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作为县级水产技术推广部门也有自己的困难,因为我们市水产养殖规模实在太小了,所以不要说给我们配备实验基地、实验室,早期甚至连台显微镜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诊断鱼虾蟹病害只能靠肉眼凭经验诊断,这个前提就是你作为水产技术人员必须要具备过硬的本领。
在没有仪器设备的情况下怎么诊断水生动物疾病呢?这就要靠过硬的本领加上过细的观察。下面经验提供给同行及水产养殖户作参考。
一是观察鱼虾蟹活动情况。一般来说,患有大型寄生虫的疾病鱼类,会看到患病的鱼在水面乱窜狂游;患有原生动物疾病的鱼会在离水面20厘米上下游动、鱼体色发黑、鱼体变瘦。患有细菌性、病毒性疾病的鱼类在水面半死不活懒洋洋的游动,并且身体会出现炎症、发红、发黒的症状。患病严重的河蟹会爬上岸,不愿意下水,并且肉眼观察体色也会改变,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死亡的河蟹会浮上水面。
二是观察水草和水质。如果水产养殖水体出现水质混浊发黒的现象,这说明养殖水体已出现老化现象,在这种水体中鱼虾蟹比较容易生病;虾蟹养殖池的水体老化以后还会出现特殊的分层现象。水质好的虾蟹养殖池水体清澈见底,水体颜色上下均匀一色,而水质老化的水体表现为上层水色淡,越往下水色越深,靠近池底河泥的地方水色最深。水质最差的虾蟹养殖池水色总体呈黒褐色,靠近池底河泥的地方水色和泥土均呈黒色,并且还伴有腥臭味,如果虾蟹养殖池达到这种水质程度,虾蟹则有可能出现大批的死亡。
在虾蟹养殖池种植的水草方面,如果水草不是呈现健康的嫩绿色,而是水草体表发黒并附有脏物,那这种水质也容易引起虾蟹生病。
三是肉眼诊断。肉眼诊断一定要心细,象鱼类的中华鳋病和河蟹的蟹奴病肉眼一下子就能看出来;虾蟹的纤毛虫病看上去体表会出现黒色的细绒毛;上面说到的鱼虾蟹原生动物病,在没有显微镜的情况下,可根据鳃或体表是否有粘液来判断,有显微镜的话当然直接用显微镜就能找出是什么寄生虫病。
四是解剖诊断。细菌性病和病毒性病则要解剖才能正确诊断,一般来说解剖后鱼类的血液呈淡红色的多为细菌性疾病,血液为紫黒色的多为病毒性疾病。当然我们这是在无显微镜的情况下的初步判断,有条件的地方以显微镜诊断为准,特别是病毒性疾病需用电子显微镜诊断。
我们的工作第二个方面较多的工作就是生产技术指导。
生产技术指导关键要有针对性。
要首先摸清楚池塘的基本情况:如长宽深,附近水源水质,进排水沟配套情况,因为这些条件决定养殖池塘的产量潜力。
要摸清楚养殖户原有的技术水平,放养的具体品种规格、数量、各品种间的比例。这方面特别重要,上面说到的有些水产养殖户认为花白鲢,特别是白鲢的价格较低而不愿放养,其实这是很错误的,因为白鲢放养比例过低的话,易造成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
同时要认识到,白鲢虽然价格不贵,但它基本不吃人工饲料,是属于额外增值的部分,而且它的另一个最主要的功能是净化水质,促进其它鱼虾蟹的正常健康生长。
有些养殖高档鱼虾蟹水产品的池塘因为不屑于放养花白鲢而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最终导致养殖失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方面例子数不胜数。
要搞清楚投喂的饲料品种和饲料质量的好坏,这个作为生产管理方面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先从饲料品种讲起。
同样是养鱼,如果你喂草或菜饼的话,那么白鲢、花鲢的放养比例要占到鱼总产的40%,由于青草和菜饼对于吃食鱼类的利用比例低,对水产养殖水体的自身有机污染特别严重,因为如果花白鲢的放养低于这个比例的话,就达不到彻底净化水质的作用,从而使水产养殖水体出现累积性的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而导致养殖失败。
