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古老的中国文明同西方文明相接触后会有什么结果呢?我现在说的不是政治和经济上的结果,而是指对中国人精神面貌的影响。这两个问题很难分开,因为同西方进行文化方面的接触势必会受政治和经济方面接触的影响,但我仍然希望单独谈论文化本身的问题。
现在中国人十分迫切地学习西方的学问,不仅仅在于学了之后可以用来强大国力以抵御外侮,还认为学问本身就是值得学习的东西。中国人一向就看重学问,只是以前所学为古代典籍,现在感觉到西方的知识更为有用。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去欧洲学习科学、经济、法律和政治理论,去美国的更多。这些人回国后大都成为教师、公务员、记者和政治家。他们很快就给中国人,特别是受过教育的人带来一种现代化的倾向。
中国传统文化已经难以进步,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没有什么价值。在我看来,这并不是由于人种的退化,而是由于缺少新的材料。而西方知识恰好给它提供了所需材料的刺激。中国学生具有很强的能力,十分敏锐的思想。尽管中国高等教育经费异常缺乏、图书馆也非常之少,仍然能够培养最杰出的人才。尽管中国文化中缺少科学这一维,却也没有敌视科学的传统,因此在科学的传播中不会受到像欧洲教会那样的阻碍。我相信,如果中国政府稳定、教育经费充足,在30年内科学水平就会有一个大的飞跃,甚至超过我们欧洲,因为中国富有朝气,民族复兴精神高扬。实际上,“少年中国”对于科学的热情让我想起15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
中国人向我们学习,不是像日本人那样为了富国强兵,而是由于求知的兴趣,为了探求伦理和社会的价值。中国人对我们的文明也有所怀疑。有些人告诉我,在1914年前还不太怀疑,而“大战”让他们感受到西方生活方式的缺陷。但他们仍然向往着西方人的智慧,有些年轻人甚至看中了苏俄的布尔什维克主义。这些年轻人过不了多久就会感到失望的,而去寻求新的信念。
我认为,欧洲文明的特长是科学方法,而中国文明的特长是解答人生的目的。大家愿意看到的,是把这两者逐渐结合在一起。
将中国和西方互相寻求的东西做一比较,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是知识,认为这是智慧之根本;而西方人来中国只有三个目的:战争、赚钱和传教。也许第三个目的有着理想主义的色彩,鼓励了一些杰出人士前往,但这些军人、商人和传教士都是强迫中国接纳我们的文明。而中国人却并没有强迫欧洲人接受他们的儒教。他们认为,各种宗教派别,其道理归根结底都是一致的,因此对于欧洲人的行为听之任之,不加干涉。中国人在经商方面也是不错的,只是不同于在中国的欧洲商人;欧洲商人是采用在租界、垄断、铁路、矿产等方面掌握特权的方法,并且拿本国的军舰作为后盾。中国人在打仗方面不是好手,他们是不打不义之战的。这并非其弱点,反而表明了他们具有理性。
在我看来,欧洲人很难按照在自己国家的经历来感受中国人的宽容。我们的宽容只不过是比自己的祖先略强一点,仍然在政治和和社会上施行种种压迫,因此说不上是真正的宽容。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往往认为自己的文明和生活方式是大大超出其它民族的;像中国这样的民族应该全盘接受它。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我认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也许比英国人穷,却比他们更为快乐。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的根本观念要比我们更为宽容、更为慈悲。不断的争斗不但产生了明显的恶果,还让我们不懂得满足,无法获得美的享受,失去了思考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我们是大大地后退了。当然,中国也有它自己的问题,它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正因为如此,中西交流对双方都是有益的。中国人可以向我们学习必要的工作效率,而我们则可以向他们学习那些经过深入思考的人生智慧。正是这种智慧,使得中国在其它古国都被灭亡的时候继续生存下来。
本来我去中国的目的是讲学,但时间长了之后我却发现,我能够教他们的东西越来越少,而中国人可以教我的东西却越来越多。在中国住久了的欧洲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只有那些到中国时间不长或只是为了赚钱的欧洲人才不这样看,这只是因为,在中国人看来,他们国家缺乏我们所重视的武力和工业。而那些珍视人生智慧、美和快乐的欧洲人,肯定会认为中国在这些方面要比西方强得多,甚至是一个世外桃源。我希望能够从中国人那里得到宽容的美德、宁静的心态,以此作为我给予他们科学知识的回报。
——中国问题
(黄忠晶译)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