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言情小说 玄幻推理 武侠小说 恐怖小说 成人文学 侦查小说 其他连载 小小说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鱼家故事(第二篇 养殖技术篇 一 往日鱼事)

时间:2019/9/3 作者: XQD 热度: 185931
  1981年7月我从江南省水产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分到了江港市多种经营管理局水产股,任水产技术员。从此开始了我毕生后的水产生涯。

  我刚到单位的时候,那时水产股有个皮肤很白、胖胖的老股长——董股长特别开心,说:“等了这么久,终于等来了一位大学生”。

  有一次我母亲到单位来看我的时候,跟董股长说:“我儿子初来乍到,请领导多多关照”。这个董股长马上接口说:“大学生,有技术,很好的,很好的”。

  其实我自己明白我不过是一个中专生,只是当时我是文革后第一批分配工作,当时人才严重青黄不接才把我们当成宝贝的,这个我心里还是有数的。

  81年下半年,我也没有接触到什么实质性的技术工作,只是初步了解了一下当时还是江沙县的水产养殖情况。

  我市虽然地处江南水乡,但其实可用于水产养殖的面积不多,虽然号称有10万多亩,但其实大部分是用于农业灌溉和泄水的河流为主,实际可用于作为水产养殖的面积仅在5万亩左右,这个水面积还不如水产养殖发达地区的一个镇,甚至还不如一个村的水面积。而且这些水面积基本上都是天然形成的坑塘,水体质量差,养殖期间没有办法添水换水,很多都不适合搞水产养殖,或者最起码不适合进行高产养殖。

  所以我市在80年代前,当时是多数生产队往池塘中随便放些鱼苗,到年底时为了干池给农田积肥,把池水抽干后抓到极少的鱼于年底前分给社员。而平时市场上是没有什么鱼出售的。

  所以虽然我们这个地方是号称“人间天堂”的“鱼米之乡”,在过去实际上是吃不到多少鱼的,每年在新年里烧的鱼其实来的亲戚和客人一般是不会去动筷子吃的,只是一道摆设罢了。

  我市由于水面少、水面质量差和历史、传统等诸多因素,一直都没有水产养殖的传统。

  直到1980年当时我市刚从山西省水产研究所调回了一个毕业于山东海洋大学的水产工程师,才开始了我市高产养鱼的历史。该工程师名叫姜兴良。

  姜兴良工程师调回家乡后于81年立即开始了水产高产养殖的试验,并于当年取得了成功,使我市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亩产超千斤(1斤为500克)的池塘。虽然当时试验的池塘面积仅有为3亩的小池塘,但从那以后我市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水产养殖。

  我市在80年代中期前养殖品种以花鲢、白鲢、鳊鱼、鲫鱼、鲤鱼和草鱼等常规品种为主,到80年代末时我市已经彻底解决了“吃鱼难”的问题。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鱼和虾蟹养殖逐步开始发展起来。

  现在常规鱼养殖技术已经全面普及了,这里只是想介绍一下我市鱼类养殖的发展过程,以供还未开始养鱼和准备开展养鱼的农民兄弟提供一下发展水产养殖的思路和基本的方法作参考。

  我呢81年在机关混了半年以后,于第二年即82年被调到县水产养殖场进行实习,领导要求我在该场进行高产养鱼试验,目标是亩产超千斤。

  上面说了,虽然养鱼现在算不上什么了,但以前我市并没有养鱼的习惯,而80年姜工程师搞的千斤鱼池高产试验我又没有相关的资料,并且他本人还有点保密的意思。

  没有经验可借鉴,我只能根据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加以实践化操作。

  先说一下我市当时叫江港市水产养殖场的现状。

  该养殖场在82年的时候,其实建场只有4年,即是1978年建场的,建场的目的是为了安置从事专业捕捞的渔民,因为那些渔民属于内河捕捞的渔民,由于内河的渔业资源越来越少,其捕鱼收入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当时县政府为了安置他们才建设的水产养殖场。养殖场有总水面250亩左右。

  这些渔民属于城镇户口,没有土地,是为了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才建设的养殖场,由于建设水产场的资金全部有财政负担,所以该养殖场当时归县财政局管理,但技术指导属当时的多种经营管理局。

