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言情小说 玄幻推理 武侠小说 恐怖小说 成人文学 侦查小说 其他连载 小小说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两面派慈禧

时间:2014/7/23 作者: 李狸 热度: 76462

  
  丁宝珍顺利的杀了安德海,引发了后人对此事的多种猜测,有人说这是慈禧太后跟安德海的不正当关系被曝光,于是慈禧借慈安之手杀人灭口,以求自保。有评论说:“此种说法从慈禧太后做人的原则,处事的态度分析以及智商指数判断,倒是极有可能的”。
  (一)祸起萧墙
  有一部有爱新觉罗.溥杰(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签名的电影《两宫皇太后》,里面有这样的情节:安德海和宫女们捉迷藏,因为是蒙住眼睛的,刚好这时慈安走过来,安德海竟然把慈安抱住。慈安非常气愤。立即,奕欣奉太后懿旨免去安德海太监头目职务,到打扫处任职。
  问题出来了:原本安德海被册掉太监头目职务,被安排去扫地。可是不知何故,后来安德海竟然莫名其妙的还升职了,当上总管太监,还被派到宫外办差,而且被杀了。如果他只是一个在打扫处任职的太监,就不够资格去宫外办差。只有总管太监奉旨去宫外办差才勉强说得过去。
  实际上电影里面也没有交代清楚,怎样一来,慈禧就稀里糊涂的说服了慈安;而慈安呢,怎样一来,稀里糊涂的就相信是自己冤枉了安德海,就同意了慈禧的给安德海升职的要求。
  电影中还有这样的情节:安德海主动请求出宫办差。慈禧同意了安德海的要求并嘱咐安德海:“你可要秘密出京”。这是电影中的一种说法,也是慈禧的说法,安德海赴南方采办服饰是秘密出京。
  除了这种说法,民间还有另一种说法,与安德海自己的说法相似:他出宫是慈禧主动派他去的,安德海说:“……可是,祖制规定太监是不能出宫的”。
  慈禧:“虽然太监是不能出宫,但是你是奉旨出宫啊,那还怕什么呢?”
  安德海去宫办差,以皇帝的钦差自居,穿一身御赐龙衣,船上悬挂着迎风飘扬的日形三足乌旗,船边飘荡着五彩缤纷的龙凤旗帜。如此大张旗鼓。所以,慈禧嘱咐安德海:你可要秘密出京。这种说法应该不是事实;安德海是慈禧主动派出去的,去宫办差的阵势才能与之相吻合。安德海不是秘密出宫,他是被慈禧骗出宫去的,为的就是找个理由杀他。
  正史记载安德海被杀的理由是:“太监,祖制不得出都门,犯者死无赦,当就地正法。”但并没有说他假造御赐龙衣和日形三足乌旗和龙凤旗帜。在当时这可是杀头的大罪,但是却被忽略,说明这些御赐龙衣什么的东西都是真的。安德海难道是从宫中偷的这些东西?他一个太监哪有那么大的狗胆。他如此招摇过市,根本谈不上“秘密”出京,所谓“秘密”出京是慈禧的抵赖,是她推卸责任的话。
  为了自保,慈禧亲自设计杀了安德海,因为她的内心深处非常惧怕慈安,慈安随时有权利把她拿掉。
  电影《两宫皇太后》中还有一个说法:慈安当着慈禧的面,烧了咸丰帝留下的惩治慈禧的密诏,从此以后,慈禧在慈安面前便毫无顾忌,非常放肆,慈安只好默默忍受,称病不再理朝政,慈安在世的时候慈禧就已经开始独揽朝纲了。这也不是事实。
  现在查阅历史资料知道:慈安直到临死的前一天仍在继续把持朝政。根据《翁同和日记》记载:“慈安发病于光绪七年三月十日(1881年4月8日),这一天,东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说明东太后每天都要见军机,只不过是这天身体不舒服才“未见军机”。
