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阅读文学作品,自以为获得了诸多东西,猛然一见“什么是作家?”却顿觉突兀。作家不就是写文学作品的人吗?可是,仔细一想,又觉得不太对,写文学作品只是作家工作的形式罢了,换言之不过是谋生的方式罢了,又怎可因此将之全部概括呢?那么,作家究竟是什么,我想不出来,那么,我姑且认为:作家就是普通人,不过比普通人多了一些“东西”。
作家首先多的是观察力和想象力,他们更加富于感性。对于同样一件事,同样一个人,同样一处景,不同人有不同的感触与想法。看见黄叶从树梢飘落,有人只是漠然的从旁经过,有人可能会给以不经意的一瞥,唯有作家,他们会驻足树旁,仔细地玩味这片落叶的独特之处,看那与众不同的脉络,看那与众不同的金黄,看那与众不同的姿态,就算叶片被虫咬了一个洞,也只当作为其生命印上了一个独特的印记。他们会为从褐黑的淤泥里取出洁白的藕而惊奇,他们会为大雁秋日南飞而心伤,他们会为山水的奇秀而感慨不已。不止于此,他们更能从丘壑中见险峰,从小溪中领略大海的壮阔,从古迹中完成与先贤的对话。
其次,作家相对于普通人而言,多数都有着更为丰富的生活经历,他们会抓住这些机会思考自己的人生处境与社会的困顿之处。狄更斯以自己贫苦的生活为原型写出《大卫 科波菲尔》,巴金老人以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与所思得成《随想录》,很多作家之所以能写出意蕴深刻,发人深省的文章,与其曾有过的特殊经历有着莫大的联系。文学高于生活,又来自于生活,没有具体世界的实际经历,又怎能构出一个个文学的理想王国。
当然,为了更好的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作家需要比普通人多习一点写作技巧。他们要懂得怎样讲一个故事才能更加抓住人心,他们要探索怎样写一处风景才能使之迷人,他们要明白如何才可使一个人物跃然纸上……总之,他们要在有所写的基础上明白如何写。
一言而概之,作家就是敏与生活,困于生活,并对生活有所思,有所悟,能用语言将之表达出来的普通人。那么,这种普通人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世界呢?
交流需要媒介,作家正是通过他的文字从而来影响我们的生活。正是他们拥有更加细致的观察力,所以他们能更好的发现这个世界。他们也希望借助文字让他的发现感染大众,他们让我们从革命的困厄中去发现那严冬开放的腊梅;让我们从满世界“吃人”的环境中发现黎明的曙光;让我们从仅剩巨大鱼骨架的船上发现老人曾经为之殊死搏斗、永不言败的光芒。
当然,在世界动荡不安时,他们带我们发现“喜”,当世界一片升平时,他们则发现其中的“忧”。当我们尚且陶醉于物质文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他们已发现金钱崇拜正在让大多数人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在仅为物质生活而奋斗的泥泞里越陷越深,当我们欣喜于工业文明所创造的伟大成就时,他们已发现钢铁所构筑的文明已经让人失去与自然进行心灵沟通的机会,陌生、麻木、冷淡正在逐步占领我们的思想世界。他们静静地站在一旁,用自己的文字带领我们去发现这自然界的红与绿,人世间的黑与白。
他们带领我们重新发现了整个世界,他们更是时代的领跑者,带领我们改造整个世界,并为改造世界提供了方向与动力。凡尔纳的三部曲为工业时代构筑了前进的航标;《寂静的春天》则让我们听到了自然的叹息,并警醒人类的所作所为已让地球不堪重负;《沉默的大多数人》则从反面让我们看到人性应如何完善的方向。
作家这个群体高举着火炬,照亮人类前行的路,但他们不止于此,关键时刻他们会振臂高呼,为我们的前进加油鼓劲,使我们产生前行的巨大动力。《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给予我们不息的拼劲,让我们就算碰壁也要闯上一闯;《老人与海》更是展示了人类力量的伟大,这不仅是物质的力量,更是精神上永远不被人打倒的誓言。他们就用着自己唯一的武器--笔杆,掀起面向整个世界的人性保卫战。为我们对于命运的反抗提供方向,并激起我们反抗的不竭动力。
作家若不言一语,若不写一字,实与常人无异,但正是他们思考了这个世界的困顿,并用言语将之表达出来,所以,他们的伟大之处才借这些文字而凸显,所以,他们是从平凡中悟出伟大的时代领跑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