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言情小说 玄幻推理 武侠小说 恐怖小说 成人文学 侦查小说 其他连载 小小说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杜鹃花开(第九章)

时间:2019/10/1 作者: 贺平 热度: 176509
  杜鹃花开 第九章

  在独山镇外面的北边,沿着公路向西约一公里的地方,有一个面临公路的小学校,三营十连就驻扎在这里,副连长、司务长、上士和炊事班,已提前到来,他们在小学校门前迎接队伍。部队的到来,使这个已经放寒假、冷冷清清的校园变得热闹起来。几天后,又有一批苏中海安、如皋和皖南枞阳、望江的新兵补充了进来,全连由9个班扩充到12个班,淮海被调整到二排八班,原来6班的副班长成志刚当了八班班长,副班长是一个由军区通讯团调来的六九年的山东兵叫张沂生,两个老兵仍然是原来六班的任中英和庞根祥,其他8个新兵,4个黄海兵,3个海安、如皋兵,1个望江兵,黄海兵中除淮海和蔡凤楼,还有一个叫刘洪湘,一个叫储义民。刘洪湘是六六届高中毕业生,在家是个生产队长,当兵之前通过了《入党志愿书》,转到部队来批准。而在八班,班长还不是党员,两个老兵也不是党员,只有副班长是党员,因此班长和大家对刘洪湘都很尊重,他自己也显出不同于一般新兵的样子。而储义民,谈起来和淮海两家的关系还很近。建国前后,他们的父母都在华东野战军第一0二师,储义民的父亲是十一团政委,淮海的父亲是十一团参谋长,储义民的母亲是十一团政治处主任,淮海的母亲刚参军时在师卫生科,当时储义民的母亲是卫生科教导员。一九五五年转业后,储义民的父亲任黄海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后任地区行署副专员,母亲是地区妇联主任。淮海到部队后,父亲曾在信中告诉他,储政委的老二也是这一批兵,但淮海怎么也没有想到就是储义民,因为储义民没有一点干部子弟的样子,他六八年高中毕业后,下乡插队,很能吃苦,晒得皮肤黝黑,已经像个农民。在一次闲谈中,他无意说出一0二师,淮海才知道。

  他们每天清晨起床跑步,嘹亮的口号声,划破了大山的宁静。上午练习队列,下午政治学习。呆着呆脑的仇杞帅,摆动着同手同脚,总是走不好队列。“向右——转,”他向左转去,和左面的人来了个脸对脸。“向左——转,”大家都转向了前面,他一人转向了后面。他的班长说:“真没办法,看来你只能去养猪。”让老兵给他单独操练。

  一个星期天上午,他们和驻在独山镇里的十一连比赛篮球,淮海当裁判。他脖子上挂着一只哨子,提前来到球场。球场上他们连的上士刘玉林和一排的新兵大个子吴永贵在玩球,见到淮海,刘玉林老远把球扔了过来,淮海把球砸向球框。刘玉林是六九年兵,他告诉淮海,他也是黄海县人,和吴永贵都是青松公社的。

  不一会儿,十一连的连长王大肚子带着队伍过来了。陆建国和淮海见了面。陆建国的篮球和乒乓球都打得有很高水平,属于兴奋型的,人多的时候,特别是当有女性在场的时候,他兴奋起来能超水平发挥。但这场球不是势均力敌而是一边倒的比赛,十连的水平要远远超出十一连。十连特别是一排的钱志平,打组织后卫,三排的李东山,打大前锋,两人绝对都是受过正规训练的高手,还有二排七班的胥晓军,球也打得很好。先由“高干子弟”沈进打中锋,但他似乎不会打球,拿到球拍两下不是走步,就是被人断去,空有那么高的个子,投篮就像舞姿优美的舞蹈,但就是球投不进去。十连开局打得不好。后来吴永贵上场换下了沈进,局面一下打开了。十一连只靠陆建国一人。比分拉得很大。后来为了友谊,在胜局已定的情况下,又把沈进换上场,钱志平和李东山也下场休息,最后十连以小比分获胜。

