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这个曾经是世界上“最荒蛮的”岛屿之一的国度,到十九世纪的时候,经过了一系列的殖民统治之后,大英帝国的版图空前庞大,从此,这个荒蛮小岛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但是,假如没有殖民地不断的输入物资给英国,英国将是怎样的状况?
英国人拥有的是一片贫瘠的本土。可是这个曾经在世界上不可一世的国家、而且,至今仍然是个有相当影响力的大国。那么他们凭什么称霸世界?他们的强大又是从何而来呢?其歹毒、而且狡猾的性格是他们看上去貌似强大的原因。
十九世纪,英国有一首诗歌很有名,是每一个小学生都学习的《大汽船》这样说:
“啊!你们到哪里去?你们大汽船啊”,
“我们去替你们带来面包和牛油、
带来牛肉、猪肉和羊肉还有鸡蛋、苹果和奶酪
我们从墨尔本、魁北克、温哥华替你带来,
给我们写信吧,
寄到哈巴特、香港和孟买”。
“那么,我们能为你做些什么?
你们大汽船呀,我能做些什么使你们又舒适、又漂亮?”
“把你的大军舰派出去保护广大的海洋
不让别人拦阻我们替你带来食粮”。
看到这样的诗,真使人好笑!这是饥饿的人们写出来的诗、是贪婪的掠夺者写的诗、是得意忘形的、不知廉耻的侵略者的诗歌。他们的大汽船开出去就为了给他们国家的人们带来这些玩意儿:面包、牛油、牛肉、猪肉、羊肉、鸡蛋、苹果和奶酪。瞧瞧他们那点儿出息!
就是说:这么普普通通的东西他们都没有。而在中国、印度、中东等一些国家,尤其是在中国,新鲜的果实(不只是苹果)、牛肉、猪肉和羊肉这样的东西司空见惯(由于新鲜食品丰富、可选择食物太多,中国人没必要为了便于存放而把牛奶、羊奶做成奶酪)。英国人却如此稀罕这些在中国人看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食物,可见他们多么穷酸。
英国地处的北半球,在他们国家,短暂的、凉爽的夏天天气转瞬即逝;冬天寒冷而漫长,家禽走兽不能过冬,若不宰杀就会被冻死。所以他们欧洲国家都习惯在过冬之前把牛羊等全部宰杀、再用香料腌制肉类。
缺乏生活物资资源的英国、已经习惯了掠夺财富的英国人,在漫长的经验积累当中,逐步在军事上占有了先机,尤其是海上霸主的地位曾使这个国家在世界史上显赫一时。十九世纪末,一位英国海军上将约翰?费希尔说过一句大实话,他说:“如果我们的海军被击败,我不得不感到害怕的不是入侵;而是饥饿”。
与约翰?费希尔同时代的英国的学术权威经济学家罗伯特?吉芬也曾在《我国军队的实力标准》一文中写到:“没有制海权的大英帝国是难以想象的”。
从十六世纪开始,野蛮穷酸的欧洲人发现了地球上文明而富庶的亚洲之后,到二十世纪,在长达400多年的时间内,殖民列强的铁蹄踏遍了整个亚洲大陆。从此,东西方的历史被改写,文明而富庶的亚洲的人民被掠夺、被杀戮、被奴役之后,一个个都变成了一贫如洗的穷光蛋,人们失去了原本该有的东方人的自信;而西方的掠夺者却因此登上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巅峰,他们成为了富人,变成了世界的统治者。但是,看上去神气活现的统治者只是从荒蛮小岛来的贫寒而野蛮的窃贼,他们穷的甚至连普通食物都没有,必须靠掠夺才能生存。
曾经有这样一个话题,说:“为什么牛那么大的个头却害怕人类呢?被人牵着鼻子走,任人吆喝、任由人使唤、任由人类宰杀?”
据说答案是:牛的眼睛就像是个放大镜。在它们眼里,人类是个比它们自己还要大很多倍数的庞然大物,所以它们才害怕人类,任由人类使唤甚至宰杀。
曾经被殖民地的印度、和被半殖民地的中国就像牛一样。守着自己比侵略者强一百倍的,可以依仗其战胜侵略者的、有利的富庶的亚洲的地理条件,却变成了被奴役的被统治者。简直比牛还蠢!
