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财宝失落之迷[代前言]
李青莲有诗道;‘世人结交需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可算是一语中的矣。自从出现了钱财,它就成为了主体,超过了其拥有者本身的价值,苏秦曾为此感叹,天下人都曾为此感叹。现在是商品社会,钱财更加显示出它的神奇威力,每一个人都被它逼这走,沉浮兴衰,连亲友之情,骨肉之间都缺它不可。本人也缺钱,所以一见到钱字两只眼睛就格外发亮,连神经都变得敏锐起来,这也是一种条件反射吧?可惜我没有掌握钱财的福份,这一辈子想摸一下都是个无法实现的美梦。既然梦都做不来,干脆我也像影视剧里一样,寻一寻财宝,吊一吊自己的胃口。就算是干馋,总算是过了回数钱的瘾,也不枉此一生,冲一冲穷酸气,兴许真能启发启发后人们,挖掘出这笔巨财,造福于我的后代子孙,也不算我白白忙了一回。我总觉得有一笔巨财等着我去发现,但真正发现了其实那笔巨财我捞不到一文。
先说一下子财宝的来龙去脉,然后再画寻宝图吧。这可不是一笔小财,是世间最大的财富,集中了数千年发现的财宝,约有几百亿两金银,折合成美元得有几十万亿,哪位读者能不动心?这是真事,不像所罗门的财宝,空口无凭。埋藏财宝的地点就在史书上写着呢,那可是经过考证与验证的。史官们还是讲一点行业道德的,不像后代人那么喜欢胡说八道。
说了半天的财宝,不能总吊读者的胃口,如同卖狗皮膏药一样,哄骗读者把我的文章看完。我先拿出一笔来,让读者看我说的对不对?有了钱读者必然会兴趣大增,对后面超过这笔小财的大财也不能完全没有兴趣。我清楚的知道;人类都与我同样,是贪婪的,而且胃口比天都大,如有可能每一个人都想把整个宇宙吞到肚子里,拉出泥土,留下金银。稍通历史的人都知道;明末张献忠焚了皇陵,抢了凤阳,吃掉了天下大小数十处藩王。所过之处,杀人如麻,户为之空,将士们不许私存财物,所有的都得交给老张。蜀中繁华富裕,天下无比,因为一直没有战乱,所以奢糜成性。张献忠屠蜀,不可否认。只有明史专家们才能闭着眼睛看不到张献忠的所作所为,帮他遮掩,张献忠在地下不见得领情,因为他从来就不想当个伪君子,后人美化他为的是自己,说假话能换来许多的实惠。
我不是明史专家,也没地方争工资,争头衔去,没有什么心理负担自然就没必要去说假话?在网上发表文章连稿费都没地方要去,就等着哪位君子挖出财宝来赏给我一点,那可就发横财了。因为就是张献忠所埋的小财至少也得值百万亿美金或是欧元,甩出一摞就够我花一辈子的了。
可以肯定的说;张献忠把数亿万金银财宝埋在了锦江之下,这是明史上标明了的。读者会觉得上了当,骂本人道;‘那还用你放屁?明史上白纸黑字明白写着,谁能不知道?’可就是这么件事,我敢保证在中国没有几个人知道的,因为阅读明史的人很少。自从某位大作家把李自成,张献忠写了一通后,人们便以为他们两个人大概是八路军还是红军?再也没有人对这个题材发生兴趣了。国人是极其崇敬名人的,他放的屁都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更何况长篇巨著,当今之世哪个有胆量与大师级名人叫劲?
小子不才,读了一遍明清史,野史,稗史,就知道那位名人纯粹在那里胡说八道。他胡说,读者瞎看,影视剧再一瞎演,假事就变成真事了。连绳妓红娘子都意外的走红,怎么就没人对张献忠所埋的财宝感兴趣?真是怪事。我想张献忠是在屠了成都后在锦江下埋藏的财宝,财宝那么多,想往远处运是不可能的。张献忠设法移江,挖了数丈深,埋下财宝亿万,只是想;‘莫让后人所得。’这么个简单的理由。人类通常都是按习惯与性格生活与行动的,依张献忠的直爽性格移江的地点与藏宝的地点都不会离成都很远。只要找一个水利专家探讨一下现在何处移江比较容易?准是张献忠下手之处。如果没有文物法限制着,本人准会好好研究研究,能分得万分之一就能成为天下首富,不比干什么行业都来得快?
