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看《秦腔》

时间:2015/5/2 作者: 卜凡 热度: 82651

   故乡,常常是诗人头上的那一轮明月、手中的那支清远的笛;是作家心头那一份最浓重的怀恋、笔下那一抹最深情的赞美。  

   贾平凹先生说要用《秦腔》为自己的故乡竖一块牌子,他要为故乡竖的是怎样的一块牌子呢?“魔幻笔触出入三界,畸形情恋动魄惊心,四载增删倾毕生心血,一朝成书慰半世乡情。”贾先生用魔幻现实主义和密实的流年记叙法,从一个疯子引生的视角,讲述了以故乡棣花街为原型的清风街泼烦而真实的故事。书中人物繁多,几乎没有完整的故事,有的只是一个个用时间串联起来的情节,对读者来说,这缺乏戏剧性的小说的确让人很难进入,然而正如贾平凹在后记中写到的那样“慢慢去读,就能明白我的无奈和心酸”。

一、力图乡村图景的还原

   密实的流年记事法和缺乏戏剧性的情节挑战了许多读者的耐心,也引起不少人对小说质量的质疑,其实贾先生对此早有预料,他在后记中写到,他不是不会写戏剧性的情节,但写故乡只能用这一种写法。贾先生在小说中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富有个性的白话方言、具体到甚至繁琐的情节,都充分展示了故乡那个独特地域、80年代那个远去的时期的特色。读罢小说我们才能体会到贾平凹先生的良苦用心。真实的生活本来不就是各种鸡零狗碎的情节吗?戏剧性的故事大多大同小异,在哪里都可能发生;而这种看似逻辑性不强、原生态的繁琐情节却是故乡独一无二的。作者增删四载耗毕生心血力图向读者、也向自己还原最真实的故乡形象,在他用复杂的笔调记述的对故乡的记忆里,我们不难读出一个游子对故乡的虔诚。

   从另一个方面看,作者所记述的这些事情是故乡特有的,却也是一定时期农村生活的一个真实的缩影。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新中国的改革中,中国的农村在发生着变化,这个深具代表性的村落反映了一个国家农村的状况。很明显,作者对故乡的书写,不是出于一种赞美诗式的口吻,他力图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展现农村真实的面貌,对细节不厌其详的描述将大量丰富的信息展现出来。

详尽的描写是小说精彩的重要着力点,一方面从内容上来说,精彩的就不会太单一,就像《红楼梦》,讲一个菜的做法都会耗费大量的篇幅,它的伟大精彩之处不得不说这种让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起了很大作用;另一方面从情感来说,家庭史诗现在比较流行,写自己的家乡难免掺杂主观情感,对家乡的赞美、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本来无可厚非,然而如果《秦腔》也是从这样一种情感出发,那么它便衬不起“茅盾文学奖”这样高的荣誉 。作家在文中力图把自己对故乡的情感淡化,不是简单地对一方土地的赞美或者怀念,他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位置,用最真实的笔触书写中国的农村世界在改革开放后的20年间、在城乡二元化的过程中乡村中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的生存状态、农民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变化,饱含了对中国整个农村中所面临问题的呈现和思考。因此这本书所含的感情是十分厚重与复杂的。

二、对农村复杂的情感

1、对故乡的一份怀念

作者在书写的过程中,视角力图可观,因此自己的情感显得相对微弱,然而谈不上赞美的回忆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作者对往昔故乡生活的怀念。一是对人的怀念,对夏天礼、夏天智等已经去世的人满怀一份敬意和缅怀。而是对故乡过去生存状态的怀念,例如对白雪这一完美人物的塑造,对引生对白雪毫无保留的爱情的描述,表现了乡村人的淳朴善良和情感的纯净。夏天智为孙女认干爹、逢节日唱秦腔等习俗的反映,这些都是对故乡以前所特有的生活状态的追忆,作者对家乡怀念的情感在不经意间留露出来。

