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言情小说 玄幻推理 武侠小说 恐怖小说 成人文学 侦查小说 其他连载 小小说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长篇文革纪实小说连载《原谅,但不能忘记》第一部《白土地》(卷一 第一章)

时间:2014/1/5 作者: 于艾平 热度: 84409
  卷一 晴天霹雳
  
  第一章 山雨欲来
  
  一
  
  1966年6月,我还不满13岁,刚刚参加过小学毕业考试,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我们家的劫难也降临了。
  
  我所在的齐齐哈尔糖厂子弟学校还很平静,一般说来,北京发起什么运动,波及到遥远的黑龙江边陲小城尚须一段时间,暂时还能得到一点宁静。我的母亲孙志刚时任糖厂子弟学校党支部书记,她对我的期望值非常高,希望我考上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考试那一天早晨是艳阳天,朝阳把稀疏的云朵映得通红,仿佛燃起了大火。我进考场没多久刮起湿漉漉的风,晴转多云,室内变得幽暗闷热,我很快就汗水涔涔了。监考老师打亮所有的电灯,我烦躁不安地答着试题,心里犯起嘀咕,今天的天气可能预示什么……好在试题都在复习范围之内,我胸有成竹地答完考卷,第一个离开严肃的考场。天空下起牛毛细雨,母亲正打着雨伞守在教室门外。她一边为我遮雨一边掏出手帕擦我脖颈上的汗水,温和地责怪:
  
  “为什么这么快就出来?还有一半时间……再仔细检查一遍试题也不迟嘛。”
  
  我嫌母亲磨叨,市里出的统一考题我都会,核对过一遍没发现错误还在里面耗什么时间。站在母亲身旁的算术老师董振清不放心,询问起考题内容,我如数家珍,对答如流。董老师长长舒了口气转向母亲说:
  
  “孙书记,于艾平确实考得不错,他准能考上实验中学。”
  
  母亲心里高兴,脸上依然绷着:
  
  “那也不能翘尾巴!”
  
  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强中自有强中手,母亲总叮咛我不要飘飘然,翘尾巴。我就是要翘尾巴,凭我的小聪明自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考上实验中学手拿把掐。不是吗?学校从小就给了我骄傲和自信。我跟父亲从哈尔滨流放到喇嘛甸上小学一年级,没几天老师就教不了啦,我净在下面扮鬼脸、出洋相影响其他小朋友们上课。我在省直机关幼儿园学过大部分一年级课程,老师怎么能让我多费脑细胞呢。校长找来母亲说:“于艾平不用上一年级了,我们建议他直接跳到二年级……”我可不是吹大牛,无论在喇嘛甸小学还是糖厂子弟小学我都是年级的尖子,并有充足的精力担任少先队大队长。我那时满脑子都是伟大理想,总是拿新的计划替换老计划,每个计划来的时候都很认真。一阵子想学苏联的加加林叔叔当科学家,驾驶宇宙飞船登上月球;一阵子想学米丘林爷爷当园艺家,实验出的苹果比西瓜大;没过几天想法又变了,还是学高玉宝叔叔当作家吧,写出篇“半夜鸡叫”的故事折腾折腾老地主玩……
  
  我一直对语文课有特殊的兴趣。
  
  上小学四年级时,有一次学校搞征文,题目是“同学之间要团结”。我应征的一篇寓言叫“笤帚和拖把的故事”。大意是每当教室打扫卫生,拖把见笤帚总在它前面出头露面很不服气,非要抢在笤帚前面风光一回。结果灰尘和纸屑都湿淋淋地粘到地板上,笤帚怎么扫都扫不干净。从此拖把再不闹情绪了,与笤帚一起配合得恰到好处……由此我得出结论,同学之间要像笤帚和拖把那样团结才能共同进步……文章写得有点牵强,也不算优秀,大概评奖的老师觉得寓意不错,矬子里面拔大个儿,让我侥幸荣获全校征文第一名。学校初中语文教师侯字典不相信这篇文章出自10岁孩子之手,来我家家访了。他一进门,就文质彬彬地用手指撮撮鼻梁上的眼镜,将腋下夹的《新华字典》放在写字台上,里面还带着一些小纸条条。莫名其妙的父亲以为他来切磋学问,有些惶惶然了。侯字典清清嗓子,婉转地恭维父亲养个有“才气”的孩子之后,流露出对这篇作文的不安,若是家长出的构思,将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发展……我的父亲于渭生是齐齐哈尔糖长副厂长,侯字典给他面子不好明说。父亲弄明白这个戴深度近视镜小伙子的来意,笑了一笑。他指着书架上的文学书籍对侯字典说:
  
