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资不足苦来补,
农家孩子多苦楚。
干活为主上学辅,
五年小学八年读。
提起我的求学经历,实在有些汗颜,天生就不会读书。我模糊的记忆里是我应该是七岁入学的,我那个年代农村没有幼儿园一说,至少在我老家那一带是没有的,上学直接就是一年级。我没有六岁上学,是因为我父母认为我大哥六岁入学,导致后来在同年级中年纪最小而被年纪大的孩子带歪,是入学太早缘故,于是让我七岁才入学。印象中入学是否没上多久,我就停学回家了,原因是大人要干活,我弟弟没人看管,于是我就停学回家看护我弟弟。就这样七岁上学,只上了一阵,到八岁才正式上学。
小学1-4年级都在我们自己村的小学上。前面我也提到过,说是学校,其实就是一间平房,1-4年级都在这一个教室里。学校只有一名代课老师,据说代课老师是文革期间初中未读完的,老师用特有的所谓普通话轮流着给四个年级上语文、数学课,所以如今普通话讲不好,应该说责任不全在我。说起普通话不好,是否这个也对后来的人生带来诸多烦恼,因为普通话说不好,加上皖南本就山区,隔一座山就是一种方言,互相听不懂。所以我后来去县城读高中,起初别人都听不懂我说话,打击很大,搞的一度不敢开口,说一句话别人要反复问,反复向别人解释,被戏称“鸟语”,极大的挫败感。
从小学开始,数学是否就天然的对我不友好,加减乘除口诀总背不下来。而对于语文的字词背诵又是否是我的强项。我从小是否记忆力比一般人好些,好多东西扫一眼就能背诵,记得我读高中那会,我负责高中部的黑板报,所以平时对黑板报之类比较在意,有时经过其他年级出具的黑板报,扫一眼就能背诵下来。但那时对这种过目不忘并未有特别在意,也没当回事,以致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就消失了,现在一点东西都记不住,有时阅读点东西,当时觉得特有意思,反复咀嚼,但转眼就忘个一干二净。
小学时期老师、父母都认为三年级比较重要,是小学阶段的关键转折,于是我父母就把我三年级留了一级,说是基础打得好些,以确保四年级一年能考上五年级。因为我那时,五年级要到隔壁村的外高山小学去就读,四年级升五年级时要凭分数录取的。但事与愿违,虽然我三年级留了一级,四年级升五年级时还是没考上需要的分数,于是四年级我又不得不重读一年。经历了这次打击,是否自尊心有所触动,再重读四年级,我就是否一下子要强起来,也不再管老师上课,就自己从头到尾把语文、数学两本教材一字不落的抄写一遍,教材上所有的题目,包括例题把题目抄下来独立做一遍。我印象中那时老师是否也不管我,这既有我学习不好的原因,也有大人之间的原因,老师也是人,与大人之间有些不愉快也难免迁怒、嫁祸到小孩身上,这也人之常情,谁都不是圣人,难逃人性弱点。
由于自己的努力,在第二个四年级的第一学期考试,我居然两门都考了90多,这是我们村小学有史以来未有过的成绩,所以不光自己老师不敢相信,其他学校的老师都不愿相信,以为我是作弊,怀疑是不是我找别人代考的。人就是这样习惯了你原来的模样,而一旦你突然发生改变,都是不被接受的,新事物往往总是受到旧势力的绞杀。
由于有过前车之鉴的失败教训,第二个四年级的第二个学期,我也没敢怠慢,还是按照我自己的方法把教材上每个字都抄一遍,每个练习包括例题都做一遍,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二次四年级升五年级考试中,我两门都考了90多分,在整个三阳中心小学都排名靠前。这次我终于得到老师的认可,当五年级开学,我去报到时,老师都是否早就认识我一样,对我表示出表扬。虽然那时还是个小孩,但是否又不只是个小孩,对这种被认可的感觉很爽,有种自己并不是原来认为的那么笨想法,通过努力也是可以超过别人的,所以自信很重要,信心重黄金,关键时刻要自己看得起自己,相信自己。
到了外高山小学读五年级,是否就要正规好多,每门课有专门的应课老师,也有了体育、音乐和美术课,也就是上五年级了,我才真正的在体育课上摸过篮球。但由于五年级是毕业班,小学升初中是要通过全县统考的,各个小学都很在乎升学率,所以五年级第一学期就把体育、音乐和美术这些非升学统考的科目上完象征性的测试掉,第二学期就只有语文、数学和自然三门课,而且那时感觉就和我后来中考、高考前一样,也是整天的刷题模拟测试,可见那时要上个初中也不简单的。
我印象中,我那届五年级毕业班总共是十三人,有两个是前一年小学升初中未考取的,算是复读生吧。小学升初中考三门课,语文、数学满分是120分,自然是60分,总分300分,但好像每门都有两道附加题,语文、数学附加题各20分,自然科目一道附加题好像是5分还是10分。由于有四年级的基础,加上五年级我也算认真对待,所以小学升初中考试,班级十三人我分数最高,好像也有一、两个没有考上而复读的。印象中升学考试我好像是考了248分,单科分数已经不记得了,在初一四个班级的入学成绩中是否也是靠前的。
就这样,算起来,小学五年制我用了八年读完,可谓八年抗战,比别人多读了三年。在五年级之前,由于学习成绩不好,父母又寄予了厚望,所以在父母眼里有种恨铁不成钢的味道,记得那时父亲经常拿周边谁家孩子读书很优秀,考到哪里去了等等之类,算是对我的敲打和鞭策。所以后来我以不错的成绩考上了初中,虽然不算什么,父母还是短暂的高兴了一阵的。就这样时间来到89年,89年9月在父亲的陪同下我走进了三阳中学,开启了人生的求学第二阶段——初中。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