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猜想(6)——太极图里的宇宙观

时间:2016/10/31 作者: 刁文 热度: 93374


     孤独,是给自己一个思考自己的时间。静寂,是给自己一个放空自己的时间。生命的张力,在于你的思力;灵性的视野决定了你的宽度;而思活却是真实地演绎着你的一切。
                                                                                            ——题记



左边这个太极图是罗马帝国盾牌徽章图。据说是来自凯尔特文化,最早可上溯到6000年前的特里波利耶-库库泰尼文化。中间的是传统中国文化里的太极图。相传是陈抟(公元871年—989年)最早创绘的。右边的维基百科中关于阴阳图公元1世纪凯尔特铜板上的阴阳图。 

 

    太极图传统的解释:

    在中国,关于太极图之含义,无外乎有这么几种认知。一种认为太极是指宇宙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另一种是“虚无本体为太极。”认为“一”为太极,此“一”不是数,而是“无”。还有一种,认为阴阳混合未分为太极,“天地阴阳,古今万物,始终生死之理,太极图尽之。”

    再一种就是根据易经猜解得来,最有名的就是中华周易协会会长耿奎的观点:“易”为日月,“易”为阴阳,“太极图”就是一个“易”的——日月、阴阳的代表符号。阴阳是由日月代表的。“太极图”就是在无极图“○”的基础上,溶以日月、阴阳,用符号代“易”演化而来的。(注:无极图“○”是道教修炼长生之术,刻在石壁上的一个圈。“○”,就是练功者为更快的入静,而直视静思的一个标记。)

 

     在“无极”圈里,加进了“易”,也就是画进了代表“易”的——“日、月”二字,即为太极。古代的“日月”二字,与现代字稍有区别,古文日字为O里装进一个圆点,月字也是一个象形为中间加一个竖点,日月装进一个(无极)中。由古文月字一分,正好形成一个“S”形。圆(无极)里的“日月”一边一半,日月中间又各有一点,以黑白一分,就变成了看上去似如两条“鱼”形了。其含义是,“易”为日月;“易”为阴阳。“易”之图变——由“无极”而“太极”——是由一个无极圆圈内装有了古文“日、月”二字,即成了代表“易”之阴阳机理的太极图案。这个诠释可谓是极其到位的。

    更有研究易经的大家给出这样的解释,如下图:


太极图,是从八卦的组合构架演绎出来的:左阳右阴,由左上角逆时针排序,其卦分别为:乾、巽、离、艮、坤、震、坎、兑。这类猜想可谓是很曼妙的,不愧是易经大家思想体现,对易经中的那个“变易”观的掌握可谓是信手拈来啊。  

    20世纪80-90年代曾邦哲从综合系统论(结构论)提出“太极图是元气本原、阴阳变易、卦序组织和道、器观念的综合”,认为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一种同型、同构数学模型的图式逻辑体系,涉及到宇宙的本原论、演化论与建构论,以及“道”的精神与“器”的物体观念的模型化逻辑思维方法。
 

    但我还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来自凯尔特文化的罗马帝国步兵团太极徽图又该如何诠释呢?该不会说这些西方人是向我们中国人学习的吧?据推断,在6000年前凯尔特文化中就已经出现了类似于这样的图案。那么就有个疑问,这个图怎么会在不同时段,不同地域,出现在不同种群人类文明中呢?会不会是上一个文明的类似于“意伏藏”的消息载体呢?

    在这里也只好引用毛泽东在论 ?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中说的一句话了“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我不是一个什么主义者,但对毛泽东的这番绝对与相对真理悖论式的阐述,觉得还是蛮不错的。

  于是乎,自己也对这幅太极图进行一个自我静谧冥想,作一个恍惚间的感知描述。对错无所求,一个思无拘的牧想而已。笑曰:抑或一个上师的意伏藏,抑或就是一个搭错神经的胡思。

    1、太极图是一个宇宙本体构架至真的符号,这个符号隐含着宇宙最最朴实的代码。宇宙总的本体、本质、本理就是“○”。为了表示其“○”中涵盖阴阳、波粒、正负能量,于是便有了太极图用以表示“○”的内涵,谓之“无极而太极”。


  2、宇宙是由“初弦”组成,弦,不甘寂寞生成了带着扭劲的“弦波”(太极图中的“S”就是“初弦”符号)开始震荡→“S”弦波荡出一个无极“○”,道家描述的那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得以生成。宇宙弘大烙印就是那个“初弦”,它是宇宙万物共同的归宿,它就是“第一因”。对于那个状态,我们很难用语言加以诠释,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四章如是说:“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3、无极“○”就是宇宙最原始的基本符号。宇宙是有界无限的。这个时候的“○”是一片空明,空明的只有“弦”的荡漾(猜想:它的対映就是量子虚拟波。)。老子在《道德经》第25章里是这样阐释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是否是这样的一个对映呢:对道德经里的那个初始之“道”= “弦” → “道为”= “弦”的荡漾“道”的行规=变化中的超齐构体,也即:道的行规本质就是超齐构体。)