  “你就是那个经常在报上发表文章的侯字典……哦,小侯老师。多虑了,多虑了,厂里工作忙,我整天不着家,哪有时间帮他构思作文……”
  
  “于厂长,您过去不也写作么?”侯字典问。他说话很有分寸,每个字都经过推敲,从容不迫。
  
  “那是业余爱好,只是喜欢……不是我夸自己的儿子,小侯老师,艾平早就读过大部分中国古典名著。我怕他看坏眼睛,才撵他多出去玩玩,你有时间可以考考他《水浒》的内容……”
  
  是的,父亲说得不错,我从小就酷喜读书。他书架上那几本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封神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我翻得滚瓜烂熟,时常给小朋友讲读过的故事。我不喜欢父亲,他身材魁梧,长着一张驴脸,大眼梢子上的眉毛一挑很凶,仿佛我生来就欠他八百吊钱,一脸严峻,不苟言笑。他管教儿子的方式非常严厉,我动辄得咎挨他痛打。我看父亲是在往自己脸上贴金,净拣好听的话对侯字典说,才不会撵我出去玩呢。他说人要脸,树要皮,字写的好不好是关系到一个人“门面”的大事,规定我每天必须写5页毛笔楷书。为让我练好“门面”几乎不近人情,完不成“作业”可要倒大霉了……父亲写一手遒劲的毛笔字,逢年过节四处帮邻居写春联、对子,赚回一片廉价的赞美。凭什么非逼我和你一样呢?我可不想哗众取宠。好在父亲很少待在家里,经常出差不能每天检查作业,不出差也是很晚下班,我的日子才勉强过得下去。有一次放寒假他去广东出差,我脱缰野马般玩疯了,10多天没练一个大字,母亲谈起父亲明天回来,问我完成任务没有?我一听差点晕过去,天哪,就是浑身是手也补不上那60多页的正楷字!不过我急中生智,想出一个对付父亲的“高招儿”,拿出毛笔和大楷字帖一页写上一个大字,好歹填满那个60多页的练习本,内容如下:
  
  “爸爸你不公平,怎么能叫儿子心服口服呢。为什么你不要求我姐姐和妹妹也练5页字?你教育我不能打别人,你为什么动不动打我?你的儿子于艾平。”
  
  我准备挨揍了,一听见父亲走进家门的脚步声就躲得老远,绝对老鼠见了猫,唯恐避之不及。吃饭时我借口不舒服,拿个馒头躲进里屋躺在被窝里,耳朵却留心着外面的动静。父亲喝着母亲温好的茅台酒,兴致勃勃地讲起广东见闻,一点都没留意我在不在他身边。使我感兴趣的是他带回来个小小的熊猫牌半导体收音机,南京无线电厂产的,不用接电线就能收听到广播节目,神奇极了!一家人轮番欣赏半导体收音机,谁也顾不上屋里的我。母亲一个劲儿不许妹妹乱动父亲带回的宝贝,我心痒难挠,真怕自己也忍不住出去摆弄摆弄那玩意儿……
  