  称病在宫中休养的反而是慈禧。据《清史稿》记载:“六年,太后不豫,上命诸督抚荐医治疾。八年,疾愈。孝贞皇后既崩,太后独当国”。
  这段话是说:光绪六年到光绪八年(1880-1882年)慈禧生病,在这期间(1881年)慈安死了。
  慈安在世时,无论从哪方面,慈禧都处于弱势。她必须看慈安的脸色行事。
  安德海被杀时还有一个环节,也值得怀疑:安德海被丁宝祯抓住时,曾出示皇上圣旨,说:“这是真的,有御赏和同道堂的印章。”丁宝祯一把夺过,肯定的说:“假的,宦官私出,非祖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
  他何以如此肯定“大臣未闻有命”既然都看到安德海递过的皇上圣旨,难道就没有丝毫疑问吗?难道还会如此肯定的说“必诈无疑”吗?丁宝祯的态度也可以证明事先他的确就是接到了杀安德海的皇上圣旨,所以他才如此肯定、如此果断。
  丁宝祯接到的皇上圣旨,安德海出宫也有皇上圣旨,当时的圣旨必须盖“御赏”和“同道堂”的印。“御赏”是慈安的印章;“同道堂”是同治小皇帝的印章,由于皇帝还小不懂事,印章由慈禧掌管,咸丰皇帝临死时有遗命:下发圣旨必须要有“御赏”和“同道堂”的印章一前一后的盖章,圣旨才可有效。安德海可真是被耍了,在他被抓时竟然还口出狂言:“我奉皇太后命,谁敢犯者,徒自速死耳!”说明到这会儿他都还没明白慈禧是个什么样的人。不过他是聪明的,当刽子手手起刀落前,他应该明白了一切,可能还喊了一句:主子啊你为了自保竟然杀我这个曾经帮过你的人。你好狠心啊。
  据清薛福成《庸庵笔记》记载,1869年,慈禧派安德海到山东办货,被巡抚丁宝桢处死,暴尸三日。行刑后,巡抚发现安德海是假宦官,未曾阉割,忙用其他宦官之尸体顶替。
  后丁宝桢非但未受慈禧太后责难,反升任四川总督,其原因就在于他在善后处理中为她遮了羞。
  根据对以上事情的一些细节的分析,是否可以做这样的推测:
  由于“捉迷藏”事件,慈安愤怒的免去安德海太监头目职务、到打扫处任职。但仍怒气未消,对慈禧的态度也大有改变,认为奴才不本分是主子没有教管好。这使慈禧很紧张,她想自己必须做点事情才能表明自己的态度。
  另一方面,被免去太监头目职务,到打扫处任职的安德海又想尽千方百计的在慈禧面前用激将法拼命挑拨,安德海知道慈禧的心思,慈禧虽是皇帝的生母,可慈安是正宫,地位在她之上,这是慈禧的心病。安德海对慈禧说:虽东宫、西宫都是皇太后,可区别怎么这么大,我仅仅一个无心的过错,便受到如此重的惩罚,我是奴才,要罚要杀都随她,可奴才是主子您身边的人,俗话说打狗看主人,东边的今天能把您身边的奴才随便撤职,明天还不随便就能撤了您的皇太后称号吗?
  这几句话真是戳到了慈禧心里最痛处,一直以来“慈禧慑于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礼”“自是执礼恭谦,不敢稍有放肆”。慈禧总是诚惶诚恐、小心翼翼对待慈安,惟恐稍有差错。
  现在安德海为了自己的利益拼命进行挑拨,说一些不识趣的话,使慈禧很恼火。但又不好发作,以慈禧的性格她怎能当着这个奴才的面承认自己害怕慈安呢?她反而表现得极其态度强硬:“她想撤掉我的称号,她做梦。今天她撤你的职,明天我就恢复你的职务,不仅恢复你的职务,我还要让你升职,咱们走着瞧。”
  (二)计谋实施
  牛皮已经吹出去了,慈禧想该怎样圆谎。几天深思熟虑之后,她决定郑重其事的去觐见慈安,她向慈安建议:“安德海太放肆,我们杀了他”。
  “杀了他?”慈安想:杀他的理由是因为这个奴才曾无意间玷污了我,让人知道很不名誉,更让人觉得我是个狠毒,霸道的人。这是你慈禧希望的吗?想什么呢?
