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历史小说)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周易
师望在肆,昌何识?
鼓刀扬声,后何喜?
武发杀殷,何所悒?
载尸集战,何所急?
伯林雉经,维其何故?……
——屈原:《天问》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
经过N个日日夜夜的跋涉与穿越,我们的飞碟终于飘浮在公元前十二世纪一个灿烂的黄昏。
一眼望去,茂密的大森林依旧覆盖着连绵的群山。一夜疯长的蒿草,蔓延了山下的一马平川。红日西沉,狼群出没。刚刚回到村子里的猎人,带上他们的女人和孩子,一个个喜笑颜开,在一堆堆篝火旁烧烤着刚刚猎获的野兔与山羊。炊烟四起,欢声笑语。快乐的先民们,在与西风的搏杀中涂写着历史的残酷与沧桑。
遥望西天,“伊利亚特”与“奥德赛”的战争,仍在荷马的史诗中激烈地进行。日落西山的巴比伦王国,在无情的秋风中苦苦支撑。曾经辉煌一时、到处耀武扬威的埃及第21王朝,此刻也已经分崩离析,奄奄一息。
举目四望,四野茫茫。此刻仍然充满勃勃生机的,恐怕只有东方这块古老的大地了。
一面飘扬着“商”字的战旗,从那遥远的天际缓缓而来。然后,在一颗古老的槐树下小憩片刻,接着便来了一个九十度的急转弯,向着北方的朝歌而去。
一支嘹亮的军号,响彻在这个晚霞似火的云天。
我知道,我已经走进了世界东方一个古老的殷商王朝。
2
自从公元前18世纪的成汤革命开始,六百年风风雨雨,历经盘庚迁殷、武丁征伐,到此时的帝辛,已是商汤之后17世的第31个王了。这帝辛,就是后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商纣王。
站在纣王对立面的,自然是我们熟知的周文王了。他们俩,一个是君临天下的末代天子。一个是位列三公的一方诸侯。为了一顶王冠,他们调兵遣将,呼风唤雨,在一部《封神榜》里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潜龙被困。飞龙在天。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古老的年代。古老的王朝。一个古老的故事,有什么值得唠叨的呢?
不是唠叨,而是为了追寻历史的真相。穿过茫茫三千年的烟云,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末代王朝。文王和纣王,到底是怎样的两个人呢?
此刻,我们就要去拜访他们了。
当然,我们即将进行的采访是隐身的。为了不引起古人的惊慌和误会,也为了不影响历史的进程,尊重历史的客观和真实,我们的游戏规则是听而勿言、观而勿语。不出声、不现身、不干扰。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存在,我们也不会在这些历史人物的身边发声。
有现代高科技的保驾护航,一切都将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悄无声息中有序进行。
尽管纣王就要现身,我们还是有些急不可耐。这位在历史上遗臭了三千年的昏君、暴君,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在焦急的期盼中,但见从东夷前线凯旋归来的纣王已经到了郊外。看!他终于回到王都来了。此时此刻,我们就从他的故事说起吧!……
3
旭日方升的王都朝歌,一派歌舞升平。纣王——不!纣王是他死后的谥号。他活着的时候叫帝辛。为了尊重历史,尊重古人的人格,我们在后面的故事表述中,也就不再叫他纣王——帝辛即位,此时已经是第十一个年头了。
三宫九市,灯红酒绿。事台楼阁,龙飞凤舞。忽然韶乐声起,百鸟齐鸣。王宫上空响起了激人心弦的鼓角声。多日沉闷的都城顿时有了一种节日的气氛。
城外,宽阔的草坪上人流如潮。满朝文武,各路诸侯,此刻全都云集在此。为的是迎侯东征的天子今日的凯旋归来。
