是重点,哪些应该重点掌握,哪些应该一般性了解。此时,我也清楚的知道,造成今天这样的后果,不完全是年龄上的原因,关键还是基础知识不扎实,整个高中那个阶段的知识我是空白,我等于是跳级,从初中直接就跳到了大学,我又怎么能不累呢?

  王君明,我的同桌,也是北票同乡,在了解了我的情况以后,就主动帮助我,他说:“老师课堂上讲的,也不用完全做笔记,结合课本上的知识,挑重点的用笔记几条,其余的就在课本上找,做上记号就可以。”

  在他的帮助下,我学会了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好像是记流水账似的忙的我焦头乱额,满头大汗的了。

  但是,这也只能是缓解一下我课堂上的紧张情绪而已,而像底子薄、基础知识差以及与大学知识脱节的这些关键性问题根本得不到解决。其后果,导致在两个月以后进行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考试中,我获得了大学生们背地里经常喊的六十分万岁的成绩,我非常明白那“万岁成绩”意味着什么!那是老师照顾我的情面而给的感情分。

  我当时拿着发回来的老师已经评完了的卷子,看着那卷面上一个个问号,就像是一支支利箭在刺痛我的心,看着那鲜红的错号让我的眼睛都睁不开。那一刻我羞愧难当,我甚至连头都不敢抬,就盼着快点下课。

  太阳快要落山了,当天晚上我没心思吃饭,一个人走出校园,披着落日余晖,来到大凌河畔的河提上,抬头仰望对面的凤凰山,让自己憋屈的心得到释放,心里一遍一遍地问道:“该怎么办?今后是随风浮沉,还是扶摇直上;是随波逐流,还是迎难而上。难道我就这么被打倒了吗?我就这么不堪一击吗?”

  就那么想着走着,不知不觉走下了河堤,来到了大凌河边,看着那河水在晚霞的映照下泛起的一片片涟漪,心情豁然开朗,特别是我此时看见了河水里有那牤牛河水的影子,听到了那牤牛的吼声,我当时机灵灵打个冷战,心里在说:“对呀!我是牤牛河的儿子,我是喝牤牛河水长大的,骨子里就有与牤牛河一样的雄心和勇气,我要做有骨气的人!”

  夜已经很深了,宿舍里的其他同学都早已进入梦乡,可我却翻肠倒肚地睡不着,我在心里盘算着如何才能摆脱学习上的困境,如何才能补上高中落下的课程,这时,一个计划在我的脑海里渐渐形成。

  课堂上认真做好笔记,虚心向老师、同学请教,做到不耻下问;课外业余时间,补习高中课程,尽快实现高中知识与大学知识接轨;晚自习或者周日,在学校图书馆开放时间内,尽可能地多读书,以丰富自己知识面狭窄的缺憾。另外,还要从每个月的伙食费中节省一部分钱,用来购买参考资料和复习提纲,以便提高单科结业成绩。

  每天早晨五点至六点、晚上六点到七点我都准时到大凌河边,或背诵与考试有关的试题;或背诵大学语文、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古诗散文。面对着滔滔的河水,我时而高声诵读,时而低沉吟唱:“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冰出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一长,在那河边的草甸子上,让我踩出一条光溜溜的小道来,夏天不长草,冬天下雪之后,也会留下我清晰的脚印!

  我还自己学着总结归纳、找规律,以帮助我记忆一些比较抽象的学科知识,例如,在学习《哲学原理》关于唯物辩证法理论时,为了方便记忆,我就采取数字编排方式,即一个实质、两大特征、三大规律、四大观点、五大原理。这样背诵或者是记忆起来很方便,也会记得更牢靠。

  与此同时,我也经常请教老师答疑解惑,虚心听取老师的意见和建议。有一次,担任我们《中共党史》课的孙老师正好她一个人在办公室,我就进去找她,她很热心地给我讲解每一个问题,而且,我第一次学到了如何解答考试题中经常出现的三种题型,即简答题、简述题和论述题。下面就是她结合例题教我答题的方法和步骤。

  一、简答题。简单扼要,不能拖泥带水。例如,简答“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就应该这样答题。答: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1、国共两党齐心协力。2、确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3、北伐官兵浴血奋战,尤其是国产党员在战斗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4、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积极支援前线。

  二、简述题。顾名思义,就是简单叙述。要在简答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叙述。仍以“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为例,简述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别看一字之差,由“简答”变成了“简述”,但这里有很大的区别,回答问题时,除了要回答在简答题中的那四点原因以外,还要在每点原因上进一步叙述,可以摆事实,讲道理;也可以举例子来说明。比如,在简答题中的第三个原因,即“北伐官兵浴血奋战,尤其是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然后具体说共产党员是怎么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了。下面就举例说明。