  所以慈安只是淡淡回了一句:“我的确恨不得杀了这个狗奴才,可除非是他犯了杀头的罪,否则怎么杀呢”
  慈禧:“嗨,这还不好办。咱们给他个理由就是,姐姐你想啊,他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奴才,只要让他得意,他便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得意忘了形就会犯法,不就有理由了吗”
  “哦?”慈安似乎有了兴趣,态度不再像刚才那样冷淡。两个女人这次一定又是一次长谈……。
  没过多久,安德海真的升职了(就象电影里说的那样),当上了总管太监,那是清朝太监制度中的正式官职,是个六品。安德海只当是自己的主子有多厉害,更加佩服慈禧,觉得跟着这位主儿没错,现在皇帝跟嫡母慈安亲,因为他还小、不懂事。将来皇帝长大懂事了自然亲近自己的亲妈,慈安太后很快会靠边站,即使自己冒犯了慈安太后也没有什么好害怕的。
  本来他以为想升职必须由慈安说了算,所以他曾打主意,想巴结慈安,他想:慈安身边都是女人,连太监都很少,这一辈子和男人接近的机会很少,难道她不寂寞?没有需要吗?他那肮脏的心思如此这般的一想,不免使他做出大胆的举动来。
  可是慈安不是他想的那样。在某小说中写,慈安是个有“洁癖”的女人,她讨厌太监,从来不用太监,身边都是宫女。如今在众人前被安德海这么个龌龊的太监抱在怀里,想必要多恶心有多恶心。安德海不知道慈安已经厌恶他到了何种程度。
  慈禧自从与慈安有了计划,也在漫不经心的按照计划实施着,她把咸丰帝遗留的龙袍赠与安德海,安德海要是竟敢披在身上,他就是死罪,更不用说试穿。作为太监的安德海这样的规矩自然是懂得,他不至于那么傻。所以慈禧的这一次计划是失败了。
  “小皇帝那儿可以打注意啊”慈禧想。于是她派安德海去监视小皇帝学习,安德海不知是计,还就真的有模有样做出大人的样子监督起同治小皇帝的学习来,有一次把小皇帝给惹火了,他对安德海骂道:“你算个什么东西,我要下旨,杀了你!”。这样的事情一定要让慈安知道,慈禧绝不会漏掉这样讨巧卖乖的事。她把小皇帝怎样说要杀安德海的事情添枝加叶、添醋加油地告诉了慈安,两个女人好不高兴的乐了一回。
  同治七年冬天,安德海在北京最大的酒楼前门外天福堂大酒楼张灯结彩,大摆酒宴,正式娶徽班唱旦角的年方19岁的美人、艺名九岁红的马赛花为妻。
  免不了又是慈禧太后的纵容,慈禧表面为了表示宠爱,特地赏赐了白银一千两,绸缎一百匹。太监娶妻的新闻,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也迅速传播开来。
  安德海一天比一天嚣张,慈安看见他气就不打一处来,慈禧看在眼里,心理在偷偷乐:自己这边的奴才如此放肆,慈安却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一直以来慈安的正宫的位置压在她的头上像一座大山使她喘不过气来,这回算是出了一口恶气,她真希望永远这样。可是她知道这件事不能再拖延了,马上就到了小皇帝快亲政的年龄了,如果慈安找个什么理由,说出同治小皇帝的差错,说他做皇帝不合格,继续垂帘听政,不交权、延迟皇帝亲政的时间,那可就要坏大事了。
  杀安德海的计谋是怎样实施的呢?都有那些人参与了呢?安德海以钦差自居,穿一身御赐龙衣,船上悬挂着的日形三足乌旗,船边飘荡着五彩缤纷的龙凤旗帜。那么这些御赐龙衣、日形三足乌旗的制作过程是怎样的呢,是由谁经手的呢?搞清楚这些事,就不难知道杀安德海的主谋是谁。但是,除非是当时,现在这些是无法考证了。