终于,一列战骑从天地相交的远处奔驰而至。须臾,又见一魁伟大汉在城门前下马登车。于是,一辆御辇在人们的簇拥下驰进古城。于是,大商王朝的一代天子以他那至高无上、举世无双的神威出现在众人的面前。肩负弯弓,腰佩宝剑。在车上迎风而立的大王望着欢叫的人群,不时高扬手臂。三年远征,风尘扑扑。韶乐声中,笑容可掬。天子依然是那样气宇轩昂,魁伟而又壮实。几番沙场厮杀,今朝愈加显得英姿勃勃,神采飞扬。此次远征东夷,转战江淮,他和他的将士们前前后后打了三个春秋,终于大获全胜,凯旋而归。如今,东方已经平定。四海归顺,万民欢腾。三年前一度反叛的东夷众部族,也都心悦诚服,俯首称臣。这是他即位以来最为得意的一笔。望着山呼万岁的臣民,他不由为之陶醉、为之飘然了。
这就是帝辛?这就是被后人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纣王帝辛?看着万千臣民热烈欢迎的狂欢场面,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是的!我的眼睛没有看错,这确实是先王帝乙的第三个儿子帝辛。史书记载,此人虽非长子,但自小就因聪明过人、武艺超群而深得先王宠爱,终被立为世子,继承了王位,成了大商王朝的第三十一位君主。此时,他即位已达11年之久。十多年来,南征北伐,沙场驰骋,开拓了一片又一片的疆土。本已日落西山的商王朝,在他的治理下也明显有了一丝转机。古书上云,此君“资辩捷疾,闻见过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智足以拒谏,文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已之下”。
看来,被后人称为“纣王”的帝辛绝不是我们后人想像的那样荒唐,那样昏庸。三千年来,我们全都受骗了,受胜利者书写的和小说家戏说的历史骗了。怪不得毛泽东说他“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在历史上是有功的”、把他“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历史学家郭沫若也说,他这个人“对于我们民族发展上的功劳”,“是不可淹没的”,是“伟大”的。由此可见,能文善武的帝辛,绝非平庸之辈。
凯旋归来的一代天子,此刻君临天下。他更加踌躇满志,傲视一切。也似乎要有一番更大的作为。
4
御辇在王都的大街上徐徐行进。驰过午门,驰过凤台,驰过九龙桥,终于在显庆殿前缓缓停下。在这儿迎候已久的众臣早就匍伏在地。刚刚从御辇上走下来的帝辛,便听到一阵狂热的山呼:
吾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子的声音宏亮而又动听,这使纣王很受感动。今天他更是格外兴奋:
众爱卿平身,平身!诸位辛苦了……
大王辛苦!……众臣欢声若雷。
大王一边向臣子们招手,一边向显庆殿走去。他忽然想起了一个人来,忙问左右:
亚相何在?
亚相比于乃帝辛之叔,和大王的关系十分密切。今日帝辛凯旋,没见到王叔,当然要感到奇怪。首相商容见状,赶紧上前启奏:
西伯候姬昌派贡使昨日来朝,亚相一大早就去他那里了……
姬昌的贡使?亚相与他何干?……
帝辛颇觉意外,脸上不由掠过一丝难以掩饰的阴影。
5
琼室玉门,华灯初上。大宴群臣之后,帝辛到鹿台上观看嫔妃们表演歌舞:
蓼彼萧斯,零落秋叶兮。
既见君子,我心写兮……
(白蒿长得大又长,
露珠落在叶儿上。
已经看见诸君子,
我的心里挺舒畅……)
清脆的歌声在王宫的夜空回荡。嫔妃那华丽的服饰、柔和的舞姿在歌声中令人眼花缭乱。乐师们奏起了靡靡之乐。轻歌漫舞,色彩缤纷,一起在众臣的眼前闪烁。远处不时传来几声夜莺的啼鸣。在这美丽的夜晚,一个个不禁为之沉醉,摇头晃脑,心醉神迷。
向来迷恋于歌舞声色之中的帝辛今晚一反常态,对嫔妃们的卖弄风骚似乎无动于衷。只见他脸色阴沉,在那里如坐针毡,最后索性站了起来,悄悄向后宫的林苑走去。夜色朦胧,侍从们小心翼翼地跟在后面。
这个比干,简直不把朕放在眼里了。狂妄!狂妄!实在是狂妄!