  二
  
  父亲不抽烟,酷喜喝酒,兴致盎然时也逗我喝一盅,见酒辣得我直吐舌头咧开大嘴哈哈傻笑。我最烦父亲喝多横挑鼻子竖挑眼,看我什么都别扭,有一百个该打的理由。我敢还嘴他就一巴掌打来,说我活脱脱一个我爷爷,天生的犟种!你说冤枉不冤枉,我没出生前祖父就去世了,长这么大见都没见过,怎么会像他老人家?倒是祖母经常做我的保护神,她是个慈祥的农村老太太,有她在,我惹祸也不用害怕。父亲一想教训儿子,祖母就搂着我不让打,惹急她还会脱下鞋底打他两下子。这个时候父亲便老实了,怒气全消,像一个比我还小的孩子一样陪着笑脸……母亲告诉过我,父亲喝酒的历史始自抗日战争,那年月打胜仗免不了要喝酒,到东北更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心情好的时候喝,心情不好的时候喝,母亲哪里管得住,反正不管怎样他都有喝酒的理由。我多次见父亲酒醉说胡话、呕吐,一吐一地臭气熏天,酩酊大醉必定犯下巴颏脱节的毛病,说话呜呜噜噜谁也听不清楚讲的是什么。害得母亲每次哄父亲睡下,还得帮他把下巴颏重新推上去……我唯一喜欢父亲喝酒时就是他的老战友们来我家欢聚一堂,趁机听听他们回忆战争。听到令人激动的地方,我的血流得飞快,仿佛那场战争就是我自己打的,尽管我还不太明白他们讲的内容,那些故事具体发生在什么情况下……父亲亢奋时滔滔不绝,情不自禁地大手一挥,指挥大伙一起唱起战歌,母亲也打着拍子跟着小声合唱起来。那一瞬间,我觉得他们又变成战士,重新回到年轻的时代: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国爱国的同胞们,
  
  抗战的日子来到了,
  
  抗战的日子来到了。
  
  前边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边有全国的老百姓……
  
  我瞧不起父亲当兵的经历,他当年干的是土八路、游击队,手中举着长矛大刀红缨枪,半夜三更放两响土炮骚扰一下日本人的据点,敌人追出来跑得比兔子还快,解放战争中才加入正规军。看人家理琨叔叔多威风,一参军就加入正规部队敢跟敌人刺刀见红,一仗能歼灭鬼子一个大队!父亲一喝多就讲那个老掉牙的故事:有一次,游击队截击鬼子征粮小队,缴获一挺歪把子机枪,跑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把酒相庆。那时候土八路缴获一挺机枪无疑是场伟大的胜利,高兴的心情可想而知。小小的部队打个“大大的胜仗”,且游击队长又是父亲的叔伯哥哥,队员都是同族兄弟,自然不会亏待手下,非要一醉方休庆贺鸟枪换炮不可。浓烈的地瓜干烧酒刚过三巡,大部分绿林好汉都醉眼迷离了,村头响起密集的枪声。队长让我的父亲看看出了什么鸟事情,父亲回来报告说:
  
  “大哥,不好了,鬼子大部队打过来啦!”
  
  “怕什么,不是有机枪嘛,”队长只管往嘴里灌酒,醉醺醺大喝。“揍他个狗日的!”
  
  “不行啊,顶不住,鬼子有掷弹筒。”
  
  父亲话音未落,一颗炮弹落在院子里,把队长手里的酒碗都震掉了。炮声使队长清醒过来,他撕开衣襟大吼:“给我机枪,撤。”可是已经晚了,鬼子冲进村里团团包围住他们。队长抱着机枪带头冲开鬼子的包围圈,自己却身负重伤倒在地上,直至牺牲前还叮嘱父亲,说什么也要保住机枪,它可是咱们的命根子……父亲一讲起来就遗憾:“我对不起他呀,没把他背出来……要是我们队长活着该多好,喝茅台也请得起!”
  
  三
  
  父亲过来看我了,吓得我把脸转向里面,装作沉沉熟睡的样子一动不动,心怦怦乱跳。
  
  他摸摸我的额头,掖掖被角走了出去。一连几天我都忐忑不安,父亲照例早出晚归,像往常一样有说有笑,凭我一厢情愿的幻想,好像事情过去了。现在想来,以一个孩子的心理揣度大人的动向何等幼稚可笑,父亲出差回来家里家外需要处理多少事情,哪有时间顾得上一个孩子。星期六晚上,父亲坐在写字台前翻阅《参考消息》,决定收拾我了。母亲在厨房忙碌着炒菜做饭,我在里屋装着写作业,看上去非常认真。父亲紧绷着脸,不露一丝表情喊我:
  
  “艾平,你过来。”
  
  “爸爸,我写作业呢。”我语气含糊地搪塞。
  
  “让你过来你就过来。我叫你哪,听见没有?”
  