在列强长达400多年的殖民战争中,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侵略是殖民时代最典型的例子。十六世纪,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大商人集结起来组成商业团队,在政府的支持下,以贸易手段来到印度攫取利益。
但渐渐的,攫取利益的贸易手段转变为政治手段,英国人挑拨离间利用印度人相互厮杀、不能够团结御敌的弱点,进行分化瓦解、各个击破,使得小小的东印度公司竟然战胜了一个个庞大的印度封建王公国家。由此,东印度公司这个政商合一的政权被收归国有,英国人不断的更换孟加拉的统治者,索取被他们扶持起来的新的统治者的献礼,之后再扶持新的统治者、推翻前统治者;一次次的更换统治者,印度的国库被英国人一次次的搜刮了一遍又一遍。
印度的统治者成了英国人手中的玩偶,英国人按照自身利益制定印度的国家政策,他们垄断贸易市场、榨取土地税剥削印度农民。英国就像寄生虫一样,寄生在印度人身上,榨取干了印度人的每一滴血汗钱。
可是,人们不禁要问:印度是一个大国,为什么居然会被小小的东印度公司打败、并玩弄于鼓掌之上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英国人很善于利用人们内心的阴暗心理,比如:权力欲。再加上英国人很会挑拨离间的个性,他们利用印度封建社会的分裂性和封建王公的无能打败了印度。与其说,印度是被英国人打败的;倒还不如说:印度是被自己人打败的。
英国人很狡猾,他们善于在对手内部安插奸细,攻打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开战时已经胜券在握。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并没有因为曾经以卑劣手段殖民各国而受到应有的惩罚。到现在,英国人的殖民手段不仅没有收敛;相反,殖民手法更高明而且沿用至今,并且屡试不爽。
与英国人狡猾、狡诈的性格相比较,其他国家的手段则显得略逊一筹。现今的世界上的局势,美国制裁俄罗斯、制裁伊朗、制裁朝鲜;日本、印度和中国闹边界纠纷;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等国际问题,其实都有英国在参与。
美国再强大,制裁这么多国家、树敌太多对美国有什么好处?所以,这些策略并不符合美国利益。那么符合谁的利益呢?每一次美国对外开战,英国就加盟。先从伊拉克、利比亚这样的石油丰富的国家掠夺来用于战争的物质资源之后,就有资本向中国、和印度这样(拥有生活物资)的大国开战了。这一切都是有步骤的捣鬼。
为什么,从古至今,被侵略的国家都是富裕的国家呢?和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战例一样?因为穷凶极恶的侵略者们感到了饥饿。
英国人希望美国对其他国家开战,好顺便占便宜;英国人希望印度和中国发生战争,等到两国两败俱伤之后,好坐收渔人之利;英国人想打败中国,可真的打起来不一定能赢,所以他希望最好是日本、和美国先向中国开战。
可是,美国剑指中国,和朝鲜斗嘴不休却总不见动手;中国和印度虽有纠纷也没能发生战争;日本想侵略中国,首相自己却麻烦不断;中国台湾的蔡英文闹台独的,她要“独”不“独”;谁也不是傻子!所以,这仗总也打不起来。英国人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虽然他们以投资的名义在中国赚了不少的钱,但发财的只是些大财团,而不是他们国家。英国火急火燎、如果再不发生战争、不杀戮、不掠夺,他们将饿死。
问题是,英国虽穷,那个国家的人们很堕落,不勤劳不耕作(当然啦,就他们那块贫瘠的土地确实也种不出什么东西);但那个国家的人们很狡诈、很善于玩欺骗游戏。
英国人很会投机倒把。他们善于在实际生活当中找到发横财的窍门,前面提到的那位叫罗伯特?吉芬的经济学家,在1845年,爱尔兰发生大饥荒的时候,他发现土豆价格虽然增高,然而人们的需求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增加了。这个饥饿的国家的学者多了个心眼儿、做了统计,对此现象进行研究,并由此产生出了一个名词,叫做“吉芬之谜”或“吉芬商品”。