大王气呼呼地大声咒骂道,不由自主地握了握拳头。他似乎是在竭力抑制着一腔怒火。
看来,大王还在生亚相的气。
亚相比干是先王帝乙之小弟,年纪只比帝辛大两岁。小时候,两人常在一起厮混。是一对十分要好的小伙伴。帝辛登基后的十多年中,这位王叔一直是大王的心腹和军师。虽然只是个亚相,可由于和天子的特殊关系,比干在朝中的地位却远在首相之上。帝辛东征期间,这位王叔和首相商容一道,奉旨留守王都。几年中,朝政虽由首相主持,可朝中大小事宜,差不多都要这个亚相作主。自从奉先王之遗诏辅佐帝辛之后,这位王叔对商王朝一向忠心耿耿,一心一意地为王朝的振兴而卖力。然而,今日天子凯旋,为世人所瞩目的亚相怎么会不露面?在迎候天子的众臣中没有这位王叔在场,文武百官们会有怎样的议论?
大王叹了一口气。他挽起弯弓,毫无目标地向林子中射去一支又一支箭矢。一群鸟儿被惊得飞向天空,帝辛气呼呼地站在那里,心头是七上八下,难以平静。
鹿台那边,嫔妃们唱得正起劲:
蓼彼萧斯,零露泥泥。
既见君子,孔燕岂弟……
(白蒿长得大又长,
露水沾得叶儿上。
已经看见诸君子,
饮酒谈话很欢畅……)
悠扬的乐声令帝辛越发烦燥不安。这个比干,简直是目无天子!难道还在摆他那长辈的架子吗?
帝辛正在胡思乱想,忽有大臣来报:大王,宫外亚相求见!
6
亚相来了?他到底来了!哈,……哈!……王叔呀,王叔!白天你干什么去了?不见,不见!……
帝辛突然发出一声似为报复的狂笑。
大臣有些为难:大王……
大王不耐烦地挥了一下手臂:去,去!……
大臣刚刚离开,他又有些局促不安起来。王叔白天何干?此刻来此有什么话要说?他很想搞个明白,于是,又马上对身边的一个侍从道:
传朕旨意,令亚相马上进宫!
说实在的,他是有些思念这位王叔。须臾,他耳边终于又响起那熟悉而又亲切的声音:
臣比干叩见大王!
他依然高傲地昂首望天,没有答理。
比干屈膝跪下:大王今日凯旋,举国欢庆。臣有失远迎,还望大王恕罪!
恕罪?……帝辛哼了一声,头颅依旧高仰,缓缓道:在你的心目中,朕竟不如姬昌的那个贡使了!
大王误会了!比干赶紧上前为自己申辩:周贡使昨日来朝,路上突然被御林军的一支利箭所误伤。我不能不去看看他……
一个贡使有什么要紧?帝辛依然在生气:难道他的事比朕还大?
话可不能样说。比干继续申辩道:这事弄的不好姬昌要误会的,这关系到我大商王朝社稷存亡……
危言耸听!帝辛再次哼了一声。
臣不敢!比干接道:要是姬昌误会了,在西部动起兵来,可是一个大的麻烦!
动兵?帝辛不屑地道:一个只会摇卦的老头,我谅他还不敢!
大王可别小瞧了这个喜欢摇卦的老头!比干又道:这几年,姬昌在那边正加紧操练兵马呢!
