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 探囊胠箧
佛家有五戒之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是佛门弟子应该遵守的最根本的戒律,无论出家的僧人还是在家的居士,包括善男信女都应自觉遵守。五戒,还只是一切戒律的基础,等到正式剃度皈依的具足戒,戒律则多达二百五十条,所以说佛法无边,但是戒律森严。
孙悟空若大的英雄,在《西游记》之中起了一个不好的开端。打开《西游记》,全篇从头到尾的公案故事,数和“偷盗”相关,可以说是“夕惕若厉”,步步时时叫人加以警戒醒悟。《西游记》第五回“大闹蟠桃会”,玉皇大帝敕令悟空掌管蟠桃果园,以示笼络和约束,
一日,见那老树枝头,桃熟大半,他心里要吃个尝新。奈何本园土地、力士并齐天府仙吏紧随不便。忽设一计道:“汝等且出门外伺候,让我在这亭上少憩片时。”那众仙果退。只见那猴王脱了冠着服,爬上大树,拣那熟透的大桃,摘了许多,就在树枝上自在受用。吃了一饱,却跳下来,簪冠著服,唤众等仪从回府。迟三二日,又去设法偷桃,尽他享用。
——监守自盗,职守无责。
利用手中所赋予的特权,贪污挪用、浪费无度以至内外勾结,中饱私囊,这哪里仅在上演一只成精的猴子,天下如此身败名裂的猴子,不是很多吗?五行一困,百年计狱,不也叫人为之可怜可悲吗?最是让人鄙视的是,自此“猴子偷桃”的故事流传甚久,以至于千百年后时常为人提起,不知看罢影视剧的大小人等欣赏作乐之余,又作何感想?处世奇书《菜根谭》开篇就讲:“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接下来的故事,“大闹蟠桃会,醉闯兜率宫”,
这大圣直至丹房里面,寻访不遇,但见丹灶之旁,炉中有火。炉左右安放着五个葫芦,葫芦里都是炼就的金丹。大圣喜道:“此物乃仙家之至宝,老孙自了道以来,识破了内外相同之理,也要些金丹济人,不期到家无暇;今日有缘,却又撞着此物,趁老子不在,等我吃他几丸尝新。”他就把那葫芦都倾出来,就都吃了,如吃炒豆相似。
——如吃炒豆相似,仙丹的滋味也不过如此。
你悟空绝对不是为了一饱口福,了慰饥寒。若是为饥寒所迫,良心困地,尚有情可谅。你悟空是酒后无德,穿房入室,见财起意,逃之夭夭。一生侠义,留此瑕疵。待到五百年,有幸二番踏到兜率宫,人家还笑他,“各要仔细,偷丹的贼又来也。”那悟空也只有笑讪,“自保了唐僧,我如今不干那样事了。”亚圣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之大丈夫。——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为钱财不择手段,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为权势奴颜婢膝,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
《西游记》第二十四“盗窃人参果”,
八戒道:“哥啊,人参果你曾见么?”
行者惊道:“这个真不曾见。但只常闻得人说,人参果乃是草还丹,人吃了极能延寿。如今那里有得?”
八戒道:“他这里有。那童子拿两个与师父吃,那老和尚不认得,道是三朝未满的孩儿,不曾敢吃。那童子老大惫懒,师父既不吃,便该让我们,他就瞒着我们,才自在这隔壁房里,一家一个,啯啅啯啅的吃了出去,就急得我口里水泱。——怎么得一个儿尝新?我想你有些溜撒,去他那园子里偷几个来尝尝,如何?”
