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蒋介石发动内战,解放战争开始。同年10月,国民党军七十四师进攻我苏北解放区涟水城,我军沈振新部奋起抗击,击溃了敌人的进攻。不久,敌人又发动了第二次进攻,经过一番苦战,涟水失守,沈振新部被迫撤往山东解放区腹部,实行战略转移。
1947年初,莱芜战役打响,沈振新部攻占吐丝口镇,迫使敌李仙洲部突围,被我军围歼,此役消灭国民党军5万六千余人,敌司令官李仙洲被活捉。
蒋介石大为恼火,集中四十万大军进攻山东解放区,企图同我军决战。敌七十四师孤军突出,进入我解放区腹地沂蒙山区。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集中优势兵,将七十师分割包围在孟良崮一带,准备一战而歼之。
敌七十四师是蒋介石的首等主力,师长张灵甫号称“常胜将军”。此人与蒋关系密切,全付美械装备,因此骄横异常。与此同时,沈振新部接到陈粟命令,从鲁南兼程赶往沂蒙山区参加会战,全军指战员无不斗志昂扬,为报涟水之仇,欲与七十四师一比高低。
沈部赶赴战场,刘陈团攻占垛庄,堵住了敌人最后退路,我军各部紧缩包围圈,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沈军长、丁政委亲临前线指挥,刘陈团攻上山腰,全军将士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前仆后继,奋勇杀敌。团长刘胜壮烈牺牲,激起全军指战员的战斗情绪,奋不顾身地攻上了孟良崮山顶,张灵甫在山洞里被打死,七十四师全军覆灭,胜利的红旗插上主峰。
【红日】在以艺术形式表现重大战役方面做了较好的探索,它以1947年华东战场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做为情节的发展主线,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战争小说的“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程式的描写展示出战争的独特魅力。在三次战役中,我军有胜有败,各具特色,作者的描写详略得当,各有侧重。
【红日】最大的特点是突破了以往小说将着墨点放在连队上的写法。作者以一个军【纵队】跟七十四师之间展开的大规模战役为记述中心,将笔触从军、师、团一直写到连、排、班,从军长写到普通战士,从军队写到地方,从前线写到后方,视野开阔但层次分明,场面宏且结构紧奏。整部小说风格激扬壮丽,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的情调。
【红日】通过不同的角度,多层面来塑造人物形象。作者笔下的人物,从军长到一般战士,都有血有肉,且有人情味。这些人物,既是英雄,又是普通人,既有英雄的品质,又有独特的个性。如军长沈振新的骄傲自满,团长刘胜的不善思考,连长石东根到底不讲战术,他们的个性都在小说中得到展示和描写。
作者还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沈军长打仗忙,战后也忙,他在战斗间隙中“跟人下棋”,却没时间“给老婆回信”。石连长在大捷后得意忘形,醉酒纵马。班长秦守本因新战士不好带而闹意见,这些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说:“记住昨天的战斗生活,对于我是永远的,只要还在活着的时候,都是必要的,因为它已经给了我,今后还将给我前进的力量。”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日】是我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经典。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