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我经过反复阅读,才明白了【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并不是简单的为爱情而写爱情,而是一部探索青年知识分子生活命运和成长道路的优秀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不仅深刻地展现了特定历史年代的风云变幻和广阔的社会生活,还成功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知识分子形象。
【青春之歌】扣住爱情这一人类千古不变的主题,采用文学作品中才子佳人和英雄美人这种古老模式演释了林道静和三个男人不同寻常的爱情故事。
林道静与余永泽是典型的才子配佳人。小姐落难,公子相救,具有强烈的罗曼蒂克色彩。
卢家川刚毅勇敢,英俊潇洒,集革命和才干于一身,相对于余,更显得形象高大,他向林道静完成了英雄美人的结合。
卢牺牲后,英雄角色由江华继演。江华更加成熟稳重,如果说林与卢的爱情是精神结合,那么她与江华的爱情更多地建立在革命和生活相扶持的基础之上。
【青春之歌】并不是一部单纯的爱情小说,作者为美好的爱情披上了革命的面纱,将真切感人的爱情置于火热斗争的宏大背景之下,这也是广大读者喜欢这部小说到底主要原因之一。
1932年,杨沫认识了一些共产党员,他们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下,不怕流血牺牲,忘我地进行革命斗争。【青春之歌】中的江华,基本上是真人真事,只不过是换了另一个名字。他出身富有家庭,上了大学,加入了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他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党把他放在哪个地方,他就到哪个地方去。他先是在东北某个煤矿砸矿砂,推小车,后来又被派到唐山去开展工人运动。后来被捕逃出来了,坐火车没钱,只得躲在煤车里逃到北平找党组织。在艰苦的斗争中,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他保持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杨沫早就认识他,为了写好这部小说,杨沫多次同他交谈,小说中的江华就是以他为模特儿塑造出来的。
还有一个在公安部工作的领导同志,原是保定二师的学生,他和几十名学生同上千国民党军警斗争了二十多天,不少人被捕牺牲,他从监狱中逃出来,继续坚持斗争,他向杨沫谈了自己的经历,也谈了许多党员的悲壮故事,这些都给杨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二、九运动前几年,杨沫还是个失学青年,当时寄居在北大附近的沙滩公寓里,那里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人,有阔少爷,也有老夫子,但更多的是富有革命激情的青年学生,他们经常到北大旁听,地下党也在北大活动。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驻北平,企图扩大侵略战争。北平青年学生抗日情绪高涨,杨沫经常听到学生们到满载日军的火车前卧轨,到南京国民政府请愿。杨沫经常同这些学生来往,对他们的生活思想动态非常了解。在【青春之歌】中,许多人物、环境都选择沙滩公寓和北大学生,是由于杨沫比较熟悉这些人物和环境的缘故。
杨沫个人的生活经历,使她选择了林道静为小说的主任公,但林道静不是她自己,不过有个人生活经历在内。杨沫家庭跟林道静出生的封建大地主家庭差不多,她的父亲也同林的父亲那样的人一样。杨沫接触了一些革命同志,受到马列主义的教育,了解到自己家庭的黒暗,决心跟家庭决裂。
杨沫也到过北戴河,她由于找不到职业,走投无路,一度想过轻生,后又挣扎过来。林道静参加革命前的生活经历基本上是作者的经历,她参加革命后的经历,是揩括许多革命者的共同经历。
杨沫从1951年开始创作,整整用了六年的时间才完成了小说的创作。1959年,小说拍成同名电影,影响了几代中国青年。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