  “二姑娘”蔡凤楼成了全连的先进人物。开始,他早晨起床号吹响之前一个多小时、还是满天寒星、月亮没有落下之前就起床,先到连部门前扫地,然后再把本排门前扫干净,白天则去扫院子,又到伙房帮厨,帮伙房挑水。他的行动带动了大家,于是,每天早晨那个时候,人们就都起床打扫卫生。后来,就开始争夺扫把,谁能拿到扫把,就把扫把放在床头。不管怎样争夺,总有人拿不到扫把,他们也照样那时起床,有人扫地,有人就拿着畚箕站在旁边等着装垃圾,还有人空手站着,反正不能躺在床上。再后来,又有人将各人的洗脸盆、漱口缸拿出来排好,挑来水放好洗脸水、漱口水。学校整个院子里,直到角角落落,什么时候都是干干净净,不断有人反复地打扫。派公差时人人都将手举得很高,争着要去。班长、副班长、党小组长、老兵的衣服鞋袜,一脱下来就被人拿去洗了——在新兵中,争做好事蔚然成风。每周的连里点名、每天的班务会讲评,都有很多人受到表扬。只有淮海和七班胥晓军,每天睡到起床号吹响才起床。班长成志刚每次班务会都不指名地批评淮海:

  “有人到现在还没有行动,难道还等着干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吗?城市兵有什么了不起,蔡凤楼同志不是城市兵吗?为什么就积极上进,争当标兵。干部子弟有什么了不起?谁都不能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不要吃老本,要再立新功。”

  淮海也不讨许多老兵的喜欢,在他们眼里,这个“新兵蛋子”是个没大没小、不懂规矩的人。按照部队的规矩,老兵可以像长官一样任意训斥“新兵蛋子”,“新兵蛋子”在老兵面前,不能随意讲话——开玩笑更是大逆不道。但淮海完全不遵守这一套,不仅对老兵,就是对连长、排长,也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什么时候说就什么时候说。他还爱乱开玩笑,学各人的讲话。还会给人起外号,例如:副连长杨金坤,长着小胡子,就说他是《地雷战》里偷地雷的日本工兵小队长,司务长潘长寿是句容人,就用他的家乡方言叫他“霞扎”(孩子),一排长脸上有几个麻子,就叫他“群众观点”,刘洪湘人称“知识分子”,他叫他“拾纸分子”,五班有3个人,一个大圆眼睛的老兵叫他“猫眼司令”,一个姓毛的叫他“毛驴太君”,洪水淼叫他“猪头小队长”——《烈火金刚》中的3个日本鬼子全有了,一个头上有块疤的海安兵,人称申大疤子,被他改作“一块八”,有个很瘦的兵被他叫做“六龄童”。……刘洪湘一次曾愤愤地说:“大家的绰号都是他起的。”此外,他还有一些行为也让人很看不惯,例如:每次大便后,都要关上门用水洗屁股。有许多人在家乡时,大便后只用砖头、石块擦一下,这里的老乡用掰开的麻杆刮,现在用纸擦,难道还不干净?他又像个娘们一样擦雪花膏,用香皂洗头,每天晚上还刷一遍牙。还有,别人都是一个脸盆,一条毛巾,洗脸、洗脚不分,他却是两只脸盆、两条毛巾。成志刚一次很鄙夷地说:“城市兵我见得多了,也没有这么讲究的。怕脏来当什么兵!”但他也得过一次第一,就是整理内务,他和成志刚叠的被子和大衣,被评为样板,连里组织各班来观看,还让他作现场表演。