  由于这些渔民大多是文盲和半文盲,并且原来从事的是水产捕捞业,当然这之前他们也没有养鱼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在81年以前,该养殖场平均鱼亩产只有150千克,在这150千克收获的成鱼产量中,其中亩放鱼种75千克,实际鱼净亩产只有75千克。养鱼基本上没有多少利润。

  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是这些原本从事捕捞的渔民不懂养鱼管理和鱼病防治,大量死鱼造成的。

  我到养殖场后,通过帮助养殖场进行合理搭配放养鱼种、人工投饲、鱼病防治等方面展开工作。

  当时养殖场领导为了开展本次高产试验,为一口进行试验的10亩左右的鱼池配备了3人管理小组:1个养殖场会计、1个食堂烧饭师傅、还有1个就是我作为技术员。

  经过我一年的努力,当年该池塘养鱼亩产没有达到预定的指标,只有达到了400千克左右的产量。

  我和养殖场领导分析了一下原因,认为:一是人员不固定,参加搞试验的3个人各有各的工作;二是由于人员不固定,投饲也不能保证,特别是因人员都是业余的,没有人真正愿意出力割草喂鱼。

  不是我吹牛,在这3个人中,我虽然不拿养殖场工资,但我割草是最多的,这到不是我特别积极的缘故,而是从小割惯草了,再说在那儿没事也闲得慌。

  我在那里的养鱼技术指导方面,要说做得最好的要数鱼病防治了。

  当年我通过定期交替使用漂白粉、晶体敌百虫治病防病,改变了该场原本每年大量死鱼的现状,使当年该场基本没有出现死鱼的情况。

  所以最后虽然没有达到亩产500千克以上的目标产量,但是我单位和养殖场领导都认为,按照我的设计方案及管理方法亩产应该是能够达到指标的。

  虽然后来第二年由于本单位工作任务忙的原因,把我调回本单位了,但该养殖场按照我原有的思路和方法,82年该试验池的亩产超过了500千克。

  83年,整个养殖场200多亩成鱼池的亩产全部超过了500千克。

  84年,我应和凤镇副业公司领导的邀请,给他们指导一口20亩的鱼池进行高产养鱼试验,这是当时进行的一口最大的鱼池的高产养鱼试验。

  我还是按照在县水产养殖场的思路和方法用于这个大鱼池的生产技术指导,在我的指导和养鱼人员的努力下,当年该池的亩产也超过了500千克。这是我市首口亩产超500千克的大池。

  86年,我应和凤镇渔业村领导的邀请,给该渔业村的一个渔民指导一条用于农田灌溉和泄水的河流开展高产养鱼试验,计划目标产量是100千克。

  该池原天然产量只有10-20千克,渔民习惯传统不搞养殖管理,平时只对河流里边的天然鱼类进行捕捞出售,以维持日常生活。

  这种河流因为是开放式的,原本不能也是没有渔民用于水产养殖的,承包这河的渔民只是进行自然捕捞,旱涝不保收。而且该河流的面积也很大,其面积达到了100亩。

  由于这种河流不适合人工养殖,所以鱼产量特别低,渔民的生活过得很艰苦。渔业村领导为了改善渔民的生活,所以想到了人工养殖管理以提高养鱼产量,来达到改善渔民生活的目的,

  我接受他们的邀请后,将河流的进排水口用网拦断,然后适当放养草鱼、鳊鱼、白鲢、花鲢等鱼类,鲤鱼和鲫鱼则不需放养,因为它们在天然水域能通过自然繁殖增加数量。

  在该大水面的在管理方面,通过投喂少量青草和菜子饼等饲料,在饲料中定期拌上晶体敌百虫和漂白粉防病。结果当年养殖户实际捕捞到鱼的亩产是80千克,离100千克的目标稍微差了一点。

