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为谁而写?

时间:2014/5/5 作者: 浅草诗稿 热度: 85484

  为谁而写?这是“诗中国”里的一个命题。我是从来不会专门为一个不是命题的命题作答的,但是今天这个题目我愿意。我看来这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命题,而是作为诗人必须思考的东西。也是现代诗歌应该思考的东西。
  
  五四运动之前的诗歌,我不想去评论,因为我没有资格。诗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最为绚丽的篇章,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浪头的起伏无不闪耀出绚丽的色彩。至于古代诗人的成就,更是我辈无法企及的高度。反观五四运动后的诗歌,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有人说,中国的诗歌已经处于了边缘化。的确,中国的诗歌自朦胧诗以来有过其他形式的变化吗?没有,我们现在听到的、读到的、为大众所知道的,远的都还不都是是徐志摩、艾青等的作品。近点的还不是舒婷、海子、顾城等的作品。甚至很多国外的作品。我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因为我没有勇气。那我们现在的自以为豪的诗人呢?我们现在的那些自认为获过多少奖的诗歌呢?在哪里啊?叫啥名啊?请问有多少人知道?这就是我们现在诗坛的现状与悲哀。我们每一个爱好诗歌的人的悲哀。
  
  再谈谈我们现在的诗歌。其实我是喜欢朦胧诗的,是我们这个年龄与群体最为广泛接受的诗歌,所以我就拿它来比较。它的创作有一定的政治与社会背景,能够反映出大多数青年当时的苦闷,这是他诞生的条件。其次,他的思想很有哲学的美,他能从美的角度去解放一种积压了很久的苦闷,给人带来一种新的思潮,这是它得到大家认可的原因。最后是他的语言,有强大感染力,每一个字符都像是发自内心的呐喊。它最大的成就,就是从一个旧的思想到一个新的思想的过度。把中国诗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把中国诗歌带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很遗憾,这个在旧的社会背景下的产物,没有能在新的社会中得到好的传承与发扬,因为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他们已经没有了呐喊的借口,也就没有了诗的感染力。朦胧诗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物,高潮在八九十年代,随后在中国集体失声,连诗人本身也都集体沉默了。那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的诗人呢?诗坛呢?空白,这是最贴切的答案。要么就是还徘徊在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怀旧中;要么还在前人走过的路上寻找踪迹;要么就还在续写昨日的他人的篇章。其实,我挺欣赏花季中怀春少女的情怀,他们笔下的文字像他们的形体哪样柔和,他们的思想像春天的花一样那么甜美,他们的情感像湖中的水一样那样真切。都能感受到,触摸到。单单从文笔上论,我更喜欢他们的文字。而现在的诗呢?总是反复又反复的老调重弹,幼稚的像小学生的命题作文,给出一个题目,一个人居然能从容写出100首诗。更厉害的是如果喊他写树,他能从一棵树的——叶、皮、枝等方方面面写出这100首诗。居然也都能写的神情并茂,文字也能那样甜美。这算感情吗?试问如果你是读者,你看到这样的文章有何感想?除了说这句不错,那首句子写的更好之外,也找不到其它好的方面了吧?中国人的审美观还不至于低到只是去比句子的优美吧?这还算是好的,还有更令人惊讶的是,中国诗歌的发展居然走到了这样一种落魄的地步。本来是不打算用任何一首诗歌来举例的,看来还是不行,那就少用点吧。例如:《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傻瓜灯,我坚决不能容忍》我坚决不能容忍/那些/在公共厕所的卫生间/大便后/不冲刷/便池的人。《一个人来到纳西》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这是我在另一篇议论诗歌的文章中抄录的,但很贴切,不知道作为诗人的大家怎么看?有何感?
  