     4、荡漾的“弦”出现了间断→波的复合函数出现了,同时,间断中,思数“场引”诞辰了。思数“场引”生成眷恋,于是便出现了各种力场。力场干涉了“弦”的波动。这个时候,分辨心出现了→清明的“弦”波开始出现了分化:自由的“弦”波在摆脱力场的束缚,它们依然是复合波函数,一如易经里的阳爻“—”;困惑的“弦”波在思数“场引”的关注下,瞬间“坍塌”变成了粒子,一如易经里的阴爻“- -”(“- -”中空断这个符号,就是思数场引的干扰的一个表达,也是困惑当今物理学界那个“量子缠绕”最最简单的明示。思数场引中“瞬间抵达”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阴阳(+、-)两仪出现了。→易经八卦出现了(有关易经八卦符号学里的四种基本力场与粒子波论组合等在另篇陈述);那个物与能与思的“器”的“道”的作用广而无间。


     5、宇宙是无始无终的,所有的终都是另一个的开始,所有的始,都是另一个的终结。这是太极图阴阳鱼首尾相接、相互缠绕旋转,体现一个旋转无休、首尾相接的轮回观。你瞧,无论是白(+)鱼,还是黑(-)鱼,当其极端小下去的时候,便瞬间膨胀便成另一条鱼;而当其无限大的时候,又瞬间坍缩成另一条鱼的鱼眼。那里是一个奇点的通径(其实,所谓的奇点,再深而追究,不过就是观察者的一个感知上的错觉,那里其实就是麦比乌斯带的一个“扭劲”的存在)。佛教中“有生有死、无生无死”的说道,大概就是在诠释这个明明觉吧。 


    6、阴阳鱼等量上的环抱与缠绕,是否也是在告知我们,宇宙是有着成对出现的缠绕宇宙(故而有此一说: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平行中宇宙世界里,在另一个孪生宇宙里,同样有一个我的存在)。一如缠绕中的量子一般模样。大与小的区别只是我们感知上的一个错觉,它们都是相对的。是否可以这样说:宇宙就是一个量子,量子就是一个宇宙。你甚至可以说,你的本体自我就是一个宇宙。宇宙就是一个全息相体。

    7、黑白鱼及鱼眼提示我们,宇宙是多重多维的宇宙。那个大与小的差异,在高一级维度里,其实根本就不存在。一如一个三维数里面的立方体,在二维世界里,它就是一个四边形;在一维世界里,它就是一个线段;而在0维的世界里,它就是一个点。点、线、面、体之间,我们又怎么能判断他们孰大孰小呢?维度不一,认知不一。

    8、太极图,它就是一幅麦比乌斯带(克莱因瓶)的一个平面示意图→宇宙的构架,就是一个麦比乌斯带(克莱因瓶)→宇宙是一个既开放又闭合的宇宙,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爆炸产生宇宙与坍缩死亡宇宙论,都是我们的一个幻思幻觉。在大(小)宇宙观的思数集里,辩证论与逻辑推理只是一个局部的小小方法论,“○”那里有的只是一个太极图,它就是宇宙的本体、本质、本理;一体论(太极图,阴阳鱼互转,它就是一个面,一条边。阴阳一体,所谓的阴阳分辨,都是我们分别心的一个造化映像。),无二;有二,也只是一个相对论上的狭义性真理。从大爆炸诞辰的宇宙的另一端就是熵极热寂之后的宇宙消亡,而熵极热寂消亡的宇宙之后的另一端就是大爆炸另一宇宙的诞辰。


  我们的易学研究仍然是把《太极图》当做远古朴素文明的产物。这就无法解决一个问题:无论从中医原理还是当代天文、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来看,多有和《太极图》意的隐引相吻合的地方,并在其中得到了一些印证。而由于思维的定向以及局部惯性思维的导引(譬如带有东方模糊玄论的腔调),便使《太极图》本身由于缺乏综合性研究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宗族皆出现有相似的太极图符号,这本身就说明了一个问题的存在。亟待我们目前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能有所再次新突破。如果仅将《太极图》视为本民族远古上的一个智慧结晶,那就毫无奥义可言,也只能是历史学的一个研究对象而已;如果视《太极图》为某种神秘信息元(譬如:意伏藏),那么,它就是科学(自然、人文、宗教)的价值无量的研究对象。

    太极图博大精深,玄妙幽邃,宛若一帧无字天书。它是原始的,又是现代的;它是神秘的,又是科学的。

 
    在这里,因思力有限,才疏学浅,不敢,也没有那个才思对《太极图》的来源以及深入的历史镜像作进一步的考证。只是变换了一下思量角度,提出本我对《太极图》上的符号理解上的一些感知。以为,从对《太极图》的不完全的分析来看,对它的破译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知识与智慧的整合。个人觉得,在了解各类学科关联的前提下,主导思想首选道家,其次是佛家。我以为:道家的哲学思想体系,譬如老子的“众妙之门”、“不可见欲”、“谷神不死”、“无象之象”、“微妙玄通”、“终不为大”、“有生于无”等等,远远超过现代多种哲学思想的范畴。而佛理中的空与有的诠释,以及刹那间因缘生灭观的三千大千世界宇宙观都是值得我们深究的。