这只是一笔小财,有个准地方,我真正想探讨的是一笔大财,这得麻烦读者多费点时间读完我的理由与探讨,这笔财比锦江下面的好挖,个人能够得到,而且能瞒过文物部门的眼睛。哪位要是真的挖到了得给我付报酬,否则我这条财路就是白白给你提供了。盗亦有道,靠本人发了横财然后独吞,有失厚道,本人死后在地狱里知道了也是放不过那位君子的。这笔巨财还得从头说起,休要闲我絮烦。
众所周知,在中国使用金银有几千年的历史,唐宋时期与外商大大的贸易,金银大大的有,世界上的金银都让奸商们运到中国换泥土做的盆盆罐罐,还有那树上虫子嘴里吐出的丝织成的绸缎,中国人那时候比现在的美国佬还威风,谁都央求着与我们的老祖宗做买卖。积攒到了元朝,元朝占了天下四分之三,而且喜欢做买卖,商人们嫌带着金银太沉重,也不安全,天下普遍使用钞票,金银基本不再流通,成为了国家的货币储备。那时候回回人,阿拉伯人掌管户部,天下用多少钞票就印出多少来,有多少金银储备,有多少物资就发行多少,世界各地都拿着元钞,就像现在都拿着美元与欧元一样,又轻又可以随时兑换金银,元钞就成了世界性的硬通货了。
谁曾想一个放牛的当上了新皇帝,就全都不认帐了。元顺帝逃回了草原,朱元璋统领了天下,元钞作废,想用找元顺帝换金银去。朱元璋对那些个奸商们可不太客气,金银许进不许出,天下只准许用金银换取明钞,百姓交易用金银就是死罪。这么一来元朝公私留下来的,民间留下来的,都进了明朝的皇宫大内,成为镇库之银。这二十二代皇帝都没少开金银铜矿,世界各国也没少往中国捣腾,明初全国的库银能有四五万吨,都藏在了皇帝的内库,户部是见不到的。按祖制这个库银是许进不许出的,每年皇家还存进个几百万两,锦上添花,朝廷还是极力发行钞票,尽管没有管理财政的人才。
明朝的钞票发行量是最多的,想印多少就印多少,没有个算计。结果是通货膨胀,纸钞狂跌,人们宁可用古铜钱也信不着钞票了。纸钞印得多,铜钱铸造不及,铸钱费用得不偿失,民间金银的使用就有些开禁了。许多私开金银矿的发了横财,皇家又相中了这个买卖,大开金银铜矿,明中叶是历史上开矿最盛,天下金银货币最为紧缺的年代。皇家只入不出,金银还是躺在内库睡大觉,不起作用。灾荒一来,地方无银到外地购粮,商家手中的银两也是杯水车薪,当不了什么大用。户部空空如也,连官俸兵饷都没银发放。崇祯总喊没银,金银与粮食不同,不能吃不能喝,数量不应当见少,哪怕再有灾荒,也不能把金银吞下去,它总得流通,天下的金银没在皇宫大内又能藏到哪里去?
李自成进北京后,发现皇宫内库有银三千七百万锭,每锭五百两。这是皇家典籍记载着的,不至于明史大师们全在瞎编。专家们都认为应当是五十两,还有的不相信有什么库银,否则崇祯何至于李自成打到家门口了还一两兵饷不出,让李建泰当个光杆督军?别人不信我可是信,因为人是按习惯生活的,崇祯从来就吝刻,对内对外都一样。就是暂时挪用了内帑,也是催着户部尽快的还回去。为了表示无银,连皇宫大内的历朝历代珍贵铜器都溶化了铸钱,他早就把自己花钱的路子堵死了。别看崇祯干啥都没钱,宫内可养了上万名太监,八千秀女,经常有饿死的,每年也得百万以上的银子,保持皇家的体面。满人进北京后,宫中年费用在三万两到五万两之间,后宫全部人物没超过五百号人,后期虽有增加也从来赶不上亡国皇帝崇祯所用的二十分之一。崇祯遵循的是祖制,不往外拿银子也是祖制。
我算了一下,三千七百万锭,每锭五百两,那就是五六万吨,合一百八十五亿两,基本上是当时天下银两的十分之八。另有一亿两黄金,折合三百吨,每斤十六两,李自成将每千两,折合七十斤溶成一个金饼,容易搬运。李自成压根就没想在北京当皇帝,从进北京之后,就开始往陕西老家运送金银了。李自成渡过黄河的是百万大军,骑兵占了六十万,粮草供应就得随军十万辆大车。沿途归降,归附的不下百万,都随他进了北京,有车二十万并非虚夸。进京不到半个月就开始征用百姓大车,而且是强行征用,不付车值,可见李自成没有收买人心稳定人心的打算。刘宗敏在李自成的授意下,吊打三品以上的大员,榨出上千万金银。将士们随意抢掠,身穿女人衣服,怪模怪样的。只有李岩,李牟驻军城外,军纪严整,被众人所妒,包括李自成在内,伏下了李岩的杀身之祸。军中的财宝也有三两千万,否则不可能在李自成死后余部归附永历时,都答应饷粮自行解决。他们手里是都有些货的。