  问题:简单叙述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答: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略。(二)、略。(三)、北伐官兵浴血奋战,尤其是广大共产党员在战斗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例如,叶挺率领的独立团,作为北伐军的先头部队,多数是由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组成,他们在战斗中,作战勇猛,纪律严明。在攻下了天险汀泗桥和贺胜桥之后,又攻克了汉阳和汉口;全军将士浴血奋战,战功显赫,因而被称为“铁军”。(四)、略。由于上述原因,北伐战争最后取得了胜利。

  而论述题又与以上两种题型又有很大差别。每一道论述题,都是一篇议论文,要具备写论文的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就以“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为例,答题的时候,一定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在提出论点。即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二)在教材中找出证据说明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原因,也就是论据。可以用大量的实例、事件来说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人们相信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理由。这当中可以用统计数据、具体的发生的事件的来说明。要做到事实清楚,理由充分,证据确凿。

  (三)最后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论证。扣上主题。所以我们说,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

  正所谓:“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经过我半个多学期的努力,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等到1982年寒假之前的期末考试,《哲学原理》和《中共党史》两门专业课,都达到85分以上,两科共同课《现代汉语》和《心理学》也都是优。

  在师专期间,除了教室、宿舍和食堂以外,还有一个地方我去得最多,那就是学校图书馆。除了要完成作业以外,我一定就在图书馆看书,不去则已,只要去了就是最后一个离开。以至于后来图书管理员掌握了我的情况,每当快要到闭馆关门之前几分钟,就会站在我身后,提醒我说:“要到点了,请同学们准备还书离馆”,以避免影响他闭馆下班。而此时我也会抬起头看,往往都是剩我一个人。

  我看书有一个习惯,就是遇到好的句子或者是认为有价值的段落,会记在笔记本上,以便于日后查找。我一般都是以日记的形式记下来的。日久天长,久而久之,光手抄本就有十多本,与我购买的书籍放在一起都视为宝贝珍藏着,闲暇之时也会拿出来翻阅,还常常勾起我对过去的回忆。

  在朝阳师专进修学习三年,我没因为家里的事而耽误过一天;在学校哪怕是身体不适也没请过一节课的假。在大学二年级那年的端午节,学校食堂做了粽子,还给每个学生发放三个鸡蛋和白糖,结果造成大部分学生食物中毒,上吐下泻,引起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连夜将中毒严重的学生送往了市二院珍治,诊断结果是食物相克引发的胃肠不良反应,也就是煮鸡蛋不能蘸白糖吃,否则会出现中毒反应。那天晚上,我也在医院救治的学生当中,等到控制住病情回到宿舍,都已经是午夜了。第二天早晨,有很多学生因病没来上课。可是我仍然忍着隐隐的腹痛和疲惫不堪的身体,坚持上课,我珍惜在校学习的每一分每一秒。

  时间过得真快呀!一晃到了1985年7月,三年的大学生活就要结束了,我学业期满,修完全部大学专科十八门课程,其中十二门专业课,平均都在八十分以上;《心理学》、《法学概论》、《世界通史》和《政治经济学》四科还取得了94分以上的高分。

  此时我觉得自己成熟了很多,稳重了很多,最主要的还是在文化知识的海洋里,感受到大海的深蓝和海洋的宽广胸怀,让我有能力去驾驭时代给予我的航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1985年7月18日,毕业典礼结束之后,我拿到了大学毕业证书,圆了我今生的大学梦!

  【艰苦的大学生活】

  “嘟嘟”随着裁判员的一声哨响,上半场的篮球比赛结束了,我走出比赛场地,手扶着篮球架子站在那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那是朝阳师专一年一度的以系为单位而举行的篮球比赛。我作为政史系篮球队主力队员,那天上午已经打过一场比赛了,下午刚打完上半场,感觉有点力不从心,精疲力竭。心突突地跳,脸色发白。系主任,也是我们的辅导员王思忠老师发现后,就急忙跑过来,关切地问道:“你是不是太累了?还是身体不舒服呀?要不下半场你先别上了,回宿舍躺一会,休息一下吧!”

  我也实在是打不动了,就拖着疲倦的身体,晃晃荡荡地走回宿舍。其实我心里明白的很,身体根本就没毛病,就是忒饿了。中午在食堂买的半斤米饭和一勺橄榄粉,我根本就没吃饱,再打二十多分钟比赛,食物早已消耗殆尽,走起路来不打晃那才怪了呢!

  可现在还不到下午3点钟,距离晚上开饭时间还有两个多小时呢,我饥饿难耐,没办法,还是采用老方法:把生挂面往暖瓶嘴里塞,留出一定的空间,拎着暖瓶去热水房往里面注开水,水凉了倒掉,再重新往里注。就这样反复几次将挂面烫熟,回到宿舍,把烫熟的挂面,倒进碗里食用,以缓解饥饿带来的身体不适。这个不高明的解饿办法是我的首创,可自发明之日起直至今天,也没有人使用过,更谈不上推广了。因为,这个发明实在是我的无奈之举,但凡家庭有条件的人,有谁会使用这种方法呢?尽管我吃面的时候,会向别人炫耀,夸大面条的味道如何如何好吃,可还是没有人效仿我的做法。