    产生于先哲中的大智慧者(甚至可以说是带着前一个文明密码),他们运用慧观双重能力,整体性地观察研究自然和人类,由此而产生丰富完整的哲学思想流传后代,成为文化宝库中的精华。这些精华远远超越许多现代学术思想,比起一般的显态认知,就更为深邃广大(但,不能否认,科学一直在进步,也正在与道与佛的一些哲学思想贴近)。先哲们的这些宝贵学术思想,由于长期被局限于入世的显态研究和人文的智观范畴,以及奢望的虚拟膜拜之中,且又被科学工作者所忽视,那些显隐一体的内容一直没有被准确地翻译成现代语言加以准确的阐述。相反,由于人类长期处于显态智观领域的发展,忽略了在隐态慧观领域里的开拓,而科学思想又不能随之跟进(认知面的缺失),所以很容易曲解,或未能全面了解先哲们的哲学思想。站在非欧几里得几何学立场来看,显学与潜学最终在极限微分导数下也都是可以交汇的,他们都在向同一点进步。


    《太极图》的历史及其所显现的文明特征向我们指出了一条十分有价值的线索,那就是——《拓扑学》中的同构映射


    老子告知我们:“道”是用来行的,并不是用来悟的。他这是在让我们遵循”道“的规矩。我的这些言论,也只是图腾论中的一个小小的猜想而已。也想再胡言说上一句:太极图里的“弦”波论是静谧体感出来的,那个平面的麦比乌斯带图只是一个隐引,“明”的显相在于“觉”,而不是被科学试验检验出来的。东西方思想文化对宇宙本原辨析,一个是向内感知的方法论,一个是向外探索的方法论。二者看似不同、背道而驰,其实是同归的。以有限的生之涯去度无限的宇宙广垠,人类是很卑微的,也是科学永远无法抵达的。但,正因为如此,才赋予我们人生的意义之存在,使其更加富有魅力!思无邪,想无拘。


    今,写此小文,无深远大意,本就是一个“玩”字。以为,文化是被“玩”出来的。玩——王、元也,天真率性释然。你若是觉得还有点价值和那么点意思,哪,我告诉你:它不是我的,它其实就是前世上师一个意伏藏的惠顾;你若是觉得毫无价值,纯粹就是一个瞎胡说,哪,我也告诉你,肯定是我搭错了某根神经,以至于出现了这些混乱的文字组合。还是那句话:思,无拘。人一思考,上帝就会发笑。也不知道这个时候,那个上帝是什么表情?胡思应该是不做数的吧,我想。

致虚守静,继续......



注:

    1、“意伏藏”是从前被封藏于伏藏师的本觉智界,在从本觉智界取出的教法。
 
    2、弦论。即弦理论(string theory),是理论物理的一个分支学科。弦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不是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类的点状粒子,而是很小很小的线状的“弦”(包括有端点的“开弦”和圈状的“闭弦”或闭合弦)。弦论中的弦尺度非常小,但操控它们性质的基本原理预言,存在着几种尺度较大的薄膜状物体,后者被简称为“膜”。直观的说,我们所处的宇宙空间可能是9+1维时空中的D3膜。弦论是现在最有希望将自然界的基本粒子和四种相互作用力统一起来的理论。弦的不同振动和运动就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基本粒子。正如小提琴上的弦,弦理论中支持一定的振荡模式,或者共振频率,其波长准确地配合。


    3、在数学领域中,克莱因是指一种无定向性的平面。克莱因瓶(Klein Bottle)就是一个不可定向的拓扑空间。

 

4、超齐构体系统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在系统达到平衡状态时呈现出的超齐构体分布,准晶体(一类内部原子不遵守重复规律排布,却能完全镶嵌满空间的神奇固体)就是其中之一。在这一类平衡系统之中,微粒间的相互斥力使不同成分间保持距离,从而维系超齐构体状态。第二类超齐构体属于非平衡系统,组成系统的微粒之间相互碰撞,但彼此之间不存在相互斥力,必须要有外力施加于这些系统才能使系统维持超齐构体的状态。


    5、德罗斯特效应(Droste effect)是递归的一种视觉形式,是指一张图片的某个部分与整张图片相同,如此产生无限循环。德罗斯特效应就好像是说,你拿着一面镜子,然后再站在一面镜子前面,让两面镜子相对。你看到镜子里面的情景,是相同的,无限循环的。最经典的就是一个人拿着一个相框,相框里他拿着相框……基本就是“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的故事。


     宇宙全息论——德罗斯特效应,你想过吗?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