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源远流长,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文化发展高潮时期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且一直影响着后人的文化思想。春秋时期的《老子》作为道家经典之一,数千年来对中国历代的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重多方面的发展都有影响。到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周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用其毕生思想写作了以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贵贱,安常处顺,逍遥自得”的《庄子》。如果追根寻祖,我们就会很明了的看到这部惊世之作对武侠文化的影响是多么的大,多么的重要,多么的显而易见。
在《庄子》文中时常看到庄子对人体之气与自然之气的观点。《大宗师》篇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意思是“古代的真人,睡时不梦想,醒时不忧虑,饮食并不肥美,呼吸则是深沉静然。真人的呼吸发自脚跟,普通人的呼吸只能发自喉咙。” 《庚桑楚》篇说:“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发乎天光者,人见其人,物见其物。”意思是说眉宇间宁静的人,会发出自然的智慧之光。发出自然的智慧之光的人,就会人现其人,物现其物。《逍遥游》篇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亚乎待哉?”意思是说“倘若能够因循自然的本性,顺应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境域,那样还有什么可依赖的呢?”这句话无疑表明了庄周对练气至最高境界所呈现的状态的看法。
以上三篇皆是论气经典,《大宗师》与《庚桑楚》篇说的是练气至与自然结合后的人所能及之臻境时的状态,《逍遥游》篇更是讲述了自然六气对人之气的重要性。我们在金庸、梁羽生等武侠作家的笔下经常看到一些武林人物的气功与庄子所论之气有类似之处,并以此为根,为其填枝加叶变成亦神亦幻的气功。
《养生主》篇更是精彩的讲述了武技臻至幻境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zúqí“足奇”(足奇合为一字)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为文惠君杀牛,庖丁解牛的全过程更像是一套天然刀法的展现,形随意,意随心,其境界可以和金庸笔下的任何江湖好手相比。
与以上三篇相比,《说剑》篇更是中国武人之所求大道。其篇除其文字精彩,内容引人入胜之外,其所述道理更是中国历千年来仁侠之士所求之论。《说剑》篇中庄子与喜好剑术的赵文王论剑,其论说精彩无比。庄子以蓬头突鬓、冠缨模糊,身着短衣之装见文王而不跪,其言自带有三种剑,赵文王问之,庄子答:“身带三剑,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和庶民之剑。天子之剑以燕縘古城做剑端,齐国之泰山做剑刃,晋国和卫国做剑背,周朝宋国做剑口,韩国与魏国做剑把;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裹,用四季来围缠;用渤海来环绕,用恒山作系带;用五行来制衡,用刑律、德教来论断;以阴阳为开合,以春秋来扶持,以秋冬来运行。这种剑可匡正诸侯,天下百姓无不服从,此乃天子之剑。诸侯之剑以知勇之士做剑端,以以清廉之士做剑刃,以贤良之士做剑背,以忠圣之士做剑环,以豪桀之士做剑把。这种剑去而无前,举它无上,按它也无下,运转而无旁。在上效法圆天,以顺应日月星三光,在下效法方地,以顺应四时;在中间和顺民意,来安顿四方。这种剑犹如雷霆震撼,四境之内,没有不听命令的,此是诸侯之剑。百姓之剑却是蓬头突发低垂帽子,粗实的缨冠,短后的上衣,瞪着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相互争斗在人前面,上斩断头项,下剖裂肝肺,这是百姓之剑。现在大王拥有天子之位却喜好百姓之剑,我认为大王不对。
庄子在《说剑》中说明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的武人应该追寻的境界。天子之剑虽说是匡扶诸侯,天下百姓无不服从的剑,可还是以百姓为魂之剑。诸侯之剑更应该是武侠中侠义之士所用之剑,一种完美侠义的化身。百姓之剑之说无疑是在说江湖中为私怨之斗之人用剑,可以说是败剑。
观《庄子》以上之说,很让我们联想到众位武侠写家的江湖故事。没有脱离中国的道家文化。气的法与剑的论都融通在各个刀光剑影的故事中了,譬如金庸和梁羽生先生,其作品中很显然的就能看到好多人物都有道家之论的影子,悟之深,触之广,达到了道法自然的境界,出现了成功的作品。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