行者道:“这个容易,老孙去手到擒来。”
——贪吃,一点没错。
盗窃,并非皆因贫寒所致,贫寒之士或有奋发图强者,或有自力更生者,究起原因,悟空此举和一个“贪”字,大有相关。饱暖淫意,恶欲丛生,致使六神无主,剑走偏锋;起心动念,万勿轻纵,想来瓜田李下,必有所疑。晚食可以当肉,安步可以当车,粗茶淡饭布衣薄衾也能养得一身正气,“布衣卿相”无不是从贫寒交迫茅屋陋巷之中走出。
五戒,指的是自身修行,扩大开来,进一步就是“十戒”,又称“沙弥戒”,也是始入佛门的弟子所必须戒持的。在五戒的基础上,另加五种,不涂饰——不执色身,不歌舞及旁听——不恋声乐,不坐高广大床——不懒惰贪睡,不非时食——不多吃多占,不蓄金银财宝——不为身外之物所困,即舍即得。修持者即是善业,违逆者即是恶果,祸福无不是自己造求来的。
《西游记》第十六回“火烧观音院”,
金池长老卖弄斗宝:那老和尚,也是他一时卖弄,便叫道人开库房,头陀抬柜子,就抬出十二柜,放在天井中,开了锁,两边设下衣架,四围牵了绳子,将袈裟一件件抖开挂起,请三藏观看。果然是满堂绮绣,四壁绫罗!
齐天大圣显胜袈裟:你看他不由分说,急急的走了去,把个包袱解开,早有霞光迸迸,尚有两层油纸裹定,去了纸,取出袈裟!抖开时,红光满室,彩气盈庭。
为师不尊心生不良,老和尚:纵然留他住了半载,也只穿得半载,到底也不得气长。他要去时只得与他去,怎生留得长远?
为徒不义谋财害命,小和尚:依小孙之见,如今唤聚东山大小房头,每人要干柴一束,舍了那三间禅堂,放起火来,教他欲走无门,连马一火焚之。
——枉披袈裟,心如蛇蝎,和强盗有什么不同?贪敛财富,杀人越货,可惜了他二百余年的修行!
一见到别人的法衣,望眼欲穿夜不能寐,什么佛祖啊佛法的,都顾不得了。二百年来,是不是天天净忙着搜罗袈裟了?就忘记了,袈裟是圣贤的标志,以其色不正而称名,披上肩头尚有十利功德,为是让人摆脱对衣冠貌相的执著。
佛祖是圣哲,佛法是正道,佛门未必就是净土,皆因为为那三、两淫奔之尼、邪惑之徒所污。你可以不持戒,我佛从未强求,然一旦受戒,若不修持,其罪可诛万劫不复。《西游记》中,唐僧原为佛祖座下二弟子金蝉长老,只因上课听法时间害睡打盹,以致于贬谪东方,需要十世的重新修行,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方得复职。若想人敬,首先要从自己尊敬自己做起,依佛出家,所处之地位本身就是难得可贵的,仅是剃度、念经、披袈裟的形式而论,也是人天师表!
还是在《西游记》第十六回,老和尚阴谋点火,孙行者无事煽风,惊动了二十里外黑风山黑风洞黑熊老妖,
他大拽步,撞将进去,正呼唤叫取水来,只见那后房无火,房脊上有一人放风。他却情知如此,急入里面看时,见那方丈中间有些霞光彩气,台案上有一个青毡包袱。他解开一看,见是一领锦襕袈裟,乃佛门之异宝。正是财动人心,他也不救火,他也不叫水,拿着那袈裟,趁哄打劫,拽回云步,径转东山而去。
——见利忘义,趁火打劫。一见有宝贝,什么都顾不上了,典型的黑吃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弄得个金池老友人财两丢羞愧难当,以致于撞墙身亡。
影视之中多有此类镜头,一旦挖得珍宝,先是同室操戈内部相残。那金池长老也算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算来他和黑熊也有二十几年交情,什么屡承佳惠,什么感激渊深,一旦临难,分道扬镳各奔东西,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才甜如蜜。孔夫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和君子可以晓之以大义,和小人只能示之以好处。
《西游记》第六十二回“金光寺扫塔”,八百里火焰山尽头有一祭赛国,祭赛国城东有一金光寺,金光寺内有一黄金宝塔,宝塔之上有一佛宝舍利子。那佛宝夜放霞光,昼喷彩气,祥云笼罩,四夷朝贡。
祭赛国东南方向有一绿洲碧波潭,碧波潭底有一万圣老龙王,老龙王有一公主闭月羞花,公主招赘了一个上门女婿九头驸马。但见佛宝珍奇,翁婿合谋盗窃,先下血雨污塔,后偷舍利回家。
——你龙宫什么宝贝没有,珍珠珊瑚,无尽宝藏,何须垂涎凡间之物?再说那舍利子,乃是高僧的色身所化,是圣物,只有放在日月天光之下才得以异彩长存。怎么能够随便放置于私邸家居之内呢?说句迷信的话,那些盗窃佛头灵物隐匿家中的人,有几个有好下场的?
