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言情小说 玄幻推理 武侠小说 恐怖小说 成人文学 侦查小说 其他连载 小小说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慈安与慈禧

时间:2014/7/18 作者: 李狸 热度: 78026

  
  慈安与慈禧
  (一)宫闱之争
  慈禧说:入宫以后,宫人皆以我为美,羡妒我,但皆为我所制。这显然是她说大话,是不可信的谎言,她虽贵为皇太后却像那些出身寒门之人,爱把想像说成现实。有些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比如:她看见珍妃受专宠,曾对众人说过:宫中最像她的女人就是珍妃。
  她不是咸丰的最爱,更不是专宠,咸丰活着的时候,她只是贵妃、而不是皇贵妃,原本慈禧生的孩子是咸丰帝唯一存活下来的儿子,皇贵妃的位子应该属于她,可是,皇贵妃的位子宁愿空着也没有轮到她,说明她在咸丰心目中的地位并不重要。她却说自己和珍妃一样。她的自我感觉与事实有点不相符合。
  又比如:在逃往热河的路上,慈禧坐的是一辆破车,慈禧要求肃顺换车,结果被肃顺数落一顿:“连皇后坐的都是破车,你算何人?就不能克服一下吗,真不直觉!”这与《红楼梦》第五十五回中,赵姨娘的兄弟死了,要求临时当家的探春多给二三十两银子,探春驳斥赵姨娘的要求如出一辙。慈禧和赵姨娘一样不识趣和没有自知之明。从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得出慈禧并不得咸丰宠爱,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两个男人关系很好,就可以从地位底的这人眼里看到他主子的意思,原本她是唯一皇子的亲身母亲,应该受尊重,肃顺只所以对慈禧如此傲慢,实际上就是咸丰帝自己的意思,相反肃顺很尊重慈安。
  慈安既没有生儿育女、是个半文盲、又性格古板,按照这样的说法,这是一个很讨厌的女人,可是她凭什么“升迁”速度快过慈禧,慈安初入宫就被封为嫔,取得了内庭主位的尊贵地位,之后在4个多月的时间内,地位直线上升,平步青云,登上了皇后的宝座,晋升之快,在清代找不到第二例。这在清代是不多见的。
  有学者说:皇帝敬重皇后,皇后年纪不大、不浪漫、大热天穿的衣冠楚楚、捂得严严实实,怕走光,跟皇帝说话一板一眼,皇帝召幸自己的贵人、常在,第二天早晨皇后领着一帮太监宫女去叫门,在门口高声朗读雍正关于《勤政》的祖训,变相给皇帝提意见。或者说哪个嫔妃梳了奇怪的发型、哪个嫔妃穿了奇装异服,一律严肃处理,她就管这个。咸丰帝跟她提起国家大政,他一概不接茬,皇后谨守祖制,实际上她也不懂。
  这很明显是慈禧版本的《慈安故事》。慈禧在慈安死后活了几十年,在这几十年里人们只听到她在说话,无法听到死人的辩解。所以,大多数文献反应的都是慈禧的声音,人们展现的是慈禧本人的观点,是在以她的视角来讲述历史,她有能力影响历史文献的记载。
  起初李莲英只是给慈禧梳头的小太监,为了讨好慈禧,专程到妓院学习妓女怎样梳头。妓女的梳头一定是很新颖的。所以,像“嫔妃梳了奇怪的发型、哪个嫔妃穿了奇装异服,一律严肃处理,她就管这个”这样的话一定是出自慈禧亲口。她一定是曾经因为发式新颖的缘故受到过皇后的责罚。
  慈禧没有慈安高明、也没有丽贵妃受宠,“宫人皆以我为美,羡妒我,……”,其实不是别人嫉妒她,而是她嫉妒别人,她经常教训丽贵妃借此宣泄心中的嫉妒,丽贵妃见皇上快不行了就求皇后(即后来的慈安):皇后,如果皇上有个三长两短,你可要照顾我啊!