  八班长成志刚,从一开始就和淮海过不去。在新兵刚到南京的那天,他拿了一张纸和一枝笔,叫淮海写几个字。写罢,他拿过去看了看,说:“中学生,字写得也不怎么样。”第二天,他又无缘无故地在班务会上说:“城市兵有什么了不起,我们也不是农村来的。”他的家在宿迁的乡镇上,也是吃商品粮的所以也以城市兵自诩。他有个特点,一生气就满脸通红,一直红到耳朵、脖子,阴着肉泡眼,说话恶声恶气的。二排七班长胡大荣——因与军区胡副司令同名,人称胡副司令——是六八年兵,资格最老,其他班长、老兵都是六九年以后的兵,排长不在时都由他代理排长。他喜欢开玩笑,见淮海年龄小,常逗他玩,两人常常打打闹闹。每当此时, 成志刚就在一旁红着脸、阴着小肉泡眼,怒目而视,但碍着“胡副司令”,他一直隐忍不发。有一天晚上,“胡副司令”又和淮海打闹,手脚重了一点,淮海吃了亏,变了脸,抡起拳头打了“胡副司令”两下。这下可让成志刚给逮住了,召开班务会,要每人都发言批评淮海。只有任中英没有发言。“二姑娘”和刘洪湘“火力”最猛,“二姑娘”说:“路淮海在家时就天天跟人打架,他这种行为,就不配一个解放军的称号。”都是一条船上来的家乡人,他们的脸面竟也能撂得下来,“二姑娘”在新兵船上时就和人探讨到部队后怎么和老乡相处的问题,原来这就是他的处世之道。但第二天刘洪湘就找淮海打招呼,说他实在是没办法,班长叫发言,他不能不发言。这让淮海对他很鄙夷:这人真险恶,拿人当垫脚石,还两面讨好。

  一天晚上,熄灯号已经响过,大家都已脱衣上床,准备睡觉。只有淮海还坐在那里洗脚,一边和胥晓军闲聊。胥晓军说:“淮海你知道吗?我们地直青年队的那个王光发也在这里,就在西边六一0部队。”

  淮海说:“就是那个常和你打前锋的王光发吧。你怎么知道他在这里?”

  胥晓军说:“今天我到六一0部队卫生所看病,见到他了。他听说你在这里,说过几天要来找你。”

  成志刚从地铺上抬起头,脸红脖子粗地吼道:“你们不睡觉,还在啰嗦什么!”

  淮海擦干脚上的水,趿着鞋子出来倒洗脚水。刚走到门外,就见连长从门口急匆匆地走过去,通讯员小杨跟在他后面,只听连长喊道:“紧急集合!”随后响起了急促的哨声。

  淮海一见,扔掉脚盆,像子弹一样飞奔进屋,打好背包,背上枪和黄帆包,跑到操场上。连长、指导员和连部通讯员站在操场上,见淮海第一个跑到,连长看了看手表。不一会儿,全连集合完毕,连长喊口令,队伍围着操场跑了起来。15分钟后,队伍停下,再看队列里,每个人的背包都变得松松垮垮,服装也不整齐,有人没戴帽子,有人没穿棉袄,很多人衣服扣子没扣上。连长扫视着队列,喊:

  “沈进,出列。”

  沈进走出队列,大家一看全乐了,只见他像个竹竿一样立着,背包全部散了,披在肩上,裤子反穿,裤子屁股部分在前面鼓了起来。连长说:

  “只跑15分钟就这样,如果跑几个小时怎么办!”

  他又走进队列,在淮海后面停下,然后走到队前喊道:“路淮海,出列。”

  淮海全副武装整齐地出现在队列前。连长说:“看看人家,怎么就一点不乱的呢,路淮海同志还是第一个到操场。”又叫淮海转过身来让大家看。“大家都要向他学习。路淮海口头表扬一次。”

  淮海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获得了连部的口头表扬。为排里争得了荣誉,也让排长非常高兴。

  大年三十,部队也和地方老百姓一样热闹。院子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窗户玻璃擦得锃亮,刘洪湘裁了一叠红纸,在挥毫写对联,“二姑娘”在一旁磨墨。学校门口插上许多彩旗,挂着一幅红幅,上面写着“欢度春节”。各个班都在包饺子,大年初一吃饺子是部队的传统。这一批新兵都来自南方,那里过年吃汤圆,大部分人不会包饺子,老兵就一边包一边教他们。“哎呀呀,你这包的是什么啊?一到锅里就化了。”庞根祥的浙江老家虽然过年也不吃饺子,但他已经当了两年兵学会了包饺子,“这样,先把两边捏紧,再挨着边捏紧。”他尖声尖气地指导着“一块八”。任中英在擀面皮,他一人擀面皮可以赶上全班人包。