  我慢慢腾腾走出里屋,向他走去,两肩垂下,笨拙地掩饰内心的慌乱,离他老远就收住脚步。
  
  “你小子学会应付差事啦!”父亲从写字台抽屉拿出那本大字,把两只胳膊肘放在桌面上,翻阅着,经过长时间的沉默,拉长吓人的驴脸神情骤变。“我对你不公平,就是不公平,没出息,和你姐姐妹妹比什么劲儿,我要你和那些写字好的孩子比。”
  
  “能认出来就行呗。”我壮着胆子向前迈了一步,站在屋子当中,低低顶了一句。
  
  “你顶嘴。”
  
  “我没。”
  
  “你站过来。”
  
  我一点点往前挪动,眼睛转向窗户,恨不能躲他越远越好。
  
  “给我重写,”他把本子扔给我,“一个字都不能偷懒。”
  
  “我要开学了……”
  
  “我不管。”他加重语气。
  
  我又一点点向后挪动脚步,随时准备举起肘子,以防他的巴掌落下来:
  
  “我写不完。”
  
  “你敢?”
  
  直到那一刹那,我的犟劲儿也冲上来:
  
  “就是写不完。”
  
  他一巴掌打过来,我“哇”地一声大哭,为的是惊动厨房里的母亲,让她劝阻父亲。我转身就往外跑,父亲早已察觉起身挡住门口,顺手插上屋门让母亲进不来了。他抓住脖领将我摔倒,踢起我的屁股,母亲在门外使劲儿敲门道:
  
  “渭生,开门……孩子他爸,不能这样……开门。”
  
  “让你顶嘴,大人说话不老老实实听着……”父亲一脚不罢一脚地踢着我,“我打死这个犟眼子!”
  
  “妈呀,疼死我了!”我满地翻滚哭叫,“妈呀,你快来呀!”
  
  “于渭生,别打啦,求求你……”母亲喊道,“于渭声,你听见没有……再不开门我就撞啦。”
  
  父亲对我拳脚并用了。母亲真地撞起门板,“咚咚”直响:
  
  “小艾平,往床底下钻。”
  
  母亲一句话提醒了我,我爬起来一头撞向父亲,他显然没有料到我敢反抗,趁他惊愕之际一个鱼跃钻进双人床下。父亲反应过来,伸手抓我的双脚想拖出我,我奋力一蹬踢开他爬进最里面的墙角。真得感谢这张加宽的铁双人床,四面带铁棱的床底特别低,父亲高大的身躯钻不进来,每每成为我的保护伞。父亲气急败坏地找把笤帚往床底乱捅,他捅东边,我躲向西边,他捅西边,我躲向东边。小小的身躯像老鼠钻进地洞里一样游刃有余,笤帚头怎么都差一点点捅不到我。父亲狂怒地拉开屋门插销跑到走廊里拿拖把,企图用它捅我。
  
  母亲抓住拖把与父亲争夺起来,火了:
  
  “于渭生,你干什么……冷静点!”
  
  “你放手……我治治他的毛病。”父亲气呼呼道。
  
  “教育教育就行了,你真跟孩子治气吗?”
  
  母亲夺下拖把,将父亲推进屋里坐在床上,我看到两双脚各踩在床头的一边。
  
  “我一打他,你就护着。”父亲说,“还怎么教育孩子?下次我不管了……你来管。”
  
  “我不是不让你管,你手太重。”母亲气得直掉眼泪。
  
  “不打掉他的犟脾气,这孩子将来准吃大亏。”
  
  “那也得一点点来,他还太小……打也不是教育的好办法。”
  
  出去玩的姐姐妹妹回来了,姐姐一进门就说:
  
  “妈,吃饭吧,我饿了。”
  
  响起放桌子、摆碗筷的声音。
  
  妹妹问父亲:“爸,我哥呢?”
  