“吉芬商品”是英国人耍的欺骗的把戏。
简简单单的说:吉芬商品是贫穷的产物,重点是“在大饥荒的时候发生”。
可是这个狡猾的学者,避重就轻、只研究现象;而不究其原因。他要的是:如何才能达到“把贱物贵卖、能赚大钱”的目的。他故弄玄虚、卖关子,对外,他把“土豆价格与人们对土豆消费量的关系”说的云里雾里。但是对内,他教会了英国政府“制造‘吉芬商品’”。中国现如今的很多东西,比如:房价、僵尸企业,就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吉芬商品”。
举个例子:笔者在《论贪官》这篇文章中提到过的湖南省桃源县的延溪宾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外国投资商来到桃源县,首先,落脚点“延溪宾馆”被他们盯上了,他们就用花源酒店来抢夺延溪宾馆的生意,延溪宾馆必须破产,于是,就有人购买了延溪宾馆的地产。延溪宾馆事件和花源酒店的生意相呼应,对比起来看就不难发现:那是设局、是圈套。如果花源酒店只是老老实实地、规规矩矩的做生意,如果延溪宾馆不破产,花源酒店能赚到如今那么多钱吗?花源酒店就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吉芬商品”。
有了花源酒店就等于是在桃源县有根据地了,就可以住下来慢慢的搞阴谋了。先把桃源的赚钱的工厂承包了;再把桃源的自来水厂买下来(因为这儿有丰富的水资源);再给桃源县做一个城市规划、修一条大道、把原来桃源人住的房子推到、再从银行贷款建起来高楼大厦、之后,把建起来的楼房卖给桃源老百姓居住。把中国变成殖民地之前,先在这个小小的桃源县建立起殖民地。这投资商从中国的银行、和中国老百姓手中赚的钱真是一笔天文数字啊。如果可以清查投资商的账目,他们一定有来历不明的巨额钱款。但遗憾的是:中国政府只查贪官;而对阴谋家却丝毫没有察觉。
再举一个例子:中国现如今的房价。在毛泽东时代,中国人是不用卖房的。改革开放之后, 国家不再为人们提供住房,要求所有人的住房问题一律自理。这样的政策一出台,当时就发生了民变。上海等城市的住民把生活用品搬出屋、和政府对抗,住民们说:“你要求我买房,我哪有钱买?除非我是贪官!”。
改革开放后的住房政策,使中国的房屋具备了“吉芬商品”的必备条件,就是“闹住房饥荒”。人们买不起房、但又不得不住房。中国的房屋就有了涨价的可能。
于是,像黑社会一样的房屋中介公司应运而生,他们拼命的为拉高房价而训练房屋中介的业务员、给他们洗脑、忽悠他们如何发财;甚至改动法律为这些房屋中介的恶棍们大开绿灯。
为了使阴谋手段上下连贯,在政府供职的,那些管理土地开发的、管理房屋的官员们清一色的都被当作贪官处理掉。这些贪官先是被贿赂、之后被告发、然后会有人给他们提供出国潜逃的机会,到了国外,再把贿赂得来的钱还给国外。最后被通缉、再被抓回国,一分钱没捞到。钱全都被国外势力卷走了。
2001年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就《需求定律》展开过一场争论,参战学者之多,讨论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较为罕见。至今,这场争端并无结果,对于广大读者或经济学界人士而言,还是一头雾水:用坐标图表示,如果用横坐标表示需求量,纵坐标表示价格,需求曲线是否必定向右下角倾斜?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吉芬商品”?有的教授认为有;有的认为没有。
“吉芬商品”是一百多年前英国人的老话题,可中国学者至今“一头雾水”,这些看上去比猪还蠢的经济学家,岂不贻笑大方?
英国人要来中国兜售“吉芬商品”,他们给这些所谓的经济学家荣誉和金钱,交换条件是要确保经济学家不揭穿他们的阴谋;不仅不揭穿阴谋而且还要向中国政府替他们美言几句。这就是“一头雾水”的真相。
那么,读者要问:你凭什么认为,经济学家是被收买了?而不是真糊涂呢?
