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清华大学的校长 我为你吊丧

时间:2015/4/4 作者: 李狸 热度: 85458


校长:

您好!

 

请您耐心的听我讲一个故事:

    萧何计诛韩信之后,刘邦给他封邑进爵,除此之外,还派了一名都尉率500名兵土作相国的护卫。萧何非常高兴,在府中摆酒席庆贺,众宾客纷纷来道贺。突然有一个名叫召平的门客,却身着素衣白履,昂然进来吊丧,萧何见状大怒道:“你喝醉了吗?”这位名叫召平的人,见萧何未领会他的意思,便说:“公勿喜乐,从此后患无穷矣!”萧何不解,问道:“我进位丞相,宠眷逾分,且我遇事小心谨慎,未敢稍有疏虞,君何出此言?”召平说道:“主上南征北伐,亲冒矢石。而公安居都中,不与战阵,反得加封食邑,我揣度主上之意,恐在疑公。公不见淮阴侯韩信的下场吗?”萧何一听,惊出一身冷汗。随即,力辞封邑,并拿出许多家财,拨入国库,移作军需。汉帝刘邦果然十分高兴,对其赞赏有加。

如今,我也学着那位召平先生的样,我也为你吊丧。您会问,为什么?因为清华人的势力太大。如果势力太大、对国家又有不利因素,那么,这对于国家、和对于势力大的一方来说,都将是灾难。

我想要对清华人说的话都在我写的书中《太后独当国》的最后一章《庚子赔款》(参看:附一)。但遗憾的是,这里面的许多话都被出版社删除了。出版社的某个主任说:“现在查的很紧,有些话你要求添加或删除的,我们再出版的时候可以考虑。但有些话是不能加的。最后的那句话,是我们的领导共同决定删除的,那是绝对不能加的。”

那只是一句真话而已,为什么“绝对不能加”?

我到现在也没弄懂那位出版社的主任的话,她说“现在查的很紧”。那么是谁?查的很紧?谁?不允许说这样的真话?难道书中包含了这样的话出版社就会被查抄吗?如果书中包含了这样的话清华人会对出版社秋后算账吗?我不明白她说“查的很紧”是指谁“查”。

我想:通过这件事情能够说明清华人的势力有多大。如果势力太大、对国家又有不利因素,这对于双方都将是灾难。您大概在想,我是污蔑、毁谤清华大学吧?清华大学一直在为国家培养人才,哪有对国家不利的因素呢?

那么,先说“不利因素”:

如“附二”中,这是BTV青年《书香北京》于20147月2日晚20:28播出的节目《寻找失落的圆明园》,这上面介绍的是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姮教授、圆明园管理处曹宇明主任、北京国医堂中医药研究院鲁京硕教授,三位专家从建筑、养生、管理的不同角度,为您还原历史的真相我碰巧看到了那天的电视节目。

那位圆明园管理处曹宇明主任说:因为道光皇帝拆了一座桥,破坏了风水,所以圆明园被烧了。

节目主持人显然对他说的话不以为然,问坐在旁边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郭黛姮教授:“郭教授,‘您’对曹主任说的话怎么看?”

这位郭黛姮教授对曹主任说的话采取默认的态度,该讲建筑的、她不讲建筑,她讲历史,而且她讲的是她认为的那种历史,她说她看过一本洋人写的书,书中说:一位神父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救出了多少宫女太监。

这就是我们国家的高级的知识分子。这些人说话多么愚昧无知。

 

作为建筑学院的教授,郭黛姮教授不立即反驳曹主任说的话:“建筑物绝对没有那么大功效。绝对不会因为拆了一座桥就会导致圆明园被烧,圆明园是英法联军烧的,与拆桥扯不上任何联系。”观众没有听到这样正确的答案。郭教授不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感到气愤,她为侵略者唱赞歌。

谁都知道洋人闯进圆明园,烧杀抢掠、杀人放火,很多宫女太监因为躲进密室后被烧死。而这位郭教授却说宫女太监被洋人救了,那么证据呢?有谁能证明她看的这本书,人家说的是真话?有哪位宫女太监在此期间被救了?被救的人呢?中国方面有谁知道这时候的圆明园的宫女太监有活着出来了的?

这些人(我们国家的高级的知识分子)根本就是愚弄观众嘛。

 

另外,“附三”中,那位《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的作者也是清华大学的教授,是吗?