  母亲说:“让他出来吧。”
  
  父亲一直保持着严肃的态度,默许了,母亲俯下身子叫我:
  
  “艾平,出来吧,向你爸爸认个错,吃饭。”
  
  “不。”我嗓子哭哑了,舔着从嘴角上流下的泪水抽泣。“妈,我渴……”
  
  我不出来,怕余怒未消的父亲看我哪儿不顺眼,又得生气。我躺在床下哭着,用肮脏的手擦着眼睛,弄得脸上乱七八糟。母亲叹了口气,倒满一杯温开水放在床下,拿出一块凉席塞进来,她的声音仍然带着那种亲切的温柔:“铺在身下,儿子,水泥地凉。”我喝过水,听着饭桌旁的说话声迷迷糊糊睡过去,脸上的泪珠还没有干。母亲又要和父亲忙活着搬被褥,掀床板,把睡成死狗的我抱进里屋……
  
  考完实验中学,我彻底放松了。
  
  为准备考试,母亲足足关了我一个月“禁闭”,一放学就不准离开家门一步,突击复习算术。我记得很清楚,算术一直是我的弱项,天知道董老师从哪儿找来那么多稀奇古怪的算术题,即使我对那些阿拉伯数字毫无兴趣,也得耐着性子吃他加的“小灶”。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喷油。那一个月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用我自己的话讲是“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核对过考题,我有底了,一股脑儿将讨厌的阿拉伯数字还给创造它的上帝,跑出家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期间母亲要去黑龙江省党校学习,她也想让我考完试后放松放松,临走前叮嘱我不要离开糖厂大院玩耍,听爸爸的话别找挨揍,再没说别的。
  
  四
  
  我的小小天地里充满无限的乐趣,童年的光阴流水般匆匆而过,多么无忧无虑,充满幻想。我那时认为糖厂大院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不知不觉间在这里度过两年,其乐无穷。
  
  齐齐哈尔糖厂,坐落在城市最南边的黄沙滩,距火车站20里,嫩江3里之遥。厂区大约方圆五六里地,两条铁道专用线横贯大院。它的北边是造纸厂,东面是木器家具厂,西面是菜社和一条长长的水泡子,大片大片的菜地那边便是嫩江和无边无际的大草甸子了。我不明白黑龙江的地名为什么如此绕口,越往北走就越蹊跷。什么昂昂溪、呼伦贝尔、额尔古纳、陈巴尔虎……叫你很难一下子记住。以后我才知道,齐齐哈尔属冻土地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刮大风,地名源于满语“刮大风的地方”。明末的时候这里是屯兵戍边的兵站,叫卜奎城,到了清朝就变成犯人的流放地。当地人常说:“风刮卜奎,狗咬奉天,火烧船场”。我没查过地方志,只知道齐齐哈尔一度为黑龙江省会,是中国最北边的一座工业重镇,有全中国最大的机械厂和军工厂,号称八大厂。
  
  文化大革命前,齐齐哈尔远没有省会哈尔滨那样高楼林立,繁华热闹。当地人戏称齐齐哈尔是个“大屯子”。它由市内的龙沙、铁锋、建华3个区以及市外的碾子山和富拉尔基区组成,据说有一百多万人口。偶尔,母亲带我们去城里逛逛,市内只有一个公园,两条繁华的大街,两路无轨电车,两座大百货商店,两个副食品市场。其他的街面一律都是小平房,这都是我小时候留下的印象,怨不得说它是大屯子呢!我最感兴趣的是去第一百货商店旁的新华书店,那是一座日式的两层建筑物,里面的书籍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我的那套儿童读物《十万个为什么》,就是母亲作为我的生日礼物在那里买的。要说童年印象深的莫过于联营商店对面的百花园副食品市场了,各式各样的小吃使我想一想都要流口水。父亲带我去吃过一次“吊炉饼”,做饼的师傅把面团擀得比纸还薄,涂上一层油卷在一起,抡在脑门前耍魔术般甩来转去,“啪”地一下拍在案上压成圆圆的形状,放在平底锅上烙成金灿灿的饼。你拿在手上随便一抖,准会散成一绺绺的饼丝,咬上一口外酥里软,别提多么香脆可口,要上一碗豆腐脑喝就更美了!我一次吃两个吊炉饼还觉不够,父亲怕我撑坏胃,又买了一个给我带走,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百花园市场。
  