我们来看一看经济学家如何争论“吉芬商品”的问题。
在正常的情况下,需求规律是:需求量随价格下降而增加,随价格上升而减小。
然而,在1845年爱尔兰发生大饥荒的时候,经济学家罗伯特?吉芬研究了当时土豆价格与人们的土豆消费量的关系,发现土豆价格虽然增高,人们的需求量反而增加了。罗伯特?吉芬由此观察到“必需品”在一定条件下提高价格后,需求“不降、反升”的现象。得出必然存在一种需求量和价格同方向变化的商品的结论,后人将其称作“吉芬之谜”和“吉芬商品”。
既然土豆价格“越高越买”那么穷人的面包的需求,用坐标图表示,如果用横坐标表示需求量,纵坐标表示价格,曲线可能向上倾斜;也就是说,对这些人,面包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肉或更昂贵商品的需求的减少,面包消费的增加。
经济学家们的问题是:到底是“商品价格降低了有人买”、还是像土豆价格那样“越高越买”?世界上哪有那么好的事情?抬高了价格后,反而购买的人越多,而且是越穷的人越买(做生意的人做梦都想碰到这种好事)。
这样的问题难道也需要争论吗?“越高越买”的商品要有一个必备条件就是“必需品”。
至于说:“必需品(面包)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肉或更昂贵商品的需求的减少,面包消费的增加”这个问题,肉或更昂贵商品的价格降得哪怕再低,也不可能比面包的价格更低吧!肉或更昂贵商品的价格虽然降低了很多,可穷人照样买不起,降了等于没降;买得起的只有面包的价格,即便贵也不得不买,不买只能饿死。
所以,只有在“必需品”当中才存在吉芬商品;而奢侈品就没有“吉芬商品”之说了。
经济学家们围绕“吉芬商品存在与否”展开讨论,把它说的跟“谜”似的,其实就是误导政府,让中国政府不能察觉他们正在中国“把房屋需求人为的制造成吉芬商品”的阴谋。经济学家如果没有被收买,这么简单的问题何至于“一头雾水”呢?他们就是装糊涂。
英国人的经济侵略扫荡过全世界,甚至连日本、美国这样的国家也都遭受过“房价过高”这样的“吉芬商品”。如果可以清查英国人的账目,一定可以查到来历不明的巨额钱款。英国的条件很差,但是英国人却很有钱,请问那钱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英国人已经把他们的侵略行径研究成为一种学问,形成了固定的教育体系。
在中国:只有非常精明的统治者才能领悟到的那套规律;在中国:也只有非常精明的生意人才知道“贱物贵卖”的道理。而在英国,他们有愚弄世界人民的政治学、和专门搞经济侵略的经济学,这样的国家多么可怕。
如果是一个聪明的中国人到国外经商,他想使自己独揽生意,要挤兑对手,那么他必须拉关系、绞尽脑汁的、使出浑身解数、去说服同伴的协助,而同伴会不会协助他?还要看同伴有没有这理解能力,所以中国人想赚外国的钱很困难!但如果是英国人就不一样了,他们来别国搞经济侵略有一套完整的理论,这种理论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体系,根本不用劳神去说服谁。他们的财团来到别国;政府会在背后支持、指导;加上平常积累和培养起来的“学者”跟着起哄、造势,整个集团的人“群起而攻之”。如果没有像毛泽东那样的驾驭能力,很难说不会被他们打败。
英国人的这套完整的经济侵略的学说非常成熟,凭借这一套学说“英国人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
但,对付英国人的这一套阴谋手段早在中国人搞的文化大革命就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毛泽东主席曾经提醒过中国人:“要赶超英国”。他说的“赶超”并不是字面意思那么简单,他是说我们的对手是英国。
英国最恨两个人:一个是印度的圣雄?甘地;另一个是毛泽东。其次还有中国清朝时候的乾隆皇帝,英国人只要逮着机会就把他诽谤一番。
圣雄?甘地的不抵抗运动是次要的,最要命的是:他领导他们国家的人民抗税(不给英国殖民统治政府交税)。
毛泽东则根本不搭理英国人(对受洋人教育的知识分子一概不予认可)。世界上有这样两个人存在,英国就别想攫取到不属于他们的一分钱。
但如果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不是像甘地、不是像毛泽东、不是像乾隆皇帝这样的人,而是像道光、咸丰、慈禧那样,允许英国等西方侵略者来到你的国家,传教士来了,他会游说你的人民反叛;商人来到你的国家会发生财政危机;学者来了,你的国家的领导人会像日本首相一样走马灯似的换;专家来了,他把你的国家的司法、法律改变成为维护他们这些流氓、和剥削者的天堂。在这弱肉强食的世界,如果你的智商跟不上别人,就将灭亡。
所以,文化大革命应该是全世界性的搞,别说印度、叙利亚等国;就连日本、美国都应该搞文化大革命(改造、整顿、清理各国内部的反动的伪学者),不然全世界的人们都会被英国牵着鼻子走。日本和美国的首相、总统当得像孙子一样(提心吊胆的、一不小心就被人调换),原因就是受英式教育的知识分子们在作祟,这些人掌握了大权,在他们国家兴风作浪、决定谁作为总统(首相)人选。
只有圣雄?甘地和毛泽东,那才是地位坚不可摧的真正的领袖!有这样的人当领袖,这个的国家才不会沦为被殖民地。
对付英国,最好的办法是经济制裁他们。而且是“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英国人的经济侵略;而不是被他们挑拨离间、互相攻打。