孙悟空意外立功,侦破盗宝案,捉得元凶派遣而来的马仔两个,由二鱼精口中得知,不光老龙王和这女婿是惯犯,连他那漂亮的女儿也是绿林飞贼,
因我万圣老龙生了一个女儿,就唤做万圣公主。那公主花容月貌,有二十分人才,招得一个驸马,唤做九头驸马,神通广大。前年与龙王来此,显大法力,下了一阵血雨,污了宝塔,偷了塔中的舍利子佛宝。公主又去大罗天上灵霄殿前,偷了王母娘娘的九叶灵芝草,养在那潭底下,金光霞彩,昼夜光明。
——赚钱不要命了,偷东西偷到天上去了,国家博物馆的珍藏你也敢动!
这家人简直患有盗窃之癖的不良嗜好,见人财物就走不动路,手痒痒得难受,恨不得天下奇货尽归囊中。孙悟空百里追捕,杨二郎合力围剿,万圣龙王一家竟致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哪里是神话故事当中的情节,这本就是人间身边活生生上演的真实案例啊!
诸子百家当中,最重侠义者当数墨家。墨子有说服楚王罢战一节,“现在有一个人,舍弃自己的宝马去偷别人的夏利;舍弃自己的纯棉料去偷别人的的确良;舍弃自己的鲍鱼去偷别人的煎饼,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楚王说,“变态!”墨子趁机劝谏,“楚国方圆有五千里,宋国面积只五百里,;楚国是超级大国,宋国是发展中小国;楚国富得流油,宋国穷得冒汗;那你为什么还要打人家宋国呢?”
《西游记》第二十八回“误入波月洞”,黄袍老妖设下金光琉璃塔装点门面,专门干等鱼上钩守株待兔的买卖,无非是开黑店的勾当;第五十回“受骗金兜洞”,独角青牛点化仙庄,用锦衣锦绣迷人眼目,一等有人进入圈套,而后杀出以捉赃为名使人就范,干的是敲诈勒索不见天光的生意;第六十五回“遇难小雷音”,黄眉佛儿冒充金身假作悲慈,以我佛慈善之名干起贪敛越轨不法之事,亵渎神灵欺骗善信理应罪加一等;第八十九回“虚设钉钯会”,黄狮精贪图他人不义之财,竟然还恬不知耻开什么庆祝大会,男盗女娼自以为是;第九十一回“观灯金平府”,青龙山犀牛精弄了套假身份,自称佛爷下凡,招摇撞骗摄取地方民脂民膏,害的是聚敛诈骗之罪;种种类类形形色色,皆是社会黑暗一面的展现暴露,是人性虚弱不足之处的肮脏沦丧,即在昨朝,又在今日!
孔夫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荣华富贵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如果不是以正道取得的,不要去享有。所以说,君了爱财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圣人还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假如能够求得财富,我甘愿与人牵马坠蹬。但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是正道得来的东西,是不能长久的。
《西游记》之中讲述了哪部佛经?这部佛经是什么人传授给三藏法师的呢?这部佛经讲述了什么为人深思的内容?请看《半路出家——权借三教话西游》之二十七“般若智慧”!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