  慈安没有生孩子、丽贵妃只生了一个女儿,而慈禧却可以母凭子贵。就这一点来讲,她们俩和慈禧的关系是对立的。慈安更容易对丽贵妃产生亲近感。
  有人说慈禧有女政治家风范,并没有对丽贵妃怎样。与其说丽贵妃能平安度过人生是慈禧大度,倒还不如说是慈安具有政治家风范。因为慈安在,丽贵妃才能平稳过度到丽皇贵太妃的位置。
  (二)政治能力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慈安这个人缺乏认识,认为她懦弱、对政治不感兴趣。也许不是这样,翻一翻历史年表,在她执政那几年被称着“同治中兴”战争取得胜利多,签不平等条约比较少。
  太平天国、捻军和苗民、回民起义军在这段时间彻底失败,清军占上风。
  1864年6月湘军克复江宁。
  1868年8月西捻军在茌平溃败,全军覆没。
  太平天国、捻军打下去以后,清朝政府开始稳定下来。达到了他们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的目的。
  1876年8月18日,刘锦棠以及其他的部将一举收复了乌鲁木齐,后来打到十一月,天山北路全部收复了,左宗棠就乘胜追击。1877年分兵三路齐头并进。
  1878年的1月2日,除了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之外,新疆全部被收复了。这是晚清历史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是晚清夕照图中最光彩的一笔。
  有文章说:慈禧力排众议支持左宗棠收复了新疆160万国土。这是发生在公元1871年的事情,慈安在世。如果真是慈禧力排众议支持左宗棠,左宗棠一定很钦佩并敬重慈禧,但不是,左宗棠对慈禧很不尊重,在万寿圣节也不参加行礼。倒是对慈安尊敬有加,左宗棠突然听说慈安得病身亡,顿足大声说:“昨早对时,上边(指慈安)清朗周密,何尝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
  即使慈禧当时力排众议、全力支持左宗棠,也是根据慈安的意思,当时幕后掌控大方针是慈安。从左宗棠的一句:“昨早对时,上边(指慈安)清朗周密……”。“清朗”是指精神状况,而“周密”是说:办事周密、思维、想法周密。至少在左宗棠看来慈安是个行事、思维周密之人,而不是像大家说的那样,慈安是一个事事依赖慈禧的无能的人。
  看看时间表就知道,1881年(光绪七年)2月24日《伊犁条约》签订的时候,慈禧“生病”,是慈安在管事。条约签订期间,从中俄双方展开的拉锯战来看,对慈安的政治能力便能有所认识。
  1879年10月2日,崇厚在沙俄的胁迫下,未经清政府允许,擅自与沙俄在黑海之滨的里瓦吉亚签订了《交收伊犁条约》。《交收伊犁条约》签订后,国内舆论哗然,纷纷指责崇厚卖国。
  1880年2月19日,清廷颁发上谕,任命大理寺少卿、驻英法公使曾纪泽为出使俄国钦差大臣,希望在对俄酌量让步的基础上改订《交收伊犁条约》,挽回一部分主权。
  1881年(光绪七年)2月24日,曾纪泽在沙俄拟定的《伊犁条约》上签字画押,并签订了关于赔款交纳办法的专条、中俄《改订陆路通商章程》及其附件《俄商前往中国贸易过界卡伦单》。
  《中俄伊犁条约》与《交收伊犁条约》相比,部分条款对中国的损害减少了一些,《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负责收复新疆的左宗棠对这一条约表示满意,说:“中俄和议,伊犁全还,界务无损。领事只设嘉峪关、吐鲁番两处,此外均作罢论,则商务亦尚相安。吉林俄船撤还,松花江不许俄船来往”。而对曾纪泽也赞扬道:“劼刚此行,于时局大有裨益,中外倾心,差强人意也”。
  其实,《中俄伊犁条约》并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条约,那么左宗棠又为什么要大加赞赏呢,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那些话?显然不是对媒体,因为那时还没有媒体的概念。也不是对百姓,如果是对百姓就没必要遮掩。左宗棠似乎是在回答“上边”的问话。“上边”征求左宗棠的意见,然后左宗棠回答:不错。似乎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恰好能证明“上边”是一个对国家负责任的人。左宗棠很体谅“上边”,就当时的清廷能把条约谈成那样,已经是很不错的一件事了。
  为什么说左宗棠很体谅“上边”呢?因为按常理,一个血气方刚的人、又连续打了好几次胜仗,是很容易杀红了眼,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这种情况下人是很难冷静的。
  在光绪年间任过大清国驻英国大使,回国后先后任过光禄寺卿、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左副都御使的薛福成,在他的《庸盦笔记》中记到:诛杀陷城失地、临阵逃脱的两江总督何桂清,将骄蹇贪淫的胜保下狱赐死,赏给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爵位,皆出自慈安之意。慈安的能力当时人就有深刻认识。
  再看看慈禧统治时期,净打败仗、签不平等条约。自从她独揽朝纲以来这个国家就再也没有发生过什么好事。她没干过一件好事。自1881年3月慈安去世。
  1885年与法国签不平等条约,当时人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即使仗打赢了,都还要投降、还要与法国签不平等条约。这种事,舍她慈禧,还有谁?能如此行为!
