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言情小说 玄幻推理 武侠小说 恐怖小说 成人文学 侦查小说 其他连载 小小说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半路出家——权借三教话西游》之二十八“般若智慧”(下)

时间:2014/7/17 作者: 燕赵弘毅 热度: 73077

  
  二十八般若智慧(下)
  (接上)《西游记》第八十五回“力敌豹子精”,
  正欢喜处,忽见一座高山阻路,唐僧勒马道:“徒弟们,你看这面前山势崔巍,切须仔细!”
  行者笑道:“放心!放心!保你无事!”
  三藏道:“休言无事。我见那山峰挺立,远远的有些凶气,暴云飞出,渐觉惊煌,满身麻木,神思不安。”
  行者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
  三藏道:“我记得。”
  行者道:“你虽记得,还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
  三藏道:“那四句?”
  行者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三藏道:“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
  行者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胡疑,随我去。”那长老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休。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间万物,人情冷暖,皆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过去是空,当下是空,未来也是空,空是“0”,不是没有,真空不空,妙有非有。一切烦恼皆由“我执”而起,我不执著,连“空”也不执著,烦恼即断,烦恼一断,跳出轮回,你就是大罗金身!所以说求佛何必西天,“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
  《西游记》第九十三回“给孤园问道”,
  却说唐僧四众,餐风宿水,一路平宁,行有半个多月。忽一日,见座高山,唐僧又悚惧道:“徒弟,那前面山岭峻峭,是必小心!”
  行者笑道:“这边路上将近佛地,断乎无甚妖邪,师父放怀勿虑。”
  唐僧道:“徒弟,虽然佛地不远。但前日那寺僧说,到天竺国都下有二千里,还不知是有多少路哩。”
  行者道:“师父,你好是又把乌巢禅师《心经》忘记了也?”
  三藏道:“《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自那乌巢禅师教后,那一日不念,那一时得忘?颠倒也念得来,怎会忘得!”
  行者道:“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师父解得。”
  三藏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
  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
  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声。旁边笑倒一个八戒,喜坏一个沙僧,说道:“嘴脸!替我一般的做妖精出身,又不是那里禅和子,听过讲经,那里应佛僧,也曾见过说法?弄虚头,找架子,说甚么晓得,解得!怎么就不作声?听讲!请解!”
  沙僧说:“二哥,你也信他。大哥扯长话,哄师父走路。他晓得弄棒罢了,他那里晓得讲经!”
  三藏道:“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为什么唐僧说悟空先解得无言文字,而把自己排名在悟空之后呢?解悟,是不分年龄、身份的,和识不识字没有必然关系,小龙女年仅八岁,一朝听闻《法华》得悟成佛;南宋道济和尚,酒肉穿肠,疯颠邋遢,是得道的罗汉金身;禅宗六祖慧能不识字,他可以把印度佛教演变为中华佛教;所以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得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都是这样的。
  唐三藏自幼生于古刹之中,长于庙廊之下,朝听晨钟,暮闻暮鼓,执著于金粉外相,留恋于功成名就,所谓的彻悟仅限于古卷黄页的文字之间,谈不上是大彻大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所以才有佛祖的着意安排,十万八千里,是学习、是彻悟的路。
  《西游记》第三十六回“借宿宝林寺”,
  师徒们行罢多时,前又一山阻路。三藏在那马上高叫:“徒弟啊,你看那里山势崔巍,须是要仔细提防,恐又有魔障侵身也。”
  行者道:“师父休要胡思乱想,只要定性存神,自然无事。”
  三藏道:“徒弟呀,西天怎么这等难行?我记得离了长安城,在路上春尽夏来,秋残冬至,有四五个年头,怎么还不能得到?”
  行者闻言,呵呵笑道:“早哩!早哩!还不曾出大门哩!”
  八戒道:“哥哥不要扯谎,人间就有这般大门?”