怎么?这个老头子真的摇卦摇腻了?竟敢和朕作对……帝辛还是不以为然,他冷笑了一声。
大王万万不可小视这个姬昌!比干越说越激动:臣看他是想报当年的杀父之仇!……
哦,……帝辛吃了一惊。
比干继续道:今朝臣听那副使说,姬昌在路上见到枯骨,即令部下埋葬之。部下曰,这尸骨没有主人的。姬昌道,有天下者天下之主,有一国者一国之主。我就是他的主人,怎能让他的尸骨裸露在外面。百姓们听说这件事,无不山呼万岁。还说什么西伯侯泽及枯骨,况于人乎?由此可见,姬昌这个人其志不在小矣!吾大商之患在西而不在东……
听比干这么一说,帝辛默默地在那里侍立了好久,好久。看到比干处处都在为国分忧,他的心底也就释然了。王叔毕竟是王叔,对他还是忠心耿耿的。刚才那一腔不快,已为一种忧国之心所替代。他拍了拍亚相的肩膀,急切地道:
王叔,走!宫中细谈……
(未完,待续)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周易
师望在肆,昌何识?
鼓刀扬声,后何喜?
武发杀殷,何所悒?
载尸集战,何所急?
伯林雉经,维其何故?……
——屈原:《天问》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
经过N个日日夜夜的跋涉与穿越,我们的飞碟终于飘浮在公元前十二世纪一个灿烂的黄昏。
一眼望去,茂密的大森林依旧覆盖着连绵的群山。一夜疯长的蒿草,蔓延了山下的一马平川。红日西沉,狼群出没。刚刚回到村子里的猎人,带上他们的女人和孩子,一个个喜笑颜开,在一堆堆篝火旁烧烤着刚刚猎获的野兔与山羊。炊烟四起,欢声笑语。快乐的先民们,在与西风的搏杀中涂写着历史的残酷与沧桑。
遥望西天,“伊利亚特”与“奥德赛”的战争,仍在荷马的史诗中激烈地进行。日落西山的巴比伦王国,在无情的秋风中苦苦支撑。曾经辉煌一时、到处耀武扬威的埃及第21王朝,此刻也已经分崩离析,奄奄一息。
举目四望,四野茫茫。此刻仍然充满勃勃生机的,恐怕只有东方这块古老的大地了。
一面飘扬着“商”字的战旗,从那遥远的天际缓缓而来。然后,在一颗古老的槐树下小憩片刻,接着便来了一个九十度的急转弯,向着北方的朝歌而去。
一支嘹亮的军号,响彻在这个晚霞似火的云天。
我知道,我已经走进了世界东方一个古老的殷商王朝。
2
自从公元前18世纪的成汤革命开始,六百年风风雨雨,历经盘庚迁殷、武丁征伐,到此时的帝辛,已是商汤之后17世的第31个王了。这帝辛,就是后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商纣王。
站在纣王对立面的,自然是我们熟知的周文王了。他们俩,一个是君临天下的末代天子。一个是位列三公的一方诸侯。为了一顶王冠,他们调兵遣将,呼风唤雨,在一部《封神榜》里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潜龙被困。飞龙在天。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古老的年代。古老的王朝。一个古老的故事,有什么值得唠叨的呢?
不是唠叨,而是为了追寻历史的真相。穿过茫茫三千年的烟云,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末代王朝。文王和纣王,到底是怎样的两个人呢?