  我们住的糖厂大院,是典型的“托拉斯”式企业。
  
  齐齐哈尔糖厂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业建设项目,由前苏联援建的一座大型的现代化企业,年加工甜菜量40万吨,砂糖总产量5万吨左右。厂区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2千多人的工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巨大的制糖车间与石灰锻烧窑、锅炉车间的厂房连在一起,孤零零建在火车专用线边,与家属区拉开两三里远的距离,车间周围全是光秃秃的甜菜储存场。冬天,灰黏土的地面上铺满石灰,堆着一垛又一垛盖着草帘的甜菜。夏天,若成垛的砂糖能及时运往全国各地,家属服务站便把储存场地利用起来种上蔬菜卖给职工。整个大院内有一座二层楼是办公室,一座三层楼作单身宿舍,其余的建筑全是小平房。食堂、俱乐部、家属宿舍、子弟学校、运动场统统混杂在一起。孩子们除制糖车间不能进外,任何地方都可以随便出入。
  
  制糖工业是生产白色砂糖的甜蜜事业,一切相应配套设施都跟着建成白色。白色的厂房,白色的办公楼,白色的单身宿舍,连土地也是白色的,如同大医院那样一片肃穆洁白。石灰是制糖工艺必不可少的原料之一,说通俗点,就是要把红糊糊的糖稀漂白加工成洁白的颗粒。石灰锻烧窑旁堆满小山似的石灰石,一刮大风石灰就四下飘散,再加上甜菜储存场冬天铺满石灰消毒,到了夏天地面也残留一层薄薄淡淡的白色。不熟悉糖厂环境的人,一踏上生产区的白土地,准有一种身临银色世界的感觉。只是那绿树红花点缀其间才叫你似有所悟,自己此刻并非身处大雪铺地的冬天!所以,一般院外的人都说糖厂人是“白土地的”,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我们自己也说自己是“白土地的”,就和现在说你是天津或北京人一样自然而然。
  
  糖厂大院内能玩的花样繁多,我们地处市郊,是城市和农村的结合部,玩的方式也和城里的孩子不一样。城里的孩子放假多半参加少年宫的活动,学学文艺表演搞搞体育运动。企业的孩子没那么洋气,玩起来却别有洞天。扇“啪唧”、捉迷藏、弹玻璃球、扔口袋、踢毽子……弹玻璃球我不灵,人家潇洒地将球夹在食指尖和拇指节之间,一米远近弹无虚发,我只能将球夹在食指和拇指之间“挤屁眼子”,近在咫尺命不中目标。踢毽子也没戏,别人把那毽子踢出花来,我踢第二下子它就不知飞到哪里去了。扔口袋玩有点女孩子气,真正的男子汉是不屑一顾的。
  
  我尤其喜欢扇“啪唧”。
  
  我至今也没有在词典里找出这两个字,所谓的“啪唧”,就是关内孩子玩的那种圆纸壳上贴着帝王将相头像的画片。男孩子用力摔下去鼓翻另一张纸板,那张纸板就属于你赢的了。我想“啪唧”很可能源于纸板扇在地上发出的声响,孩子们就用谐音给这种玩具起个形象的名字。我扇“啪唧”的小伙伴常常是刘文彬、郭春节、张铁南、李朋久、杨明利,大家相互叫着对方的绰号,干什么都在一块。我那时个头很矮,一双眼睛瞪得小小的,鼻头朝上翘翘,身材瘦成个细细的麻杆,极喜欢和高年级的孩子玩。伙伴们都比我年龄大,叫我于瘦子。我的铁哥们儿是高我一届的刘文彬,大眼睛,黄眼珠,卷头发,人长得像混血儿,对一切事情都极为好奇,大家都叫他彬子。他可是我们这些小伙伴中最强壮、最勇敢和最漂亮的一个,但愿我也能成为这样的孩子!糖厂孩子玩的“啪唧”不是纸板,我们买不起画片,大都用捡来的烟盒叠成三角形状扇着玩的。我收集的烟盒档次较低,常见的有“握手”、“蝶花”、“向阳”、“迎春”、“哈尔滨”牌香烟。偶尔得到一两个“中华”牌如获至宝,那是舍不得扇的,必定用作王牌和小伙伴们相互交换,一张王牌能换回10张普通的牌子。我扇“啪唧”很内行,先把它的三个边用牙齿咬得细细的窝成凸形,选一处有细沙的地方放下,踩上两脚后再等彬子来扇。彬子比我个头大,他常常大力摔下掀翻我的“啪唧”,而我则靠巧劲钻他的“啪唧”。我们总是大战数个回合才能见出分晓,往往等我赢得彬子两手空空,他才摇晃着脑袋,一脸沮丧地再去寻找新的烟盒……
  