  在学校大门口的东南角上就有一个商店,那里面的商品琳琅满目,食品更是应有尽有。我也不是没有钱,再怎么说买点吃的解决一时的饥饿我还是能做到的,可我却不能那样做。因为,如果我图一时的痛快花钱买了吃的,那么,我以后的生活费该怎么办?当时我每个月的生活费可是按天、按顿算好了的,若要在某个方面超额或者透支了,那到了月末可就要出现赤字,就得向别的同学借钱吃饭了。

  我当时是带着工资念书不假,可一个月37元钱,实在是难以支付多项费用。光伙食费和书费、学习材料费就用去了一大部分,剩下点钱还有很多用途。比如,节假日学校放假,我要留出路费坐车回家;还要给家里人买点小礼物,尤其是妈妈还有我那两岁的儿子,更是眼巴眼望地盼着我早点回去,我又怎么能两手空空呢?宁可我自己不吃不喝,也要省下钱买点好吃的。

  记得那时候每次回家都买一种方形的蛋糕,当时叫方糕,最开始买回去妈妈吃了以后,赞不绝口,说从小到大就没吃过那么好吃的蛋糕,所以我每次回去都买点。但是,还没买两回呢,妈妈就说吃够了,告诉我说再回来别买了,不愿意吃了。其实我非常清楚那不是妈妈不喜欢吃,更不是吃够了,是因为妈妈明知道我钱不够花,买那些东西都是我勒紧裤腰带,从牙缝中攒出来的。她甚至为自己当初说方糕好吃而后悔,与别人闲谈得时候就说:“你说我是不是老糊涂了?当着我儿子的面说那方糕好吃干啥呀?孩子念书,哪来的钱买呀!他自己都吃不饱,看那体格瘦的。”

  是呀!妈妈说的还真不假,我当时的确很瘦,一米七四的个头,可体重才勉勉强强120斤,标准的一个“电线杆”。

  我还会从剩下的钱中或者是伙食费里挤出点来买书。每当与同学们一起出去玩,有的人去逛商店、逛公园,还有的人下饭店、看电影,而我却钻书店、扎书摊。看见自己喜爱的书就走不动道,看起来没完没了,最后,还要挑自己最喜欢的书买上一本,以至于后来再上街时,都没有人愿意与我同行。

  别看我生活很苦,舍不吃,舍不喝,可我遇上喜爱的书可舍得花钱买。在朝阳师专读书三年,我买了四十多本书。当大学毕业回家的时候,连同教材竟拿回来三大箱子书,难怪妻子看了以后,风趣地对我说:“看来你这三年书还真没少念呢!竟然念了三大箱子书。”

  当时书的价格都不算贵,我买的大部分都是四五元钱一本的书,可是,要知道,我一天的生活费都不到一元钱呢!

  朝阳师专的学生食堂伙食标准还是很不错的,各种炒菜都有,真可谓荤素搭配,种类繁多,我拿着饭盒站在排号打饭的队伍里,眼睛盯着那个写着菜谱菜价的小黑板,三毛五分钱一个的猪头肉,我还是没舍得买,最后还是买了两毛钱一个的橄榄粉,可我不觉得苦。我那时经常想,妻子在家一边拉扯着孩子,一边上班,比我还苦,可能连这样的饭菜都吃不上。她当时工资是三十八元六角,每个月比我多一块八毛六。可家里过日子全靠她这点工资。每当我回家要走的时候,妻子怕我在学校挨饿,钱不够花,都会另外给我拿三元五元的,说是给我做路费,而我每次都会在临走之前偷偷的放回去,留在家里,因为,我深知她在家比我更需要那些钱。

  当时我二十五六岁,正值青壮年时期,对食物的需求量很大,再加上年轻好动,所以,每次在食堂买的那点饭菜,充其量也就是闹个大半饱。尽管我喜欢篮球运动,可由于打篮球会消耗大量体能,而我又没有条件提供食物补充,这样,有好多时候看着别人打篮球而我却选择当观众,即便有时候下场,但也会适可而止。

  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和食堂的师傅们相识,后来还成了朋友,让我找到了能够吃饱饭的机会。

  那天我去水房打水,由于当时打水的人很多,我就出去溜达一会,等到人少了再回来。当走到食堂后门的时候,看见师傅们正从汽车上往下卸菜,有一个师傅正一个人拿一个大麻袋菜,我看他拿着很吃力,就跑过去帮忙,随后,我又帮他拿了几趟,直到一车菜都卸完了。那个师傅很感谢我,在我刚要拿着暖瓶走的时候,就见他从食堂厨房里拿出两个大包子来,放到我手里,说:“干这么半天活,一定饿了吧?给,这两个包子你拿回去吃吧!”