不难看出清华大学是洋人的代言人。

对于这些无知的学者们的言论,全国的人民都开始愤怒了,有的学者在售书签名会上被一普通的读者掴了耳光、有的学者在讲台上发言时被学生们轰下台、在网络上人们表达出对这些学者们的无耻的言论的不满,我下载了一篇文章供您参看(参照“附四”)。校长您难道不知道这些事情吗?作为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打算听之任之吗?

如果校长只是一个清华大学的校长,我现在就能猜到结果,您只把这当成一件小事情对待,您可能会找来郭黛姮教授、和张宏杰教授,对他们语重心长的说:以后说话可要谨慎哦,不要授人话柄哦。

然后呢,然后我会受到打击报复,那些有社会地位的、权高位重的人只要两手轻轻地、就会把我像捏死一个臭虫一样捏死;然后呢,人们看到我这种人的下场,自然不敢再说真话,说真话的人都死了、说假话的人继续;然后,直到这个国家再次被侵略者侵略,直到中国人再次沦为亡国奴。

中国人当亡国奴还没当够。曾经日本的731部队把中国人当老鼠一样的做实验,这种惨痛的教训才过多久,中国人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痛。

 

接下来,校长将对此作何打算?是认为现在社会上的这种有损国家利益和尊严的言论是一件小事情呢?还是听人劝解、从善如流?。

 

此致

 

 

敬礼

 

                                      

2015/3/27

 

另附:一、《庚子赔款》,

二、《书香北京》寻找失落的圆明园,(图片)

三、《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四、《爱国主义教育让人担忧》等文章。

 

另附一:

庚子赔款

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与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后,立即撤出北京。

令满朝文武惊奇的是西洋人既不想占领首都、也不想废掉皇帝、更不想毁灭这个帝国。他们只想要钱,一番割地赔款的妥协之后,中国成了西方人可以随意进出的后院,大清国库成为他们的提款机,皇室和官僚系统变成他们的看门人。英法心满意足地撤军,中外似乎暂时可以相安无事。

可是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人没有思考一下,为什么侵略者如此容易满足?是真的要了那么一点点就满足了吗?根据后来的历史可以看出,侵略者的胃口很大,那一点点是绝对满足不了他们的贪欲的。那么,他们为什么不趁热打铁呢?

 

据说有外国使臣第一次来觐见中国皇帝,当他们由西欧到东方、一路见识了中国的大好河山,尤其是进入皇宫的时候,从永定门进城来到正阳门时,中国的卫士请他下来,换乘另一辆轿子(这大概是中国皇帝为了预防刺客的一种做法吧),又由正阳门来到大清门,到了大清门再下来,再换乘另一辆轿子。然后到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每进一座大门都必须换乘另一辆轿子,如此这般的折腾一番。宏伟气势的皇宫大门、不计其数、多得让这些外国使臣有些不耐烦了。他们暗暗的在心里盘算:中国太大了,一口气是绝对不能把他吃掉的。得慢慢来。

所以,英法联军和奕欣签订了《北京条约》之后的立即撤军。是因为他们知道如果在中国呆得太久,等到各地方省辖市的援军到来,他们就会像拿破仑遭遇滑铁卢之战那样失败。他们撤军是明智之举。可惜当时的中国人没能看穿他们的心思。

 

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侵略者并不在中国呆多长时间。签个约后立即撤出。因为他们知道想毁灭这个国家还为时太早,条件还不够成熟。

 

1900年八国联军撤出之前,侵略者们讨论过关于“是否要瓜分中国”的问题,表达了他们各自的意见,这些意见充分暴露了他们的阴谋意图。

侵略联军的统帅瓦德西在给德皇的奏议中这样说:他除了认为各国在如何瓜分的问题上不可能成立妥协以外,根据他在中国看到的情况指出,中国的皇室、官吏和上流阶级虽然很腐败无知,但是中国还有四万万人,“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

瓦德西还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 ”,“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英国人赫德在那时写了篇《中国实测论》,文中认为:瓜分中国虽然是难免的,但现在还不能马上这样做。

他们分析得对。

通过这次战争,他们已经看到了打败中国很容易,但是要统治中国很不容易。依照他们过去的经验,如果能够把一个国家的军队打垮了,那么这个国家的政府投降了,他们就可以在这个国家建立殖民统治。但是,这次在中国,他们看到的是一种新的情况,无论他们联合多少个国家的军队,战斗力有多强;所到之处,中国人民、老百姓自发地组成的义和团用自己的大刀长矛跟他们拼命。