运送财宝的车队走的是山西,这在山西亢氏的发家史上有所记载。亢氏祖上不过是一个樵夫,在山里偶然发现了李自成车队埋藏的财宝,大概是遇到了意外,埋下了一批金饼还是一批银锭那就不清楚了?反正亢氏焚玉炊金,穷奢极欲,四五代数千户人家也没有花败,民间为其编的歌谣,专门说他家的豪奢,连乾隆皇帝都不敢相信,亢氏真比皇帝还要有钱。
乾隆与和珅设套让亢氏五代孙钻了进去,先弄出了五千余万两,后来干脆寻事全家抄没,在每个座位下都挖出窖银一二十万两,又不知道能有多少万两金银?看家的四个银狮子让乾隆带走了,哪个都像座小山,出银五十六万两。估计亢氏四五代人,几千余户,花出去的就有五到八亿两银子,大清朝流通的银两大概超不过二十亿两,那么亢氏所发现的这批就是李自成西运的二十分之一。
李自成能把财宝藏到哪里去呢?我要是李自成,肯定运回老家去,就在李氏被挖出来的祖坟左右用金银镇邪驱邪,让赤龙重生,铁灯复明,蝼蚁复聚,十八子,主神器。众所周知,李自成是不大爱财的,他更爱的是马,是武功。没有人知道李自成埋藏金银之处,也没有人想到要找。在清初没有人顾得上,清中叶都淡忘了,也没那个能力。满清垮台后军阀当政,哪个丘八有那个脑袋?
明廷内设十二监,四司,八局,俗称二十四衙门。另外有内府供应库,内承运库掌管金银帐目。太和门,武英殿等处都属内库,宫门禁闭,有明成祖的封条,按祖制,这些财宝后代子孙是不能擅动,许进不许出的。这就是李自成已打到了家门口,崇祯既不南逃也不让太子与皇子们南逃的原因,他是希望北京能够保住的。
京畿一带有兵二十余万,只要坚守三个月,天下勤王兵马一到局面就会改观的。崇祯信不着文武大臣们,重用的是贴身太监,命他们监军,守卫京城,大臣们连城头都上不去。李自成收买了大小太监,宫内外都是李自成的人。在逼死后妃,手刃皇女后崇祯曾试图潜逃出宫,未能得逞。把守皇宫的太监与禁衣卫现在是奉了李自成之命,围住皇宫,不让崇祯逃出宫去。众叛亲离,崇祯如果不想受辱只有一死。
李自成军令严明,但他最信任的便是李岩。他没有让牛金星先进入皇宫大内,而是让李岩领着河南营接收的皇宫。李岩既无野心又不爱财,部下军纪也是全军之冠。太监们都来迎降,李岩分兵封库,金银典籍一无所失,宫内藏银他是首先知道的。
牛金星最想掌握的是明朝典籍,这是当丞相所必须的。他与李岩是莫逆之交,是李自成最为器重的谋士,李岩不让他动用典籍,他认为李岩是想自己当丞相,心里产生了嫉妒。李自成无意在北京定都,这在他进京后的所作所为中就能看得出来。李自成进入皇宫后,河南营屯扎城外,不许一兵一卒随便出营。李岩每次进城,只带三四十个亲兵,这是李自成有要事与他商量。李公子反出杞县时,城内为之一空,只剩下二三十衙役与三四百名被劫后的富户,人数起码在三四万之上。河南袁时中领兵二十万,没有李公子名气大,可见李岩,李牟的河南营应该不下于两三万人马。
到李自成败逃时,李岩,李牟只剩下三千兵马,而且没有抗敌的任务。他手下的兵将都干什么去了?这是个疑问。定州之败后,原本归降李自成的河南郡县又都反正了,李岩要求率部经略河南,而且是在军事会议上公开提出来的,按李自成的性格是不应当产生疑忌的。李岩投靠李自成时就有数万之众,那时候没想当皇帝,怎么败后仅有三千兵马会使得李自成对他产生杀心?李自成不是太糊涂了么?李自成能放过张献忠,让他牵制明军,李岩的威胁绝对大不过张献忠的。况且相交了二三年,李岩在军事上并没有太大的作为,只是有些影响与号召力,是个典型的文化人。李自成对他是既尊敬又轻视,爵位不过是制将军,是不值得李自成嫉妒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李岩,李牟会被杀呢?这其中另有缘故。
大同总兵姜瓖是被迫投降的,驻守原地,没有随军进京。李自成从北京败逃时,有兵百万,姜瓖虽说反水,也是不敢阻拦的。据史料记载,败逃时军中有车二三千辆,装载的都是金银,这批金银肯定随军运回了西安,那么山西亢氏在山中挖出的藏银又是哪一批?
