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说过,从11月份开始暂时停笔,明年再接着写。现在情况有些变化。我准备再加写一个第九卷,供12月号刊用,以此作为第三部的结束。我是突然产生这个想法的。最开始我将小说的场景安排在法庭调查就结束了。后来我征求了一位检察官的意见(他长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发现小说就这样结束,有关刑事诉讼的内容会有较大缺失,本来是一场十分完整有趣的乱断案的故事成了有头无尾的模样。因此,我加了这一卷,标题是“预审”,写了几个法院年轻人的情况,既有对实际现场的描写,也有一些较为抽象的流行议论。我就以这一卷来结束小说的这一部,在12月份将该稿寄给你。此外,我是想借此更为深入地描画米佳。卡拉马佐夫的性格。由于遭受种种不幸,包括被错误判决,他的精神受到极大冲击。他之所以愿意接受惩罚,并非他真的做了什么,而是他有可能或者想要犯下被法院错判的罪行。他是典型的俄罗斯性格: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在预审前好几个小时,他就开始在道德上进行忏悔。我打算在这一卷描写这方面的情况。这一点十分重要。不过这一卷的篇幅要小一些,只有大约一个半印张,但内容是相对完整的。
总之,我将在12月份寄出第九卷,同时寄去一封信,是就小说将延期到明年结束向编辑部道歉。这信是供发表用的,我在前次信中就谈到这事了。这信一定要发表,延期的责任完全在我。
这封信还要加几句话,说明现在连载的只是小说的第二部分,篇幅大约20个印张。以前我是把小说分为三部,在逐卷写作的过程中,我忽略了对这一设计的修改。现在要说明的是,这第二部分应该再分为两部,也就是第二部和第三部。明年将要发表的是小说的第四部。这样,第四、五、六卷组成第二部,第七、八、九卷组成第三部。也就是说,每一部都包含3卷,每一部的篇幅大致相当。第四部也是这样,分为3卷,大约10到11个印张。
寄去的稿子中有关于两个波兰人的描写,他们对话时是说波兰语,或者在生硬的俄语中夹杂着波兰语。他们说的波兰语十分地道,但夹杂在俄语里显得有点怪怪的,但我觉得应该这样写。请你在校对时多注意一点。我的稿子应该是十分清楚的。
**
我得再次向你和《俄罗斯导报》道歉。我原先十分肯定地许诺在12月份寄出的第九卷,恐怕不能如期寄出了。其原因是,由于写作过于劳累,我病倒了。这一卷写得比预计的长,内容变得十分错综复杂,最主要的是,我将该卷视为小说最重要的部分,花费大量功夫仔细推敲。如果我敷衍了事,随便下笔,就会极大地败坏自己作为作家的声誉,小说的主题也会受到极大损害,而我是特别珍视这一主题的。现在大家都在读我的小说,给我写信的人络绎不绝;年轻人在读,上层人士也在读;文艺圈内有人谩骂,也有人盛赞。此前我还从未对公众产生这么巨大的影响。仅1879年彼得堡的报刊上就发表了30多篇评论《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文章,外省发表的文章就更多了。因此,我希望这部小说的写作能够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要请你原谅了:这一卷只能发表在明年1月号上了,大约3个半印张,跟11月号发表的篇幅大致相当。第九卷是第三部的结束,第四部的内容将于明年3月号开始发表(即2月号轮空)。我不得不留有这一时间空隙。但以后就可以毫不间断地连载下去,直到全书结束。
我请你在12月号上发表我以前谈到的那封致编辑部的信。我将在12月14日前寄出此信,也就是说,你可能在这一天收到它。我发现报纸上已有多次指责《俄罗斯导报》编辑部,说它有意将长篇小说的连载拖长到两年,这是指列夫.托尔斯泰和我的小说。我要在信中说明,延期的责任完全在我自己,我本来是承诺在1年内完成小说,结果拖到第二年,而编辑部对我这样的作者还是十分客气的。我会将信写得委婉一些,把道理说得更透彻一些,最后由你来审定。也许信中还会就小说的主题顺便说几句,不过这一点还没有定。简言之,我不会在信中写一些废话。我认为这封信应该在12月号发表,这是不得不写的,它关涉到我的良心。
* *
这封信只是告诉你,第九卷已经全部完稿,本来现在就可以寄去全稿,但我的妻子,也是我写作的助手突然发病,让我措手不及。通常是她将我口授的内容速记下来,然后誊写清楚。此外这一卷的篇幅比我预计的大了许多,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来写,十分细致地反复推敲。大概将近5个印张。现在也只能这样了。不过第四部的内容会有所减少,因为“预审”中详细描写的内容就不必再多写了。我打算在1月11日先寄去4个印张,你12日就可以收到。其余的稿子(大约半个印张)在3天后寄去。这个结尾部分到达编辑部应该不迟于15日,或者最迟16日可到。一定不会迟于这个时间,即使我自己来誊清稿子也不会迟到,因为这一卷已经全部完成了。
造成时间紧张还有一些小的原因,例如,我在完稿后将全部内容都给那位检察官念了一遍,让他判断一下有没有大的问题,以免贻笑大方,此前在写作中我一直向他求教。
* *
有个小问题我想说一下:我在“孩子们”这一卷谈到中学的情况。稿子寄出后,我突然想起,在我的描写中,这些孩子是穿便装的。于是我咨询了了解情况的人,他们说,13年前(也就是我小说中事情发生的时候)中学生都穿制服,尽管样式跟现在不大一样。不过预备班的学生,特别是那些较穷困的孩子也可以穿便装,而大衣和帽子的样式则没有什么限制。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的?你看在校样中是否要对衣服的描写做些修改?如果必要,你可在校样首页上标明,我将作出修改;如果没有必要,那就算了。
——给留彼莫夫的信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