  1894年六旬庆典,日军攻占辽南重镇大连。
  1894年-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1898年,镇压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京。慈禧太后逃离北京。
  1901年,签定《辛丑条约》。
  1904-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战场发生在中国大连旅顺,清廷无耻地宣布中立。
  1908年11月15日大约在未正三刻(下午一点四十五分)逝世。
  慈安是否真的是半文盲,这还需要考证,仅凭翁同和的日记并不能说明什么,或许翁同和只是看待问题肤浅,他看见“每有奏牍,必西宫为诵而讲之”就误认为慈禧比慈安有才。慈禧读奏折只能说明她是从属地位,如果一份奏章必须知汇众人,肯定不是一个人看了之后,再传给下一个人再默读,再转下去,当然应该由一个人诵读,像太监念给皇帝和大臣听一样。
  或者是另一种情况,根据德龄写的书,慈禧就是那么一个人,明明知道别人明白的事情,她还是要用她的嘴来叙述一遍,据说她口才极佳,什么事情经由她那么一述说,故事就变得很精彩。德龄感叹:要学着她的话再复述一遍,那都是学不像的。慈禧少年时候当过号丧女子是很有可能的事情,只有经过训练的口才才会有那么好。也许正因为她的口才,给人感觉她有才能,使她徒有其表。
  再说慈安出身高贵,怎么没文化呢,按理说《红楼梦》是晚清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书里的大小姐们都有文化,王熙凤不爱读书所以没文化,但也不至于不认识字,查抄大观园时,抄出司棋的信来,王熙凤读给大家听,也算粗通文墨,慈禧不也是只粗通文墨吗。
  “东宫优于德、西宫优于才”这句话的依据是什么,慈禧执政时签订那么多卖国条约、那么窝囊,试问她的“才”体现在哪。所谓旁观者清,倒过去看历史,现在看来,这句话完全是一种谬误。
  有意思的是:人们似乎从来不说慈安的坏话,只说她有德、老实、木讷、沉默寡言,从来没有人说她“坏”。说明这个人很高明。站在他们的立场、以他们自身的标准来判断,这是一个“德”“才”两者都具备的、了才起的人物。
  慈安权势熏天,她应该是个奖惩杀伐很重的人,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下太平天国的首都。三天当中杀了十几万人。慈安的性格形象也应该不是通常我们印象中的那样——认为她是个温文尔雅的人。实际上,她说话语气很牛。有一次,慈禧闹事,还恶人先告状说有人欺负她,慈安说:“谁欺负你了,告诉我,我杀了他。”这就是著名的“庚辰午门案”。
  (三)庚辰午门案
  光绪六年(1880)八月十二日慈禧命太监李三顺到太平湖之醇王府给其妹醇王福晋送食品。李三顺带着两个小太监,挑着八盒食物,欲从午门东左门出去。至午门,护军因其未报警事房知照门卫放行,照例禁止出门。李三顺不服,逐至争哄。李三顺归告慈禧,说被护军殴打,食盒毁弃。慈禧时在病中,非常愤怒,派人请慈安来,哭诉被人欺辱,说不杀此护军,则妹不愿复活。慈安“怜而允之”,将此案立交刑部,并面谕兼南书房行走之刑部尚书潘祖荫,必拟以斩决。潘祖荫到署传旨,讯得实情,护军是无罪的。秋审处坐办四员,提调四员,都是从各司中选出来的最精于刑律的,时有刑部八大圣人之称。他们异口同声的说:“交部即应依法,倘太后必欲杀之,则自杀之耳,本部不敢与闻。”潘祖荫将此复奏慈安,慈安转告慈禧。慈禧大怒,带病召见潘祖荫,斥骂其无良心,泼辣哭叫,捶床村骂。潘祖荫无法,只得重判护军。八月十三日上谕将护军统将护军玉林、福祥、忠和等逮捕。十一月二十九日上谕将护军玉林、福祥加重发往黑龙江遇赦不赦,忠和圈禁五年,护军统领岳林加重严议。这道谕旨对护军不惜格外重处,而对太监则不置一词,偏袒太监十分明显,“闻者骇然”,认为涨了太监的气焰,“流弊甚大”当时的形势是“枢臣莫能解,刑部不敢讯”。