  这件事让我尝到了甜头,后来我又多次帮着食堂干活,时间一长,大家都混熟了,每次干完活他们都会把露馅的包子,或者是蒸碎了的馒头给我,有的好心的师傅也会把好包子、好馒头偷偷的送给我。

  当时我亲身体验了“朝里有人好做官,食堂有人好吃饭”这句话的真谛,也让我实实在在尝到了吃饱饭的滋味。

  可时间一长,有的人就开始在背后议论我了。“不是听说他有工资吗?还用得着把自己搞得那么狼狈吗?”“看那样好像家里挺困难,不像是装的,不然谁干那活呀!又脏又累的。”

  要说这是那些比我小四五岁的大学生们,在笑话我的话,那么,在食堂打饭时,当我捡起一个女同学掉在水泥地上的六七个烧饼时,周围投向我的目光真恰似一把把利剑。我仿佛听见他们在说:“他太穷了,竟然捡别人掉在地上的东西吃。”“掉地上烧饼还捡起来吃,真给咱们大学生丢脸呀,太掉链子了。”

  其实我不顾忌他们怎么说、怎么想。我在心里对他们说:“我并不完全是因为穷、吃不饱才这样做的,如果那样我用不着捡这些烧饼充饥,只要多帮助食堂的师傅们干活我就能吃饱,这样做我也没给大学生们丢脸,更不觉得丢人。相反,我认为这样做很对,很值得。”于是,我就挺着胸脯,昂着头走出了食堂的大门。

  大学的生活是真的艰苦,比起那些没成家的、比我小好几岁的大学生们,我就是一个家庭困难的庄稼汉,他们有时还会和我说说笑话,我心知肚明,那是他们拿我寻开心,可我会装作什么都不知道,而且还会表现得很高兴。

  有一天,大家正在排队打饭,我们班有个岁数稍大一点的同学,名字叫刘玉,当时与我并肩站着,看着我自从去师专念书就始终穿着的灰色中山装,就用手摸了一下,带着讽刺的口气,说:“你这衣服是啥料子呀?真好呀!怎么穿都穿不坏,是吧!”“那当然了,中山装吗?孙中山穿的衣服,料子能次了吗?”我明知他那是讥讽,但还是风趣地回答他。

  说我在师专念书时,苦中求乐的事还真不少。有一回,学校放假期满,返回学校那天正好赶上是周日,那时候,朝阳师专星期日吃两顿饭,下午3点就买晚饭了,等我和王东启回到学校时,食堂早就关门了。

  开始我们俩还没觉得怎么饿,硬挺着,可后来挺不住了。怎么办呢?不弄点吃的,这一夜可咋过呀!当时我站在玻璃窗前向外望去,看见学校大墙外,有一片萝卜地,大红萝卜都清晰可见,我就想去拔两个萝卜回来充饥。可转念一想还是不行,那不是我们大学生所为,那样做才真的是给大学生丢脸呀!也让自己丢人,那样的事就是饿死也不能干。于是,把已经穿上的鞋又脱下去了。

  我翻箱倒柜找了起来,还真别说,最后在箱子里找出点大米来,正好同舍的李久昌同学有一个电烧杯,我就用它熬上了大米粥,粥熬好了,但却没有咸菜,我发现那箱子上有个油瓶子,那里面还有点油,就往大米粥里倒了几滴嗒。当时还和王东启炫耀,说:“看!这是我的第二项发明,叫大米幽(油)州(粥)!”

  艰苦的生活让我养成了坚毅的性格,遇到困难不退缩、不避让、不恐惧,会迎着困难而上,清贫教会了我道德修养,而且还扩展了生存的空间。

  我在那条通往明天的路上艰难地走着,坚信距离成功已经不远,那希望的彩虹就在前面。

  当年我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不惧走黑路,因为,天黑走路更让我聚精会神,小心翼翼;我会经常停下来,辨明方向,以避免走偏路。我更讨厌前方有辙的路,因为顺辙,未必与你同行;破辙,就更要历尽艰险。一个强者应该是这样,在别人看来很难、很艰苦的时候,仍然会挺着胸膛,大声地说:“我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不惧怕任何困难。”

  【做知恩图报的人】

  在我八岁那年,由于奶奶发火,将我们一家五口逐出家门。爸爸就找人帮忙在村头的一个小沟里盖一间临时房,因为当时正逢雨季,小房还没住七天就爬架了。在此之前急于搬家,妈妈将布票落在屋里了。虽然雨过天晴以后,爸爸和妈妈去那小房找过,但费了很大的劲还是没找到。

  农村人要过年的时候,再怎么困难、没钱,也要想办法做一件新衣服穿,尤其是小孩。可现如今布票弄丢了,那时候没有布票是买不来布的。没办法,在快要过年的时候,妈妈就出去求别人借布票,跑遍全村,借到七尺布票,据妈妈后来说,当时谁家也不愿意往外借,因为,当时一口人一年才给七尺布票,各家各户都没有多余的布票,其中有一家才借给我妈半尺布票。可人家的恩情我妈妈念念不忘,过完年正月初一,妈妈就领着我和弟弟,穿着新衣服去拜年,见到长者,我和弟弟就跪下磕头,妈也会给人家行礼,嘴里还一个劲的说:“看!这就是你借给我的布票给俩孩子做的新衣服,可得好好谢谢你们,要是没有你们的帮助,孩子们过年可就穿不上新衣服啦!”