  五
  
  那些日子,父亲总是坐立不安,闷闷不乐,下班后给我们做好饭菜就独自喝酒,一个人守在家中听那台德国造的收音机,整整一晚上都不说话。
  
  东北人管收音机叫电匣子,父亲的那台德国造电匣子今天看来绝对是古董,那时候却是不可多得的宝贝,令我的同学都羡慕至极。他们一放学就找个借口到我家来转转,无非想央求我打开收音机听听音乐。糖厂职工绝大部分都买不起收音机,外界的消息一般都通过俱乐部门前的大喇叭传进大院。孩子们若想收听广播电台播放的长篇小说,得赶快吃上几口午饭聚集在喇叭底下抢占有利位置,一站就是仰脸朝上待半个钟点,等听完小说连播节目再回家填饱肚子……我这里特别强调一下糖厂俱乐部——那座像大仓库一样的一层建筑物,它是白土地人的娱乐中心,是“大道小道”消息的传播站,也是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舞台。日后我一家人与众多走资派的悲剧以及造反派的丑剧、闹剧、荒诞剧,无不在这里一幕又一幕轮番上演,既令人惨不忍睹又啼笑皆非。父亲的额头上满是刀刻般的皱纹,眉宇聚成深深的“川”字,困惑不解地听着晚间新闻。广播里充满着浓浓的火药味,什么“工作组进驻清华大学校园……彻底批判‘三家村’……我的第一张大字报:炮打司令部……红卫兵小将的革命行动是何等好哇!”山雨欲来风满楼,这都是一场大政治运动即将爆发的信号,宣传的目的意在制造革命舆论,让每个人的头顶都悬着一种看不见的威胁。我希望听点别的新闻节目,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这对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没劲儿极了。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忧心忡忡,北京发生的事跟他有什么关系?他的反常使人奇怪,连督促我练字这么重要的事都忘记了!我哪里知道,全国范围内已涌起一场新的阶级斗争的狂风暴雨,小小糖厂绝非世外桃源,无一例外难以幸免。
  
  父亲心事重重,脸上的神情惴惴不安,好像预感到某种威胁正逼近身边,却不知如何保护自己。他对我“撒手放鹰掌”了,这对他的儿子反倒最好不过,我受宠若惊,心花怒放,母亲在家是决不会允许我整天在外面疯玩的。
  
  糖厂是季节性生产的企业,夏天甜菜无法储存,入冬才能开机,化冻时节就停机检修设备了,一到夏天大部分厂区人影稀疏。那年6月间厂里发生一件怪事——锅炉车间经过检修试炉串水串气时,大烟囱里冒出来的竟是白色烟雾!那烟雾化作白茫茫的粉尘飘落下来,初雪一样覆盖大地,之后便再不融化了。一夜之间,无论生产区还是家属区都变成白土地,一片耀眼的洁白纯净,人们走出家门跟踩在大雪地上似的,一步一个黑白相间的脚印。说也邪了,那烟雾落下的地方全是厂区,一墙之隔却泾渭分明——院里的厂区是白土地,院外的菜社依旧是黑土地。于是,迷信的老辈子暗地里议论纷纷:“三伏天见雪是极为不详的预兆,恐怕要有祸事了……”好在接连下了几场大暴雨,将地面上的白霜冲洗得干干净净,白土地又变回为黑土地,这件怪事才告一段落……
赞(1)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