当时中国的四万万人口占据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们很清楚:“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 ”。

1901年各国军队撤出时,那些军官满心欢喜,得到了如此之巨大的赔款,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联军的损失”。他们说:“这是一次最够本的战争”。可是,他们中有些人却不这么认为。有些“有见识” 的人认为:其实他们还可以得到比这更多。

1904年12月上旬,中国驻美公使梁诚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谈论中国的赔款是用黄金还是用白银一事,谈话间海约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赔案实属过多---”。 这一信息立刻被梁诚捕捉。梁诚非常机敏地放弃了谈判战略,不再去和海约翰纠缠赔款用金还是用银的了,而是“乘其一隙之明,籍归已失之利”。于是他不放过任何机会,在美国国会及议员中四处游说退还不实赔款。(敌人很狡猾,以上这样的说法,给人感觉好像是中国人占了便宜似的)。这些说辞应该都是美国方面的说法。

1906年初美国伊利诺大学校长爱德蒙·詹姆士送呈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一份备忘录,要求美国政府加速吸引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去。同年3月6日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到白宫进谒罗斯福总统(谈了整整一夜)。他建议总统将中国清政府的庚子赔款退还一部分,专门开办和津贴在中国的学校。1907年明恩溥发表《今日的中国和美国》一书,他在书中指出,应该多让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去美国留学。

在明恩溥等人的推动、鼓吹下,罗斯福给国会提出了一个谘文,指出:“我国宜实力帮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巨数之国民能以渐融洽于近世之境地。援助之法宜招导学生来美,入我国大学及其它高等学社,使修业成器,伟然成才,谅我国教育界必能体此美意,同力合德,赞助国家成斯盛举。”

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罗斯福的谘文。同年7月11日,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向中国政府正式声明,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半数退还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留下的那部分“实应赔偿”,内容包括美国出兵中国的军费赔偿及美在华商人与传教士的损失赔偿。

1909年起,美国将庚子赔款的所摊浮溢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学习基金,到1924年6月退回余款本利1250余万美元,作为中国教育文化基金。

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专门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正式成立。

美国的退款,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随后,英国、俄国等国也有庚子赔款,也是用于教育。各国都表示愿与中国“友好”,以便用和平的办法维护和扩张其在华利益,所以都紧步美国的后尘,陆续放弃或退回了庚子赔款余额。退款被广泛地应用到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和实业中。只有日本分文不退。

可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1904年12月上旬的时候侵略者们还在斤斤计较“是用银本位还是金本位进行赔款”的问题上争执不休(因为“白银”价格就象现在的美元汇率一样,有时涨、有时跌)。可是突然间,他们为什么又改变主意了呢?

清廷与十一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的约定是:向列强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可是各国撤军之后,白银价格跌了。列强们开始耍赖。他们拒绝收白银,以条约中规定有海关两和外币比价为借口进行讹诈,要求清政府用金本位计算方式赔款。

如果是用黄金计价,这赔款又不知要增加多少。所以,清政府派中国驻美公使梁诚与列强商量:能不能就按照《条约》约定‘用白银还’?”。

交谈之间,梁诚听到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说:“庚子赔案实属过多---”。

突然之间侵略者变得那样“好心和大方”。就在这之前不多时,他们还在无理坚持用金本位赔款呢。怎么一下子就由“斤斤计较”变得“不再斤斤计较”了呢?不但如此,反而还要把已经捞到好处再退回一部分。是什么理由让他们有了如此巨大的转变的呢?

根据他们自己的说法: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美国政府采取措施通过吸引中国留学生来“造就一批为美国从知识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新的领袖”。是因为这样的理由说服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并且美国的国会也通过了。看来这理由是很充分的。

但这些话具体是指什么呢?