  从那时起,我从妈妈身上学会了感恩,懂得做人要知恩图报。哪怕受人滴水恩,也当涌泉相报。

  1985年7月,朝阳师专八二级学生面临毕业,分配在即,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找关系,走后门。

  按理说,我们这些进修的学生,没有什么分配的问题,从哪里来就应该还回到哪里去,可正像有的人说的那样:“人往高处走,水朝低处流”。谁不想趁此机会找个好单位,谋个好职位呢?又有谁因为墨守陈规,遵守诺言而放弃另谋高就的良机呢?

  “进修生也是大学生,也是人,也有重新选择工作的权利。而且还要牢牢把握住这次机会,不然,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我的同桌、同舍、同学李树林就这么对我说。

  李树林,喀左县人,来进修之前,是喀左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秘书,在快要毕业的时候,他被提升为办公室主任。我们俩三年在一起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经常在一起切磋象棋棋艺,探讨专业知识。如今要毕业了,当他得知我还要回农村学校当老师的时候,就不解地看着我,说:“你就不想借此机会调动一下工作吗?”“能去那,我会干啥呀!”我说。“跟我去吧,我先帮你在政府办某个职位,以后再慢慢来。”他看我没说话,就又补充说:“我知道你的能力和水平,用不了几年你就能干上去,比你当那个老师强得多!”

  要说我当时一点没动心是不可能的事,的的确确让我心动了。特别是当我看到我们班八个进修生中,有两个已经脱离了原单位另谋高职了。而且,在祝贺他们俩调动工作成功的酒会上,他们俩还说:“要是有关系马上调动,找个好单位比什么都重要,其余的都不用考虑。”

  又一个星期过去了,又传来了有人调动工作消息。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又一次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当时我们进修学生的户口和粮食关系,都在朝阳师专,只要有谁想离校,学校就会立即连同个人档案一起发给个人,由个人带回单位,至于户口入到哪里,档案交于什么单位,人家师专不管。所以,当时只要有接收单位,其余的都不费吹灰之力,调动工作易如反掌。

  七月的夜晚很热,可我的心更热,一点睡意都没有,用双手托着腮,坐在那宿舍外边的台阶上,想着白天的事。那天下午,系主任王思中老师来宿舍看同学们,对我说的一番话,又回响在我的耳边。他说:“我爱人所在的朝阳柴油机厂职工学校条件不错,你要是想去的话,可以帮你联系,希望你考虑考虑。”当时的朝阳柴油机厂,是朝阳市龙头企业,不仅工人工资高,而且还有奖金,各项福利待遇也十分优厚,这些都是和尚沟煤矿所不能比的。最主要的是柴油机厂地处市内,将来如果我真的调到此单位工作,到时候家也可以搬到城里去居住,一家人过上城里的生活,不也悠哉快哉!

  坐在那胡思乱想着,心乱如麻,脑海里出现多个对未来的憧憬。一会是政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一会又是柴油机厂大企业职工学校的老师。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心里总觉得不登底,总好像有一块大石头压在我的心坎上,让我透不过气来,最后索性不想了,回屋睡觉。

  躺在床上,还是翻来覆去的睡不着,双手抱着脑袋躺在那闭着眼睛,听着寝室里的同学们睡着后发出的鼾声,又一次陷入了痛苦的想象之中,好像非要在天亮之前想出一个主意来不可。

  但时间一长,我好像迷迷糊糊睡着了,可又像是思虑过度而出现的幻觉,竟想到了我在马友营老家时候的事。说还是我十五六岁在大乌兰学校念七年级的时候,当时在我们打草沟那个小学校读一年级的妹妹,在上学刚念半年的时候。由于缺老师,学校只好给学生放假。后来才知道,学校一共三个老师,其中一个女老师休产假,而另一个老师生病住院,就剩一个老师怎么教得过来呢?

  记得当时妹妹早晨起来就背着书包嚷嚷着要上学,妈妈想拦都拦不住,要不就坐在地上登着腿哭。我就跑过去把妹妹从地上拉起来,说:“景玲,听话,不哭,来!哥给你当老师。”妹妹听了,立刻止住哭声,还高兴地拍着小手连蹦带跳,说:“好!哥当我老师好。”我拿出她一年级的语文书,像模像样的教她读那首尽人皆知的古诗《悯农二首》: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领着她读了几遍,我看她自己会读了,就给她布置了作业,说:“每首诗必须写三遍,晚上我放学回来检查。在后来的日子里,我还弄了一块木板,刷上墨汁,做成小黑板,还真正当起了老师来。

