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年间,荣昌县城北有一家夏记麻布作坊店。店铺的主人叫夏福来,他有一男三女。儿子夏世宽,跟喻尚书在京城作一个小官吏。三个女儿没有名字,分别叫夏大姑、夏二姑和夏三姑。
且说这一年,三个姑娘分别长到了十七岁、十五岁、十三岁。个个聪明伶俐、如花似玉,人称夏家三朵花。女儿一长大便成了父母的帮手,因不便抛头出面,便在家编织麻布。经她们三姐妹编织的麻布又密又平,很受客户欢迎。有一个客户一次就买走了六百丈现货,还定下三千丈的合同。
母亲很高兴,连忙下厨去弄饭,夏三姑帮忙,饭菜做好后母亲叫夏三姑去请父亲回家来吃饭。
夏三姑来到店铺,见到父亲和账房先生一脸的不高兴,不断地在长叹短吁。夏三姑觉得奇怪,不安地问道:“爹,你怎么啦,做下一桩大买卖怎么还不高兴呢?是我们做错了什么惹你生气了?”
父亲慢慢地拿出那张用白缎子写的协约,说:“我没有生你们的气,你们编织的布又平展又紧密,客户们都很满意,还夸你们心灵手巧赛过黄道婆咧。”
夏三姑放心了,又问道:“既然这样,那你为什么还不高兴呢?”
父亲指着合约说:“你仔细看看,客户的要求是要我们把麻布漂洗像像这白缎子一样白,否者就要倒赔两倍的钱。我当时太忙了,没有仔细看,账房先生也没有看出端倪来,这下我们该怎么办才好,你是晓得的,这麻布生来就是这黄贡贡的样子,怎么能把它变得像白缎子一样白呢?除非乌鸦能变成凤凰。”
夏三姑想想也是呀,这麻布怎么能和白缎子相比呢?但看着父亲着急的样子,只得安慰他说:“父亲,您别着急,先回去吃饭,吃了饭,大家坐下来想办法,说不定乌鸦真的能变成凤凰哩。”
父亲这下更着急了,说:“说得轻巧吃根灯草,你们小孩家不懂,这漂洗是一门很深奥的技术活,是前辈人几千年都没有解决好的大难题。唉,这没有什么办法可想,就等着赔偿吧,我们是讲信誉的店铺,闲话决不能让别人讲。张总管,你也别着急,走,吃饭去!”又叮嘱夏三姑说:“三姑,这件事你不要告诉母亲和两个姐姐,免得一家人都着急。”
夏三姑嘴上答应了,心头却焦急万分。吃过午饭,她一个人悄悄跟着漂洗师傅来到了离店铺不远的濑溪河观音沱,看看他们是如何漂洗的。
这濑溪河发源于大足的天山,流经荣昌后,河面变得十分宽大曲长,水深平静。特别这观音沱更是水域宽阔,清澈见底,是漂洗麻布的最好的地方。
漂洗师傅工作十分认真,一点斑点也不放过,洗完后便晾晒在观音滩的石板上,这石板经过工人们反复冲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夏三姑看着这些麻布渐渐晒干,然后打包成品。可一看那成品的麻布,仍然是一片淡黄,绝无白色。看来这不怪漂洗工人们的工作没有尽到责任。
夏三姑不放心,又约两位姐姐一起去观看,一连看了五天,结果情况完全一样,麻布始终是黄颜色的,看来乌鸦是变不成凤凰的。
三姐妹一商量,决定亲自下河漂洗,她们把自己亲手编织的上等麻布拿来反反复复漂洗,可等麻布晒干后一看,仍然是黄色的。夏大姑和夏二姑不知内情,倒还显得平静,可夏三姑却心头着急呀,当着众人的面不好说,只好把实情告诉了父亲。
