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莫以今人看古人----评说春秋贤达孙叔敖

时间:2016/10/29 作者: 段鹏 热度: 86581

  金秋十月,阴雨绵绵,我们一行三位笔友怀着一份探幽访古的复杂心情,从淮滨县城出发,驱车跨淮河向南行驶20多公里,来到古镇期思,探寻春秋一代贤臣孙叔敖的足迹。


  孙叔敖(公元前630-公元前593年),春秋时期楚国的贤臣名相,河南省淮滨县期思镇人。根据《荀子.非相篇》记载,楚子孙叔敖,期思之鄙人(郊野)也。东汉《楚相孙叔敖碑》也说道,“楚相孙君,讳饶,字叔敖,本是县人也。六国时期期思属楚。”。在海子湖边被楚怀王举用,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写到“孙叔敖举于海”,他以贤能著称并委以楚国令尹,辅助楚庄王施教于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孙叔敖为官期间主持兴修了芍陂(今安丰塘)和当时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期思陂,改善了地方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孙叔敖为第一人。


  孙叔敖少年时,曾遇两头蛇,时俗认为人见此蛇必死无疑,他想,要死就死我一个人,不要再叫旁人看见它,于是他斩杀了这条两头蛇,并埋入山丘,其品德为族人赞佩(出典自《贾子》)。那个斩杀蛇的山丘因而得名“蛇入山”。山丘在期思的西南。


  期思镇北临淮河,淮河流域自古至今就是十年九涝,南有史河和白露河,每年的春夏雨季,这两条河也是泛滥成灾。生于斯长于斯的孙叔敖耳闻目睹了这里的老百姓饱受水患之苦,在他被举荐楚令尹之后不久,他就决心修造期思陂。期思陂原是一片低洼地,孙叔敖就发动农民数十万人,修筑堤堰连接东西的丘陵地,开凿水渠引来河水,造出一个人工大湖。有水闸可以调节水量,既防水患又可以灌溉浇田。时至今天,期思陂任然在防治水灾灌溉农田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在期思村符村长的引领下,来到期思陂,看着眼前的堤坝和汩汩清流,仿佛看到二千多年前的孙叔敖带领广大百姓开挖修堤的情景,那是多么壮观的一副景象啊。抚古追昔,感慨万端。真是白云过隙二千载,沧海桑田水长流!在期思镇的东南一隅,我们凭悼了楚相孙公庙遗址,这个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庙宇由于文革破坏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和半截碑文,在暖暖春风中仿佛述说着千年的往事,让人不胜唏吁......


  中午,我们一行三人在符村长家用餐,席间少不了唠期思的变化,符村长说起孙叔敖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我们现在看孙叔敖在春秋战国那个年代就有了因势利导兴修水利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壮举,实属不易,但是,也有很多的局限性。比如期思陂的修造选址问题,当时应该选在离淮河较近的兔子湖,如果这样,在淮河的中上游就会出现一个较大型“高峡出平湖”的水库,可以泽被方圆300公里的民众。我说,那淮滨淮河下游30公里处的王家坝就不用再修水库了。说到历史的局限性,同行的文化局馆员李兄也侃侃而谈起来。他说,当时的楚国通行贝壳状的铜币,叫做“蚁鼻钱”。庄王嫌它质量太轻,下令将小币取消,铸造成大币流通,老百姓赶集,买碗大碗茶就得拿出斤把重的铜币,更别提如果买卖布匹、骡马交易若不拿出几十斤铜币就别想实现交易,百姓不方便,商家更是苦不堪言,蒙受了巨大损失,甚至放弃商业经营,使得市场变得一度萧条,更为严重的是,市民们都不愿意在城市里居住谋生了,这就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孙叔敖知道此事后,赶紧求见庄王,请求他恢复以前的币制。庄王答应了,结果三天之后,市场又恢复了原来的正常秩序,社会也随之安定下来。但现在评价这件事,孙叔敖只是想到了恢复没想到改良,他真应该进言,发行圆形钱币,还要省工省料,方便交易。同行的卫生系统干部王兄调侃,蔡伦要是生在那个时代岂不更好?纸币可以更早出现几百年!其实评价历史人物,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和发展水平去衡量要求前人怎样怎样,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带着这个共识,我们谢辞了热情厚道的符村长。


