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那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
父亲是大队支书,参观大寨回来,就把和陈永贵的那张合照放大,装在镜框里,挂在大队部墙上,毛主席画像低下,时常用无限感激的眼神凝视着,逢人便无比自豪地炫耀一番。当然自此以后,他就带领社员干起了实事。从大块的麦田中央,开辟了这条前进路,直通河滩。利用大夏河方便充足的水资源,在村庄边上建起了小型发电厂。使得各生产队农户用电比城市里还便宜。
在山根的荒地上,建起了纸板厂,将麦秸秆收集起来,做成纸箱,销往外地。
在213国道边上建起了一座当时最先进的砖瓦厂,让大队所有剩余劳动力有了用武之地,当然还组织了文艺宣传队,让下乡的和回乡的知识青年唱歌跳舞。还确实热闹红火了好一阵子。
宣传队里有不少能人,自编自演了紧跟形势、入乡随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其中《陇原儿女学大寨》还被县委选送去参加全州文艺比赛并得了奖。领奖回来的父亲还专门把已经上二年级的大儿子,更名为赵新陇,意为建设新陇原。
转眼几年,风云变幻。恢复高考,知青回城,土地下放。政策和局势的巨变,让父亲这种党性十足的最基层的小干部措手不及。不得不丢弃心里那个宏大的蓝图,就是把自己的大队也建设成大寨模式的大队。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电厂交给了乡政府,并入了国家电网。纸板厂由于污染河道,被勒令关闭。窑厂承包给了大队部的成员。父亲也抱恙在身。为了能让儿子顺利地接过窑厂的承包权,父亲就要求少年的新陇跟着外地聘请来的技术员,学习烧窑的关键技术。就是掌握火候。从装坯、点火到封窑、启窑的各个关键环节都要学到炉火纯青,不能有一丝纰漏,要不一窑的砖瓦就都报废了。那可是那么多人的血汗啊!
而新陇也终于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学得一丝不苟。没有技术员,也一样出得最好的成品了。
凭借天生的聪明伶俐,新陇很快成了这位技术员的铁哥们,学会了好多简单实惠的生活技巧。最受益的就是偷电了。大队的电厂一交出,电费立马涨得吓人,普通农家怎么能负担起这么奢侈的消费呢?于是按照技术员的指点,新陇每到晚上用电的时候,就悄悄地把自家墙上竖挂的电表盘支起来,托平,这样任凭打开多少电器,电表的刻度一点都不走。为了掩人耳目,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把电表盘放下来,适当地让它走走。
这样的光景持续了三年,新陇十八岁了。窑厂的效益很好,父亲也攒了一些钱,但身体却每况愈下,于是,就着手张罗着给新陇娶了山上的远亲表妹,因为他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安顿一个就少一个烦恼。
和大多数乡村人一样,他俩是亲上加亲的小两口。夜夜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设想着将来一定要勤勤恳恳,赶上甚至超过本家的各位弟兄。要有一个至少三分地皮的院子,有一座两流水的至少三间的大瓦房,两边各有两间小厢房,一边住儿子儿媳,一边是各式家具齐全的厨房,他们要让自己的儿子读书写字,要为儿子储蓄足够的钱,将来娶到方圆数里最漂亮的姑娘做媳妇。老来就可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了。
每每说到将来,两双淳朴厚道的眼睛里全是希冀的光芒。
父亲在村南乡政府旁边,给新陇批了一块宅基地,按当时政策允许的最大面积,刚刚三分地。这让小两口喜笑颜开。在干活的空档,开着窑厂的手扶拖拉机在那里准备沙石砖瓦,待到大家装窑时,就着手盖房。在伏天之前,把屋架立起来,这样屋里就不会潮湿了。
西北的春天,早晨的风凛冽刺骨,中午的太阳又毒辣炎热。和所有勤劳的人们一样,他俩不计时节,不知苦累地就在大夏河的河床上采集沙石。为了自己的新家,付出了最大的热忱。
当乌森森的冬麦开始泛蓝饱肚,将要抽穗的时候,榆钱钱洒满了乡道,空气中漂浮着的杨花柳絮,那自在悠然的样子,彷佛舒散开肢体,领受着这份暖融融的酣畅。时而有一对小黄蝶飞过,打闹着,嬉戏着,尽情地宣泄着它们的快乐,那渺小的生命的快乐!
太阳从杨树中间窥视着村庄的时候,新陇的房梁在七八个大汉整齐地夯吁声里立起来了。那是从甘南迭部林场里拉来的木料。房梁、柱子,檩子、椽子都是松木。那冷杉特有的凝重的香气,沁人肺腑。
接下来就是按母亲的意愿,央人悄悄地去请来后山的阴阳先生。因为父亲的村支书虽然不再是那么一言九鼎,但他还是习惯自律,觉得自己至少是一个党员,不能搞封建迷信。要是父亲知道在家里念经,一定会斥责的。
文革中挨尽批斗的老阴阳,如今又大红大紫。一头白发修剪得整整齐齐梳到脑后,就像文革时典型的妇女发型。他说他是清朝遗民,虽然不时兴辫子,但要象征性地蓄发。一袭青便衣,一双青布鞋,干净整洁。身板硬朗,脚步轻盈,走坡爬山如履平地。
老阴阳来到新陇的工地,坐在早就准备好的八仙桌边,从容地端起三炮台盖碗,喝完八宝茶。开始焚香点灯,敲击着那面画有太极图的手鼓,跟着节奏念念有词:“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庚丁卯炉中火......”,慎重其事地用红布包梁,用红颜色点在刚刚蒸出来的酥盘(大馒头)顶上......就这样作了一早晨的法事。
(待续)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