它一定是对美国具有巨大的利益(所以这理由才能说服美国总统和国会)。对侵略者有利;对被侵略者就一定有损。

看看利比亚的前领导人卡扎菲的悲剧的失败,卡扎菲的二儿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是列强“造就的为他们从知识和精神上支配了利比亚的领袖(卡扎菲)”的范例。

卡扎菲的二儿子赛义夫·伊斯兰·卡扎菲,曾赴瑞士、奥地利、英国等地留学,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德语和法语。因为在西方留过学,赛义夫思想比较开放,生活也比较西化。有报道说赛义夫在父亲面前常畅所欲言,他的不少思想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卡扎菲,最近几年卡扎菲调整了与西方的关系,放弃苦心经营多年的核武器研发等,与赛义夫的劝说有关。他劝说父亲与美国缓和关系。即可摆脱国际制裁和不利处境又可躲开美要改造中东的咄咄气势,有助于重组利比亚在阿拉伯国家的大国地位。

受了他的影响之后看看卡扎菲都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书中此段已经被删除)

 

我们的国家现在也正在经历着同样的事情。

文革前的教科书里,李鸿章是反面人物、是卖国贼;慈禧是祸国殃民的败家子儿。可是这两个人近来仿佛都换了一张面孔。尤其是李鸿章他成了中国人的救星。电影电视里还有史学界都给他平反了。1988年开始,上海的史学家陈旭麓给他开专题研究会,说他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以前的卖国贼现在俨然就是个正面的人物了。

说他:是代表没落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说他:以北洋一人之力搏倭人倾国之师;

还说他:与刘坤一、张之洞等人在庚子国变时,进行的东南互保是共扶危局。

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而且大错特错。

其一:他代表没落的清政府签订卖国条约。没落的清政府固然是腐败,但李鸿章个人在签《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前前后后做的事情,无论如何都有推卸不掉的责任。

首先,他在和伊藤博文 签订的《天津条约》,这份约定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而在甲午战争中作为前线的指挥官李鸿章一味避战而导致惨败;战败之后又为了在谈判席上使他个人占据些微的优势与俄国人签订《中俄密约》。使国家的损失更大。

其二:说李鸿章“以北洋一人之力搏倭人倾国之师”。这种说法也不能成立。当初俄国在伊犁挑衅,清政府也就是派左宗棠以甘肃、新疆两省对付。人们没有说“左宗棠以一人之力搏俄国之师”。中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距离中日甲午战争的百年之后,1979年,中国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中,中方也仅仅动用广西、云南两个省对越南作战。不懂军事的老百姓为此唏嘘不已,老百姓们认为:中国真厉害,仅仅用了两个省就打赢了越南一个国家。但其实专业人士知道:这是“杀鸡用牛刀”。对付一个小国家用中国的两个省,足矣。

那些说李鸿章“以北洋一人之力搏倭人倾国之师”的人。说明他们不懂军事。清政府确实腐败无能,战争稍稍失败就投降,他们过惯了暂且偷安的日子。但李鸿章就能推卸掉他个人的责任吗?他难道可以置身事外的说,他只是“代表”没落的清政府签订卖国条约吗。

其三:庚子国变,国人全都愤怒了,都对侵略者的侵略行径忍无可忍了,李鸿章是两广总督,作为国家的正规军,他居然搞什么东南互保。签订《辛丑条约》难道他没有责任吗。

有些史学家真的很奇怪,他们不对“东南互保”之前,神秘来到中国的英国人海军少将、下议院议员贝思福做研究;却为李鸿章这个卖国贼开什么专题研讨会、给他平反。开这样的研讨会是谁做经济后盾?是谁提供的资金让他开这样一个“李鸿章的专题研讨会”的呢?肯定不是具有中国人的立场的人或组织。那么会是谁呢?

欧美人很狡猾,他们只花了点钱就能让中国人自己改写历史教科书;比起日本人用蛮横的手段篡改他们的中学历史课本来,欧美人比日本人高明多了。(书中此段已经被删除)

现在的学者把以前的“庚子国变”说成了“庚子事变”。 以前史学界对东南互保一直持否定态度,现在居然有人认为东南互保有积极意义。

列强为了再一次类似“东南互保”之类的活动在做铺垫。而中方对于这样大的历史教训,没有听说采取了什么相对应的措施。或者制定法律、或者制定大纲。规定国家既能代表人们的意志向侵略者宣战;又能钳制“帅,因怒兴师”;还要对对国家不负责任的搞什么“互保”的人或团体制定处罚措施。没有这样的法律对应曾经发生过的“东南互保”这样大的历史教训。

相反对于那些愚蠢的说法,说什么“主政东南的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进行东南互保是共扶危局。” 这样危害民族命运的言论听之任之。

如果将来发生战争,中国再来一次什么“东南互保”“东北互保”或者什么“民间互保”,那么这个国家将万劫不复。

到那时候,美国人会像嘲笑卡扎菲那样嘲笑我们中国人,他们会说:中国人被我们狠狠地玩了一把。

(以下是被出版社删除的,是他们认为绝对不可以加的部分)