  为使孙叔敖这个历史人物在我们心中有一个更为具体的概念,笔者在图书馆和利用互联网查阅了大量的史实资料,结果发现,孙叔敖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原可以说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印证此言。


  首先是一位水利专家。修造淮滨境内的期思陂就不再赘述,在担任楚国令尹期间,孙叔敖还主持开凿了芍陂(今安徽省寿县城南安丰塘),清朝人夏尚忠追记其事,“朔期初制,引六安百余里之水,自贤姑墩入塘,极北至安丰县折而东至老庙集,折而南至皂口,又南合于墩,周围凡一百余里,此孙公当日之全塘也。”《水经注》称:“芍陂有五门,吐纳川流。”东汉、三国、唐代、元朝均在芍陂附近广为屯田,大获其利。新中国成立后,在芍陂基础上沟通濞河总干渠,引来佛子岭、磨子潭、响洪匐三大水库之水,成为濞史杭灌区一座中型反调节水库,效益得到更大发挥。除了上述工程外,孙叔敖还兴建了安徽霍邱县的水门塘,治理了湖北的沮水和云梦泽等水利工程,这些水利设施无疑促进了当时楚国的农业发展。饮水思源,受到恩惠的老百姓也不会忘记这位治水专家。因此,在芍陂所在地的安丰塘北堤建有孙公祠,在湖北沙市建有孙叔敖衣冠冢,在他的故乡河南淮滨立有孙叔敖花岗岩大理石的全身雕像。1957年毛泽东路过信阳为淮河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时,称赞过孙叔敖是一位水利专家。


  其次孙叔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楚庄王时,由前令尹虞丘举荐,孙叔敖官拜楚国令尹,相当于现在的总理大臣。他在楚国主张“施教于民”,“布政以道”,他极为重视民生经济,制定、实施有关政策法令,尽力使农、工、贾各得其便。司马迁称他“三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任相期间,亲自编修《仆区》(相当于楚国的宪法),法制大振,百姓是夜不闭户。又“秋冬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所生”。劝导老百姓利用秋冬农闲季节上山采伐竹木,再在春夏多雨水的时候通过河道运出去卖掉。这样使得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也有利于国家的富足和百姓生活的改善,在26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有此治国理念在当时已经够超前的了。由于孙叔敖在内政外交水利等方面的卓越贡献,楚国逐渐从一个积弱疲惫的小国变成春秋五霸之一,荀子说,“叔敖轩较之下,而以楚霸”。《淮南子.汜论训》说“楚庄王专任孙叔敖而霸”。这可不是溢美之词啊!


  在华夏廉政史上孙叔敖是第一位有据可考的清官廉吏。孙叔敖在任楚令尹期间,三上三下,升迁和恢复职位时不沾沾自喜,也不悔恨和叹息。作为令尹,位高权重,但他轻车从简,吃穿朴素,妻儿不锦衣,连马都不食粟。成为《吕氏春秋》、《荀子.非相》中记载的圣人!楚庄王二十年前后(约公元前594年),孙叔敖患疽病去世。作为一名重臣,竟穷的家徒四壁,连棺木也买不起!他的儿子没有沿袭父亲的荫庇,楚庄王要封孙叔敖长子“寝邱”(今河南淮滨的期思的大片土地)为封地,其长子遵从父遗命拒不受,过着粗布破衣,打柴为生的苦日子。有《史记》和成语“寝邱之志”为佐证。


  孙叔敖还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亲立军法,指挥战役。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楚军在诉地(今河南正阳县)修筑城池,由于孙叔敖计划周密,用人得当,30天完成修筑工事。次年,楚与晋决战于邲,孙叔敖亲自机智灵活的指挥了这场战役,刚一出动战车,他即鼓动楚军英勇冲击,一鼓作气,迅速逼近晋军,使其措手不及,仓皇溃散,逃至黄河以北,中原霸主的地位由此便转向楚国。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