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公孙渊果然背盟,孙权上了大当。孙权多次向张昭表示歉意,请他出来,张昭坚持不出。
孙权把外面塞的土去掉,呼喊张昭出来,张昭以病重为由还是不出来。孙权急了,就烧他的门逼他出来,张昭反而把窗户关得紧紧的。孙权又派人灭火,在门口守了很长时间,直到张昭的儿子一起把张昭扶出来。孙权用车把他送进宫里,在张昭面前深刻地责备自己。张昭没有办法,只得照常上朝。
这一段故事很有意思。在我看来,这君臣二人都有一点赌气的样子。老小老小,人老了有时行为像小孩。不过这里孙权的行为是很难得的。张昭的赌气却是过分了,要是别的君主就不一定有这个耐心。
后人评论说,张昭在这里完全失去了臣子应有的态度。为人臣者,三谏不从则奉身而退,有什么要怨恨的呢?现在孙权后悔以前的错误而要求张昭原谅,他改变意见,屈己从人,没有继续错下去,这是他善于补过的好处。而张昭不是帮助孙权改正错误,使他以后避免过失,而是由于不用自己的建议而忿忿不平,归罪于君主,关门闭户违抗命令,坐着等待焚烧,这不是太荒谬了吗?
其实这时孙权在政治上早就不依靠张昭了,张昭多年来一直处于半修养状态。他这样做,很大程度上不是出于什么实际政治意图,而毋宁说是一种人情味的体现,有点像讲孝心的儿子对老得固执的父亲的忍让。
按通常情况说,像张昭这样的行为属于大不敬,是有罪的。孙权不仅没有这样对待他,还再三再四一定要把他请出来,赔礼谢过,这种态度远远超过一国之君对待臣下的常规,
也许孙权是记起了他十八岁刚继位时,张昭扶他上马,对他的辅佐之功。当时全靠张昭为他控制局面,稳定人心。所以他不但不忍心计较张昭的态度,还一定要亲自向这个老臣认错,让他满意。
我觉得这种人情味对于一个人特别重要。它是超越功利之上的。人生在世,无法不讲功利,尤其是在政界和官场;但也不能只讲功利,那就成了一个势利小人。那种一切都从利害关系考虑、不讲人情的人是可怕的,在我看来也是不正常的。
有人情味的人,他的举止行为是超功利的,也就是说,他首先把人当人看待,而不是只看成可以利用的一个东西。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把感情的因素放在人生的第一位置上。他觉得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别人。
尊重别人的人格,也就是尊重自己。你把别人当人看,别人才会把你当人看。你如果纯粹是利用别人,待人薄情寡义,别人除了利用你,恐怕也不会有其它的态度;而这样与人打交道,又有什么意思呢?
要讲人生的价值,人情味是无价的!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