洋人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给中国人兴学办校,用他们的思想方式教育中国人,这叫: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美国人的教育也卓有成效,什么胡适、马寅初等人都曾经赴美国留学。他们都非常有效的影响了中国的文化、政治和经济。这才是“文化入侵”。

 

 

另附二:

《书香北京》寻找失落的圆明园

 

───播出时间:BTV青年 7月2日 晚20:28播出

 

 

       他曾是世界上曾经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他是法国作家雨果笔下的世界奇迹;他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一把大火,让这个修建了近一个半世纪的帝王宫苑变成废墟。

       如今我们该如何追寻失落的圆明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真相是什么?

       大量圆明园国宝遗失海外,我们将如何追寻?追寻过去的辉煌,感触现实的沧桑。

       在今天我们再次体会遗址保护的力量。7月2日晚20:28BTV青年《书香北京》特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姮教授、圆明园管理处曹宇明主任、北京国医堂中医药研究院鲁京硕教授,三位专家从建筑、养生、管理的不同角度,为您还原历史的真相,全面解读圆明园。敬请收看!

 

另附三: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有书这样说:

公元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国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使团到达中国。
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他们相信,中国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
然而,一登上中国的土地,他们马上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清王朝雇佣了许多老百姓来到英使团的船上,为英国人端茶倒水,扫地做饭。英国人注意到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国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这些普通中国人“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

这是不可能的。

这很明显是谎言,茶叶在中国是非常普遍而且低廉的东西,任何贫穷的中国人都能喝茶,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中国人的生活用品。茶叶在中国不是稀罕物件儿。茶叶是一次性的东西,从来没有中国人会把别人喝过的茶叶“煮水泡着喝”,从来就不会有这种事。这老外大概是第一次到中国来才喝到茶。居然不知道茶叶是一次性的东西。说些无知的谎话,结果自己露怯了,可笑!

这些洋人显然是在以他们的无知的见识来度量中国人。茶叶本身并不贵,那个时候他们国家不产茶叶,由中国出口到他们国家的茶叶的价钱就会变得十分昂贵——那都是运输费、以及做生意的中间人赚取了差价。物以稀为贵,那时在西洋国家茶叶是稀罕物、是奢侈品。他们以能有茶喝显示身份,有钱的洋人才能买得起茶叶。在中国却不是这样,再穷的人也能喝得起茶,茶在中国非常便宜。中国的南部地区都生产茶,数量很多。各地区的人都有各自的对茶的喜好。

中国的茶叶分产地、品种,共有三千四百多种。分不同时节,价格有高、中、低档区别。不同时节喝不同的茶,夏天一般喝绿茶、新茶(即当年采摘的),什么龙井茶、碧螺春、毛尖茶等等,最是中国人夏天的选择。这些茶都是选取茶树最嫩的叶子制作而成。到了冬天,贵族们喜欢喝普洱茶之类的黑茶。中国的有钱人喝茶的讲究要多一些,中国的普通人就没有这么多讲究,贫穷一些的人一般喝大叶茶(就是靠近茶树根部一些的叶制作成的茶),比如什么乌龙茶之类。

日本人就知道个乌龙茶;西洋人喝红茶(绿茶存放久了、不新鲜了,就变成了红茶)。后来按照他们的口味制作出高级红茶,这是后话(清朝中期出现了红茶,制作的关键是发酵,就是把新鲜的茶弄得不新鲜,这才是他们已经习惯了的口味)。

那时洋人喝的茶叶,其实都是中国的穷人喝的茶。有茶对于他们来说就算奢侈。他们还说什么中国人“总是贪婪地争抢他们用过的茶叶,然后煮水泡着喝”。说这些低级的谎话,他们真是厚颜无耻。

再有:

使团成员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除了村庄周围,难得有树,且形状丑陋。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偶尔有一幢独立的小楼,但是决无一幢像绅士的府第,或者称得上舒适的农舍。……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国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他搞错了,他看到的是日本吧。

偶尔跟日本人谈话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欧美人侵略中国、也侵略日本,欧美人侵略中国能成功,没能侵略日本。因为中国人不团结,欧美人打进来你们中国的军队都不救;我们日本人团结……”。

这些日本人真是天真。

真正抵御欧美人侵略日本的:是那时日本的“贫”和“穷”。

而不是日本人认为的什么“团结”的原因。如果欧美人有意侵略,他们强强联手,一个弹丸之地的蕞尔小国岂能抵挡?!

