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部小说是“拼命三郎”刘知侠用命拼出来的。刘知侠从小就对铁路有特殊的感情,他家就在铁路旁边,一天到晚看到火车,听到火车运行的声音。
1943年,山东军区召开全省战斗英雄英模大会,刘知侠在会上为英雄们的事迹而感动,产生了要将铁道游击队在铁道线上打击敌人的英勇事迹写下来的念头。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很难。因为他没有接触铁得道线的战斗。1944年至1945年,他为了近距离观察铁道战的情况,了解铁道战士的生活,不顾生命危险,两次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到达微山湖和枣庄一带,跟那里的战士们生活在一块。两年来,他亲眼目睹了战士们在火车上同敌人进行英勇搏斗的情景。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他才离开了那里。他忙于工作,就放下了创作的念头。1952年,他为了写作【铁道游击队】,特地向组织上请了一年长假,坐下来潜心创作,终于完成了这部作品。
刘知侠的父亲也是铁路工人,他从小就在铁路旁边捡煤核,学会了扒火车,对火车的行车制度和运行规律非常熟悉,对他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帮助。
刘知侠对铁道游击队的战斗历程是十分熟悉的:1940年1月25日,八路军115师苏鲁支队在枣庄成立了一支抗日武装,刚开始名称是枣庄铁道对,正式建队时被称鲁南军区铁道游击大队,后来队伍发展到了400多人,这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抗日武装,他们配合主力部队,在敌人的心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以微山湖为依托,劫火车,打洋行,毁铁路,炸桥梁,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有力地配合了山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他们还护送了重要领导同志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和千余名干部成功地越过敌人的封锁线津浦路。他们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所创造的传奇事迹震动了华东战场。鲁南军区政委肖华称铁道游击队为“怀中利剑,袖中匕首。”被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称为“一把插入敌人心藏的尖刀。”
铁道游击队的事迹深深地赶动了刘知下侠,他决心把他们的英雄事迹用笔反映出来,英模会后,刘知侠多次采访了铁道游击队的队长和政委,也对一些骨干分子进行了个别谈话,对他们有了整体的认识,对游击队一些重要战斗有了一定的了解,他后来根据采访的材料,创作了章回体小说【铁道队】在【山东文艺】,上连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1944年,刘知侠第一次来到了铁道游击队,他在微山湖同战士们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采访了很多干部和战士,也走遍了微山湖和铁道两侧铁道游击队战斗过的地方,他还接触了一些铁路工人、渔民、农民和在敌人内部做情报的同志,对铁道游击队的战斗、工作和生活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积累更多的创作素材。1946年,他再一次来到铁道游击队的驻地枣庄,深入生活,补充了大量新的材料。
1952年,刘知侠专门请了一年长假,将未完成【铁道游击队】的写作提到了日程上来,他专门分析【水浒传】的写作技巧,用传统文学的笔法来刻划人物形象,并让每个章节有看点,有高潮。就在这一年,小说由【铁道队】正式变成【铁道游击队】。
【铁道游击队】于1954年出版,深受欢迎,一版再版。由小说改编给制的连环画共计10册,累计印发3652万册,1956年拍成电影。
文革中,【铁道游击队】被打成毒草,横遭批判和查禁,作者本人也被扣上“山东文艺黒线头子”,惨遭批判和迫害。现在,这部小说被译成英、法、德、日等10种文字,发行总量达400万册,还被改编多种版本的电视剧。【铁道游击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红色经典。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