  安德海以钦差自居。带着盖有“御赏”和“同道堂”的印章的圣旨出宫。封了他个钦差,他才会认为自己是“钦差”,他在皇宫中混了那么多年,知道宫中办事的流程。没有这些手续,几句空话怎么能骗得了他。“御赏”是慈安的印章,“同道堂”的印章由慈禧掌管。所以,杀安德海的人是慈安和慈禧、还有同治皇帝。
  为什么说还有同治皇帝的参与呢?既然盖有“御赏”的印章,慈安就不能说她不知道这事儿,怎么才能杀安德海呢,因为皇帝要杀他,这样才能自圆其说。在那个时代、那个制度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个理由很充分。
  慈禧这边的说法:她派安德海秘密出宫,一旦出事,那么她是有责任的,她必须说自己跟皇帝说过这事儿。这才符合慈禧做人的原则和办事的智商指数。
  慈安、慈禧、还有同治皇帝三个人有非常明确的分工。慈禧负责把安德海骗出去。之后的事情就由皇帝和慈安来处理了。就这样,由慈禧精心导演、有同治皇帝和慈安参与的一场好戏开演了。
  (三)诛杀安德海
  同治八年(1869年)七月,慈禧派安德海出京赴南方采办服饰,安德海带着盖有“御赏”和“同道堂”的印章的圣旨,穿一身御赐龙衣,还有慈禧赏赐的辎重物品:骏马30余匹,黄金1150两,元宝17个,极大珠5颗,真珠鼻烟壶1枚,翡翠朝珠1挂,碧霞朝珠1挂,碧霞犀数10块。其余珍宝很多(这些东西在安德海被诛杀之后都陆续解归内务府),还有随从太监20余人。浩浩荡荡的、得意洋洋的出了宫门。
  立刻,同治皇帝和慈安召见了恭亲王,授意他向丁宝祯下达旨意。又命军机大臣宝望执笔拟密旨,旨曰:“有安姓太监擅离远出,著丁宝桢速派干员于所属地方将该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问。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如该太监闻讯折回直境。或潜往河南、江苏等地,即著曾国藩等饬属一体拿来正法。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著严拿,分别惩办。倘有疏纵,惟该督抚是问。将此由六百里各谕令知之。钦此。”
  密旨中说得明明白白:命令丁宝桢见了这个安姓太监立即就地正法,如果安德海闻讯逃跑。或潜往河南、江苏等地,便由曾国藩带人追杀捉拿并处死。以及安德海带去的20余人有反抗的,当做匪类惩办。吩咐各地督抚都要配合行动,如有疏纵(如果有哪位督抚竟敢把这个太监放逃)惟该督抚是问。
  一个小小的太监有必要用一等的有功大臣来对付吗?似乎有点像“大炮打蚊子”,给人感觉太夸张了。但其实不然,慈安明白如果这个小人物活着回来她将后患无穷。她绝不让他活着回来。慈安的确是一个办事周密之人,密旨中一系列的命令置安德海于“老鼠上街,人人喊打”的境地。打从安德海走出皇宫的第一步,他就注定这一辈子再也回不来。这一点是慈禧所始料不及的。