欧美人第一次看到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写的书,他们便对书中描写的东方乐土产生浓厚兴趣。他们相信:中国和日本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马可波罗还把他道听途说的关于日本的传言也写进了书中说:日本有用金子做的房屋(日本在忍者时期的确有用金箔贴满房屋的屋子)。

欧美人冲着财富而来,他们去了一趟日本,想得到那用金子做的屋子的金子。可是到了日本,他们看到的是“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他们看得很清楚,这样的穷乡僻壤根本不可能有用金子做的屋子。于是欧美人依然还是觉得到中国来寻找财富更加靠谱。

日本虽然什么没有,但日本距离中国近,了解中国,可以充当他们侵略中国的向导和奸细。所以欧美人与日本人结成联盟,让日本加入了列强的队伍。

他们到中国看到的可是和平、繁荣的景象,更让他们欣喜若狂的是,这里的人们几乎不备战,城的周边都不设城墙。那是乾隆时期,这个国家已经有近半个多世纪没有大的战争。那时中国的财富让这些欧美人垂涎三尺,如果中国真像他说的那样贫穷,像那时的日本那般,他们是没有那么大兴趣继续侵略的,相信他们会打道回府,可是他们没有。

来的这一群,是有政治头脑的罪犯,而且他们持有坚船利炮、是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一群贼。他们不打算用乞讨的方式得到他们想要的,而是想让有钱人给他们“进贡”。即能满足贪欲、还能满足虚荣心。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无非就是说谎,他们自称他们是教化之国,掩盖起他们那张灰头土脸的贼的面目,谎言自己是上等人。

他们看到绝大多数中国人,从皇帝、大臣到平民一个个的完美的身材,这里的人们生活如此富足但都不肥胖,比起他们英国公民的像猪一样的啤酒大肚的身材,他们一定感叹:这才是“人”应该有的身段。可是有政治头脑的罪犯怎么能灭自己威风、长他人志气呢,他们要是说真话,又怎能显示自己是上等人呢?

他们冲着财富而来,却说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是贫穷的国家,他们满口胡言乱语。

对于这样漏洞百出的谎言,竟然有中国人会相信,其中不乏有非常正规的宣传工具中都有宣传,电视里有一个《子午书简》栏目,专门介绍他们认为是好书的书。有人拿着《乾隆帝的十张面孔》这本书来朗读,就像在谈论别人的事情一样,丝毫不对洋人的谎话表示怀疑。

节目中,《乾隆帝的十张面孔》这本书的作者侃侃而谈:“乾隆盛世呢,虽然创造了空前的政治稳定,养活了非常多的人口,也奠定了我们今天的版图。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给国民提供一个非常富足的生活,我们甚至可以说,乾隆年代是一个饥饿的盛世……”

不知道这位作者他的算术题是怎么做出来的?

空前的政治稳定+非常多的人口+我们今天的辽阔宽广的版图=饥饿的乾隆盛世。

这个等号是怎么得出来的?

没有富足的生活,哪来的非常多的人口?没有富足的生活,怎么能创造空前的政治稳定?没有富足的生活,宽广辽阔的版图怎么能奠定?

乾隆年代之所以能撑得起那样广阔的国土,因为有众多人口和有众多的人口在交税。

这位作者还对当时的人口数字耿耿于怀,他把那时的中国人口数和英国的人口数做了一个比较:

中国人口总数:3亿700万人。

英国人口总数:800万人。

这种比较多么愚蠢!中国人口总数怎么能跟英国人口总数相提并论?英国土地面积才多大?中国土地面积是多少?只能用土地的倍数比较,不能比较总数。

他认为中国人口多于英国人口的那么多倍是不对的。在英国那样小的面积的国土上有800万人。而在中国乾隆年代的版图(不是现在的版图,那时的版图更大)那样偌大的国土面积里人口3亿700万人。除以土地面积的倍数,计算出的数字,实际上英国人口的密度,比中国人口的密度还要高。

这位作者认为中国人口数字应该和英国那样小面积的国家的人口数一样多才是对的。真是这样,在偌大的国土面积里只稀稀拉拉的只有800万人。那么侵略者来了,他们只需直接占领,就不需要打仗了。

《子午书简》栏目中的《饥饿的乾隆盛世》视频中还有这样的语言:“如果说盛世的贫穷,让英国使团对中国强大的帝国形象产生质疑的话,那么,中国人当时精神上的严重压抑状态则让他们产生了战胜中国的信念”。

她在说什么?

