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本比一本更刺激 一个比一个还香艳

时间:2006/2/18 作者: 人去月无聊 热度: 86958
  近年的中国文坛可谓是风云变幻,80后以及网络小说的兴起让人感到后生可畏,“用身体写作”、“用胸口写作”一个比一个刺激,一个比一个香艳,这一切仿佛征兆着中国文坛要迎来一个新纪元。前不久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和作家等诸多身份于一身的曹文轩,在自己的长篇新作《天瓢》的新书发布会上,向中国文坛发出猛烈抨击。近日,他接受本刊记者专访,再次表明观点:当今文坛粗鄙文学泛滥成灾,中国文坛缺乏美文。

  文化圈中评论您的《天瓢》,说它充满着古典主义的色彩,温馨优美。您也表示将以《天瓢》对粗鄙文学形成一种冲击。您何出此言?

  在新书记者见面会的那天,回答记者提问时我无意中说到了“粗鄙化”这个字眼。其实在这之前我们北大中文系就考虑以当代文学教研室的名义开一个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专门针对当下文学粗鄙化现象,这是我们共同的想法。

  我确实抨击了粗鄙化现象,但并没有以《天瓢》叫板、挑战,更没有炮轰的意思。我是针对一个现象,而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作家或某一部作品,因为每一个作家都有用不同方式处理生活的自由。我不满的是文学的格局,我不希望粗鄙化的文字,成为我们文学的主流。我希望我们的文字里,应当有些贵族的精神。这里的贵族不是阶级意义上的,而是美学意义上的。中国的文学传统中,雅兴本来是一贯的精神。数千年的文学史,是一部雅兴的文学史。

  您对现在的文学格局不满,那么现在的文学格局到底是什么状况?您是否认为粗鄙化现象的产生与社会现实状况有一定的关系?

  中国目前的文学格局很糟糕。当文学创作者都以“审丑”而不是“审美”为价值取向时,我们就不得不对这种风气表示怀疑了。举一个例子,生活中有两样东西,一为“屎盆子”,一为“花瓶”。有人愿意写屎盆子,有人愿意写花瓶,这是自由,两者谁也不能说谁比谁更高明,谁比谁更低俗。问题在于现在有那么多的文学作品都刻意的往恶俗方向去,整天捧着屎盆子端详。我们时下的一些作品为了达到“俗化”的境界,竟要用各种细节描写来千方百计地达到那种效果。

  我无法说清这种“审丑”倾向是如何形成的,这已经成为了中国作家群体的共同趣味。我想在全世界大概都没有这样一种语境,这样一种氛围,而在中国它就这样“光明正大”地存在着。这种状况还不仅仅限于文学,它已经弥漫成无所不在的氛围。你必须用一种不正经的语调,甚至是痞子的腔调来说话,谁严肃谁就会遭到嘲笑,油腔滑调竟然成为时尚。一个国家可以有许多痞子,但一个民族不能成为痞子——痞子民族。假如那样,那么这个国家绝无出路,是要完蛋的。

  为什么西方文明会成为我们挥之不去的坐标,就是因为它的文化始终把崇高和雅致作为最高标尺。别以为巴黎、伦敦、纽约的大街上就只有嬉皮士,别以为西方的舞台上就只有热歌劲舞与声嘶力竭的叫喊,更不要以为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就只剩下不正经,那并不是西方的主流文化。每年的维也纳音乐大厅的新年音乐会,才是西方的主流文化,才是它的标尺。一种文化若以“俗”、“贱”、“丑”作为标尺,这无论如何是悲剧性的。

  您的意思是我们的文学创作急需一个崇高和雅致的标尺?

  不是说文学不能写厕所,不能写小便。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也写过厕所。作品中的男主人公上了岁数,上厕所解小便时,总是稀里哗啦,弄得便桶很脏,她的老伴就时常指责他,搞得他很伤心。他回忆起他年轻时上厕所撒尿的情景——那是一番什么样的情景啊!又稳又准又狠——稳、准、狠。这里写的是生命流逝、青春不再的伤感。这就是我们与那些大师们在境界上差别。

  有人认为需求决定供给,文坛出现这种情况,读者也应承担责任?

  不是读者的兴趣决定作者,而是作者的兴趣决定读者。中国的读者堕落到眼下的这个阅读趣味,是作者一手造成的。我们的文学呈现如此景观,和一个未经证明但感觉上仿佛是的观念有关:深刻不存在于美的物象之中,深刻只隐藏于丑陋与肮脏的物象之中。这一观念几乎形成了一个公式:丑(脏)等于深刻。无非是将人往坏里写,往死里写,往脏里写就是了,写凶残,写猥琐,写暴力,写苍蝇,写浓痰,写任何人在实际生活中都不愿意遇到的那些东西,现代小说的深刻性是以牺牲美感而换得的。

  我不想要这份虚伪的深刻,我要的是真实,而且我从内心希望小说中的好人比实际生活中的好人还好,而坏人也是比实际生活中的坏人要好。

  您的作品一向是唯美主义的,您也说过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这个提法似乎很特别,人们通常不这样想,很多人认为思想性是最重要的?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里面一个最经典的场面就是安德烈公爵躺在战场上,他受了重伤,万念俱灰,祖国、民族以及他的爱情都已经破碎,他觉得活下去已经没什么意义了。这个时候是什么东西救了他?什么东西使他又获得了生存的勇气?既不是祖国的概念也不

  是民族的概念,而是俄罗斯的天空,俄罗斯的森林、草原以及河流。这就是庄子所讲的“天地之大美”使他获得了生的勇气。是思想的力量大还是美的力量大?

  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为常识,但只有一样是不会衰老的,那就是美。东方有一轮红日,你的祖父看到的时候会感动,你的父亲一样会感动,而你再看到也一样的会感动。这种感动一直到你的儿子,孙子,子子孙孙,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每当我们看到这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的时候,我们都会被它感动,这就是美的力量。那么美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写作是不美的?辨别作品好坏就是以美或丑来划分的吗?

  辨别丑和美有那么难吗?这种能力几乎是先天的,当然也与文化、与修养有关系。我们可能会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对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有不同的意见,但我认为在绝大数情况下,我们还是会有不约而同的一致的。美是不言自明的。

  在现在中国的语境里面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美”成了一个非常矫情的字眼。我在课堂上讲课的时候,每当说到“美”这个字眼的时候,就觉得非常矫情。很多人会想这年头你怎么还会谈美呢?这种现象是非常奇怪的。

  我们拒绝谈“美”,更可怕的是很多人还把丑和脏混为一谈。西方的文学和艺术一直在写丑,这是没有问题的,丑是它里面很重要的一脉,但是它不写脏。丑和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说一个人长得很丑,但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很脏,也许这还是一个非常干净的人。所以脏和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非常令人惋惜的是中国现在有许多作家对这两个概念区别不开。

  您怎么看现在的这些80后作家,他们有没有粗鄙化的倾向?

  我们给了他们一个灰色的世界,给了他们一个灰色的境界,给了他们一个灰色的文学、灰色的美学,甚至给了他们一个灰色的眼睛。这也是世界奇观。

  您觉得一个作家最基本的素质应该是什么,道德是不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我不说作家应不应当讲道德,因为这很容易被人讥为假道学。我只说文学应当讲道德,或者说,要讲道义。文学之所以被人类选择作为一种精神形式,当初就是因为人们发现它能有利于人性的改造和净化。人类完全有理由尊敬那样一部文学史,完全有理由尊敬那些文学家。没有文学人类依旧还在浑茫与灰暗之中,还在愚昧的纷扰之中,还在一种毫无情调与趣味的纯动物性的生存之中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