  慈禧有自己心里的小九九:安德海带着圣旨出宫,丁宝桢见了圣旨很有可能放他一马。这一点慈安和慈禧都想到了。慈禧是希望安德海能逃回来的,如果安德海活着回来,安德海会听到这样的解释:是慈安想出的一个办法,以慈禧近日身体欠佳为由,建议让皇帝看奏折,学习处理政事。慈禧便同意,就传懿旨:内奏处的黄匣子先送给皇帝,让皇帝每天下了书房到自己的翊坤宫看奏折。所以安德海出去之后虽凡事都有奏报,但发生了什么事情慈禧一概不知道,因为慈安隐瞒了事情,让她没有看到奏折。这样慈禧把一切责任全部推卸给慈安。如果安德海侥幸活下来,他知道慈安只差一点要了他的命,他会报复。慈禧便有了对付慈安的坚定的盟友。对慈安她也有了交代:我给了你机会让你杀安德海,没杀得了是你自己的事。
  当然,除非安德海有本事把慈安对付,要不然,慈禧还是要杀了安德海。即使这样,也比现在的结果要强,安德海死得太快,无论如何这样的结果不是慈禧希望的。慈禧的希望落空了。她不是慈安的对手。
  在密旨中非常明确的指出由“丁宝桢速派干员于所属地方将该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为什么不选择别的督抚,偏偏给丁宝祯下旨呢?这是有缘故的。有一次,山东巡抚丁宝桢叩见慈禧太后,不慎顶戴失落。那时服装不整或佩戴有缺,为之不仪,是对皇上的大不敬。当时。慈禧并没吭声怪罪。安德海却站在一旁,装腔作势地大声说:“丁宝桢,你好大胆,竟敢在老佛爷面前失仪,你还要脑袋不?”丁宝桢赶紧捡冠准备戴上时,安德海走近脚一抬把丁宝桢的顶戴踢滚到一旁。
  这丁宝桢接到密旨,七月下旬,安德海一行到达德州后,他逮捕了安德海,并把他押送到了济南府巡抚衙门。虽说密旨命令:将该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问。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说白了:抓来便杀,只要认清楚是这个姓安的太监就行,不用审问,不准任其狡饰。
  丁宝桢并没有抓来便杀,他想弄清楚到底怎么回事。尤其当他看到安德海递上来的圣旨,他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他给了安德海解释的机会“任其狡饰”。八月初五夜,丁宝桢亲审安德海。
  安德海仍以钦差自居。
  丁宝桢问:既然是皇上派的钦差,钦差过境,我这里怎没接到“明降谕旨”呢(清朝派遣大臣出京,军机处外发公文,沿途地方官员按礼迎送)?你差人下船买东西也没出示“勘合”(清朝奉命出京兵员由兵部签发身份证件,途经各地,不需花钱买东西,可凭证取得地方官府供应的物资)。
  安德海手中没有奉准出京的勘合。
  在一问一答之间,这时的安德海大概已经有几分明白自己被骗了,他只好改口说是奉西太后懿旨出京。而不是奉皇上圣旨。只能这样说了。但是这一说法却要了他的狗命。既然安德海不是奉皇上圣旨办差,丁宝桢杀他就不是“抗旨”。
  丁宝桢是在七月二十一日发现安德海、进行行踪、抓到安德海后,立即奏疏上报朝廷,请旨定夺。因为他事先接到的密旨中没有说安德海持有圣旨,虽然从“不准任其狡饰”这句话可以推测,但他认为还是要有圣旨明示为好。他叮嘱秘使奏章只能交与恭亲王。
  恭亲王立即向慈安汇报,慈安明白丁宝桢的意思,他怕抗旨惹祸,慈安授意恭亲王立即向丁宝桢下达旨意:将安姓太监就地处决,无需再请示。另一方面慈安又授意慈禧给丁宝桢写一封信,告诉丁宝桢安德海是慈禧派出的;而不是皇帝。这封信以八百里加急送到济南。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丁宝桢不仅接到了恭亲王的密旨;还接到了慈禧太后以八百里加急送的懿旨。丁宝桢只看从恭亲王方面来的信,至于慈禧的那一封,丁宝桢和他的幕僚一起商量该怎么办?他的幕僚何毓福等人建议丁抚台接旨不开读,因为内容一定是赦安德海,如不遵照执行,便有欺君之罪;如开读,放回了安德海等于放虎归山,将来我们谁也不会有好果子吃。按规定办没错,太后的懿旨应隆重开读,先供奉起来,建皇亭接懿旨才行。于是,在院东建皇亭。以争取时间等候皇上圣旨的到来。
