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剑寒窗
文学大师鲁迅先生说:吴承恩撰写的幽默小说《西游记》,里面写到儒、释、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
《西游记》明说取经降妖神话,实喻世事百态沧桑,容纳儒释道三家说教精典,演绎了天地自然生死存亡之道。
孙悟空,本身也是一个儒、释、道三教皆通的全能之才。出身学艺在道家,功成名就在佛门,人生路上又多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这才有了他大悲大喜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
孙某人,原籍东胜神州傲来国海内名山花果山,按《西游记》原文所载: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
——九宫八卦,出自于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河图和洛书。先有了九宫然后才有了中华九州,先有了八卦然后才有了天文历法。九宫八卦知识的由来与中国传统的儒、道两家密不可分,看来这只猴子和古老中国大有渊源。
人说孙悟空是个无父无母的野孩子,生来没人管,丢了没人痛。实际则不然,孙悟空是有父母的,以天为父以地为母,天地生成,阴阳乾坤便是父母,这合乎中国道家的理论。道家第一圣典《道德经》所载:“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道家就是以天地为尊为长的。无独有偶,在《西游记》第二十四回“偷窃人参果”当中,也出现了另外一个道家鼻祖人物,万寿仙山五庄道观的镇元大仙,又名与世同君,实乃地仙之祖,在他的五庄观里也只是供奉“天地”二位。
纵观悟空生平,不仅仅是武艺高强聪明能干,而且是一个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草根斗士形像。整个取经路上,征途十万八千里,前后历时十四年,风风雨雨大灾大难,三番五次死里逃生,孙大圣自始至终抱定乐观精神,必胜信心。早在《西游记》开篇第一回“美猴王出世”:
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
众猴慌忙罗拜道:“大王何为烦恼?”
猴王道:“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儿远虑,故此烦恼。”
众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州,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为何远虑而忧也?”
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内?”
——小石猴尚在幼年之时,人生理念当中就自发产生了忧患意识,没有满足于一时的荣华幻境,没有被安逸的生活所萎靡,相反是高瞻远瞩居安思危,把人生目标定得更高,自我追求设得更远。特别是在听闻部下说起,海外有佛仙神圣可与天地山川齐寿,当机立断毅然下山拜访名师。
自下山学艺起始,美猴王自渡危筏,先至南赡部洲。南瞻部洲乃中华大邦三皇圣地。他在这里乍见世面大开眼界,仿人言学人礼,知晓了衣冠之仪,通达了孝义之行,不再是个光屁股乱蹿的野猢狲了。经过八九年的参访闯荡,他发现此方人心不古利欲熏心,难觅神仙踪迹。于是又不惧山高路远,调转方向远涉重洋,直达西牛贺洲,登岸灵台方寸山。
孙悟空的第一位老师,启蒙恩师叫作“菩提祖师”,出家修行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是一位身怀绝艺隐居世外的得道高人,一身之内兼具儒、释、道三教的大成神圣。《西游记》第二回“孙悟空学艺”写了祖师开坛讲座时的情景: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
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
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三家皆通的全才最有可能出现在道家,道教新宗的全真一门,其主要特点就是“三教合一”。所以后人也曾有推断,《西游记》一书出自于全真教龙门派长春真人邱处机之手,“阐三教一家之理,传性命双修之道”。
三星洞学艺这一段,是孙悟空一生当中重要的历程。在这所古军校里,他学得了盖世武功武林绝学,七十二般地煞变化和十万八千里筋斗云,那都是神仙秘籍江湖孤本。从而他个人也取得了仙神道门的高级准毕业证书。
到后来,孙悟空师从唐三藏,保护师父远走天竺西天取经。唐僧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出身在儒家,修行在佛门。他的父亲是大唐开科取士的及第状元陈光蕊,他的外祖父是大唐开国功臣当朝丞相殷开山,可以说是出身门第高、阶级成分红。出自于这样正统儒家思想氛围的家庭,唐僧本人自然怀有“忠孝”不二之志,所西天一路,开口必称,“贫僧自东土而来,奉唐王御旨,赶往西天雷音寺拜佛求经”——完全是以民间外交大使的身份出场,是一位身披袈裟的爱国高僧。
其时,大唐盛世,开创新纪。唐僧深受中华优秀文化熏陶,写诗作赋,蕴含禅机,诗佛并兼,别具一格。你看他一路上,张口之间就有唐诗,在《西游记》第三十二回“猪八戒巡山”,长老勒回马道:
“我当年奉旨出长安,只忆西来拜佛颜。
舍利国中金象彩,浮屠塔里玉毫斑。
寻穷天下无名水,历遍人间不到山。
逐逐烟波重迭迭,几时能彀此身闲?”