  也许大家要问到底是什么制约了中国诗歌的发展呢?是啊,是什么制约了中国诗歌的发展呢?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愿意把自己的一点心得给他家分享一下,只是站在个人的角度,不代表任何观点。从新文化运动到现在,可以把诗歌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国的第一代诗歌与诗人,如徐志摩、艾青、郭沫若等,其代表作与风格不用多说。第二代,应该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一部分诗人是第一代延续,另一部分是根本不值得一提的。至于诗作风格大多是歌功颂德,帮别人唱歌的作品。第三代,就是新潮诗歌,即朦胧诗。代表顾城、北岛舒婷之类。第四代,就是我们现在这代,很尴尬的一代。既有一代诗人的影子,又有三代诗歌的影响,再加上后来人的创造与风格上的模仿。而一代诗歌与三代诗歌中又有风格与艺术的巨大差异。说尴尬,因为实在不知道找个怎样的词语形容。现在的诗人基本上都是活在过去的作品风格当中,而且都在各自为正的路上越走越远,但始终都没有超越自我,永远都在别人的大树下乘凉。甚至还有的人走的更远,往回走哈。应该说我们这代诗人所要面临的困境很多。首当其冲的是,大众文化的建立。其次是,确立新时代背景下的诗歌思想情感。三是,弄清我们到底要创作怎样的作品。
  
  为什么说要把大众文化的建立放在首位?因为在诗歌泛滥的今天,大众对文学中最有影响的诗歌并不感冒了,大家都觉得除了语言上的细微差别外,都差不多,已经形成一种审美的疲劳了。大家觉得诗歌对它们而言只是在把妹的时候,炫耀文采的时候能顺手迁来几句前人写的名句就对了。而现在诗歌的发展正恰恰如此发展着,稍微好点的作品在所谓的权威与诗评者手中攥着,一般的诗在创作者与创作者之间交流着,都没有流进过大众的视野,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大家到底喜欢怎样的诗。说到感情,就是怎样让诗歌回归到大众文化中去。看看现在的诗歌,很难说有感情。都是诗人自己的情感,我称之为小资情调。抒发的都是一些有或者没有的情调,主观的感情占据了创作的理性。永远都是在自己一片虚拟的感情中纠结,连自己都没有走出来。试问?又如何让别人了解这份有或没有的情感呢?更别说在情感上与别人达到共鸣了。所以,诗人的情感应该在生活中去培养,灵感应该在生活中去寻找。作品的灵魂也因该在生活中去构建,去发掘大家所想、所感、所悟,在情感上得到大家的认可。最后,谈到作品的创造。这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因为每一次革新对旧的东西来说都是一个威胁与挑战。这种逻辑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而是一种理性的认知,是一种必然。我也曾这样认为,以为只要把握住诗的意境,语言啊什么的都不重要要。至于语句的通俗等这些是风格的问题。后来我觉得我错了,我本就没有弄懂诗。那诗是什么?诗,首先是一种艺术。所有艺术中最为闪耀的明珠,是最能表达个人思想情感的语言艺术。为什么说它是最为耀眼的明珠呢?因为它与其它所有的艺术都不一样,其他的艺术都着重于表现,如行为艺术等,还有些着重于倾诉,如唱歌等。只有诗歌在于描述。同样在表达感情,其他的都是停留在感官上,直接表达,对方是被动接受。而诗歌是描述性的,在艺术的创造上有很大的张力,必须自己去主动感官,才能了解到其中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这种感官因人而异,还会创造出更多的情感与思想,是艺术与情感的再创造,穿透力更强。说到诗歌的艺术就不得不提一提一代诗歌与三代诗歌在诗歌艺术上的差异。我首先表明我的态度,相比之下,我是更喜欢朦胧诗歌的。我喜欢它那样的淡雅,喜欢诗人那西斯地理的宣泄与吼叫。但是不得不说,抛开诗歌的哲学,风格等。朦胧诗在艺术上的造诣的确不如一代诗歌,因为一代诗歌是一个混血儿,既有中国古诗的灵魂,也融入了西方诗歌的风格,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保守的,还继承着中华诗歌最宝贵的东西。也许有人又要问了,不是说诗歌的革新吗,那为何还要保留老的东西啊?这个问题我不急于回答。那到底那种风格好呢?其实,答案已经有了,就在上面我举例的诗歌中,那就是沿着朦胧体走出来的路。我认为,早在舒婷他们那批朦胧诗人集体失声之后,朦胧诗意义上已经终结了。因为它只能是那个特殊背景下的产物。不信的可以搜搜,舒婷归隐后鲜有作品发表,发布的作品与之前的对比如何。其余,隐居的隐居、死的死、转行的转行,还活跃于诗坛的杨炼、西川、北岛等多数在于国际诗歌交流上与理论上,就算有作品,其味道也已经早变味了。这就怪不得连艾青等老一辈文学巨匠也对朦胧诗持很大的偏见,称其为“逆流”。这也是在艺术上对朦胧诗最客观的负面评价。
  