  但是,十二月初七日又发下改定罪名的两宫懿旨,将首犯玉林杖一百,流二千里,余犯皆减。同时责打太监李三顺三十板,首领太监刘玉祥罚去月银六个月。
  看看慈安这个人处理事情,并不是向慈禧承诺什么就答应并兑现什么,说明她不迁就她,也说明她对慈禧没有提防之心。
  大家普遍认为,传言的慈禧逼死或毒死慈安的说法,缺少说服力。因为面对慈安凡事退让、不与人争的个性,慈禧在政治上的权力和影响不可动摇,慈禧完全没有必要逼死或毒死慈安。是不是这样呢?对照上面的这些事例,慈禧在政治上的权力和影响不可动摇吗?她连随便出入宫门的自由都没有,她能有多大的权力?慈安凡事退让、是不与人争的个性吗?她答应慈禧,谁欺负她她就杀了谁,结果不但没有杀了“欺负”她的人,反而还把慈禧这边闹事的太监李三顺打了三十大板,以慈禧的性格怎能容忍这样的事。
  文献资料在对慈安、慈禧两个人的性格描写,用笔、润色方面,写到慈安时,说她对慈禧的哭诉“怜而允之”,给人感觉她对慈禧的态度慈祥宽容。有的书写得很直白,慈安说:谁欺负你了,告诉我,我杀了他。
  在描写慈禧时,说她大怒,带病召见潘祖荫,边哭边骂:“你这没良心的……”她一定有说:“东太后都说了要杀了这个护军,你却不依,你要抗旨吗!”捶床,象个蛮横的村妇一样破口大骂。
  有刑部八大圣人之称的重臣,对慈禧很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他们异口同声的说:“既然此案交本部处理,本部就应依法,如果西太后你想杀护军,那你自己杀了他,我们不参与也不想知道。”
  或者是:“你东太后自己完全有能力自作主张杀了这位护军,何必交给我们办理,既然此案交本部处理,本部就应依法,你想杀护军,那你自己杀了他,我们不参与也不想知道。”刑部八大重臣的回答中并没有明确说明是东太后还是西太后,只说“太后”,所以这是双关语。一方面对慈禧的无理要求严加驳斥,另一方面也戳穿了慈安的虚伪面目。都知道这两个女人难对付,唯一的办法就是都不得罪,或者万不得已都得罪。
  这件事情发生在光绪六年(1880)八月十二日,慈安死于光绪七年(1881)三月初十日。半年时间,相距没有多久,在慈安死之前,两个女人还斗得死去活来,慈禧怎能没有杀人动机?慈禧已经恨得牙痒痒的了,只要有慈安一天在,她就憋屈、就一天没有好日子过,那位被杖一百,流二千里的护军玉林,对于她来说很有可能是一个不听她的调遣的禁(护)军小头领,除掉他,是又一场政变的前兆。搞宫廷政变没有护军的配合,哪怕是一小部分护军不合作,都有可能导致失败。慈安的死是个迷。
  综合这些事情,唯有慈禧说的“……但皆为我所制。”这句话像是真话,但她制别人不是因为本事而是用阴险毒辣的阴谋,不是像慈安那样正大光明的、让人心服口服的做事情,而是使用卑鄙下作的手段毒害人,她是个小人。
  慈安在世;和慈安死了之后,慈禧一人独裁时前后发生的事件做个比较就能得出结论。慈安是政治家,她有政绩,她统治时期被成为“同治中兴”。慈禧充其量只能算个阴谋家、一个野心家。因为打从她一人独裁以后清朝就再也没有发生过什么好事,她有政绩吗?没有。只有一桩桩的糗事。
  (四)钦定状元
  她愚昧,在她七十大寿那年,1904年最后一次殿试在北京举行,本年的状元由她钦定,对她来说文章好坏并不重要(估计以她的文化水平,文章是好是坏她也无法辨别)她看中的是吉利不吉利,候选状元朱汝珍的名字使她联想到珍妃,于是名落孙山,而刘春霖的名字吉利,他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名状元。令人啼笑皆非。