但如果你投喂的是全价配合饲料的话,由于全价配合饲料经过超微粉碎,高温蒸熟,在水中散失少,鱼虾蟹对这种饲料的消化利用率高,对水体的污染小,按照美国大豆协会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白鲢、花鲢的放养比例只要占到鱼总产的20%即可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这样在保持同样产量甚至产量翻倍的前提下,可以养出更多的优质水产品,赚更多的钱。
另外为了使鱼虾蟹达到最快的生长速度,每个养殖的水产品种所使用的配合饲料里边的成份和蛋白质含量都是不同的,一定要按规定使用配合饲料的品种。
配合饲料的生产厂家和品种特别多,那么饲料质量肯定也会存在参差不齐的状态。
为了达到配合饲料最高的转化率,用最少的饲料,最大限度地减少饲料费用,还要学会识别和选择配合饲料。作为一般的水产养殖户,选择水产养殖所用的配合饲料不太可能靠仪器分析选择,那么就只能凭肉眼和经验来选择饲料。
根据作者的经验,一般认为优质的配合饲料外观色泽以淡黄色为好,因为这种饲料中玉米、豆粕含量比较多,菜子饼含量相对比较少;饲料的粉碎程度则越细越好,因为鱼虾蟹对人工商品饲料消化能力很差,粉碎颗粒细的饲料鱼虾蟹容易消化吸收;在配合饲料中,饲料的熟化程度越高越好。这有二个好处,一是鱼虾蟹对生的淀粉消化能力很差,但对完全熟化的熟淀粉则消化率就高多了;二是完全熟化的淀粉的饲料粘性大,饲料进入水体后不易散失。这个大家都知道的,生淀粉熟化以后有很强的粘性,早期胶东西的浆糊就是用生淀粉熟化以后造出来的。所以水产配合饲料对饲料的粘性要求很高,生产实践中,一般要求鱼使用的配合饲料要在水中保持30分钟不化,而虾蟹配合饲料要在水中保持2小时不化。
另外象鳗鱼、鲶鱼、鲥鱼等高脂肪含量的鱼类还要对饲料进行喷涂脂肪的特殊处理,以满足这些体内脂肪含量高的鱼类快速生长的特殊需求。
在高温季节要特别了解平时加水和增氧机使用情况,因为在上半夜加水和使用增氧机特别容易造成鱼虾蟹大量死亡。
在秋冬季的时候捕捉河蟹上市要特别当心河蟹的成熟情况,因为一般的河蟹要到稻熟以后才能逐渐接近性成熟。如果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河蟹特别是雌蟹的蟹黄有一股苦味,如果这时出售会影响河蟹的养殖声誉。
我们目前一般做法是早期进入性成熟的河蟹要捕捉自然上岸的河蟹,而不采取用地笼强制捕捉的方法,因为采取用地笼强制捕捉蟹多数还没有达到性成熟。
当然当河蟹养殖进入后期时则对捕捉方法、工具、时间就没有什么特殊要求了,因为这时的河蟹基本上全部成熟了。
另外患有有严重细菌、病毒性的虾蟹宁可扔掉,也不要出售,有严重纤毛虫病的河蟹因为味道不好而只能作为低档次蟹出售,因为这个虾蟹有严重的腥臭味,出售后会严重影响养殖产品的声誉。
科技培训也是我们水产技术推广部门的一个重要工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水产行业同样是适用的。
但从事水产养殖的农民大都文化程度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怎么样使他们听得懂技术讲座,这也是需要有技巧的。
作者在水产培训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本人认为应该是有一些成效的,请读者参考借鉴。
一是认真做足培训功课,要尽量多的收集本地的水产养殖情况特别是水产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自己动手编写教材,这样以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在我工作的30多年里,经本人编写的培训材料不下于几十万字。
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课。鉴于水产养殖户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现状,尽量不用或少用专业术语。