  此时,寝室同学起来上厕所把我从迷蒙状态中拉回来,使我回归了自然。想想刚才,即不是梦,也不是幻觉,而是自己亲历过的实实在在的事。此时还让我想起了初中毕业之后,在我们打草沟那个小学校还当了九个月的挣工分的老师,在我当工人将要离开学校的时候,我教的那些学生们一个个拉着我的手,依依不舍,甚至有的学生不解地看着我问:“老师,你为什么不要我们了,是因为我们做得不够好吗?我们以后听你的话,不气你了,你别走,行吗?”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好,更没有合适的言语来安慰孩子们,站在那一边摇着头,眼泪也会流出来。

  农村学校因为缺少教师资源而开不了课的现象在当时普遍存在,而农村适龄儿童因为没有老师上课选择中途辍学,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我好像又看见了当年那些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又听到了妹妹因为上不了学而哇哇的哭声。

  想到这里,我忽然觉得心中一动,仿佛刚刚从梦中惊醒,顺着刚才的思路,心却不知不觉飞出师专,飞出朝阳,飞回了北票和尚沟煤矿中学。

  让我想起没来进修学习之前,教六年级语文课的情形,当时由于自己知识水平有限,讲课只能是照本宣科,害怕学生问我课本以外的问题,更害怕学校领导听我的课。

  与此同时,还让我想到了一直支持和鼓励我的杨校长、董科长。没有他们当初对我的信任和支持,哪有我今天的进步与提高;如果我这样不辞而别了,他们会怎样看我?包括当时反对我上大学的人在内,又会怎样看他们?如果我那样做了,真就成了忘恩负义、不守信义的人了!

  天亮了,金灿灿的阳光穿过玻璃窗户,射到床上,刺得我睁不开眼睛。我一个鲤鱼打挺坐起来,心情豁然开朗。随着我推开寝室的窗户,心灵之窗也随之敞开。

  我站在窗前,凭窗远眺,好像看到了和尚沟煤矿那高入云端的储煤仓,看到了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迎接我回去的一张张笑脸。我更听到了妈妈夸我的声音:“好儿子!你做得对,我们老赵家的人,都是有骨气、有雄心和知恩图报的人!”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现如今路线我是确定了,那就是坚定不移地回原单位──北票和尚沟煤矿中学任教,接下来就该是具体的实际行动了。

  1985年7月21日,那一天对我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在与师专办完一切相关手续之后,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魂牵梦绕的大学校园,坐上了返乡的客车。

  公共汽车鸣着长笛,奔驰在蜿蜒起伏的市级公路上,我的心也随着汽车飞奔,归心似箭!

  【在88次特快列车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去过沈阳的人,大多数都坐过从内蒙赤峰至沈阳北站的第88次特快列车,人们都习惯地叫它88特快。这趟列车从内蒙古高原出发,载着草原儿女对辽宁大地的神往与友谊,跨过燕山山脉,穿越边塞草原戈壁、大漠沙海;一路引吭高歌,途经内蒙赤峰市的奈曼旗、敖汉旗,辽宁的北票市、朝阳市、阜新市、义县、新立屯,最后驶入沈阳北站。

  这趟列车承载着两省人民经济文化交流与往来的重要任务,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所以,它一直都是以旅客人满为患、坐车一票难求而著称。要是赶上大中专学生放假,或者是节假日,那人多的别说是座无虚席,就连站着都没地方,真可谓是无立锥之地。

  从1985年7月到1988年7月,三年间,我曾多次乘坐这趟列车,往返于沈阳和北票之间。亲历和见证了火车那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和车箱内人声鼎沸、相互拥挤的场景:小小的车厢里上演着一幕幕扣人心弦的精彩大片,每一位旅客都是扮演着不同角色的演员,人间百态,善恶美丑,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车厢里时而宁静,时而疯狂,每到一个大站站点,都会出现人群涌动、奔跑拥挤的情形,真好似惊涛拍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那么一浪高过一浪的向前推进,直至终点。

  沈阳师范学院是一所省属综合性大学。始建于1951年,于2002年更名为沈阳师范大学。学校地处沈阳市中心的皇姑区崇山路,有中文系、历史系、政教系、数学系和物理系等九大专业,为全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壮大,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为辽宁人培养教师的人才基地。学校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除了扩大计划内统一招生规模的基础上,还面向社会开展成人高等教育。高师函授教育就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成人高教之一。

  我于1985年,在即将大专毕业前一个月,参加了该学院组织的高师函授招生考试,并于七月从朝阳师专回家以后,收到了学院发来的《入学通知书》,通知我参加于8月1日在沈阳师范学院举行的政教系八五级大学本科班开学典礼,同时参加面授辅导。

