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言情小说 玄幻推理 武侠小说 恐怖小说 成人文学 侦查小说 其他连载 小小说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第三性——萨特与波伏瓦(五 情变 4 不幸的第三者(5)《一代名流》:用词语估计自己的失败)

时间:2019/9/18 作者: 黄忠晶 热度: 177634
  波伏瓦正在对自己的小说作第三次修改。

  在完成《第二性》后,她就开始构思这部新作,想让它包容一切,她与生命、死亡、时代、写作、爱情、友谊、旅行的种种关系;她还要把战后那一段既狂热又令人失望的经历写下来。这次她决定不赶时间,静下心来细细地写。在写作过程中,她既兴奋又害怕,她把这事看得很重,就像拿生命在作赌注。

  到了1950年6月底,波伏瓦完成了小说的第二稿。跟以前的习惯作法相反,她一直没有把手稿给萨特看,因为她太重视这次写作了,深切感受到这些文字似乎从自己身上一点点挤出来的痛苦,不愿意任何人看到这些墨迹未干的草稿,即使是萨特也不例外。

  在挪威旅行期间,波伏瓦终于把小说手稿给萨特看了。萨特说:“这是你写得最出色的作品!但你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他认为应该把情节写得更紧凑一些,加一点悬念,还要清楚地揭示人物生死攸关的东西是什么。正如往常一样,波伏瓦相信萨特的判断,决定对整个稿子再次作重大修改。

  战后的遭遇使波伏瓦陷入一种深深的失败感之中,由此产生创作的冲动,就像当年写《女客》一样。她要用文字来估价自己的失败,而且不仅是写自己,也是写一群人,也就是写知识分子,虽然人们普遍认为,以知识分子作主角的小说是最难写的。

  小说的两个主人公是罗伯特和亨利,另外还有一个女主角安娜。在以他们为主线展开情节的同时,还有安娜与刘易斯之间的恋情、亨利与罗伯特的女儿的恋情、亨利与原先的情人波尔等的关系穿插于其中。

  读者往往认为亨利的原型是加缪,罗伯特的原型是萨特,安娜的原型是波伏瓦自己,而刘易斯则是阿格林。这种比附有的有一定道理,有的全无根据。小说中罗伯特的女儿娜第纳是以纳塔丽为原型,但读者就不一定知道,因为纳塔丽是无名之辈。

  小说不是纪实文学,小说中的人物不可能同现实中人一一对号,尽管读者似乎总是有此癖好。实际上,波伏瓦要从自己的生活、自己熟悉的人物和事件那里获得素材,把它们打碎,然后经过想象的胶合剂使它们再生为一个新的世界。所以,在这些人物的身上,在每一个人物那里,都有着作者波伏瓦的印记,而不仅仅是其中的女主角安娜。

  波伏瓦在写小说时,陷入两种情绪的漩涡之中。一方面,她如痴如狂地沉迷在其中,这是她创造的世界,她的生命。另一方面,她对于写作又有些超脱,她在这样一个危机四伏、充满饥饿和灾难的世界里感受到文字的苍白无力和自身的软弱。正是这样两种心态的交织使作品获得成功。

  它的成功在于完全抛弃了存在于《他人的血》、《人总是要死的》中的说教成分。这部小说不想讲什么道理,不想证明任何东西,只是描述了战后的种种生活情状,表现了一些在疑惑和希望的冲突之中的人们,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寻找出路。小说出版时定名为《一代名流》。

  这一年,有几个共产党员邀请萨特加入“争取释放亨利·马丁委员会”,萨特同意了。亨利·马丁是法共党员,因拒绝参加印度支那战争而被捕。萨特参加了集会,并提出就此编一本书,搜集有关资料,然后由他逐一作评论,为马丁的辩护提供资料。虽然这书出版时,马丁已被释放,但通过这件事,萨特同共产党人达到某种程度的和解。

  萨特决定同共产党站在一起,这是受到一本书的启发,他读了吉耶曼的《12月2日政变记》。作者把拿破仑三世上台时的各种反应、评论搜集起来,给萨特留下深刻印象。

  他在意大利度假时,得知巴黎举行反对李奇微就任欧洲盟军总司令的游行示威;当天晚上,当局逮捕了共产党领导人杜洛克,而且是以极其荒谬的理由。萨特感到这是一个严重事件,类似拿破仑三世上台。

  共产党组织的总罢工也由于右派的抵制而失败,右派们弹冠相庆。萨特对此充满憎恨。他回到巴黎时,感到自己非得写点什么,否则就会憋死。于是他奋笔疾书,写了《共产党人与和平》一文,痛斥右派对共产党的攻击。

  萨特写作时的激情简直吓了波伏瓦一跳。她在给妹妹波佩蒂的信中写道:“在两个星期里,萨特有5个晚上完全没有睡觉;其它的晚上,他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这篇文章也发表在《现代》上。它和《答加缪书》一起,宣告了一个时期的结束。以前萨特试图在没有超越所处境况的条件下克服自身冲突,现在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了。萨特和波伏瓦作出了明确的选择,他们在政治上成为共产党的同路人。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