  丁宝桢不愧是官场上混的人,他做得滴水不漏。如果圣旨和懿旨相抵触,那么他宁愿抗懿旨,而不是抗圣旨,抗圣旨罪更大。这份懿旨的到来与安德海的说法对上号了。八月初五夜丁宝桢亲审安德海的当天晚上,丁宝桢就在济南诛杀了安得海,他的随从20余人也一律处死。
  在捉拿安德海时,因有几个随从上街玩耍,这几个随从漏网后连夜跑回北京,有个叫泰安的找到李莲英报告了发生的事情。李莲英将情况禀告了慈禧。
  慈禧怎么办,她急急忙忙来找慈安。慈安、慈禧各怀心思,各自为自己利益考量,于是就有了上面所说的慈禧以八百里加急送到济南的懿旨。
  懿旨发出,慈禧明白,这份名义上想救安德海的懿旨真正是要了他的命的东西。但是她不后悔,她必须这样做。万一安德海侥幸活着回来,她必须有证据证明是自己救了他,这样安德海才不会怀疑真正要杀他的人是她慈禧本人。不这样做,她不能摆脱干系,如果安德海知道是自己要杀他,这个侥幸活着回来的安德海不是自己的盟友,而是自己的敌人。那么她希望他现在就死。
  在丁宝桢处死安得海和他的20余随从的同时,慈安和慈禧一同召见恭亲王、军机大臣和内务府大臣,研究丁宝桢上报给朝廷的奏疏。朝臣们都异口同声地说:“祖制太监不得出都门,犯者杀无赦,当就地正法。”
  慈禧阴沉着脸,想向大臣表明自己是不愿意杀安德海的,希望有人站在她一边,她要通过这件事看一看,这些大臣中,谁是慈安的人,谁是自己的人。遗憾的是朝臣们众口一词没有一个人替她说话。大家都倒向慈安一边,她恨极了。她在乎的不是一个小小的太监,而是在乎慈安的权势比她大、在乎的是朝臣们的态度。她发誓:如果将来她得势,她要让这些人知道她的厉害,要把倒向慈安这一边的军机处的人都撤了。
  慈安、同治帝、奕和诸大臣抬出祖制家法这个法宝,慈禧同意大家的看法。但是,她还想耍耍花招。
  据说:她把上谕扣发了两天。恭亲王奕力争之,慈禧看挺不过去了,只得于八月初三发下上谕。
  那份恭亲王要求盖章、慈禧扣发的上谕是这样说的:丁宝桢奏,太监在外招摇煽惑一折。据德州知州赵新禀称,七月间有安姓太监,乘坐太平船二只,声势炫赫,自称奉旨差遣织办龙衣。船上有日形三足乌旗一面,船旁有龙凤旗帜。带有男女多人,并有女乐,品竹调丝,两岸观者如堵。又称本月二十一日,系该太监生辰,中设龙衣,男女罗拜。该州正在访拿问,船已扬帆南下。该抚已饬东昌、济宁各府州,饬属跟踪追捕等语。览奏深堪诧异。该太监擅自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著马新贻、张之万、丁日昌、丁宝桢,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无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钦此。