  但不管是养殖户还是渔业村领导均认为产量是达到指标甚至还有可能是超产的。

  原因大家应该是可以知道的,河流不能干池捕鱼,而草鱼、青鱼、鲤鱼、鲫鱼等底层性鱼类用拉网的办法起捕率是很低的。

  果不其然,后来该养殖户通过冬季和第二年捕捞,又捕到了不少鱼,其产量确实是超过预定指标的。

  85年,我应单位领导安排,到和港镇水产职业高中去做水产专业代课老师,同时应该校校长的要求顺便指导一口约8亩左右的鱼池的养鱼技术,同时也作为水产班学生的实习基地。

  我在水产专业课教育方面因为没有讲课经验,所以只能通过认真备课,详细讲解,再加上我的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职业班学生倒也听得蛮认真。不过通过指导学校的池塘养鱼,不但增强了学生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我针对学校粪池人粪多的现状,通过适当增放白鲢、花鲢,少量搭配草鱼、鳊鱼、鲫鱼、鲤鱼,通过科学施肥,积极防治鱼病等方法,使该池亩产达到了350千克,虽然产量不是特别高,但由于该池主要依靠投喂青草和使用肥料养鱼,而青草均为学生业余割的,基本上没有什么饲料成本,所以其效益还是可以的。同时这些鱼主要是分给老师的,在当时市场还是凭票供应鱼的年代,老师在年终分到不少鱼,个个心里不知道有多高兴呢。

  只是这些白眼狼,就没有一个想到送一点鱼给我呢?这可是我业余给他们指导养殖成功的。呵呵,开玩笑的……

  说到我指导水产职业班用肥料其实就是人粪养鱼的事情,读者千万不要认为池塘中养的鱼是吃人粪长大的,而使人吃这些鱼类产生恶心的感觉。

  其实鱼不是吃人粪长大的。肥料养鱼的原理是:

  人粪或畜禽粪等有机物进入水体后,经水体的物理和化学分解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如氨、硝酸盐、磷酸盐、钾盐等无机肥料,这些无机肥料经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利用后繁殖更多的浮游植物供白鲢摄食从而促进白鲢的生长,而水体中的另一种浮游生物即浮游动物则以浮游植物为食,通过摄食浮游植物繁殖更多的浮游动物供花鲢摄食,促进花鲢的生长。鲤鱼和鲫鱼则利用有机肥中的营养成份作为它们的食物来源。

  以后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的提高和渔业机械设备的完善,养鱼产量和效益越来越高。后期由于使用了增氧机、饲料投喂机、先进的配方饲料,使鱼亩产从原有的500千克增加到1500千克;亩效益从原有的几百元增加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几万元;其单个人的养殖管理面积从几亩增加到几十上百亩。人均年收入从最低时的几百元增加到十多万元甚至几十万元。

  在我市的早期养鱼发展史上,我觉得应该提一下以下3个人对发展我市水产养殖所作出的贡献。

  和西镇,季国民。80年代初镇副业公司水产技术员,时称渔技员。他只有小学文化,但他指导生产特别认真,每次听我和姜工程师讲课特别认真,在讲课时提问相关技术问题最多的就是他。该渔技员全年大部分时间基本都在乡下指导养鱼生产。

  从82年开始,季国民就在他老家所在的村开始搞高产养鱼试验。要知道他所在村的养鱼池塘水面小、形状不规则,大多数池塘是位于家前屋后的天然坑塘,在养鱼的主要生长季节多数时候进不到水,养鱼池塘的进水基本上靠天然雨水或等到农田种植水稻灌溉的时候才能加到水,所以这些天然池塘是十分不适合高产养鱼的。但他硬是按照姜工程师和我讲课的技术要点和本地的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合理放养、科学管理、防治鱼病等多种综合手段使养鱼获得了成功,并创造了全村平均亩产超450千克的好成绩。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90年代后季国民又承包了镇水产场250多亩水面,并取得了亩产800千克的成绩。虽然这个产量在现在已经算不上什么了,但在当时是我市连片大面积养殖的池塘中鱼亩产最高的。后来他又养殖成功了青虾和河蟹。

  塘妙镇,项金荣。也是小学都没有毕业的文化底子。也是80年代初镇副业公司水产技术员。他和季国民私人关系很好,二人经常互相走动探讨技术,在指导生产方面有着相同的方法和习惯,即深入一线,按照通过培训学到的技术指导农民养鱼。并且也因此带动了全镇水产养殖的发展。

