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风花雪》就是写了四个“三陪小姐”生活命运的故事。古今中外写妓女的小说为数不少,从中国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到法国小说《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从托尔斯泰著名小说《复活》中的玛斯洛娃,到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伯桑的成名作《羊脂球》中的羊脂球,她们都是被人们称为靠色相赚钱生活的妓女。妓女也是人,也有父母恋人和朋友,也有爱恨和情仇。我们在读这些世界名著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尽管这些妓女的国籍和生活的时代不同,但她们都是作者寄予同情的人物。这些人在具有一个美丽外表的同时,还都有着一颗善良和同情的心。她们都渴望爱情,渴望通过倾注对一个男人的挚爱而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可是男人欺骗了她们,社会欺骗了她们,使她们始终不能跳出火坑,不能摆脱悲惨的命运。社会是复杂的,而主宰社会的人更复杂。人们一方面对卖淫深恶痛绝,而另一方面在文学作品中又对妓女寄予深切的同情;一方面视“万恶淫为首”,而另一方面又有那么多的人甘愿出钱冒着风险去嫖娼。这就是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想每一个有良知的读者当看到杜十娘面对又一次被卖的命运抱着“百宝箱”跳江的时候,当看到失去爱情而又病入膏肓的玛格丽特奄奄一息的时候,当看到玛斯洛娃被押上法庭接受审判的时候,当看到羊脂球被德国军人以人质遭奸污而又遭到同伴唾弃的时候,谁能又不为这些妓女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而发出同情之心呢?
文学是人学,小说是真实的虚构。文学既要真实地写人也要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我常常拿人们手工制作的塑料花和开放在原野上的花朵相比,塑料花制作的工艺再精巧再逼真,把花制作得再艳丽再好看,可毕竟不是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远远望着还可以,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问题,既缺乏生命力也缺乏花的芳香。原野上自然生长的花因为土质和阳光雨水的关系,虽然没有塑料花那么艳丽那么好看,但有独特韵味和生命力。文学作品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文学作品能不能打动人,就是看你写的人物真实不真实,在现实生活中能不能看得见摸得着。长篇小说《风花雪》中的人物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我每每一闭上眼睛那活生生的一幕幕就会显现在眼前。不论是在大街上,在宾馆酒店和歌厅舞厅中,在发廊和一些酒吧内,都会看到这些人的身影。她们或浓妆艳抹,或喜笑颜开,或搔首弄姿,给人一种既热情而又虚心假意的感觉。有人说,这些人是假名假姓假地址。是的,她们的名字和地址都是假的。可是,要知道“小姐”也是人,毕竟也是父母生养的。她们也知道羞耻,也知道从事的职业不是很光彩,而且她们今后还要结婚生子建立家庭。这就不要苛求她们用假名假姓假地址来代替了。事实上我们只要认真地听一听她们的故事,就会发现每一个“小姐”的背后都有一段难以言述的苦难经历。这些苦难经历有的是社会造成的,有的是家庭造成的,有的是客观环境造成的。长篇小说《风花雪》中的四位女性每个人都有一段苦难的经历。她们有的是因为家庭贫困而到城市酒店做“小姐”的,有的是因为婚姻的不幸逃出来做“小姐”的,有的是因为家庭后母的逼迫而做“小姐”的,还有的是因家庭的遭难而临时到酒店做“小姐”的。由于文化层次和出身经历的不同,她们的思想境界和追求也不同。有的做“小姐”单纯是为了挣钱,有的是为了追求纯真的爱情,有的是想在城市立脚干一番事业,还有的是通过做“小姐”挣得经济上的独立后再上大学求知识,然后再进入上层社会。由于每个人的追求和理想不同,必然带来不同的命运和结果。四位小姐有的最后当上了企业的经理和董事长,有的成了著名的律师,而有的则是失恋心死,完全丧失了对人生的追求和生命价值的意义,不得不到深山寺庙当尼姑。还有的是青春早逝,只落得魂归故里,给亲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悲伤和痛心的眼泪。我想亲爱的读者在读这部小说的时候,应该从四位“小姐”的不同追求和人生命运中受到启迪的。这也是作者写这部长篇小说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小说是语言的艺术,戏曲是唱腔的艺术。在《风花雪》这部小说中,作者力求用优美和带有哲理性的语言增加小说的可读性,探索和追求人性的真善美,使人读起来不枯燥不乏味。同时小说人物发展脉络和故事情节尽量注重连贯性,给人以悬念,从而引导读者继续读下去。