  我刚刚放下攻读大学专科的行囊,现如今又开始了新的征程,为我多彩的人生画卷再增添一笔绚丽的风采。

  那是一个万里无云,碧空如洗的早晨,我又一次踏上了探秘知识、追求卓越的时代列车。从北票南站上车,乘坐的就是从赤峰开往沈阳的88次特快列车。

  出了车站,我盲目的随着人流往前冲,在火车还没进站的时候,准备上车抢座位、抢地方的大戏已经提前拉开了序幕,一个个好像都卯足了劲,摩拳擦掌的,就准备肉搏了。

  呜!随着一声刺耳的尖叫,火车进站里,在火车还没站稳的时候,冲刺开始了,那场面真的是好震撼!那是我有生以来头一次坐火车出门,也是我头一次经历如此激烈的“战斗”。在呆傻片刻之后,随即投入了争夺战。我手拎一个旅行袋,左肩上还挎着个书包,当时是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跑,我心里想的并不是抢座的事,是害怕在站点停车规定时间内上不去车。因为,我在候车室等车时,看见了火车在北票南站停车时间是五分钟。

  正当我跨过铁轨,距离火车车箱门口不到几米远的时候,在我身边的一个三十多岁抱着小孩的妇女,一个跟头绊倒,大人连同她怀里抱着的三四岁的孩子,都趴在了路基上。我此时都已经向前跑了好几步,可我回头一看,那个妇女还在那艰难的往起爬呢!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孩子好像鼻子磕出了血,在那不停的哭。可此时火车已经再次鸣笛,示意马上就要开车了。于是,不容我多想,急转身,几个箭步就到了那个妇女跟前,先抱起孩子,随即又拽了一把那个妇女,就往火车跟前跑,嘴里还大声地喊道:“大姐快跟上,火车就要开了!”

  好心的女列车员,也看见了我们的情况,当我们的脚刚踏上火车的阶梯时,她急忙上前用手拉我们,嘴里也大声地嚷道:“快点!火车就要开了。”

  呜!火车一声长鸣,驶出了北票南站。又开始向前飞快地奔驰,奔驰……

  车厢里人头浮动,乱象丛生。同样是旅客,但要分三等,有座位的是一等旅客,能够紧挨着座位站着的是二等,在车厢里连个站着的地方都没有的是三等旅客。我由于在上车前助人为乐,救人于危难,上车以后,理所当然是末等旅客啦!

  可我看见刚才抱小孩的那位大姐,也抱着孩子站在离我不远的两节车厢的连接处,那孩子由于刚才的惊吓,正趴在他妈妈的肩膀上,抽抽搭搭地好像睡着了,从鼻子里仿佛还有少量的血水流出。

  那妇女抱着受伤的孩子站着,看上去很痛苦,可此时我已经没有能力再帮助她。尽管好心的女列车员,对着车厢里喊了好几遍,请好心的人让个座位,可车厢里的人好像都睡着了,无人理睬,更没有雷锋的影子。

  火车风驰电掣一般,一个多小时以后,到达义县车站,此站下车的旅客很多,我叫那位大姐跟着我往车箱里面走,终于找到了地方,最起码可以倚着座位的靠背在座位边上站着了。可没想到随后麻烦又来了。那位大姐怀里抱着的孩子,鼻子里的血水流出来,滴在了坐着的旅客的肩膀上,穿着打扮有几分像老板摸样的旅客,不高兴了。当时从座位上站起来,刹那间,我还以为他要让座给那位大姐呢!可哪成想他用不友好的眼光瞟了那位大姐一眼,高傲地把上衣外套脱下来,拿出卫生纸擦试着血渍。那位大姐急忙道歉,说对不起,请求原谅。高傲的老板,没言语,随即又坐下。可当我对那位大姐说,要帮她抱一会孩子时,老板憋不住了,说:“你们俩把孩子往那边抱抱,别把血再弄到我衣服上。”同时做了一个很不满意的动作。

  我知道他是把我们当成是一家人了,他是在拿我这个老爷们发火出气呢!我不想向他表明,也没有那个必要,任由他把火发到我身上。

  沈阳北站到了,当我把那孩子交到他妈妈的怀里时,孩子醒了,看着我笑,笑得很甜,很真,那天真无邪的笑容,是对我最诚挚的感谢!我也为自己有机会做一件好事而骄傲。

  开学典礼结束以后,便开始了单调无趣的学习生活,来自全省不同岗位上的学员们,在一个平台上,共同享受着现代化高等教育的神奇与神秘,聆听着资深教授讲师们那高深莫测的面授机宜。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们,那时而语言精辟的高谈阔论,时而又通俗易懂的锦言妙语,着实让学子们感受了一回高等院校里大学老师讲课的风采,尤其是有的老师那妙趣横生的演讲和列举一些吸引力十足的实例,让广大学员们感到耳目一新,感觉到老师渊博的知识深不可测。

  例如,哲学教研室主任吴凤林教授,在讲授哲学原理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时候,就列举了发现抗生素青霉素的过程。他说:“哲学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统一。”紧接着他详细讲解了发现青霉抗生素的故事。

  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是英国细菌学家,一九二八年夏天,弗莱明发现有一只培养皿的霉菌与众不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但远处的细菌却正常生长,于是,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把这种特殊的细菌孢子取出,单独培养,发现该细菌能杀死炭疽杆菌、葡萄球菌等。于1929年,他将研制出的霉菌抗生素取名为青霉素。青霉素的发现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果一九二八年的那个夏天不是凉快潮湿的天气;如果那个青霉孢子没有幸运地落在弗莱明的实验培养皿上;如果弗莱明对这个意外事件漠然置之。那么,青霉素能否发现,或者能否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造福于人类,人们都无法预料。