  项金荣后来也承包了一个20多亩的水产养殖基地。其中约一半面积养殖鱼种。他根据听我在讲课时讲到的鱼苗培育方面先进的有机肥培育鱼苗的方法,创造性地开展了有机肥培育鱼苗的试验。由于有机肥在水体中培养出的轮虫和枝角类等浮游动物鱼苗不仅特别适口,而且营养特别丰富,鱼苗又特别容易消化,从而使鱼苗的培育时间从原有的40多天缩短到20多天,并且还节约了大量的用于传统培育鱼苗的黄豆用量,节省了一半以上的生产成本。

  项金荣将鱼苗培育时间大大缩短以后,使草鱼种当年的养成规格从原有的尾重10-20克的增加到50克以上,大的甚至超过100克。使鱼种养殖亩产量从原有的250千克左右一下子提升到400千克以上。并且其中草鱼种的比例占到40%以上(草鱼为当时我市的主养品种,苗种需求量特别大),其技术达到了当时我市领先水平。

  杨乘镇渔技员徐林生也是小学文化程度,他特别喜欢喝酒,可以说基本上是天天喝得醉熏熏的。

  有一次他自己说:因喝醉酒走不了路,就躺在路边,一直睡了一个下午。

  关于喝酒方面,徐林生有一件引以为荣的事。

  他说:“他再怎么喝酒,妻子也不会骂他的,有时他喝酒以后和妻子一起干农活,结果他喝醉酒后在田边睡觉,而妻子还在干活”。

  但徐林生对水产技术指导特别认真,个人技术也不错,基本上天天在乡下指导养鱼,指导结束后就喝酒。

  因为他指导养鱼的技术较好,所以虽然如此还是很受水产养殖户的欢迎。

  在他的努力下,杨乘镇也成为80年代早期水产养殖高产镇之一。

  相反的对照下来,有些水面条件好的乡镇,有的是领导不重视不安排渔技员从事水产技术指导工作,有的这些渔技员本身的问题,他们当中有高中甚至水产大学毕业的高学历技术人员,但不认真钻研技术或不深入基层指导生产,所以其它部分乡镇虽然水面条件明显优于上述三个乡镇,但发展水产养殖的成就明显没有上述三个乡镇的成效显著。

  可见,虽然说人才重要,但肯钻研技术和实干的人才是更加宝贵的财富。

  在常规鱼养殖方面,当时我市还涌现出了如下二个典型的水产养殖户。

  徐福宝,杨塘镇人,在87年前后共承包了家庭所在地附近几个生产队的近40亩鱼池,主养白鲢、花鲢等肥水鱼类,适当搭配鲤鱼、鲫鱼,放养极少量的草鱼、鳊鱼,主要靠往养殖池中投放猪、鸡、牛粪等有机肥料养鱼。由于当时农村已经开展了包产到户的承包制,大量的畜禽有机肥料没人要。于是徐福宝用这些有机肥料养鱼,虽然那些养殖水面质量较差,他的养殖水平也一般,但还是取得了亩产350千克上下的收成,加上有机肥料不要钱,所以他养殖的利润还是不错的。同时由于他帮助了当地解决了有机肥料的出路,减少了当地的环境负担,他的肥水养鱼很受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支持。

  按当时的水产品价格,他的肥水养鱼亩效益在300-500元之间,他承包的40多亩水面总收入可达16000元左右,这在80年代中后期可是相当高的收入了,当时的万元户身份和地位可比现在的亿元户更出名哦。

  不过徐福宝后来在搞珍珠养殖时,亏了一大笔钱,那是市场因素造成的,跟这个不是一回事,不谈了。

  陈龙生,杨水镇的,1985年,有2口各10亩上下的池塘,以放养大规格草鱼为主,通过种草喂鱼为主,适当投喂麦、菜饼等商品饲料,当年使养鱼亩产超过了750千克,这在当时是属于本市池塘养鱼的最高亩产,他因此获得了86年省劳模的称号。

  以后常规鱼养殖通过推广种草养鱼、颗粒饲料养鱼、使用投饲机械、增氧机增氧等手段,在大量节约劳动力和劳动强度的情况下,其养殖产量得到稳步提高,现亩产基本稳定在1000-1500千克左右,最高已超2000千克。

  90年代以后,随着我市彻底告别“吃鱼难”的历史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常规鱼养殖逐步被优质鱼养殖和虾蟹养殖取代。