事实上,“三陪小姐”作为当今社会的一种现象,既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关系,而且与官场的腐败和商业贿赂也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可以到一些大的酒店和娱乐场所看看就会发现,常来这里消费的人不是企业的经理和老板,就是个别所谓的“人民公仆”。这些人有权有钱,他们消费得起,有的消费还不用自己掏腰包。为此在《风花雪》这部小说中,作者写了企业的老总用公款消费,写了一些有职有权的官员把“小姐”包养成情人,或包养起来为其传宗接代生孩子。这种事情决不是作者凭空捏造出来的,也不是作者杜撰的。我们翻开每天的报刊杂志,报道的许多贪官那一个没有包养情人?那一个贪官没有通过手中的权力为包养的情人谋私利?既然社会上这种事情屡见不鲜,也就别苛求作者在文学作品中真实地反映这种社会生活了。
至于说小说素材和人物的原型,那还得追溯到几年前。那时我在一个单位办公室工作。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酒店宾馆和一些饭店有了卡OK间,客人在吃饭喝酒的同时还兴起了唱歌跳舞。而唱歌跳舞就离不开“小姐”作陪。我不会跳舞,歌也唱得不怎么样?我只爱文学创作。文学创作就需要了解和熟悉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于是我就找一些“小姐”座谈,在座谈中了解到了不少“小姐”们的家事和生活秘密。有一个“小姐”对我说,别看来喝酒吃饭的这些人一个个都很“光棍”,其实个别人内心是肮脏的,她的一个妹妹就是因醉酒后在包间被奸污的;还有一个“小姐”对我说,她是超生儿,父母亲为了躲计划生育曾带着全家人流浪到安徽省许多地方,她是妈妈春天在麦地薅野菜时生下的;还有一个“小姐”,年龄看上去有二十七八岁,人长得不错,字也写得很漂亮。通过交谈,才知道她是换亲,已结过婚,是逃婚出来打工的,现在婆家人还知道她在什么地方?如果知道了,她就会被抓回去……也许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吧,我把这些“小姐”说的话和她们的身世一一都记在了小本子上,为创作收集着素材。她们就是小说中风香、花恋、梅雪、月秋的生活原型。1997年春天我去郑州出差,在文化路与东风路口,看到一个青年女子哭哭啼啼找孩子,后来才知道这个女孩是在郑州一家酒店打工,被人骗生了孩子,男的把孩子抱走了,女孩就得了“神经病”。这就是小说中局长借腹生子使一个“小姐”变疯的原型。同时我在报刊上还时刻注意收集那些有关“小姐”的报道文章。湖北省一个市的市委书记,把一个“小姐”包为情人后,不但让这位小姐转了干入了党,还把她提拔为宣传部的副部长;吉林省一位人大副主任因经济问题被“双规”后,检查部门到处找不到他。最后在一家宾馆找到了他,人大副主任正和两个“卖淫女”鬼混着……这些鲜活生动的报刊资料,都为我创作《风花雪》提供了素材。
最后想说的是《风花雪 》这部小说除了个别地名是真实的外,其人物和故事都是虚构的。既然人物和故事都是虚构的,一些人千万不要对号入座,自寻烦恼。总之,小说是真实的艺术,是通过真实的生活塑造出典型的人物来反映一个时代的。这就像鲁迅先生小说《祝福》中的典型人物祥林嫂一样,是旧中国受封建礼教和迷信压迫妇女中的一个缩影。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向人们揭示旧中国封建礼教和迷信的罪恶,进而唤起人们的觉醒。
本书在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一些文学爱好者和热心朋友的支持与鼓励,对该书的修改、定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并认真帮助进行校对。在这里特表示感谢!
赞(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