李自成大军三月十八日清晨进的北京城,十九日清晨进入皇宫。直到四月十五日李自成才率部攻打吴三桂,在这二十几日中李自成究竟忙的是些什么?李岩,宋献策忙的什么?李自成妻子高夫人以及皇亲国戚们又忙的什么?
李自成不重视财宝,对于风水是很重视的。自从祖坟被掘,赤蛇封死,蝼蚁烧杀,铁灯已灭,焚骨扬灰后就总是心情烦躁,想要杀人。他身体健壮,先有妻邢氏,后有妻高氏,传闻与陈圆圆也有一腿,却没有后代,他要那么多的金银干什么?逃走时宫内所有的太监都被大棒打了出去,知晓藏银的几个太监已死于非命,那么知道藏银的只有李岩,李牟,宋献策,牛金星了。宋献策没什么野心,是个算卦的,李自成想要恢复被破坏的风水只能依靠宋献策,极有可能是用金银镇压,让‘十八子,主神器’再度成为可能。宋献策与李岩的私人关系很好,极有可能是宋献策出的主意安排运往延安一代的金银按方位埋设,使之重新成为龙兴之地。这些藏银别人找不到,宋献策是能找到的。
如果合理想象一下子的话,那么一切就很正常了。李自成四月二十二日战败,二十九日回京即位,三十日西行,此前大同姜瓖已是变了颜色,截断了李自成西运财物的通道。大同与宣化之间是五虎山区,北京到蔚县,蔚县到大同也都是山道,大败退前的最后一批财宝肯定是在此处卡了壳,没有通过大同,埋藏于深山之中,让亢氏后来得到了。河南营驻扎于城外,没有作战任务,人却越来越少,可见是有着绝密的使命,就是押运银两送到禹门黄河渡口,交给高氏。这些兵马没有再回去,而是分拨了出去,事实上他们也不清楚自己押运的是些什么?
运到最后一批,李岩只剩下三千人马了,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大败退时,李岩一提出分兵独立,李自成自然会把最后一批丢失的银两与李岩的提议联系在一起,而失银一事李岩是不可能知道的。银车是河南营将士负责押运,都是李岩精选推荐的,失银是否是李岩有意安排的,就成了一个问题?