  德玲写的《紫禁城的黄昏》这本书里慈禧这样说:“英国是世界上的强国,但这不是维多利亚女王一个人统治所造就成的。她有国会里的才俊之士一直在做她的后盾,他们讨论所有的事情,直到得出最好的结果,她只要在文件上签个名就行,国家大事也用不着她说什么话。再回过头来看看我,我有四万万的人民,所有的事都要靠我一个人判断。”这个老女人说话多么愚蠢,不错,所有的事都由她一个人判断。钦定状元是她一个人判断的,什么事情都是她一个人判断,看她都把个国家弄成了什么样。
  慈安遇事从来不一个人判断,1914年出版的《清朝全史》记载:“同治改元之初,即知曾文正公之贤,授为两江总督。文正感其知遇,尽心谋国。而东宫(指慈安)则自军政、吏治、黜陟、赏罚,无不咨询文正而用其言。”于是当时遂有“至军国大计所关,及用人之尤重大者,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之说。
  人说慈安:咸丰帝跟她提起国家大政,她一概不接茬,皇后谨守祖制,实际上她也不懂。这应该只是封建制度下人们对作为皇后的希望,祖制要求作皇后的必须具有这样的品德。但如果慈安真的不懂政治、对咸丰帝提起的国家大政一概不接茬,她怎么知道重用曾国藩、左宗棠这些咸丰朝遗留下来的老臣呢。
  (五)实行新政
  义和团与清军勇斗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慈禧太后她也实行新政。可是仍然把个国家弄得乌烟瘴气。日俄战争爆发,革命党发动起义(萍、浏、醴武装起义,七女湖起义、安庆起义、绍兴起义、钦廉防起义等)等,整个国家被她搞得乱七八糟。她根本不懂得治理国家,只会“窝里斗”。政治家身边最忌讳有慈禧这种人,这种人不择手段、只顾自己飞黄腾达,他们就像害虫、像老鼠。人类辛苦耕耘,他们却不劳而获地偷窃、毁坏人类的劳动成果。
  (六)出身
  慈禧的身世有很多种说法。正史说慈禧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
  又有种说法:慈禧是丫鬟出身。的确,慈禧的为人处事、行为方式不像曾经养尊处优的大小姐的作派。这种说法很有代表性,是山西长治县西坡村和上秦村的村民众所周知的,他们都认定慈禧是他们那里出身的。因为家庭遭变故,慈禧在幼年被卖到了潞安府。
  曾经服侍过慈禧的御前女官的容龄在1957年出版的《清宫琐记》中写道:慈禧,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生于潞安府衙西花厅。
  这些毫不相干、毫无关联的人却有着同样的说法。山西长治县上秦村的宋家甚至有物证——牛皮夹子为证,牛皮夹子的内侧有火烫表格、右侧印着帝后的生辰,左侧是他们的忌日要求按时祭祀。经专家鉴定这个牛皮夹子为光绪年间制品,是皇家之物,并非伪造。怎么能无视这些确确实实存在的证据呢。
  《宫女谈往录》中说到慈禧西逃路上,荒郊野外老太后要解溲她果断地说:“就在野地里庄家密的地方,人围起来!”没有便纸,只好用野麻的叶子权且代替了。
  如果没有在田间生活过,不是出身在农村,大家闺秀出身的人是做不出这样“最英明的决定”。
  我想问问大家,诸位觉得慈禧美吗?给慈禧画像的美国女画家卡尔在《慈禧写真记》中说她怎么怎么的美,幸好有遗留下来的老照片,否则,还不一定把我们骗得多惨。在那些照片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毫无品味可言、庸俗不堪、俗不可耐的老女人。那头上戴的、肩上披的、胸前挂的、手腕上、手指上套的,坐在那里像一堆金山、银山。连脚穿的鞋子上都镶满珍珠和美玉。