  不过回顾我市常规鱼养殖的发展历程,可以理清我市水产养殖的发展脉络。

  从80年代初期到中期,我市以养殖草鱼、鳊鱼为主,适量放养白鲢、花鲢,少量搭配鲫鱼、鲤鱼。养殖方式以割草喂鱼为主,适量搭配投喂麦粉、菜子饼等精饲料。

  该养殖模式因为主要靠割草为主,人很辛苦,人工耗用量大,同时鱼大量摄食水草后排粪量大,对水的污染程度也大,加上当时很多鱼塘基本上都没有配备增氧机,所以当时一般亩产只能达到500千克以下,一个人只能养5亩多一点水面,再多的话也很少超过10亩养鱼面积的,一般亩效益500-1000元。

  80年代中期,因当时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猪鸡粪等有机肥料没有出路,于是出现了徐福宝等一批人养殖以白鲢、花鲢为主的肥水鱼养殖模式。该养殖模式因为主要以施肥为主,除了少量的肥料运输费用,生产成本很省,虽然亩产不高仅在300-400千克,平均亩效益也算不上高在300-500元上下,但一个人可管理30-60亩水面。在当时的年份个人年收入是相当可观的。

  80年代中后期,我市开始了种草养鱼。该养殖方式同样是养殖草鱼、鳊鱼为主,但通过种草喂鱼节约了大量的麦、菜饼等商品饲料的成本消耗,种草后同时节省了割草人工,亩产和亩效益均有了一定的提高。就亩产而言,当时一般亩产在550-650千克,亩效益在1000-1800元。节省人工后人均可养殖水面积提高到8-15亩。

  这个养殖模式不但使草鱼、鳊鱼的生长速度变快,而且鱼肉的口感也变好了,鱼的单价也比用麦、菜饼养出的鱼卖得更高。

  种草养鱼的模式一直维持到了20世纪末。

  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市养鱼户开始逐步配备使用了叶轮增氧机,从而使水产养殖单产从原有的500千克上下增加到750千克,亩效益又增加了几百元。

  从2006年开始,由于政府的推动和补贴,我市开始使用高效的微孔增氧机增氧。该增氧方式是用气压泵往橡塑管中压入空气,橡塑管将空气以极小的气粒释放入水体中,极大提高了增氧效率,不但增氧电费节约了一半多,而且鱼的亩产从原有的750千克增加到了1500千克。

  正是由于高效微孔增氧机的广泛应用,目前我市养鱼的亩产一直保持在1000-1500千克之间。

  从21世纪开始,由于我市生活条件的改善,人开始变得懒起来,没有人再愿意象以前那样吃苦了,也看不到有人再愿意割草养鱼了,于是配合饲料养鱼就逐步推广发展起来。

  配合饲料养鱼虽然增加了很多的成本,不过配合饲料养鱼也同时带来较多的好处:

  配合饲料养鱼,由于饲料厂家采用科学配方,使饲料营养全面,加上在饲料加工过程中对原料的超微粉碎、充分搅拌、高温蒸熟,饲料在水中的散失极少,饲料利用率明显提高;并且由于超微粉碎、充分搅拌、高温蒸熟后鱼对饲料的消化利用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鱼生长的速度要比用普通饲料的生长速度提高50%以上。

  配合饲料投喂方便省工,并且可以使用投饲机械投喂饲料,人工使用量显著减少,一般1个人可管理养鱼池塘30-50亩水面是不成问题的,甚至更多。

  使用颗粒饲料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是:原来常规饲料不能养殖的一些优质高档水产品如鳗鱼、黄鳝、甲鱼、泥鳅、青虾、青鱼、河蟹、河鲀、长吻鮠、中华鲟甚至鲥鱼、鱽鱼都能实现人工养殖了。

  由于养鱼采用配合饲料后,饲料利用效率的极大提高,饲料在水中的散失量大大减少,养鱼水体自身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加上高效的微孔增氧机广泛采用,保证了我市现在养鱼亩产维持在1000-1500千克的高产水平,其产量比最初开始养鱼时翻了一倍还多。

  在水产养殖产量翻倍提高的同时,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了,现我市用配合饲料养殖的长吻鮠最高亩效益超过了3万元、河蟹亩效益超过了2万元,这些都是用普通饲料养殖难以达到的高效益。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