  炊事班长带着两个炊事兵来收饺子了。

  五班的沭阳老兵冯家富冲他喊着: “天王盖地虎。”

  五班的霍丘老兵王志强对他说:“三爷,大年三十给我们摆一个‘百鸡宴’吧。”

  炊事班长矮矮的个子,一张白净长脸,像一只瓢,下巴很长,好像随时都能掉下来,下巴颏上有一小撮山羊胡子,外号叫“座山雕”。他说:“要吃‘百鸡宴’找我的参谋长。”

  七班副班长王宝财,一个身材高大的宿迁兵,宽阔的大脸上生着许多黑痣,翻着厚厚的嘴唇,像座山雕的参谋长大麻子——跑过来,两手夹住“座山雕”两胁,举了起来。“座山雕”两腿乱蹬,“参谋长”把他往旁边一扔,一屁股坐在一只面盆里,弄得身后一片白面,拍打着屁股跑了。

  晚饭后,连里在学校的小会堂里举行联欢晚会,每班出一个节目,沈进报幕。新兵中文艺人才还真不少,二班的云海滨的笛子独奏《我是一个兵》,六班的李建群唱了一段京剧《沙家浜》中郭建光的唱段《朝霞映在阳澄湖上》——据他说,他的家乡苏中海安县李堡镇有一个京剧团,他是京剧团的演员,七班的蒋跃表演了一段快板,八班的节目是小合唱《我是一个兵》,淮海手风琴伴奏,沈进给他们指挥。唱罢,沈进喊道:“请路淮海来一个独奏好不好!”大家鼓起掌来。淮海要求和云海滨来一个合奏,他们商量了一下,演奏了一曲二胡曲《北京有个金太阳》。沈进将他的节目放在了最后,是诗朗诵。只见他面对着观众,凝神屏气,突然两手向上举起,喊道:“啊!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然后,换成前弓箭步,左臂向后伸直,屈起右肘,放在胸前,“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接着他表演了京剧里的一个旋子,停下来右手上举、左臂向下托天按地,“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又双臂斜着向上举起,“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亮相,放下双臂。

  熄灯之前,宿舍里空气有些沉静,许多新兵沉默不语坐着,长这么大第一次离家过春节,生出了思乡的情绪。李建群伏在枕头边写东西,他的老乡“一块八”走过去取笑说:“又给‘红苹果’写信啦。”。李建群在家有一个女朋友,据他说就是镇京剧团演阿庆嫂的演员。但据一个海安兵说,李建群在《沙家浜》剧中演的是抢包袱的刁小三,他一般都是演这种角色,在《智取威虎山》演“溜子在外面撞墙了”的一个小溜子,在《红灯记》中演请李玉和去赴宴的特务,只有一句台词:“酒宴上有的是酒,足够你喝的了。”而他的女朋友演的是被刁小三抢包袱的妇女——前几天李建群给女朋友写的信,晒被子时信掉在外面被人捡到,信上说他的女朋友:“你的脸就像一只红苹果。”六班的曹大财坐在地铺上,眼泪汪汪地对人说:“去年三十晚上,我和我爸爸上街卖喜纸……”

  大年初一清晨五点,轮到淮海站最后一班岗。他背着枪在院子里巡逻。寒风凛冽,天气寒冷,四周群山壁立,远近鸡犬之声,此起彼落。他东望故园,离家千里,关山阻隔,路途漫漫,不由涌起一阵强烈的思乡之情。他想,每年此时他正在放鞭炮。他又想到他的兄弟和伙伴们,他们今年放鞭炮时是否会想到他呢?东方渐渐露出了曙色,大山里也响起了一阵阵鞭炮声,沉寂的大山醒了。他是全连第一个在这大山里迎来了1971年的春节。

