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儿在电话中说让我去费县。我说我不知道费县在哪儿。头儿说,费县在山东啊!你的地理知识怎么这么差——等会儿费县宣传部的高部长会跟你联系的。
挂断电话只一会儿,费县的电话果然就打了进来。高部长在电话那头告诉我,他们那里是沂蒙山革命老区,是唱响《沂蒙山小调》的地方------
我为之一振,《沂蒙山小调》可是我最喜欢的歌曲中的其中一首,那悠美高亢的旋律实在是让人心旷神怡。放下电话,我就情不自禁地哼起了《沂蒙山小调》,我刚把那小调哼到一半,这期节目的主题就从我的脑子里跳了出来,我赶紧抓起笔记下了这段文字“世界各民族共同唱响《沂蒙山小调》”。
我首先想到了著名相声演员丁广泉;丁广泉本人就是回族,再带上四个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洋学生说一段《学唱沂蒙山小调》的群口相声岂不美哉!
然后我又敲定了中央民歌舞团蒙古族歌手格根其木格、空政歌舞团的满族歌手文欣、中央民族乐团的彝族歌手高书琴、全总文工团的维吾尔族歌手艾图兰,搞了一个民族歌手联唱《沂蒙山小调》。
在当地,我从农村请来了一位老大爷唱开场,在乡小学找来了一位小女生唱结束。高部长觉得这台晚会歌手里没腕儿,于是又请来了歌手陈星和吴琼托一下场子。
方案就这么定了。
在费县,我翻看资料,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1940年10月,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的阶段。位于沂蒙山区费县北部山区的马头崖乡白石屋村虽然贫穷、偏僻,但群众基础好,且隐蔽、安全。当年,抗大一分校在这一带工作、学习,文工团就驻在这个村里。《沂蒙山小调》就在这时由两位年轻的文工团员李林(现为上海歌剧院顾问)和阮若珊(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创作的。歌曲最初的题目是《反对黄沙会》,曲调是他们根据山东逃荒到东北卖唱人所唱的曲调,加工整理而成的。”
(当时的歌词是这样的)
人人那个都说(哎咳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咳好风光。
青山那个绿水——(哎咳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咳见牛羊。
自从那个起了(哎咳哎)黄沙会,大家那个小户哎咳遭了殃。
牛角那个一吹(哎咳哎)嘟嘟响,拿起那个刀枪哎咳上山岗。
硬说俺的肉身子(哎咳哎)能挡枪炮,谁知那个子弹穿过,见阎王。
装神那个弄鬼(哎咳哎)把人害,烧香那个磕头哎咳哎骗钱财。
八路那个神兵(哎咳哎)从天降,要把那些害人虫哎咳哎消灭光。
沂蒙山的人民(哎咳哎)得解放,男女那个老少哎咳哎喜洋洋。
看着资料,我问高部长,这位逃荒东北卖唱艺人有姓名吗?高部长说没有。我突然有了灵感,我对高部长说,在晚会录制现场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想请县领导出来对全国电视观众讲几句话,然后再向全国电视观众悬赏十万元征集《沂蒙山小调》曲作者下落的知情者。高部长说,这十万元钱谁出?我说,一是解放这么多年都没人知情不可能找到,咱们只是造势而已;二是如果真的找到了,作者该是中国的第二个“瞎子阿丙”,会造成巨大的轰动效应,县财政用十万元做这样一次宣传绝对值。高部长说,等我请示一下领导再说吧!
青山那个绿水——(哎咳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咳见牛羊。
自从那个起了(哎咳哎)黄沙会,大家那个小户哎咳遭了殃。
牛角那个一吹(哎咳哎)嘟嘟响,拿起那个刀枪哎咳上山岗。
硬说俺的肉身子(哎咳哎)能挡枪炮,谁知那个子弹穿过,见阎王。
装神那个弄鬼(哎咳哎)把人害,烧香那个磕头哎咳哎骗钱财。
八路那个神兵(哎咳哎)从天降,要把那些害人虫哎咳哎消灭光。
沂蒙山的人民(哎咳哎)得解放,男女那个老少哎咳哎喜洋洋。
看着资料,我问高部长,这位逃荒东北卖唱艺人有姓名吗?高部长说没有。我突然有了灵感,我对高部长说,在晚会录制现场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想请县领导出来对全国电视观众讲几句话,然后再向全国电视观众悬赏十万元征集《沂蒙山小调》曲作者下落的知情者。高部长说,这十万元钱谁出?我说,一是解放这么多年都没人知情不可能找到,咱们只是造势而已;二是如果真的找到了,作者该是中国的第二个“瞎子阿丙”,会造成巨大的轰动效应,县财政用十万元做这样一次宣传绝对值。高部长说,等我请示一下领导再说吧!
后来高部长告诉我,领导说了,他们就不出镜了。征集的事也不要搞了。
白石屋村果然是个好地方,山高林密,石头白。我想当年村民肯定是用这白光光的石头盖房子而得村名的。
高部长引领我们来到村口,那里立着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沂蒙山小调》的词曲。高部长说,所有来这的人都在这儿照张像留念,咱们也来一张吧!
大家带着十分崇拜心情与石碑合影留念。
合影后,我认真的看起了碑文,石碑上除去《沂蒙山小调》的词、曲之外,还有作者的照片。我再细看发现不对了,石碑上刻的词、曲作者居然都是李林、阮若珊。曲作者不是逃荒东北的卖唱艺人吗?怎么能是李林、阮若珊呢?
我对高部长说,《沂蒙山小调》的曲作者不该是李林、阮若珊,应该是卖唱艺人,再说现在的歌词也不是原来的歌词了,只保留了两句。你看,我指给高部长看------
(现在的歌词是这样的)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高梁(那个)红来(哎)谷子黄,大枣(那个)黄梨(哎)甜又香。
咱们的毛主席(哎)领导的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
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高梁(那个)红来(哎)谷子黄,大枣(那个)黄梨(哎)甜又香。
咱们的毛主席(哎)领导的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
高部长看完后说,她也是刚刚调来费县,以前的事情她也不清楚。
回到住地,我又翻看《费县志》,第447页第48行记载着“1940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阮若珊在下白石屋创作了民歌《反对黄沙会》,后几经改词,逐渐演变为传唱全国的《沂蒙山小调》。县志可是最具权威的工具书啊!后人永远都会认为事实就是这样的。
我非常气愤,这不是强取豪夺吗?!
我是个认死理儿的人,我改不了县志,但在这台晚会做后期的时候,字幕的曲作者我没有打李林、阮若珊的名字,只给他们打了个词作者。
在片子还没送审的时候,高部长及县有关领导来北京办事,顺便来栏目组看看剪完后的片子。当看到字幕没有打上曲作者李林、阮若珊的时候提议要加上。我问为什么要这样?他们一致认为,前几任领导都是这么定的,我们不好改。
头儿说,加上吧!
费县让我很费解——历史是可以随意篡改的吗?我很无奈。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