为侵略者找侵略的理由吗。侵略者到中国来是为了主持正义的?侵略者要“战胜中国”,是为了要解除“中国人当时精神上的严重压抑状态”?她是这个意思吗?

侵略者从他们看到马可波罗写的游记开始,便已经有了侵略和掠夺的意图。而不是他们说的“看到中国人当时精神上的严重压抑状态”之后才“产生了战胜中国的信念”。这是侵略者的漫天大谎。

《子午书简》栏目中的《饥饿的乾隆盛世》视频中还这样说:当时英国汉普郡农场的一个普通雇工,他们的早餐是牛奶、面包和咸肉,而当时中国农民的一日三餐都是粗粮、青菜甚至是野菜,极少吃肉。《子午书简》栏目边说着还边配有图画,一个高高大大、身体壮硕的英国雇工手上托着牛奶、面包和咸肉;而他们认为的一个中国农民身体佝偻、猥琐的背着粗粮、青菜、野菜,手上还给配了一个玉米的图画。但是奇怪,她说的中国农民居然是黄头发、一张英国人的面孔。

且不论她说的这样的史料记载是否真实、也不说她是不是错误的将英国的富农和当时中国的贫下中农做了不对称的比较。光看他们给观众呈现的中国农民的画像就让人觉得他们说的话不可信,说谎的人都没能把谎话说得像样一点,可是,这样的低级谎言就有人相信了。

另外,还有这样的话:“英国人感到奇怪,为什么出现贫困的盛世呢?很明显这是人口压力所致。在乾隆后期,中国人口的迅速增长吞没了经济增长的成绩,乾隆晚年中国人均耕地是三亩半,但同时期的英国呢,人均耕地却是十亩,就是说,是中国的整整三倍之多”。

找个数学专家和地理学专家来算一算吧,他说英国人口总数:800万人。人均耕地是十亩。就是说英国的总耕地面积8000万亩。这是个什么概念?耕地面积以外应该还有沼泽地、还有山林、水域等等。把耕地面积以外的国土+总耕地面积=?多少?英国的国土面积有那么大吗?什么时候有的?(参照数据:英国国土面积24.36万平方公里).

而“乾隆晚年中国人均耕地是三亩半”这数又是怎么得出来?不是都到了“围海造田”的地步了吗?那么可利用的耕地面积应该很多的了。

《饥饿的乾隆盛世》视频中还这样说:1793年初,来访的英国使团的船队抵达了第一片中国领土,由于遇到落潮“克拉伦斯”号只得在一个叫六横岛的小岛边抛锚稍停。使团成员下船之后,爬过海边的陡峭石壁,他们在山下发现了一块人工填海填出来的小平原,这个平原实际上就是当时舟山群岛上最富裕的定海县……。

电视节目说到这里还引用了使团成员斯当东写的一本书《英使谒见乾隆纪实》里面记载了当时他们看到的情境:这块平原面积不大,种的是稻米,耕作得很是精细。为了防止海水冲洗,岛的前面筑了一条三十尺高的土堤。我们怀疑费这样大的力气搞出来这么小的一块土地是否合算。

她这里说:在定海县,使团成员发现了耕作得很是精细的小平原。

但是,前面又说使团成员来到中国看到的都是贫困落后的景象,“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除了村庄周围,难得有树,且形状丑陋。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这两种说法一对比就会发现问题。既然“除了村庄周围,难得有树,且形状丑陋。”在定海县人工填海的这群人为什么不去利用“难得有树”的地方去耕作。偏偏要到海边来耕作呢?除非这些人脑子有毛病。连人工填海填出来的地方都耕作得很是精细,那么自然地带该是多么繁荣,可见使团成员说:“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这样的话该是多么虚假。我们完全可以用侵略者所说的一个谎言戳穿他们的另一个谎言。视频中几乎没有一句话经得起推敲,所有的话都漏洞百出,整个就是“傻子碰到了傻骗子”。不仅被骗的显得愚蠢、连骗人的骗子都净说些自相矛盾的蠢话。

公元1792年,也就是乾隆五十七年,英国人以给乾隆皇帝83岁生日送寿礼的名义获得了进入中国的通行证,共有700多名成员的祝寿使团前后在中国呆了半年之久。这个使团是以祝寿为借口,实际上是英国人来探查中国的。他们有备而来,700多名成员中有画师,那些展现在我们今天都能看见的画图能说明这一点。