正如所分析的那样,作者力图可观和对故乡原生态状态的还原,展现的乡村场景的真实使小说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与读者达到情感共鸣。每个人都有故乡、都有过往的不可复原的记忆。故乡的人虽然有愚昧无知的,故乡的事虽然有荒唐可笑的,然而因为它情系了自己的根源并且去了一个叫做过去的地方,因此记起来的时候难免会有怀念的味道。在读这本小说,看贾平凹先生故乡风土人情的过程中,当那些细节,如结婚时的习俗、过节时大家串门、盖房子时乡亲们一起帮忙,我便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村里热闹的场景,结婚时大家闹新娘、春节时接连不断的拜年的人群、大家一起给一户人帮忙盖房子的号子声……这些已经过去多年,平时也很少想起,贾先生的小说唤起了我关于家乡的热闹温馨的记忆。虽然在不同的地方,但乡村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贾平凹正是通过表现这些相同的东西展现中国农村的图景,唤起读者对农村的回忆、对农村问题的思考。

2、对故乡问题的展现

作者在后续中写道“对于农村、农民和土地,我们从小接受教育,也从生存体验中得到了固有的概念,即我们是农业国家,土地供养了我们的一切,农民善良和勤劳。”然而现在作者所看到的却是许多与传统观念相违背的东西。

作者在书中写到的人物和讲述的故乡的故事具体却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土地是农民的根本,改革之后土地却不再用来种地,而是用来建市场,夏天义坚持老一辈的土地思想,在七里沟於地造田最终死在土地上,许多农民不得不离开故乡外出打工;秦腔是家乡特色而伟大的文化,夏天智积极维护者最终被儿子气死也没有抵御住流行歌曲对这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前民风淳朴,然而三跫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都会干;以前的妇女朴实本分,现在不少人外出打工,不知道干着怎样的工作……这一切故事看似带有戏剧性的展现,包含了作者满满的担忧和辛酸。这些都是在乡村发展中典型的故事,乡村原来的土地在流失、传统文化在衰落、人性在变化、人际关系在变得冷漠。

    时代靠土地为生的农民离开了土地该何去何从?传统文化的出路在哪里?朴实温暖的乡风丢失了、道德沦丧了农民该如何相处?这些问题是关于农民“根”的问题。作者在后记中写道“记得我背着被褥坐在去省城的汽车上,经过秦岭时停车小便,我说:‘我把农民皮剥了!’可后来做起城里人我才发现,我的本性依然是农民,如乌鸡一样,那是乌在了骨头里的。”“我必须逢年过节就回故乡”。作者有故乡可以回,回归到自己的故乡找寻到有根的踏实感。然而,乡村的面貌正在被破坏、乡村的文明正在一点点被所谓的文明吞噬。广大的农民即不能匍匐在一方土地上、也不能像城里人那样生活着;既没有了农民的朴实,也变不成城市人那样文明。游走在农村与城市、醇厚与文明边缘的广大农民到底该何去何从?身如浮萍的漂泊感该如何得到解决?

贾平凹先生敏感地感受到了失去根的危机感,它不仅为自己无奈和辛酸,更为广大农民心酸。

3、对农村问题的思考和无奈

贾先生在小说中交代了乡土文明衰落的原因,后记中也说得很清楚。国家实行改革,转型从农村开始,然而在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却没有指引明确的出路。改革的代价依然存在并且不断蔓延:农民纷纷逃离土地、农村文化不断被抛弃,农村的道德在沦丧。

然而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作者没有给出,也给不出答案。

最终我们终于明白,作者为故乡竖的牌子是一块墓碑,在墓碑背后埋葬了故乡的人、故乡的文化、故乡的记忆。作者展现了中国广大农村场景的变化并深刻的知道这是一种无法逆转的历史趋势,作者在后记最后只能写道“故乡啊,从此失去记忆!”这是一种多么痛彻心扉的无奈与割舍!

贾平凹先生用自己的笔为家乡书写了一曲时代挽歌,这种心痛与无奈拨动了多少人关于农村的记忆与思考。故乡的许多美好记忆还在,被现代文明冲击而徘徊在城镇边缘的故乡还在不断改变着。变化是无法阻挡的,只有记忆是永恒的,无数从农村走出的人们只能在记忆里回首,却无法真正重温记忆。乡村的变化到底意味着什么,变与不变之间该如何让取舍、又该怎样取舍?作者按这样一个时代的、历史性的命题留给了所有读者和时代,读者在小说中由被乡村许多荒谬的桥段逗笑变为苦笑,最终沉默不语深深思考,那些关于乡村、农民的命运以及人性、时代的问题,小说作为一部农村的史诗的深刻、广大的意义在这里得到深刻展现。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