  上谕写好之后,是要经过慈安和慈禧盖章的。慈安的印章盖在上谕的前面上方的位置,慈禧掌管的印章盖在后面下方的位置。轮到慈禧盖章时,她把这份上谕扣发了两天,这份上谕只是一个形式,密旨在安德海出发的同时,慈安就以同治皇帝名义发出了,当她不知道吗?恭亲王奕见她把上谕扣留、不发下,傻傻的力争之。慈禧想怎样才能提醒恭亲王一下,别把她当傻瓜。八月初三发下上谕的同时,她口谕: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境,即著曾国藩饬属一体严拿正法。稍有疏纵,惟该督抚是问。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著严拿分别惩办,毋庸再行请旨。
  这恭亲王听见慈禧说这样的话,心里咯噔一下,他在想:这不是密旨中的内容吗,她是怎么知道的?这件事不是瞒着她做的吗?是同治皇帝还是慈安呢,他们谁告诉了慈禧密旨的内容。同治皇帝和慈安一边授意自己杀掉安德海,一边告密给慈禧,出卖自己。真是两面派。
  恭亲王不知道杀安德海的真正主谋就是慈禧自己。他更不知道慈禧是想通过这件事测试一下,他的立场是在东边,还是西边。
  既然安德海已经被抓住,就不存在“闻风折回直境”。无需再有什么“即著曾国藩饬属一体严拿正法”这样的话了。恭亲王只当是自己的阴谋被慈禧戳穿,颇有一点理亏的感觉。
  实际上,八月初三发下上谕;上谕在行进路上的两天之后(也就是八月初五)丁宝珍夜审并诛杀了安德海。等到上谕到达目的地之前的前五天,安得海就已人头落地了,并暴尸3天。
  现在安得海已被诛杀,慈禧索性借此抬高自己,为下一步反攻做好准备。八月初三发下上谕后,过了8天,即在八月十一日,慈禧又连发两道上谕,反复强调:我朝家法相承,整饬宦寺,有犯必惩,纲纪至严。每遇有在外招摇生事者,无不立治其罪。乃该太监安得海,竟敢如此胆大妄为,种种不法,实属罪有应得。经此次惩办后,各太监自当益加儆惧。
  这就是两面派慈禧。
  曾国藩在丁宝桢接到密旨的同时,他也接到密旨,他在密切的关注事态发展,丁宝桢杀了安德海,他有点失望,如果丁宝桢没杀安德海,这功劳明显是他的。真如此,慈安今后会更倚重他。不过,他当然不会说自己失望,他说:“吾目疾已数月,闻是事,积翳为之一开。稚璜(丁宝桢)真豪杰也!”
  李鸿章阅《邸抄》看到这条安德海被杀的消息,高兴得跳了起来,他拿《邸抄》给幕客看,并说:“稚璜成名矣!”
  官员们一个个都马屁哄哄。都轻视慈禧,倒向慈安一边。
  后来慈安死去,慈禧得势,丁宝桢并没有因此事受到报复,她报复丁宝桢什么,本来就是自己让他杀的安德海。慈禧明白她不能以天下所有朝臣为敌,她知道擒贼擒王的道理。军机处后来被她撤了,当然,军机处被撤不止是因为这一点点小事。
  慈安终于除掉了慈禧身边的安德海和20多个太监,这是东宫和西宫之间的斗争,这一次较量以东宫大获全胜收场。除掉这些太监因为他们平常太猖狂,他们认为皇帝是西宫的亲生儿子就小觑东宫。除此之外,还因为一些旧怨:当年的兰儿,也就是慈禧,在宫中之后,连个封号都没有,只配陪在皇后身边说说笑笑而已。咸丰常去皇后的寝宫——坤宁宫。在这里他遇见了兰儿,当时是安德海穿针引线。当事已至此,皇后(就是慈安)不得不替这位兰儿妹妹讨了个贵人的封号。
  慈安恨这个太监,就是这个安德海当时充当了咸丰和慈禧之间的“拉皮条”的角色。后来安德海又仗着慈禧得宠,势力一天比一天大,眼看越来越危险,他是慈禧的得力助手、这个太监最会兴风作浪。使慈安觉得非除掉他不可。(这样的说法与正史记载不相符合,正史记载:慈禧入宫后即被封为兰贵人。而不是慈安替她讨的贵人封号)。