  但是,青霉素走向临床又有一定的必然性。社会对青霉素的迫切需求,微生物学、病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多学科的配合加快了青霉素的开发应用的过程。

  “不亏是大学教授,讲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知识渊博,知道的事也真多”。学生们下课以后在背地里议论着。

  一晃,三个星期过去了,本次面授辅导结束。我又乘坐88次特快列车按原路返回。但这次是往回返,与去的时候不同,如今是始发车,火车票上清楚地标着座位号。尽管如此,检完票跨过站台,通过天桥的时候,旅客们仍然是奔走如飞,一个个好像后面有什么东西再追赶似的,不要命地朝前跑。

  在那之后,每年的寒暑假、五一、十一,函授学员们都要参加学院组织的面授,随着我乘坐火车次数的增多,对本次列车也越来越熟悉,而且,发生在火车上故事也随之增多。由于每次在面授辅导之前,都要对之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考试,所以,我在乘车的时候,都要在车上看书、学习、背诵考试复习题。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着,有座没座对我来说都一样,只是姿势不同而已。

  当背题背到到关键时候,我会手里端着书,但眼睛却不看书,直勾勾地看着前方,此时我处于一种人在车上,而心神却扎在书里,看上去目光呆滞,傻愣愣地站在那里,好像真魂出窍一般,嘴里还会叨叨咕咕地念个不停,经常引来周围人不解的目光,甚至有的人为我感到害怕,从我身边路过时会向我投来鄙夷的眼神,他心里可能会说:“整个一个神经病,看那眼神就知道!”

  但是,我没有神经病,更不是呆傻之人,我清醒得很,甚至我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都一清二楚。当我看见那个人渣变着法地骗取好人钱财的行为,我还会挺身而出,出面阻止,以至于招来拳脚之灾。

  那是1987年的冬天,我去沈阳参加寒假面授辅导。从北票南站一上车就是站票,但丝毫不影响我复习考试题。火车刚过阜新,在我乘坐的车厢里掀起了一股旅客之间玩扑克牌的热潮。出门乘车的人都知道,打扑克玩牌是正常的事。可坐在我身边的那几个人玩牌很不正常,他们不仅以玩游戏骗钱,而且还是团伙作案,不到30分钟,就把朝阳木头城子一个去沈阳打工找活干的农民,从家里带出来一千多元钱骗了个精光,导致那个农民当时抱头痛哭。可他的弟弟为了给他哥“报仇”,想把钱赢回来,又拿出一千元钱就往上押。当时他已经失去了理智,眼珠子都红了,嘴里还大叫道:“我就不信了,非把钱赢回来不可!”我实在看不下去,于是,就小声顺嘴说了一句:“你还别不信,今天你押多些输多些。”我说话声音虽然不大,可这是当时唯一反对的声音,所以,话刚出口,就引来了众多的目光,其中有的目光寒气逼人,我知道,那是骗子同伙的眼神。说时迟,那时快,转眼之间令人悲哀的一幕又发生了,想为哥哥报仇的弟弟压上的钱,也一分没剩,都被骗子骗入了囊中。

  同样的悲剧在离我不远处也同时上演着,输钱者发出的哭声让人听起来同样凄惨、揪心。

  有可能骗子们觉得够本了,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就骗到手五、六千元钱;要不就是因为我那句声音不大的话,既提醒了想趁此机会赢钱的旅客不要受骗,又让骗子感觉到骗人的把戏可能会被揭穿,总之,当火车到达义县车站的时候,骗子一行六七个人就都带着刚刚骗取的“果实”,纷纷下车了,而就在我认为骗局终于结束了,又低着头看书的时候,我的脸上迎来了重重的一拳头,当时鲜红的血水从嘴丫子流出来,我顺着方向看时,打我的那个人当时就站在我的身边,原来他们都是一伙的,我挨打也就不足为奇了,那个人发现我看他,就回头用手指着我,恶狠狠地说了六个字:“让你长点记性。”

  嘴角上的血还在流,可这血的教训我不会接受,因为,我是为了捍卫公平正义、维护做人的尊严,与人渣作斗争而流的血。并且我还看着那个人渣的背影,心里说:“以后我肯定会长记性,再让我看见你,我还会揭穿你的骗术。”

  30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发生在火车上的往事也慢慢变成了故事,每当想起发生在身边的那些小事,仍然会很激动,我为自己当年做过的一些事不感到后悔,包括因管闲事挨打,虽然我不是什么见义勇为的英雄,更不是侠肝仪胆的勇士,也不想当什么时代的雷锋,只是做了一个旅客出行应该做的事,做了一些作为人应该做的事。

  人在火车上的故事是有限的,而列车在铁路线上奔驰的故事是无限的,不分昼夜,风雨无阻。不断地向前,向前……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