  上午,营部在独山小学内组织各连之间进行拔河比赛。外面热火朝天,人声鼎沸,淮海却一人愁眉苦脸地坐在宿舍地铺上,他生病了,到独山后他就经常感到肠胃不舒服,站岗时又受了点凉。早饭时,他看到平时最爱吃的饺子,却一点胃口也没有,只想呕吐。他去找卫生员小李要药吃,小李说没有药,要带他去西边工程兵六一0部队卫生所去看,他懒得走动,不肯去。副指导员和小李进来了,副指导员说:“叫你去看病怎么不去?跟小李去吧。回来叫伙房给你做一碗病号饭。”到部队第一年新年的第一天,他就生了一场病,这实在不是让人高兴的事。

  春节过后,部队又要开拔。临出发前,营教导员在独山镇一个过去地主家的祠堂里,集合全营官兵上了一堂政治课,讲明了这支部队的性质、任务和此行的目的地:

  自六十年代以来,中苏两国的关系日益恶化,直至发展到兵戎相见。苏联在中国边界陈兵百万。1969年3月,在我们即将召开“九大”之时,苏联军队侵犯了我国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被我们打败。以后,又准备乘我国20周年国庆之际,向我国发射原子弹。林彪发出了一号命令,将中央领导都疏散到全国各地,形势十分严峻。学校已经不正常上课,修战备公路,挖防空洞,准备打一场核战争。可是,毛泽东主席轻松地化解了这一危局,根据他的指示,中国于当年9月,分别在地上和空中,进行了两次核试验,震动了全世界,震慑了苏联。但当时中国是一个贫铀国,在那样的国际形势下,产铀就成为解放军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使命。1970年秋,一支集勘探、采矿、冶炼,全程生产制造核武器的原料——铀的特殊部队,在南京军区建立了,番号为南字六0七部队。部队是一个团的建制,直属军区司令部领导,共四个营,一营在江苏溧水,二营在南京栖霞山、幕府山,三营和团部在皖西大别山,四营由国家地质工业部一支勘探队改编,负责在皖西皖南一带勘矿,这就是他们这支部队。这支部队的征兵是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从南京、苏中、苏北、皖南几个地区已经参加过当年新兵体检未被录取的人员中征兵。到苏北来带兵的陈参谋和巫副营长,他们只接到来带兵的命令,却也不知道是为哪个部队征的兵。因为巫副营长是军区司令部警卫营的副营长,陈参谋又是军区司令部的警卫参谋,再加上身高不得低于1.72米的要求,所以就有了黄海这批兵是到南京来守卫长江大桥的说法。

  大年初五上午,部队出发了。从一早开始,太阳就从东边的山坳子里升起,是冬日里一个难得的晴朗的天气。队伍排成纵队,4人一排,每个连的最前面,有一个旗手举着红旗。队伍从南面出了独山镇。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平坦的农田,田里爬伏着过冬的发黄的麦苗。高高低低大山在远处静静地耸立。在靠近大道的一处地方,现出一座独立的泥墙草顶的农舍,门前有一群鸡在结着冰冻的硬土地上觅食,一只红色的大公鸡,拍了几下翅膀,把头一伸鸣叫起来。屋旁有几只瘦得像野猪一样的黑色的猪,哼哧哼哧把嘴伸到一堆去年的腐草中拱着——原来这里养猪不是圈养,而是像山羊一样散养。一个4、5岁的小男孩,手里拿着一块红薯,站着门前好奇地望着大道上的部队,一个农妇也端着碗从屋里出来,站在门口望着。