父亲听了,反倒安慰起女儿来,说:“三姑呀,你们别去费心了,这麻布天生是黄色的,洗不白。自认倒霉吧,赔就赔吧,节衣缩食,只有让大家再辛苦几年了。”
三姑好像悟出了什么,说:“我们明天继续再去,一定要摸索出其中的奥妙来。只要麻布变白了,不仅可以满足定了合约的客商的要求,还可以扩大以后的销量。听说黄道婆发明纺织机的时候,也碰到了不少的困难,后来还是成功了。只要我们认真探索,不断努力,不仅铁杵可以磨成针,麻布也可以变成白缎子。”
父亲见女儿小小年纪,这么乖巧懂事,也没有再说什么,只是用期盼的眼光看了女儿一眼,摸了摸女儿的头,慢慢地离开了。
第二天,三姐妹又来到观音滩漂洗麻布,这时一个十分邋遢的老妇人蹒跚着从河西的岸边走来,她穿着褴褛,一脸病态,脚上还沾满了黄泥巴。她径直走到夏大姑跟前,直接把带泥的脚伸进了河水里。嘴里还叽叽咕咕的念着什么:“濑溪河,河水清,洗了黄泥洗良心。要想麻布变白布,观音桥上拜观音。”
夏大姑见了这邋遢的老妇人心头很窝火,但受父母的严格教育,没有发脾气,只是不满意地说:“哎,疯婆婆,走远点,你没有看见我们在漂洗麻布吗?这麻布不能有丁点儿的泥巴啊。”
老妇人也不生气,笑嘻嘻地说:“大姐不高兴,怕我把你的麻布弄脏了,还是到二姐那边去洗吧。”
夏二姐一见老妇人脏兮兮的样子,赶忙说:“哎,哎,癫婆婆。你别过来,我的麻布一样弄脏不得。”
老妇人仍然不生气,说:“既然你们两姐妹嫌我疯,嫌我癫,嫌我脏,我就到三姐那边去洗。三姐不会嫌弃我吧?”
夏三姑不但不嫌弃老疯婆,还主动上前去搀扶,说:“老婆婆,石板滑,你小心点,别摔倒了。”
老妇人说:“小姑娘,你既然心肠这么好,干脆把我的脚也一起洗了,免得我狷腰费力了。”
夏三姑答应道:“婆婆,没有关系,我给你洗!”她搬来一块石头,让老妇人坐好,轻轻地给老妇人洗了起来,然后擦干净。
老妇人夸赞道:“夏三姑真好!”
夏三姑奇怪地问:“婆婆,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呢?”
老妇人笑嘻嘻地说:“怎么不知道,我就住在这河里哩。我还知道你正为麻布变不白而着急哩。对不对呀?”
夏三姑老实地回答说:“是呀,我父亲给一位客商定了一个三千丈的像白缎子一样白的麻布供货合同。可我们的麻布却是黄色的。怎么也洗不白。”
老妇人说:“你是个孝女,你漂洗的麻布一定会超过白缎子的。哎,听说你们家开麻纺店很挣钱哟。哎,我去先问大姑,哎,大姑,假如你织麻布挣了很多钱,你最大的心愿是想干什么?”
夏大姑爱理不理的回答说:“办嫁妆呗,办一套丰盛的陪奁为父母争光,到了婆家也光彩,不挨打受气。”
老妇人说:“不错,为父母争脸也是一种好风格。二姑呢?”
夏二姑随口答道:“我要有了钱,就拿来给父母修一座漂亮的庄园,让他们的晚年享受幸福。”
老妇人又夸道:“有孝心,好闺女。好,我现在该问三姑了,你有了钱准备怎么安排?”
夏三姑略一思索,大声地说:“我如果有了钱,最大的心愿就是在这观音滩上建一座观音桥。让东西大道相连,南来北往畅通。”
老妇人说:“三姑的想法奇特,好得很。我想问,这修桥与你们的麻布有什么关系?”
