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情感小站 男生女生 毕业情结 爱情方舟 人物言论 教师文艺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假期随笔(04年暑假作业)

时间:2006/11/29 作者: 高和义 热度: 333197

  这个暑假过得很有意义,在学校的领导下和同学们共同短途旅游,尤其时逢雅典奥运会,观看电视运动会的实况直播,深受鼓舞。又去了一别四十余年的故乡。这个假期过得充实而快乐。
  
  1、全班师生共游“大拇指庄园”
  
  2004,7,9日文史班的同学,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游览了辽源市郊区大拇指庄园。这次旅游学校林毅校长也参加了,还有原文史班主任王盛龙老师也应邀参加。这个庄园距城十多华里,交通方便,馆舍幽雅依山傍水,游人络绎不断。
  
  宽阔的河泊水面上,不时可看到游人在划船。拦河坝以它那宽阔高耸的身躯截堵了清澈的溪水,灌溉着千倾良田。时值盛夏,熏风阵阵,稻谷茁壮葱茏,沿河岸边是一行等距十余米的大棵柳树,望不到尽头。游人不仅完全沉浸在这美妙郊野的大自然里。还是那河坝的潺潺流水声,唤醒了观赏沉思的游人,再去游玩那树木茂密杂草丛生陡峭的山,沿着弯曲狭窄的古道攀上山巅。啊!远眺原野,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这里的山野颇有原始遗荒的景象,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建起了旅游庄园。
  
  中午,我们满满两桌团团围坐,共进午餐。归来后意犹未尽,曾拈七律一首:
  
  《咏大拇指庄园》
  
  馆舍幽雅傍溪川,游人络绎车往还。
  动观河泊船划渡,静闻塘坝水潺潺。
  竞攀陡岭寻古道,赛眺遥村觅远山。
  千载遗野荒郊地,今朝崛起新庄园。
  
  2、奥运会激动人心
  
  奥运会期间,废寝忘食地观看比赛的场景,深为中国健儿的拼搏精神和取得的惊人成就而欢欣鼓舞。虽名列第二,这也是了不起的成就,中国人不再是“东亚病夫”,而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从两弹一星,到载人飞船返回地面,经济的突飞猛进发展,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都证明了中华民族站起来了,全面地腾飞了!特为我奥运大捷吟七绝一首:
  
  《奥运大捷》
  
  中华健儿斗志高,雅典鏖战逞英豪。
  五星红旗频升起,世界体坛领风骚。
  
  3、故乡忆旧随笔
  
  这次假期回故乡感慨尤深,随笔几个“回忆片段”:
  
  老爷子坟
  
  儿时,东岗上那一条羊肠小道通到岗顶端。从一株高大的孤柞树脚下直向北方,一直通向“蘑菇顶子”。远远地可以望见那株老柞树,树下有几个坟包……
  
  那里,夏季杂草丛生,有各色各样的野山花开放,黄花菜、和尚头、蒲公英、羊奶子花……,五颜六色,蝴蝶纷飞,蜜蜂嗡嗡。一阵熏风吹来,吱吱喋喋“山草驴”、蝈蝈声十分悦耳。向东远眺,是柳河县界的大山,蓝而淡,山巅的轮廓宛如一条曲线跟蓝天混合在一起,令人神往。儿时与母亲、姐姐常来此地挖野菜,拣山蘑菇,远窥四周,心情顿时开朗。家人都称这儿是“老爷子坟”,可能是远枝家族老人的坟地。现在坟包早已不见了,是一片茂密的落叶松林,旧道亦杳无踪影。
  
  在五道岗银行工作的那些年,每归家路过此地,都站在早已面貌全非的岗顶上停留片刻,沉沁在茫茫悠悠的回忆之中,又联想起儿时与家人来此地的情景,无限的向往,留恋。
  
  西河套
  
  从住宅向西地去,顺着小道沿着小河沟边不到二百米,就是常年流水不断的“西河套”。
  
  水向北流,起源于南沟里大山下的大泉眼“吊水楼子”(小瀑布)。河中淤沙层层,流水淙淙,清澈见底。河套两旁多是茂密的灌柳,间杂一些远近不等的高大的杨树,蔽日遮荫。炎热的夏季大人小孩就去洗澡。有的大人在避人深处临时叠了一堵坝蓄水满满的,脱了衣裳在里边洗澡。我们沿着河套捞泥鳅鱼,奔跑玩耍,有时遇上他们正在洗澡,我们就被喝令走开。到了雨季,经常发大水,急雨过后河水猛涨,混浊咆哮的急流,漂浮着柴禾、草垡子(草炭土)涌向下流。出槽的河水,常淹没两岸的田地。冬季河上冰层叠叠,白亮亮的如一片镜子……
  
  这是家乡的母亲河。这条儿时常与母亲、姐姐去洗衣裳、玩耍的河套,如今已经干涸。前些年修了一个塘坝,现在也干碗了,树木全没有了。那儿,又是一般新的模样,留给时人去感受记忆吧。
  
  老吕家茔地
  
  从家门往东走,到东沟沟门有两条岔路,一条奔向南沟,一条去东岗顶。通东岗顶的路北边,是一个山凹,野草丛生,几棵大橡树遮天蔽日,整个山凹像个簸其,中间偏东坡庞上有几个坟茔,就是老吕家的茔地。年年正月十五有人送灯。
  