记得有一次在一个以农业种植业有关的培训班上(农业种植与水产养殖合办培训班),有一农业技术人员在上面讲了大半天,因为这个农业技术员是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大学毕业生,讲的全部是相关的专业术语和理论知识,没有针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讲解,结果下面的农民的闲聊声比他讲课的声音大多了。而我用其它地方具体的养殖成功与失败的例子讲起,结合具体放养数量、比例、管理中的水质要求、投饲品种与质量、有什么病害怎样针对性防治等养殖户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的事例讲解,结果养殖户听得很认真,鸦雀无声,反响极好。
三是讲课要形象生动。其它不多说了。有一次我应一个镇农业公司领导的邀请,给该镇水产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那一次该镇分管水产养殖的领导要求讲一下青虾、河蟹养殖方面的知识。作者这里仅以虾蟹养殖池的水质讲课内容为例:
先讲水的肥瘦程度的判断。按照书本讲解,反映水肥瘦程度的指标是水的透明度,用厘米表示,水的透明度是指水的清澈程度。即将水注入特制的玻璃管中,以玻璃管下部白磁巢框的黑点刚刚消失,而十字尚能看见时的水位高度(厘米),为该水样的透明度。
你说,没有多少文化水平的农民按照这样的解释能明白什么意思吗?再说他们也没有用于观察透明度的专用工具,所以如果按照书本的条条框框他们中的多数人是没有办法进行水产养殖水体透明度的测定的。
那么作者的讲解是,水产养殖水体的水有清水和浓水之分,有的水一眼就能看到水底,这表示这个水清,水清能看到的水的深度就大,这就是透明度大;反过来,有的水浓,看不到多少深度,那么这个水的透明度就低。所谓透明度,就是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水层的最大深度。
关于养殖水体最合适的透明度。
养殖水体最合适的透明度是将手深入水中到手臂弯正好看不到手掌为最合适,这个深度约30-40厘米上下,那么,这个30-40厘米上下透明度是养鱼水体最合适的透明度,在这样的水质中生活的鱼生长速度最快。
这样一来,老百姓就记住了透明度是什么怎么一回事了,以及它对养鱼的重要性了。
再说水质好坏的第二个指标水色。作者仅以青草或树叶的颜色作了形象的比喻。
春季,刚长出的青草或树叶的颜色是淡绿色的,这表明植物正在生长有活力,反映在水质方面这种淡绿色或称嫩绿色的水就是好水;夏天青草或树叶的颜色变成墨绿色或深绿色,这表明这种水已达到顶峰开始向老化转折了;夏天绿色或淡绿色的水表明水适合白鲢摄食的绿藻多,如果水呈蓝色表明水体中以不适合白鲢摄食的蓝藻为主,是坏水。
再说反映虾蟹养殖池中水质好坏的水色的水体分层现象。
因为这种水体分层现象一般以虾蟹养殖池为多,所以仅说虾蟹养殖池的情况。
在虾蟹养殖池中,好的水呈嫩绿色,上下水体均匀一色,差的水呈蓝色、灰色、水面有细的泡沫,水体从上到下水色由淡转浓,最底层呈深黒色。这种水说明水中的浮游植物没有活力,浮游植物因失去活力而沉到了河泥上,属差水。如果上层水水清且呈灰黒色,底层水及淤泥呈深黒色,有的甚至底层水及淤泥发臭,这种水称“臭清水”又称“死水”。这种水表示水中的浮游植物已大部分死亡,你想啊,浮游植物和陆生植物是一样的,没有植物的土地就象沙漠一样,是没有生命的。水中浮游植物全部死亡的水体,虾蟹是不可能存活的。
由于这种讲课比较直观,所以在我们市,很多水产养殖户都知道虾蟹养殖池的“臭清水”是什么意思,实践也证明,碰到这种水质,虾蟹养殖必定失败。
从2002年开始,我们单位购买了水质分析仪和溶氧测定仪。为了方便我们经常下乡使用,这二台仪器都选用了便携式水质和溶氧测定仪器,适合带到野外直接测定水质,虽然分析精度可能差一点,但为分散在全市的老百姓服务还是很方便的。
早期的时候,我们单位没有公用汽车,下乡为水产养殖户测定水质只能远的乘公交车,近的骑自行车,由于在乡村公路上自行车颠簸得厉害,这个仪器经常损坏,因此水质分析仪器经常被送回厂家修理。
其实则开始的时候我对这个水质测定并不怎么感冒,认为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本人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分析,越来越认识到水质分析的重要性。
在2011年的8月,本地处于高温之下,在杨塘镇的一个在我市一个较大的蔬菜基地,除了有几百亩蔬菜,还养了几十亩的鱼。