在《西游记》第三十六回“借宿宝林寺”,那师父战战兢兢,进此深山,心中凄惨,兜住马,叫声:“悟空啊!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一首诗当中至少有九味中药,足见文学功底深厚。
“读罢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天长日久,一来二去,受师父传染,孙悟空师兄弟三人也都能哼哼上两句。还是在《西游记》第三十六回,有一段师徒对诗:
唐僧道:处处窗轩吟白雪,家家院宇弄冰弦。
今宵静玩来山寺,何日相同返故园?
悟空道:前弦之后后弦前,药味平平气象全。
采得归来炉里炼,志心功果即西天。
沙僧道:水火相搀各有缘,全凭土母配如然。
三家同会无争竞,水在长江月在天。
八戒道:他都伶俐修来福,我自痴愚积下缘。
我说你取经还满三途业,摆尾摇头直上天!
最主要的,唐僧是一位慈悲为怀悯施众情的高僧大德。早在离开长安取经之前,玄奘法师就已经名满长安,是唐王御口亲封的“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所以西天取经一路上,唐僧不断向徒弟们传授佛法大义,灌输经文真言。
在取经故事的开始,唐僧、孙悟空师徒刚刚见面相逢那一段,《西游记》第十四回“五行山拜师”:半路之上突然杀出六个打家劫舍的剪径强盗,口口声声留下买路钱财,被孙悟空一顿闷棍打得个皮开肉绽死于废命。一上来还挺美,“师父,那贼已被老孙剿了”,哪知道唐僧劈头盖脸地训斥悟空,
“你十分撞祸!他虽是剪径的强徒,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该死罪;你纵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么就都打死?这却是无故伤人的性命,如何做得和尚?出家人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你怎么不分皂白,一顿打死?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
接着长篇大论不厌其烦,“只因你没收没管,暴横人间,欺天诳上,才受这五百年前之难。今既入了沙门,若是还象当时行凶,一味伤生,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忒恶!忒恶!”
——悟空还急了呢,有完没完,说谁呢,爷还侍候不了你了,我不干了行吗?一时性起,逃学旷课。多亏了东海龙王傲广良言相劝、观世音菩萨指点迷津,这才悬崖勒马回归正途。
一直到《西游记》末篇,第九十六回“铜台府蒙冤”:天竺国铜台府地灵县唐僧师徒遭歹人污陷,被充作杀人越货的强盗关在牢狱之中监押候审。地灵县人众本是一群肉眼凡胎,蒙蔽心肠为难良善,若是悟空耍起性子大棍横扫,就会血染半边天。可是悟空没有那么变,而是借助神功巧施才智,不动一刀一兵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更没有追究问责得理不饶人。就是对那些明火执仗的真凶强盗,也是得饶人处且饶人。不得不说这是唐老师父育人有方、教化有功,当师长的诲人不倦传道授业,当弟子的明心见性从善如流,这才有了孙悟空得道成佛的美好结局。否则,一路冲杀血流漂杵,后果难以设想,怎么能够修成正果呢?
孙悟空一人师承三家,《西游记》一书兼具三法。真空妙有,道法自然,朝闻夕死,三教同源。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
儒、释、道文化不是简单地独属于三教,他首先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中国人生存成长的食粮,是中国人学习成功的羽翼。儒家和儒教不是一回事,佛法和佛经也不是一回事,是先有了老子而后几百年才有了道教,是孔子、释迦牟尼、老子三位圣人把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文化发扬广大,利益群生。
宝贵的传统、优秀的文化,是生命之源,是生存之本,本立才能道生。一旦弃之不采掷之脑后,在个人则失却精神,在家庭则失却伦理,在团队则失却方向,在国家民族则很可能失却信仰。
菩提祖师究竟是个什么来历?孙悟空学艺期间为什么打倒回府?老师驱逐悟空的原因到底是为了什么?请看《半路出家——权借三教话西游》之二“程门立雪”!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