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言情小说 玄幻推理 武侠小说 恐怖小说 成人文学 侦查小说 其他连载 小小说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半路出家——权借三教话西游》之二十七“般若智慧”

时间:2014/7/13 作者: 燕赵弘毅 热度: 82486

  
  二十七般若智慧(上)
  “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赶往西天雷音寺拜佛求取真经!”
  取经做什么?普济众生,造福东土。
  所取真经共多少部?《西游记》所述是三十五部,计五千零四十八卷。据史事记载确切数字为五百二十夹,计六百五十七部,不包括在中途遗失掉的。
  《西游记》,口口声声说是求取真经,但整部书自头至尾,未讲解一篇取到的经文,甚至未谈及所取经文的一言一句。不知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佛经深奥难示真解?
  不过,《西游记》实实在在记述了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经书,而且并非小说中在雷音寺所取,相反是半路巧遇。这就是《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心经》。这部《心经》贯穿西游始终,时时处处绽放异彩。
  《西游记》第十九回“浮屠山玄奘受心经”,唐僧再收二弟子猪八戒入伍,一行三人翻越浮屠山恰逢乌巢禅师,那禅师此前多少与八戒有些交情,三藏赤诚一片敬请禅师指点前程,
  三藏再拜,请问西天大雷音寺还在那里。
  禅师道:“远哩!远哩!只是路多虎豹难行。”
  三藏殷勤致意,再问:“路途果有多远?”
  禅师道:“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消。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
  三藏拜伏于地恳求,那禅师遂口诵传之。经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寂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时唐朝法师本有根源,耳闻一遍《多心经》,即能记忆,至今传世。此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
  乌巢禅师是何方神圣?“浮屠”就是佛、佛陀的意思。乌巢禅师不入殿堂庙宇,不尊香火金身,找一个荒无人烟的山林深居简出,面壁修行,概属于佛教宗派中奇士异人,和中国禅宗中人物颇为相似。唐代,禅宗有一鸟窠禅师,树杈打坐巢窠修行,曾经点悟过大诗人白居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鸟”与“乌”一字之差,只是不知这一点到底差在哪里?或许作者另有暗线隐喻,未便直了点明,留待后人自悟。
  《心经》是一部什么样的经?佛祖讲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这当中有二十二年的时间是在讲说《大般若经》,《大般若经》计有六百卷,是大乘一切经教的理论基石。《心经》则是《大般若经》的精华,列属无上法宝,全部般若的精义皆在这二百七十个字之间,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心经》,易于吟诵方便传播,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佛教精典教材,然其影响绝非局限于一“经”范畴之内。所以说,般若是诸佛之母,《心经》是智慧之舟!
  西游一路,曾经几度提及《心经》,可以说是贯穿首尾,成为一条附着于西行降妖的暗线:
  《西游记》第十四回“五行山解难”,五行山唐三藏搭救悟空出难,师徒二人刚刚踏上西去征途,即遇上六个剪径的强盗半路打劫,也赶上悟空手头多少有点痒痒,一顿少林棍,让他哥几个提前赶往西天报到去了。这六贼的名字分别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
  《心经》,心指精要、心髓。全经含有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诸法,涉及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等诸多内容。简单说来,六根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净,即是心中有私,思绪不宁,就会成为心与物的媒介,所谓媒介即是六贼趁势杀出,半途作祟。
  《西游记》第十五回“收伏小白龙”,唐僧、悟空师徒二人因为丢失白马发生口角,多亏诸神暗中保护出头劝止,这一路神祗是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他们轮流当值。五方揭谛即是《心经》结尾提到的金光揭谛、银光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摩诃揭谛,是佛教守护五方的大力神。
  《心经》最后三十一个字属于佛门咒语,是属密说,为法之真体,一般按例是不译的。如果强欲解释,意思可以解为,自度,自度,快快自度,度到彼岸去;不但要自度,还要度他人。
  自唐三藏受得《心经》,一路之上,不论是在马上,还是在路旁,处处念诵,时时谨记。但是,仍然还执著于《心经》课本的文字当中。这时,又多亏了小石猴于身边提醒点悟,开化于心,起到了醍醐灌顶之功,正所谓“心生,则种种魔生;心灭,则种种魔灭。”
  《西游记》第三十二回“猪八戒巡山”,
  师徒们正行赏间,又见一山挡路。唐僧道:“徒弟们仔细,前遇山高,恐有虎狼阻挡。”
  行者道:“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言?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你莫生忧虑,但有老孙,就是塌下天来,可保无事。怕甚么虎狼!”
  长老勒回马道:“我当年奉旨出长安,只忆西来拜佛颜。舍利国中金象彩,浮屠塔里玉毫斑。寻穷天下无名水,历遍人间不到山。逐逐烟波重迭迭,几时能彀此身闲?”
  行者闻说,笑呵呵道:“师要身闲,有何难事?若功成之后,万缘都罢,诸法皆空。那时节,自然而然,却不是身闲也?”
  长老闻言,只得乐以忘忧。放辔催银駔,兜缰趱玉龙。
  唐僧为什么会生起挂碍之心,因为他心还有功成名就之欲,成为大罗金身之执,所以见路畏劳累,见山畏虎狼。悟空点醒得好,万缘都罢,说什么宠辱顺逆;诸法皆空,说什么真假虚实。凡夫执著色身为我,不知地水火风四大皆空,“颠倒梦想”来源于自己的妄想分别,贪、嗔、痴、慢污染了金身、真心,“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再执著于我见我闻,直使跳出六道轮回。
  《西游记》第四十三回“黑水河遭难”
  行经一个多月,忽听得水声振耳,三藏大惊道!徒弟呀,又是那里水声?”
  行者笑道:“你这老师父,忒也多疑,做不得和尚。我们一同四众,偏你听见甚么水声。你把那《多心经》又忘了也?”
  唐僧道:“多心经乃浮屠山乌巢禅师口授,共五十四句,二百七十个字。我当时耳传,至今常念,你知我忘了那句儿?”
  行者道:“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
  三藏闻言,默然沉虑道:“徒弟啊,我一自当年别圣君,奔波昼夜甚殷勤。芒鞋踏破山头雾,竹笠冲开岭上云。夜静猿啼殊可叹,月明鸟噪不堪闻。何时满足三三行,得取如来妙法文?”
  行者听毕,忍不住鼓掌大笑道:“这师父原来只是思乡难息!若要那三三行满,有何难哉!常言道,功到自然成哩。”
  为什么只唐僧一人得闻黑水河河水之声?因为水声自他心头响起。为什么会自他心头响起?中国字同形则同理,同音则同意,“响”即是“想”。所以每当唐僧心有所思,则种种魔必生,不是被旋风捞走,就是被覆舟沉底。思乡,就是想家了,出家人不说在家话,如果说跳出五行之外还存情丝未了,尘钟暮鼓和琴瑟琵琶还有什么区别,“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待续)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