  但是这样的说法与溥仪的说法相吻合。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说:“慈禧原来只是个宫女,后来生了孩子,才被封为贵妃”。溥仪与慈禧无仇,他没有必要损她。当慈禧陵墓被盗时,溥仪曾经好痛心,并亲自带人收拾坟墓。其次,入宫,即刻被封为贵人,以慈禧的出身也不太可能占居这样的内庭次主位。她的父亲只是个担任笔帖式的低级官员。看看同治、光绪的后妃们的身份就能知道,选择后妃的条件是有潜规则的,必须是高官的女儿、甚至是皇亲国戚。再说,宫廷档案中也找不到慈禧当初被封为贵人的记录。有她被封为贵妃的金册子、有她的妹妹被选为秀女的资料,没有慈禧进宫时被封为贵人的任何证据,估计根本就是一个谎言,是后来她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篡改了这段不光彩的历史。也许溥仪的说法才是对的。
  另外,还有一个证据,清朝挑选秀女有一个制度:在旗人之中,皇后及妃嫔的亲姐妹和下嫁的公主的女儿不在被选秀之列。
  慈禧的妹妹是咸丰五年被选为秀女,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慈禧生的儿子同治皇帝出生。按照正史记载慈禧生儿子之前,咸丰四年(1854年)(20岁),晋懿嫔。
  如果真是正史记载的那样,咸丰四年慈禧已经是懿嫔,那么慈禧的妹妹就不在被选之列,不可能被选为秀女。要么是违背了制度做的这件事情(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选秀有很复杂的过程,这事不是皇帝一句话就能解决的,要通过内务府等各种关口,);否则就是像溥仪说的那样,慈禧是因为生了孩子(咸丰六年之后)才被封为贵妃的。之前,咸丰五年(她妹妹选秀的时候),慈禧还什么都不是。
  慈禧的身世,据说她原本姓王,叫王小慊,生下来就把她亲妈克死了(乡下人一种迷信的说法),由于家庭贫困,她父亲把她送给了一家家境较好的宋家,宋家给她起名叫宋龄娥。她12岁那年宋家败落了,便把她卖给了山西潞安府当丫鬟,后来惠徵家收养她做女儿,以便代替自己的亲生女儿到宫中当宫女子。慈禧12岁那年是道光年间,道光皇帝老了,不需要再选什么秀女、招什么嫔妃。谁也没法预测老皇帝什么时候死,他的皇子、皇孙又没到婚配年龄。八旗女子有义务到宫中当差,如果碰到这时候进宫,只有当宫女子、伺候主子的份儿。这样的话,进宫当差的女子命运是很悲惨的、前途渺茫。伺候主子伺候得不好,在宫中被打死也是有可能的;更可怕的是主子一怒之下,连整个家族都要倒霉受牵连,那就糟了。八旗子弟他们自家的女儿从小娇生惯养、从不做家务活,自己尚且还要别人伺候,怎能伺候别人。所以,八旗子弟家往往采取收养丫鬟代替自家女儿进宫当差的办法敷衍义务。估计慈禧就属于这种情况。
  慈禧很有可能不是咸丰二年选秀入宫,可能要早一些。怀疑理由:一、溥仪说她原来是个宫女。二、宫廷档案中找不到咸丰二年慈禧选秀、被封为贵人的任何记录。三、按正史记载,慈禧进宫时年龄太大,都快超龄了。
  溥仪说:“慈禧原来只是个宫女,后来生了孩子,才被封为贵妃”。这就是为什么咸丰五年慈禧的妹妹还有选秀资格,便能说的通了。
  那么,读者会问:珍妃和瑾妃不是亲姐妹吗?是的,珍妃和瑾妃是亲姐妹,不光是她们俩,慈禧为光绪帝选后妃的时候,有五个人,慈禧的侄女(后来的隆裕皇后)、珍妃和瑾妃、还有两个备选的也是亲姐妹。慈禧是故意要这样安排,为的是给自己圆谎。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