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人面前开这样的玩笑,诸葛瑾不以为这是对自己的侮辱,孙权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说明他们之间关系的随便和亲密无间。
刘备进攻东吴时,形势吃紧。有人告发说,诸葛瑾派人与刘备勾结。孙权不信,说:“我和子瑜有过生死不变的誓言,他不会辜负我,正像我不会辜负他一样。我和他共事多年,情同骨肉,非常了解。他这个人是非道不行,非义不言。我们之间可谓神交,不是外面的谗言所能离间的。”他把告发的文疏封示给诸葛瑾,还附了自己的意见,表示根本不相信。
知人甚深,用人不疑,这是孙权的一大特点。不仅对诸葛瑾,对其他人也是这样。
赤壁之战后,周瑜威声远著,刘备、曹操都在孙权面前进谗言,意在离间他们君臣。刘备对孙权说:“周瑜文武兼资,万人之英,我看他器量广大,恐怕不甘久为人臣。”曹操也写信给孙权,一再称赤壁之战使周瑜获得极大声名。但孙权自己心中有数,照样用之不疑。
陆逊在夷陵大败蜀军后,孙权让他与蜀国联系恢复盟友的事情,并刻了自己的印给他,每有给刘禅、诸葛亮的书信,都让陆逊过目和作修改后再送走。
用人不疑,是对臣下人格的基本尊重,承认他们是称职的、值得信赖的。这一点很要紧。特别是士人,他们崇尚名节,注重在社会上的声望,主上对他们采取何种态度,对他们来说,往往比金钱利禄更重要。
如果无端地对他们的忠诚有所怀疑,就会强烈地刺伤其感情,君臣之间势必会产生隔阂,那股以君主为核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会减弱甚至不存在。这正是有为的君主应该竭力避免的情况。
但是要用人不疑,有时也是很难的事情。这里关键在于是否善于识人,是否知人甚深。有人告发诸葛瑾通敌,以常情度之,其事确有可能:当时东吴正吃紧,明于形势的臣下或有自找出路的,更何况其弟诸葛亮在蜀国又任丞相要职。如果不是孙权对他的为人十分了解,他们之间的感情又特别深厚,产生这种怀疑也是很自然的。
对于周瑜也是一样。周瑜才能出众,年岁又比孙权长,与其兄孙策同辈,在外的名声也比孙权大,孙权如果不是对他十分了解,在刘备等人的挑拨下,也会产生疑忌之心。
堪作大用的人,也是才能出众之人,孙权能够识别他们,提拔他们,信任他们,同他们建立深厚的感情,在这一方面,孙权本人的才能也是出类拔萃的。
知人甚深,待人不疑,不仅是为君王之道,也是我们平素为人处世应有的修养。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