宋献策与李岩交近,早就传到了李自成的耳朵里。谋夺全部藏银,十八子指的是李公子,也就不奇怪了。在李岩,李牟被杀后,宋献策跟刘宗敏说了几句,没等刘宗敏杀了牛金星就匆匆逃走了。[清稗类钞]记载宋献策泉州布武侯八阵图,大败日本海寇。死前背着人把一箱子书都烧掉了,全是阵图符箓一类的,不让后人得知,只留下了金创良药秘方,交给了总兵,告诉他自己真名实姓。清初文字管治甚严,能保留下来的,不见得都是胡说八道。
军中的银子还没等花完,李自成就命丧九宫山。在高氏的主持下,四五十万大顺军队归顺了南明永历皇帝,从此藏银就再没有下落了。宋朝存在着的是铜荒,铜钱严重不足。明清则是银荒,银两严重短缺。雍正,乾隆尽量抄没贪官,做的都是一些个小买卖。吃了亢氏之后,顶得上几十家,几百家,也让和珅一伙松了口气。财大伤身,钱太多了也未见得就是件好事。
一晃就是三百五十年,闻到钱味谁都兴奋,我也就琢磨起这个事来。李自成曾回米脂祭墓,杀了一批乡绅,埋于一穴,不知道是否就是灭口?金银是有精气的,遇到有福之人会发出白光,下面定然藏有重金,万万不可放过。笔者生逢十恶大败,运交华盖,命犯孤辰不宜探宝,就是厚着脸皮去了金银财宝的精气神也不会对我显示的,我也就不到陕西那个苦地方自讨没趣了。和珅敛的巨银用于两次大赔款都够了,不知道又让皇家藏到哪里去了?赔款还是小民零凑的,我家祖孙五六代都是穷命,从来也无意外之财,只有意外之灾,这也是命,人不能与命争。哪位君子要是按我的指引挖到了巨银,千万不要忘了分我一杯羹。
嗅到钱味我也想沾一沾财气,写一部探宝夺宝武侠小说,大概比武林争霸,抢什么武功秘诀要强得多。我是个穷光蛋,一直很奇怪;那些个武林大侠不工不商,不抢不夺,住的是豪宅,吃的是美食,出手几万两黄金如同粪土,真是豪爽过人,他们那些钱都是哪来的?成天游山玩水,谈情说爱的,就是不怕没饭吃。据我所知,近千年来是没人白白养活那些个大侠的,银子都得拿命换,‘侠以武犯禁’,官府对那一类人物是从来不客气的,没有官府准许,哪个朝代也开不成什么比武大会。
从地上一跃三四丈,轻功可以超过孙悟空,气功可以超过二郎神,飞起的刀剑比哪吒的兵器还厉害,神机妙算那就更不用说了,可以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僧人都是武林高手,老道无不善用气功,移山添海。再掺杂上几个天仙般美人,多情男子,阴差阳错,恩爱情仇,一部畅销大作就算是完成了,岂不妙哉?作者喜欢蒙人,读者喜欢被蒙,写的是热闹,看的是热闹,历史怎么样没有人去管它。本人一向鄙视这类作品,但是社会需求就是如此。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国人的欣赏水平,真正的读者群就是这一类人。山药蛋文学,武打言情,奇案凶杀,玩文学,玄虚文学,就是当前的主流。笔者要想生存下去也得面对现实,一切都朝钱看,挣了钱再以文养文,自费出版正著[神魔大战]三百回,还有众多的拾零,否则就是无效劳动。
商品社会里,钱是决定一切的,我不得不认可这个现实。我不缺别的,就是缺钱,那么就为了钱而写作吧,就像读者们想挖掘那两批巨财一样。问题是我清楚的知道古人们的武功究竟到了什么程度,适当的夸张还能够原谅自己,要是过份的夸大自己都觉得说的全是屁话,没啥大意思了。轻功再高跳高也不会超过奥运会冠军一米以上,跳远也是如此。气功分内外是不假,但外气只能防身,练成钢筋铁骨,却不能发功伤人,这是武林常识。行云播雨,借助风力,缩地法,我倒是听说过,不知是否确有其事?这样一来还没等动笔我书中的人物武功之程度就先败给了别的作者,很是丧气。
我本是个凡夫俗子,也有争胜好强的性格,那么读者就把书中的主人公们都想像成比我写的武功高出十倍,那样一来就完美了。跳一丈开外可变成十丈开外,离地三尺可以变成三十尺,拍影视剧的时候拿绳一吊三百尺也能升上去,就露不了馅。拿起一块巨石可以想象成搬起一座山,比愚公挖的王屋山要大。读者高兴,我的腰包也随着鼓起来,岂不两全其美?
历史上确有江淮八侠,后来都投奔了延平王,名字与主要事迹明清稗史上都有记载。亢氏挖了李自成运送的财宝也是真的,笔者将他们连在一起,咱们姑妄写之,姑妄读之,千万别与亢氏后人寻仇,像潘,杨两家一样,那可不是本人的初衷。为了以次充好,我也摹仿先贤采用章回体,胡聊一通。一面编瞎话,一面帮着读者探讨巨银埋藏之处,寻找李自成信得着的人物历史足迹。与巨银一连在一起,那些个人物也都变得有些发起光来,本人有[明末农民起义史料],还有许多稗史,野史,正史就不用说了。正事正办,文中所提供的李过等人物行迹保证真实无误,否则哪能对得起读者花费的那本书钱?闲话少叙,书归正传,后面就是[江淮八侠斗亢英],愿先睹者先发财。
李二秃翁 [神魔大战拾零]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