《子午书简》栏目中的《饥饿的乾隆盛世》视频中一边播放这些画图一边进行说明。可是她的说明好像有点不真实。她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除了村庄周围,难得有树,且形状丑陋。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偶尔有一幢独立的小楼,但是决无一幢像绅士的府第,或者称得上舒适的农舍。……

与说的相反,视频中的画图让人看见的却是结实、漂亮的建筑物。

她说:英国人注意到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国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

但是画图中显示的中国人多数都还是喜气洋洋的,画图中有闹市、有耍杂的、有卖宠物的和买宠物的、看上去中国人都生活得很自在、很愉快。有万国来朝的景象,那画面多么富有。人们也不瘦。可她为什么还要相信英国人的话,而不相信亲眼看见的这些图。

这些图中,有一幅图看上去应该是画师画的纤夫,节目主持人把这些纤夫和这样的话联系在一起:“英国人登陆定海后,需要一个熟悉海路的人把他们领到天津去,于是他们向定海当地的总兵提出了这个要求,结果定海总兵下令,把所有从海路去过天津的老百姓都抓起来了”。并且节目主持人还引用当时的使团成员英国人约翰·巴罗写的书加以渲染:他们派出的兵丁很快带回了一群人,他们是我平生所见过的神情最悲惨的家伙了……。

纤夫背着绳子拉船,是当时的一种苦力活,是劳动。电视节目中把这种劳动和“老百姓都抓起来了”这样的事情联系在一起。真不知是何用意。

《乾隆帝的十张面孔》这本书,大量引用侵略者的原话,并加以肯定。完完全全是站在侵略者的立场上,为侵略者写颂歌,没有丝毫中国人的自尊。他把掠夺者、乞丐说成“施舍人”;把乾隆盛世说成是“饥饿的”乾隆盛世;他赞美侵略者像猪一样的啤酒大肚,他以中国人完美的身材感到自卑。他对侵略者的谎言丝毫不表示怀疑。

这不光是没有头脑,这是民族自卑心理在作祟。

这一切都是拜那位慈禧老太太所赐。她说的那句著名的话语:“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一出口,整个民族的自尊心便大打折扣。中国人在列强面前开始自卑。

凡是洋人说的是“对”,即使不对,我们也认为它“对”;洋人说的是“错”,即使不错,我们也认为它是错。所谓“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在各个领域我们都心甘情愿的认输。

 

参照:视频《饥饿的乾隆盛世》

附:http://my.tv.sohu.com/us/5916955/13490661.shtml

附四

附四:

爱国主义教育让人担忧

 

作者:大河之岸 来源:古榕树下

 

    当前,好多知名大学教师在课堂上公然骂共产党;好多艺人,网络大V们在网上公然骂共产党。好多骂共产党,歪曲历史的书可以公开出版,我们的文化阵地几乎失手,这应该引起警觉。

    西方对我们的文化渗透,思想渗透,价值观渗透从未停止。

    尤其严重的是,大学老师在课堂上传播反动思想和反动言论,竟然没有人管。这是很可怕的。我们的接班人,我们的下一代将被这些人洗脑,这是西方反华势力最希望看到的。

    言论自由可以,但不能挣着国家给发的工资,干着反对国家的事,给学生灌输和国家价值理念不同的反动思想,这些人应该立即从大学里开除出去,否则,后患无穷。

    这样的大学老师都工资很高,还四处讲课捞外快,好多人还有绿卡,在共产党的体制下生活的很滋润,可就是端起碗吃饭,放下碗就要骂共产党。

    中国社会有很多缺点,西方国家就是完美的吗?我们不能总盯着共产党的缺点不放,中国共产党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不能因为屋子脏,就每天抱怨,你应该动手去打扫,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不要因为耕种的土地上有石头,有垃圾,就抱怨这块土地,应该去帮着把石头,垃圾捡出来,毕竟这块土地上生长的粮食哺育了我们。

    每次听到这样的教授在那里崇洋媚外,恬不知耻的讲课,我就很失望,这就是我们国家培养出的所谓学者,连基本的感恩都不懂,还谈什么人格操守。

有这样的人还在大学课堂上继续给学生上课,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真是让人担忧,国家的未来让人担忧。

 

文章出处: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http://www.enjoybar.com/content/191408.html)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7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