  那现在的诗该怎么走呢?我还是持我个人的看法,就是还原诗本来的特点。两个字就是“回归。”当然这种回归不是返古哈,是一种艺术价值的回归,在我们现有的艺术成就上再次创造。让它既能独立,也能继承,逐渐从真正意义上形成这个时代的音符,成为新时代的声音。那又怎样去回归呢?我觉得首先是重新对诗歌的认识,把诗歌的艺术从评价提升到一个欣赏的层面上。毕竟诗歌本来就是从生活中来的,应该走回生活中去,走向大众,而不是哪一个人。这也是当今中国诗坛的怪现象:一直是少数在思想上、艺术上僵化的人引导着中国新思想,新诗潮的方向。也是现代诗人的诟病,总是想等名家给出满意的评价,以此为钥匙,去叩响中国文坛的大门。然后再躺在这荣誉上慢慢老去,成为新时代诗歌评判的权威,诗歌发展的绊脚石。什么是诗呢?再次问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每个人的理解不一定会是一样。所以,造成对诗歌艺术解读的巨大差异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自己之前从来没有认真去思考过这个定义。不怕见笑,我对诗的喜爱可以追溯到小学,期间也写过很多现在看来很垃圾的文字,也为这些垃圾炫耀与自豪过。但我还是把他们保留着,我是一个念旧的人,我写下的这些文字,都是我记下的往事与寄存的情感,在我老了以后,或许真的会用上。我诗歌艺术观念的形成归结与这段时间对其他诗歌的阅读与对比中。诗不在于字有多少,也不在于句子有多好。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也就只能是诗,永远得不到语言、思想与情感上的升华,因为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写或者说怀着怎样的想法去写,要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无限的张力,有很大的空间,诗的世界不该是平面的,应该是三维、乃至四维。诗人对意境的选择与外界事物的感知度要从艺术的角度与诗的角度去看待,不能用平常的眼光去认识,不应该去相信自己看到的什么就是什么,而该用心去感悟,用手去触碰,用耳去倾听,用诗人独特的思维去感受物体的本质,了解物体的感情。要相信的东西都是有感情的,哪怕是树,竹子等。再把自己的感情依托到自己所感受到的事物中。所以,诗人不应该有连贯的思维,诗人所见的的东西最后都要缩小到该实物某个最具特征的点上。写诗就应该有两种手法,一是写实,二是写虚。写实的部分是读者看的到的,虚的部分读者只能去感受,它的情感全在诗人心里,也是诗歌情感的灵魂。因此,诗人与诗永远不可能是单一的感情。因为诗人也有可能不知道自己的情感。
  
  没有想到,一写就写了这么多。对于像我这样的懒人来说,已经是把一年的字都写完了,从十一点居然写到快一点了。与其说是与大家的交流倒不如说是自己心与心的一个沟通。至于有言辞激烈与犀利的地方望大家海涵,我只是在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晚安,成都
  
  完成于2014年1月24日凌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3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