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牛子厚在中国京剧中“永生”

时间:2019/2/19 作者: 辽宁王忠新 热度: 74192

  在艺术界说起京剧,那绝对是正宗正派,绝对是高大上的国粹。可你是否知道这京剧,如何被地处“边陲”吉林市的一个商人,引领光大了跨越式发展?


  1.“船厂牛家”跻身“中国北方四大家”。牛家籍贯甘肃,后逃荒到山西省太原县。因家庭生活艰窘,遂四散逃荒,并砸碎家中仅有一口铁锅,各执碎碴一片,作日后重逢的凭证。吉林牛家又被称“砸锅牛”。其中,牛金玉夫妇挑担辗转来到吉林乌拉(今吉林市),吉林市已成柳条边外第一重镇。精明的牛金玉遂于小东门办起大车店,后发展到“船厂牛家”,并与山西亢家、沈阳郎家、河北刘家同称“中国北方四大家”。传说,清廷一次就向牛家借款70万两白银。


  2.“船厂牛家”第四代传人牛子厚。牛子厚,本名牛秉坤,字子厚,1866年(同治五年)出生于吉林,11岁出家,13岁还俗,15岁接手家业(其父1881年病故),成著名巨商"船厂牛家"的第四代传人。此时,牛家的经济正如日中天,1907年(光绪33年)吉林商务总会选举"总理"(会长)及会董共20位,其中,在牛家的"升"字号企业中就有赵熙曦等6人当选为会董,占会董总席位的三分之一。


  3.牛子厚提出创办一个京剧科班。清初徽班进京,与汉调合流,1840年前后形成京剧,1860年京剧传遍全国,也传到吉林,牛子厚的业余爱好几达无所不好,但尤喜京剧。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北京,京剧市场极为萧条,牛子厚决心振兴京剧。1901年通过京剧艺人叶春善,请到北京“四喜班”戏班来吉林“康乐茶园”演出。他了解叶春善为人诚恳,京剧行行精通。便请叶开办一个京剧科班,由叶总其成,由牛家出资,在北京、吉林两地轮流演出,既可解决牛家看戏问题,也可为京剧培养一批人才。


  4."喜连成"京剧科班引领京剧飞跃。1904年叶春善招6名学员,继年又招十几名学员,牛子厚拨白银280两作开班经费。以牛子厚三个儿子的乳名(牛喜贵、牛连贵、牛成贵)各取一字,正式给戏剧科班定名为“喜连成科班”。每年拨上万两白银,用于科班各项支出。1912年牛子厚将科班正式交给叶管理,此时牛家与叶家已结亲。后大财主沈玉昆又合作投资,征得牛子厚同意,改名“富连成”科班。到1944年共招收12班,培养京剧学员700余人。日后众多学员在京剧界誉满全国、誉满全球,诸如,梅兰芳(原名梅喜群)、周信芳、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叶盛兰、袁世海等。


  5.梨园界义演三天谁说“戏子无义”?牛子厚对培养京剧人才倾注心血,梨园弟子也给予他盛情回报。1934年,家道衰落的牛子厚迁居北京。京剧界名人梅兰芳、肖长华等倡议梨园界给牛先生义演三天,用演出的收入为牛子厚购买了位于北京宣武门外西河沿胡同的一所四合院,房屋14间,又用1500元银大洋购买香木棺材一口。1943年牛子厚于北京病故,终年77岁,后归葬于吉林市


  作为一种回报,京剧《牛子厚》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获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一等奖。


  面对牛子厚,中国的亿万富豪可否扪心自问:除了大把大把赚钱,你可反馈给社会一点什么?


  (今年2月回吉林市过春节,看《牛子厚与京剧艺术展览》有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