  文革时,在凹下道边又增添了一个新坟,说是吕庆喜文革被斗致死的。他是一个地道的农民,有一年他来我家找父亲办事,走时在路上遇到狐狸叼小鸡,他拼命追赶,硬是把鸡从狐狸嘴里夺下来,返回来送给我家,可是一看那鸡不是我家的,我们不要,又找不到主人,就让他拿走了。
  
  眺望“半拉山”
  
  在床上休息,猛然回想起儿时家乡东山上北望,遥远的北边地平线的视野尽处那一座丘陵,由于距离远,带有点点淡烟,一半新铲除的半拉山,在中午的太阳映照下黄淡而光亮,远远就望得见,十分显眼。一会儿,一声闷闷的长鸣传来,一列黑色的火车飞驰过去,车头上拖着一缕浓黑色的烟,一会儿那烟变成了段段浮云,笼罩着半拉山。
  
  伪满时期铺铁路劈的半拉山,如今又映入眼帘。那是天真的少年时代,在穷困的家庭中,在山野里奔跑挖菜割柴的情形。乡土之情是纯洁无暇的,尽管那一段日子穷困潦倒,然而留下来的依然是依恋。
  
  房山头的柞树
  
  房西头的黄土岗上那棵大柞树,也不知长了多少年,有两搂粗。高大的躯干,宽而高密的枝杈,春天绿叶密集,夏季橡子落满地,秋季黄叶满枝,冬季枯叶迎风呜呜作响,站在树下仔细听,每张叶子都发出飒飒的声响。它,像一个守卫房屋的哨兵,日夜了望着四外远方。它的根系盘绕在斜坡上,露出了粗壮的根子,每个弯曲处都了如指掌,是儿时不可分离的伙伴。甚至,在学查数时,都联想到它的数列位置,自然成为形象记忆。从坡下起一,一个个洼坎儿顺序往上数,排到露出的树根是八,到大柞树根底是十……
  
  后来,不知谁锯倒了它,可是从根上又出了一棵小柞苗,几年之间又长成了大树,俨然跟被锯掉的那棵一样!又过了许多年,它也被锯掉了。
  
  “扒拉棵”大杏树
  
  前山顶上,一棵罗伞般的枝叶繁茂的大杏树,远近的人们都可看到。树干只有1。5米高,矮而多杈,有两搂多粗。树干往上是七杈八杈弯弯曲曲的树枝,向四外扩张开去,树梢越远越低,,有的搭拉在地面上。地上长满了一墩墩的“洋乌拉草”。夏季,杏子黄熟了,在树下伸手就可摘到树梢上的杏子,而接近树干的杏子,却得拿长杆子打。树荫之密,遮天蔽日,况又地处山顶视野开阔,凉风清爽,都愿意到树下乘凉,人们给它送个绰号“啪啦棵子”。
  
  曾记,1958年后,一次请假从和平铁矿回来探家,铺着被子在树下沉睡了一个中午。看着山下自己的住宅、仓房、菜地……家园的一切,那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明天还得告别家园,回和平去劳动。如今,大树早已不在了,是一个秃头山,新栽的苹果树,还不到一人高。
  
  前山李树
  
  门前河沟对面,是一个陡坡偏旁上的山皮已经破坏,露出杂乱的石壁,经常有碎石滚落下来,发出哗拉拉的不大的响声,门前几株高大的垂柳树,风来了摇头摆尾不停地哼着神秘的歌,鸟儿常落在枝头栖息。经常地还是坡上那片李子树上,大帮麻雀群起群落,翅膀扇起扑扑响声,春天,是一片洁白的李花,蜂蝶纷飞,走近树旁,就会闻到一股股沁入肺腑的芳香。
  
  这片李树年年挂满果实,夏季里,果熟了落了满地,有不少从山坡滚到河沟里。都是水李子,不好吃。这些李树是二爷栽的,1950年分家时,因为挨着我们的地边,没有指明归谁,叔父却硬耍赖说是他的,经常吵闹争辨,父亲就让给他们一半。1964年,我把这片李树全刨掉了,变成“小片荒”,种了南瓜。如今再看一下前山,变成了一个荒坡,不再那样立陡了,裸露的山石已被下滑的泥土覆盖,面貌全非了。
  
  别了,故乡!
  
  1974年,调到和平银行任会计,告别了故乡(南屯基永兴六组)其实,从进入银行起,多数年月工作在外地,只是家住在这里。是年农历八月十五,求县行汽车全家搬到和平,离别了这生我养我,而又贫困多难,送走亲生父母的故乡!
  
  那时对于这样的家乡,却是十分的留恋,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凝结着深沉的感情,但是“公身不由自己”,上级的调配必须服从,又为了子女的前程出路,只有离开这里,于是,在亲友的相送下离开了故乡,踏上了新的征程。之后的路也更加坎坷,东调西派,拼搏着,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中,深知保身之难。几经周折,酸甜苦辣,将是一部长长的《征程录》,也许那只是永久埋藏在自己心灵中的美好的回忆吧!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246938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