夏三姑说:“有呀,只要这大桥修好了,我们家的麻布就可以顺畅的运到普州、遂州、资州,直到成都府去销售。他们当地的东西也可以运到我们荣昌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还有一条,也是最要的一条,有了桥,涨洪水时就不再中断道路。人们就不再涉险过河,发生意外。据我知道的,这个滩口每年都有行人失足掉水,活活被淹死。如果有了桥,就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了。”
老妇人鼓起掌来,说:“好一个夏三姑,有志气,有远见。努力吧,你的愿望实现之日,就是你们荣昌麻布变白之时。”说罢,飘然而去。那神态宛如神仙行走一般。
人们惊呆了,许久才回过神来,对夏三姑喊道:“三姑,你遇着观音菩萨显灵了,她一定会帮你实现你的愿望的。”
三姐妹回家后,把今天的奇遇告诉了父母。夏福来听了虽然半信半疑,但想到造桥修路造福于民也是一件好事,于是爽快地说:“不管怎么说,修桥补路是一件好事。这修桥的钱我愿意出,明天就请工匠师傅设计施工。”
夏三姑拍掌欢迎说:“爹太好了,桥修好了,我们家的麻布就就会变得又细又平又白,那客商就不会找爹的麻烦了。”
说话人无意,听话人有心,母亲问道:“哎,三姑,你刚才说什么,谁要找你爹的麻烦?”
夏三姑知道自己说漏了嘴,正不知道怎么回答母亲。夏福来连忙解释了原因。众人听了很是吃惊,都催促夏福来赶快动工修桥。???????????????????????????????????? ???????????
第二天一早,夏福来就请来了九十九个工匠师傅,立即动手设计图纸,勘探桥址,采集石料。这九十九个工匠,经过九十九天的努力,一座长九十九丈的大桥终于落成了。在这九十九天的修桥过程中,夏家三姐妹起早贪黑,风雨无阻,给工匠们烧水煮饭,送水送茶。特别是夏三姑,为了鼓舞士气,还专门做了九十九把荣昌折扇送给工匠师傅们,每把扇子上都写有同样一首诗:扇子扇凉风,建桥立奇功。九月十九日,大桥一定通。工匠们都夸夏家三姐妹心灵手巧,聪明能干。纷纷表示一定加班加点,让大桥早日竣工。
附近的乡亲们见了这热火朝天的情景,都主动来帮忙,使工期提前了不少。竣工那天,正巧碰上喻尚书喻阁老回家省亲,自然被请去踩桥剪彩。他听了修桥的故事后,给大桥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夏姑桥。
夏三姑听了,说:“这名字不妥,应该叫观音桥,因为是观音菩萨启迪了我们才这样做的。”此时的她,多么希望那位老妇人,观音菩萨的化身出现呀,如果她来了一定请她踩桥剪彩。
喻尚书高兴地说:“好哇,三姑有如此境界,令人欣慰,就叫观音桥吧。不过,这麻布是不是因为修了石桥就会变白,下面就要看你们的造化了。如果真的变白了,以后就不叫麻布,斑布,而应该叫夏布了。三姑,敢不敢接招?”
夏三姑说:“敢!借喻阁老的吉言,咱马上去漂洗六十六丈咱姐妹三人精心赶织的麻布,如果能够变白,您就带回京城,献给皇上,给咱荣昌麻布,对,给咱荣昌夏布传个美名。”
说罢,夏三姑把早准备好的六十丈六麻布轻轻地放进河里,仔细漂洗,然后晒于河滩之上。等这边踩桥结束,那麻布已经晒干了。
大家一看,那麻布果真变得又白又细又平,宛如缎子一般。在场的人无不惊喜万分,直呼观音菩萨显灵了,荣昌人民从此有好日子过了。
喻阁老更是喜出望外,心想自己的家乡竟有如此美丽精致的夏布,应该献给皇上,让它名扬四海,传遍五洲。
夏布很快送到皇帝手里,皇帝见了赞不绝口,直夸荣昌夏布好,并把它作为珍贵的礼品送给了外国贵宾。
外国贵宾如获至宝,以此作样品,向中国大量订货。这任务自然就落在了荣昌县人的手里,皇帝还把夏家的儿子夏世宽派回来做了督办。为了完成任务,荣昌县令号召全荣昌遍种苎麻,扩大生产。为了报答老妇人的大恩大德,夏三姑建议那麻丝就让那些空闲又没有收入的老婆婆、老妈妈们来绩。这样做,不仅给老奶奶、老妈妈们有了经济收入,改善了生活;而她们绩的麻线又细又长,便于加工,作坊厂也有利可图。后来老婆婆绩麻线便成了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也是荣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