  慈禧似乎对自己的打扮还十分得意,她炫耀自己很注意细节,什么翡翠蝴蝶太绿了,盖过了袍子的颜色,得换上珍珠鹳。吩咐德龄到珠宝房里把35号盒子里的那只珍珠鹳拿来。
  慈禧的长相,嘴和下巴还不是最丑的部位,长得最丑的是她的肩,但她自己不明白这一点,她特别珍爱一件像渔网一样的披肩,是用3500粒珍珠穿成的并点缀以美玉。她披上这件披肩留下好几张老照片,说明她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着“美”。如果是一个有品味的人,知道自己的缺点,她会尽量淡化这个部位的打扮。可是慈禧却不是这样,她的打扮更加夸大了她身体最丑的部位,她只是一个劲儿的堆砌珍珠和美玉,那不是打扮。
  一般人如果在正式场合总是弓背耸肩说明这个人不大方、不自信、有萎缩心理。从照片来看慈禧就是这样。
  女画家卡尔难道看不出来这些吗?她之所以说慈禧美,说明她有生存意思,试想,卡尔要是说出真话并写在她的书里,那么今后有哪位有钱人还敢请她为自己画像呢?她岂不是要失去工作了?。
  德龄评价慈禧说:“太后当伊在妙龄时,真是一位风姿卓越、明媚鲜明的少女”这显然是阿谀之词。慈禧年轻的时候她没见过,只是听说。德龄还说:太后走上大殿,召见大臣的时候一点也不怯场。很难想象慈禧弓背耸肩地坐着的姿势,不怯场。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味道。
  当然慈禧的长相不丑,据德龄讲她对色彩的感觉不错,这有助于她挑选服装。当她还只是贵人、贵妃的时候呢,手头又还没有那么多诸如珍珠、美玉之类的宝贝,这反而对她十分有利,要不然她会全部把它们戴在头上、挂在身上,那样子就惨了。
  (七)慈禧的私生活
  清朝有很多谜团在陵寝中都能找到蛛丝马迹。
  很多电影、小说都说慈禧为了争个凤在上,龙在下,使足了力气。到清东陵去看看吧,慈禧的陵墓的丹陛石上,凤虽在上,下面的却不见得是龙,而象是一条蟒,只有四只爪,缩在一起看不太清。
  和慈安的陵墓的丹陛石上的图案做个比较,凤在上、龙在下,每只爪都分开,清清楚楚五个爪,那是龙。
  丹陛石--指的是宫殿门前台阶中间镶嵌的那块大石头,慈禧陵的丹陛石是光绪21年重建三大殿时新换上去的,这块石头:人们注意的焦点只在凤在上、龙在下。但是,这石头与旧的丹陛石的图案相比消失了一个小动物,一只壁虎,有一种流传的说法,这种壁虎在宫中喂朱砂长大,壁虎死了之后把它阴干,阴干之后做成粉,这个粉就涂在后妃的额头上,作为一种叫做朱砂守宫的红色的斑点,如果这个后妃有不轨行为,和其他男人发生性关系之后,这个朱砂守宫就会自动脱落。所以,这个壁虎是象征后宫嫔妃的贞操的。
  被换下来的旧的丹陛石现在陈列在隆恩门之外,它是1965年,几个工人在慈禧陵附近的乱石堆里发现的。这块丹陛石让她这么一篡改人们更有理由相信关于慈禧的桃色传闻是真的。不然她何必对这么一只小小的壁虎心存恐惧,不除不快呢。
  喜欢为慈禧辩解的人会说:在制度上、情理上太后都不可能做出越轨的事情,“因为老太后、皇后好比两只凤凰,宫女好比一群麻雀,整天围着凤凰转,最少也有十几只麻雀在后边跟着”。但是,说这话的老宫女忘了珍妃死的时候发生的事情。慈禧只要离开自己居住的宫殿,到别的空着的宫殿做什么事都有可能,还不说偷情,杀人都可以做得到。至于她偷情的对象是谁,是戏子杨小楼?还是琉璃厂一位姓白的古董商?没人感兴趣。人们只想知道慈禧是个什么样的人,一个什么样的人使中国变成了这个样。通过研究她也许能知道某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知道一些与她打过交道的列强的阴谋,一些针对中国的阴谋。这很重要。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