  行者道:“兄弟,我们还在堂屋里转哩!”
  沙僧笑道:“师兄,少说大话吓我,那里就有这般大堂屋,却也没处买这般大过梁啊。”
  行者道:“兄弟,若依老孙看时,把这青天为屋瓦,日月作窗棂,四山五岳为梁柱,天地犹如一敞厅!”
  八戒听说道:“罢了!罢了!我们只当转些时回去罢。”
  行者道:“不必乱谈,只管跟着老孙走路。”
  《维摩诘经》:如我意者,於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据载,佛门有八万四千法门,不二法门是为高境界,无彼此,无差别,只可顿悟,不可言传。悟空所说,还不曾出大门哩,是说“不二法门”境界高远,并非一蹴而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只因为隔着一扇门,只见绿翠不见山,总是以为有绿洲的地方也才有春天;一旦洞开心胸,五蕴皆空,顺境不乐,逆境不苦,则无处不是春天,无方不是灵山。随顺众生,随喜功德,无上法门的钥匙也并非不可得!
  孙悟空的“悟”字,在《西游记》开篇就讲到,“打破顽空须悟空”、“悟彻菩提真妙理”;“悟”字,人生最难得,不易求取,不易轻解,有的人活了一辈子,也有的人念了一辈子经,也可能和“悟”字失之交臂无缘无分,正所谓“我佛慈悲,不渡的是无缘之人”。十万八千里、九九八十一难、五百年炼狱、十世苦度轮回修行,无非也是为求一个“悟”字!
  无言语的文字是“无字天书”,不是白字天书,和伽叶、阿傩在雷音寺第一次交给唐僧的经书不同,那不是一回事。佛家讲的般若智慧有五,其一就有文字般若。所以读书,最讲究“悟”。同样都是认真读书,并非都能成为文学家;同样都是至诚修行,未必都能成佛。唐僧未离中原之前虽然已是名满中原,熟谙经典,但其实只是执著于文字的黑白方圆,执著文字也是执著。悟空虽然不识字,却能一路上把《心经》真谛运用自如,活学活用,这才是悟道之后自然发生,决非聪明想象得来。
  《西游记》是小说,但《心经》不是虚构。《心经》属古印度佛教般若宗经典,至于对《心经》的注疏则有百余家,也就是说有众多不同的译本。在中国最为盛行传诵的莫过于玄奘法师——唐僧,所译的版本,也最具权威和价值。其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十六个字,更成为大乘佛教千年的重要理论命题,让一代一代人为之费尽心思进行研究、探讨,却也不能尽识庐山真面目。
  在玄奘法师悟彻了《心经》,打开了门户之后,曾经有一篇偈子,在《西游记》第二十回中提到过,偈曰:
  “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既然皆己心,何用别人说?只须下苦功,扭出铁中血。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他颠劣。莫认贼为子,心法都忘绝。休教他瞒我,一拳先打彻。现心亦无心,现法法也辍。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
  ——佛法如海,般若作舟。
  佛家是讲求顿悟的,佛祖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从心而生,从心而灭。
  儒家也是讲求顿悟的,孔夫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生必所获,死必所值。
  道家也是讲求顿悟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象无形,大爱无疆。
  佛祖、孔夫子、老子,讲的是悟,行的是道,修的是德,为的是爱。道,有人听不懂;德,有人不愿听;国家无道,亡国灭种;团队无道,纲纪败坏;社会无德,人欲横流;个人无德,认贼作父。
  什么是道,活下去就是道;什么是德,好好活下去就是德;什么是大道,不但自己好好活下去,还要让大家都好好活下去;什么是大德,不但自己成佛,还要渡大家一齐成佛。
  在《西游记》之中,观音菩萨显现了哪些广大法力?又显现了哪些慈悲心肠?为什么观音菩萨会成为善男信女千载不变的敬仰神明呢?请看《半路出家——权借三教话西游》之二十九“慈航普渡”!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