有一天老板王美兰实然通过她的一个亲戚找到我们,说前2个月放养的鱼实然发现烧熟后没有什么鲜味,反而有一股严重的土腥味。因她的关系圈都是相关领导或是有一定地位的老板什么的,说如果他们钓到这个鱼吃了以后,会影响她的声誉,所以她很着急,叫我们单位赶紧给她找出原因,并帮助解决问题。
我和我们单位几个人马上带了水质分析仪过去,给鱼找出变味的原因。
其他人在忙于检测水质,而我则到池塘边观察现场。
到了池塘边,我看了一下养鱼水体水质,发现水体中漂浮着一些淡蓝色的小颗粒,根据我的经验,这些蓝色小颗粒应该是蓝藻颗粒,水质表面看上去倒还是蛮干净清爽的,池塘也是不久前新开的,照例不会出现鱼不好吃的现象啊。
作者继续询问,放了些什么鱼,怎么放的。经过一番了解,终于搞清楚了基本原因。
原来,基地不懂鱼类之间的共生互利关系,放养时只注重放了些青鱼、鳊鱼、鲫鱼、草鱼等易垂钓相对较优质的鱼类,而忽视花白鲢,特别是白鲢的放养,这样青鱼、鳊鱼、鲫鱼、草鱼等吃食鱼类因吃食剩余的食物残渣和排出的粪便造成的有机污染超出了花白鲢利用消耗的能力,而产生的累积性的富营养化现象造成的。
经过水质测定的结果显示,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均严重超标。初步分析是蓝藻跟亚硝酸盐共同作用才使得鱼呈现出较重的土腥味。
上述情况如果仅凭经验的话,一般会认为只是蓝藻单一作用的结果,而不会考虑到是蓝藻跟亚硝酸盐共同作用结果。因为如果仅以养殖水体中少量的单一蓝藻引起的鱼的味道是不至于这么难吃的,如果不经过水质分析的话,就解释不通这个道理。
在2009年好象也在7-8月份,杨东镇的一家宾馆内部的鱼池突然发生大量的死鱼,并且池塘中活着的鱼特别难吃,不用说给人吃了,就是闻到了这个烧熟的鱼味,也会使人很恶心。负责宾馆养鱼的小蒋马上打电话给我们水产技术推广站,叫我们马上去帮助解决。
按照惯例观察养鱼水质,听取养鱼人介绍情况,进行水质分析。
作者在现场看到,池塘表面有较多的死鱼,经了解池塘很深,其最大水深处超过6米。因鱼病时间比较长死鱼比较多,很多死鱼沉积在池塘底下已经腐烂了,不但传播疾病更快,而且还影响了水质,造成鱼恶心难吃。
经检测,该养鱼水体中的硫化氢含量达到1。8毫克/升,超过了其它正常养鱼池塘的近20倍。后养鱼人将这个池塘中的鱼捞起经宾馆加工后叫我们尝尝味道,结果这个鱼不要说吃了,就是闻着烧熟的鱼的上面的蒸汽味道就使人很恶心了,这个味道就象是早期农药六六六粉的味道。现在年轻人可能不知道,这个六六六粉的味道实在是太难闻了。
更早一点,2003年的时候,在江钢镇基地有一新开蟹池的河蟹养殖户,就是上面提到的邹卫林,他当时到邻镇开挖了150亩左右养蟹池塘。在养殖过程中,他发现放养在池塘中养殖的河蟹苗种的蟹壳产生变厚、变硬、变毛的现象,同时出现的还有河蟹不长、不脱壳的现象。
有一次我们单位按照病害测报要求刚好到他基地测量水质时,偶然发现了这个现象。
后来经过水质测定,他的河蟹养殖池水体的PH值超10,而渔业水质规定的PH值是6.5—8.5。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他的河蟹养殖新开池没有使用有机肥,反而使用了大量的生石灰消毒,结果生石灰由于没有有机酸中和,又没有水草吸收利用,所以池塘消毒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使水体保持了很高的碱性状态,这可能是使放入的河蟹苗种产生蟹壳产生变厚、变硬、变毛的直接原因,其最终结果造成了这一年几个池塘河蟹养殖失败。
有了水质分析仪后,我们还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从三峡大坝建成后,我们那儿的通江干河水的盐度从原有的接近0‰逐步增加到了0.5‰,有逐渐变咸的趋势,并且在通江干河的岸边发现了沙蚕,这可能是三峡大坝建成以后水流减缓所产生的影响。
随着后来水质检测年份的增加,数据的积累,再经过作者的加工分析,结果发现水体中超高的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含量对水产养殖可造成多种不良影响,轻则造成鱼虾蟹疾病久治不愈、味道变差、影响河蟹脱壳及生长等多种负面影响,重则造成鱼虾蟹养殖彻底失败,后果极其严重。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