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享有文化权力
谁都不能阻止人民热爱文化,接受文化教育。这是政府赋予人民最基本的权力——“文化权力”。
我国宪法第四十七条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内涵丰富,无论是文化生产与创造,还是文化消费与享受,都是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所应触及的界域和所应指向的对象。具体而言,就是人民自由平等地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生产与创造,人民能够充分公平地享受社会文化成果的权利,人民在文化生产和创造上有展示和发挥个人才能的权利,人民在进行文化生产和创造中所形成和产生的各种内容与形式的文化成果不受损失与侵犯。
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党的根本宗旨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的追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本质:用优秀文化为大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消费水平,变文化为人民群众的智慧源泉和精神家园。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涵盖文化政策、基础设施、人才队伍、技术技能等多方面内容,公益性、服务性是其根本性特征。
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对策有: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五个“有利于”:有效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有利于文化性能的充分实现和整体提升;有利于提升全民族的生命价值感、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和切实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人文环境;有利于培养人的综合素养和文化情致;有利于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文化建设中,要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在文化建设中,要注重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实现“四个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文化建设中,要统筹处理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统筹处理好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发展的关系。只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才能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以更好的实现。
第四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蔡元培的“三不主义”
1916年底,蔡元培(1916.12-1927.7,1929.9-1930.12在任)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允许和鼓励不同学派发展。蔡元培的改革,促进了北大的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其时,学校里各种学术、政治团体纷纷成立,校园刊物层出不穷,学术讨论、思想争辩之风盛行。学生思想活跃,富于创造性。
他从德国回来的时候,立了三个原则,以约束自己。这三个原则是:一不做官,二不纳妾,三不打麻将。当时称为“三不主义”。北京大学校长也是由政府任命,但他认为这是办教育,不是做官。其余两条,也是针对着当时社会上的腐化现象而发的。
在清末民初时代,人们还是把学校教育当成为变相的科举。哪一级的学校毕业,等于哪一级的科举功名,人们都有一个算盘。学术成了一种做官向上爬的梯子。蔡元培的“三不主义”中,首先提出“不做官”,就是针对着这种思想而发的。他当了北大校长以后,虽然没有开会宣传“不做官”的原则,但从他的用人开课这些措施中间,学生们逐渐懂得了,原来北京大学毕业并不等于科举时代的进士;学术并不是做官向上爬的梯子,学术就是学术。为什么研究学术呢?一不是为做官,二不是为发财,为的是求真理,这就叫“为学术而学术”。学生们逐渐知道,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贡献的人,都是这样的一些人。就中国的历史说,那些在学术上有所贡献的人,都是在做官的余暇做学问的。他们都可以说是业余的学问家,学问的爱好者,虽然是业余做学问,可是成功以后,他们的成绩对于国家、人民和人类都大有好处。学问这种东西也很奇怪,你若是有所为而求它,大概是不能得到它。你若是无所为而求它,它倒是自己来了。作为业余的学术爱好者,为学术而学术,尚且可以得到成绩,有所贡献。如果有人能够把为学术而学术作为本业,那他的成绩必定更好,贡献必定更大。
法律中没有三不主义的倡导 只有宪法规定了 公民的言论出版集会自由、信教自由等.
一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强盛,我们只有利用好国家赋予给我们的文化权力才能使国家走上正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