不过,想经济制裁他们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打击下,西方发达国家都害怕了,他们把露骨的侵略行为隐藏起来,再用一种隐蔽和间接的新殖民主义的侵略手段殖民各国,在中国、在印度、在日本、在美国等世界各国被新殖民主义的手段殖民的现象异常普遍,这种手段就是在这些国家培植内奸,而这些内奸就是受英国式教育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脑子里的思维方式就是“隐蔽和间接的新殖民主义”,这些知识分子们已经被英式教育腐蚀透了,已经不可救药了。
如何才能让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对抗英国呢?首先要重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教育体系,而不是照抄和沿用英国的说法。这一点,文化大革命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们只要重新看那时候的司法制度,再在那基础上加以完善就能有效的抵御“隐蔽和间接的新殖民主义”的侵略。
中国人的记忆中,文化大革命最不能让人接受的是:连彭德怀、刘少奇这样的人都被打倒了。
但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文化大革命就像是一场“作秀”。一方面,国内形势看上去乱糟糟的;但另一方面,在这乱糟糟的背后,中国的国防建设却在飞快、迅猛的发展。
依照英国人的性格,如果他们没有看到中国有混乱现象,他们一定会给中国制造出一些麻烦来,比如:把逃到台湾的蒋介石搬出来反攻大陆;或者谋杀、或者替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
1961年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华,他到处向中国老百姓打听:“你最拥护谁,你最听谁的指挥?” 中国人全都不假思索地回答:“毛主席”。
毛主席接见这位蒙哥马利元帅的时候,对他说:“我随时准备灭亡,我今后大概有五中死法:被敌人开枪打死、坐飞机摔死、坐火车翻车翻死、游泳时淹死、生病被细菌杀死。这五条,我都已准备了”。还说:人死后最好火葬,把骨灰“丢到海里去喂鱼”。他说这话实际上是提醒他:我知道你们想干什么!想谋杀我?
刘少奇同志至死都没能明白文化大革命的意义,但恰恰是整他的文化大革命保住了他的名节。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他的国家主席位置也只是被人当作一个跳板很快被人替换,一个个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像毛泽东这样的,都被“选举”淘汰掉之后,共产党将名存实亡,中国成为被殖民地也是迟早的事情。到时候就连共产党都灭亡,更别说他这个共产党体制下的、曾经的国家主席啦,谁还能记得起他?
时过境迁。现在,英国人依旧熟练的老套的乐此不疲的玩弄经济侵略的手段,可是这套手段一出场就被人看穿,人们立即就能辨认出来:“它又来了”。
最近,新闻报道说:美国对中国正式启动301贸易调查,并打算调查结束后建议美国总统实施单边制裁;日本也随声附和,也对中国搞什么封锁。实际上美国和日本都上当了,这是有人在人为的制造“吉芬商品”。
人民币与美元、与日圆、与英镑等货币之间的比对,极不相称,这是典型的经济侵略。看见日本和美国从中国攫取巨大利益,英国人眼红了。他们也想和美国日本像吃回扣一样“羊毛出在羊身上”,先把他们的东西倾销给中国人从中国赚了钱、然后再用这钱“以不等价”购买中国的便宜物品。
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中国不再和美国、日本这两个最大的贸易伙伴合作,那么中国将做何种选择?也许就开始稀罕别的国家的 “技术转让、知识产权和创新领域”,进而谈及合作。而别的国家呢,除掉了美国和日本这两个竞争对手之后,物以稀为贵,他们就可以哄抬物价,拿着他们的所谓的“知识产权”漫天要价,以达到“贱物贵卖”的目的。
自从中日友好往来,日本不知从中国获得了多少价廉物美的物产,这些年他们偷偷储藏的煤炭、矿物,没地方存放就把这些东西密封起来存入沿岸的海底,当作“备战备荒”时用。中国物价太便宜、而日本物价太高,用购买日本高物价的钱、买进中国低价格的原材料,他们不知道赚了多少钱?中国人不知吃多大的亏?到头来,小日本儿还说要封锁中国,真是奇谈怪论!小日本不明白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对中国进行封锁、但其实是在封锁自己。
所以说:文化大革命应该是全世界性的,就连美国、日本都应该搞文化大革命(改造知识分子,而不是让国家势力被他们操纵),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英国这个阴险而狡猾的敌人。
如果世界人民不团结,英国依旧玩弄那套借力打力、借刀杀人的把戏,一面像寄生虫一样在印度、和中国等国家搞经济侵略;一面又对这些国家发动战争。那么历史将重演。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