  前面出现了一条不太宽的河,从道路中流过,一座桥将被水隔断的道路联系起来,桥上有“毛叉河桥”几个字。过了桥,道路渐渐崎岖,远处的山迎面而来,道路蜿蜒曲折地沿着右边的一座座大山山脚向西南延伸,路的左边是悬崖,悬崖下是一条山涧,可以望见低低的下面,涧水像一条白色带子在闪光。山上树枝上的雪在融化,树枝还发着黑色,没有生气,水珠从树枝上滴下来。山脚边到处是垂到道路上的去年的枯萎的艾蒿、长长低垂的茅草。走了很长的路,没有见到一个行人,更没有见到车辆通过。

  新兵们虽然是第一次进行这样的徒步行军,背着背包、大衣、步枪,觉得有些累,但个个兴致都很高,一边行军,一边说笑。储义民在讲他当红卫兵时到北京串连的事,“这点路算什么,当年我们准备步行去北京,走了五天,到了徐州,实在走不动了,就乘火车。”“文革”初期红卫兵造反时,淮海还在上小学,没有资格当“红卫兵”出去串连,他们就成立了一个“红小兵”造反组织。一天,他们也打着红旗,带着干粮,出发了,准备向南到伍佑镇,然后向西到大冈镇,再向北到龙冈镇,转向东回城,这一趟大概有五、六十里。但他们出了东门还不到5、6里,就走不动回头了。1969年麦秋季节,他们学校到龙冈公社万牛大队去支农,他们是打着红旗、一路高歌走去的,也有20多里。

  队伍在继续前进,脚步声、步枪枪托和军用水壶的碰击声、人们的说话声、咳嗽声响成一片。只有“二姑娘”蔡凤楼愁眉苦脸,一声不吭,他脚上有鸡眼,弯着两条腿,脚在地上拖着,就像每走一步都要使出全身的力气。胥晓军把他的枪背了过去。最前面的十二连唱起了歌: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

  歌声传到后边,整个队列都齐声唱了起来:

  “祖国要我守边卡,扛起背包我就走,打起背包就出发……”

  一曲唱完,沈进从队列里走出来喊道:“10连的同志们,我们也来唱一支歌。‘三大纪律八项要注意’预备——唱。”可是没有一个人开口。“同志们,为什么不唱啊?”他大声喊着问,人群里响起一片笑声。“哦!错了。重来:‘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预备——唱。”

  “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要注意,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第二不拿群众的东西……”大家一齐唱了起来,歌声在大山里回荡,惊醒了冬天沉睡的树林。前边的天空中,挺立着一座座连绵的灰色的山峰,风从山上吹来。 左边山涧的水流、沙滩、苇塘和岸边的树林,都笼罩在一片阳光中。

  近中午时,队伍停下来休息,喝水、吃干粮,然后继续上路。这时前面的地形又渐渐开阔起来,大山向远方退去,让出了一块块农田,道路左边的山涧流进了一条大河,河面上有一座大桥,靠近桥头的地方有一块埋在地里的石碑,上面刻着“响洪甸镇”几个字。走过大桥,向西拐弯,就进入了一个集镇。镇子不大,有两条平行不到100米长的小街,紧挨着公路的那条街道上,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土坑,有的坑里还有积水,公路的另一边是农田。 镇上大概有百十户人家,有砖砌的房子和狭窄的街道,也夹杂着泥墙草顶的房屋。街上没有多少行人,猪、鹅和鸡群在街上游荡。许多房子由于时间长久,经风吹雨打,发出暗淡的颜色,灰朦朦的。靠着公路的人家,房屋周围都围着半人高的竹栅栏。沿着公路有一排电线杆向西南方向伸展过去。

  队列穿过小镇,继续向西南行进约10余里,又出现一条街道,全是砖墙瓦顶的建筑,许多房屋建造在街道后面高高的半山腰上,街上可以看到停泊的卡车,行驶的自行车,有商店、剧院和路灯——这是响洪甸水电站的家属区。街道的最南边,公路到此而止,出现了一条河流,冬天水浅,可以看见河底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河上有一个舟桥部队在建一座桥。队伍从桥上走到南岸,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三面被群山围着的山沟。这里不是天尽处,却是地尽头;这里就是他们的目的地,他们要在这里安营扎寨、开矿炼铀。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