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物质确实比较贫乏,但精神却很充实。这一点,在过节上就可以看出。三十下午,吃过团圆饭后,父母会将晚上饺子材料准备好,到了晚上九点多,全家就浩浩荡荡来到文化馆。文化馆门口,院子里人山人海。大伙都是来猜灯谜的,诺大院子,到处是人的海洋。不论男女老少,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气,每个人都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对自己熟悉的灯谜,写下答案,交到兑奖处。奖品虽然很简单,就是一些牙膏,香皂等日用品,最高等级,也就是脸盆等。但每个人都很投入,中了的,意气风发。没中的,试试重来。活动会一直持续到午夜,持续到初七以后。我们通常会到十一点半,恋恋不舍的随着父母回家。回家后,父母会准备晚上的饺子。这顿饺子,按母亲说法叫填仓,意思就是今天吃饱了,来年会不挨饿,反正寓意良好。父母会在饺子里包一个硬币,谁吃到,谁就有福气。真的很灵验。多半是二姐,弟弟吃到,我基本没有吃到过。吃过饺子,就开始守夜,那时电视还没有普及,守夜就是玩玩纸牌,喝喝酒之类的。我们都小,基本就是说说话,看看小人书,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直到初一早上鞭炮声,将自己吵醒。初一开始了。
过节最热闹的就是一家人出去看社火,那时社火种类很多,有踩高跷,信子(这个到底啥字,我也不太清楚。就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坐在一个好似跷跷板的一边,跷跷板另一边装在车上。小孩子通常会化妆成神话人物或是小说中的人物),舞龙舞狮,旱船,还有很多很多种类。那时春晚还没兴起。白天晚上,只要听到鼓声,我们就跟随父母上街道去看,看了一遍又一遍,也不厌烦。那个时候,单位多半是国营的,最少也是集体的,对文化繁荣很重视。每个乡镇也会出社火队。到了正月十五六,还会举办社火比赛,那个热闹劲,只会在回忆里再现。以后的人是没有眼福了。每个社火队都会有自己的拿手好戏,比如舞狮子的,可以在三四张叠加的桌子上,上窜下跳,与香港电视里的舞狮桥段相比,毫不逊色。再如划旱船,会将古典故事演绎的淋漓尽致。还有河蚌相争,也搬到社火里,等等。一个社火队,基本就是一个流动的文艺小分队,将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可以说是全城空巷,人全部聚在了街上,聚在了社火的周围。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