此刻,我们就要去拜访他们了。
当然,我们即将进行的采访是隐身的。为了不引起古人的惊慌和误会,也为了不影响历史的进程,尊重历史的客观和真实,我们的游戏规则是听而勿言、观而勿语。不出声、不现身、不干扰。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存在,我们也不会在这些历史人物的身边发声。
有现代高科技的保驾护航,一切都将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悄无声息中有序进行。
尽管纣王就要现身,我们还是有些急不可耐。这位在历史上遗臭了三千年的昏君、暴君,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在焦急的期盼中,但见从东夷前线凯旋归来的纣王已经到了郊外。看!他终于回到王都来了。此时此刻,我们就从他的故事说起吧!……
3
旭日方升的王都朝歌,一派歌舞升平。纣王——不!纣王是他死后的谥号。他活着的时候叫帝辛。为了尊重历史,尊重古人的人格,我们在后面的故事表述中,也就不再叫他纣王——帝辛即位,此时已经是第十一个年头了。
三宫九市,灯红酒绿。事台楼阁,龙飞凤舞。忽然韶乐声起,百鸟齐鸣。王宫上空响起了激人心弦的鼓角声。多日沉闷的都城顿时有了一种节日的气氛。
城外,宽阔的草坪上人流如潮。满朝文武,各路诸侯,此刻全都云集在此。为的是迎侯东征的天子今日的凯旋归来。
终于,一列战骑从天地相交的远处奔驰而至。须臾,又见一魁伟大汉在城门前下马登车。于是,一辆御辇在人们的簇拥下驰进古城。于是,大商王朝的一代天子以他那至高无上、举世无双的神威出现在众人的面前。肩负弯弓,腰佩宝剑。在车上迎风而立的大王望着欢叫的人群,不时高扬手臂。三年远征,风尘扑扑。韶乐声中,笑容可掬。天子依然是那样气宇轩昂,魁伟而又壮实。几番沙场厮杀,今朝愈加显得英姿勃勃,神采飞扬。此次远征东夷,转战江淮,他和他的将士们前前后后打了三个春秋,终于大获全胜,凯旋而归。如今,东方已经平定。四海归顺,万民欢腾。三年前一度反叛的东夷众部族,也都心悦诚服,俯首称臣。这是他即位以来最为得意的一笔。望着山呼万岁的臣民,他不由为之陶醉、为之飘然了。
这就是帝辛?这就是被后人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纣王帝辛?看着万千臣民热烈欢迎的狂欢场面,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是的!我的眼睛没有看错,这确实是先王帝乙的第三个儿子帝辛。史书记载,此人虽非长子,但自小就因聪明过人、武艺超群而深得先王宠爱,终被立为世子,继承了王位,成了大商王朝的第三十一位君主。此时,他即位已达11年之久。十多年来,南征北伐,沙场驰骋,开拓了一片又一片的疆土。本已日落西山的商王朝,在他的治理下也明显有了一丝转机。古书上云,此君“资辩捷疾,闻见过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智足以拒谏,文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已之下”。
看来,被后人称为“纣王”的帝辛绝不是我们后人想像的那样荒唐,那样昏庸。三千年来,我们全都受骗了,受胜利者书写的和小说家戏说的历史骗了。怪不得毛泽东说他“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在历史上是有功的”、把他“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历史学家郭沫若也说,他这个人“对于我们民族发展上的功劳”,“是不可淹没的”,是“伟大”的。由此可见,能文善武的帝辛,绝非平庸之辈。
凯旋归来的一代天子,此刻君临天下。他更加踌躇满志,傲视一切。也似乎要有一番更大的作为。
4
御辇在王都的大街上徐徐行进。驰过午门,驰过凤台,驰过九龙桥,终于在显庆殿前缓缓停下。在这儿迎候已久的众臣早就匍伏在地。刚刚从御辇上走下来的帝辛,便听到一阵狂热的山呼:
吾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子的声音宏亮而又动听,这使纣王很受感动。今天他更是格外兴奋:
众爱卿平身,平身!诸位辛苦了……
大王辛苦!……众臣欢声若雷。
大王一边向臣子们招手,一边向显庆殿走去。他忽然想起了一个人来,忙问左右:
亚相何在?
亚相比于乃帝辛之叔,和大王的关系十分密切。今日帝辛凯旋,没见到王叔,当然要感到奇怪。首相商容见状,赶紧上前启奏:
西伯候姬昌派贡使昨日来朝,亚相一大早就去他那里了……
姬昌的贡使?亚相与他何干?……
帝辛颇觉意外,脸上不由掠过一丝难以掩饰的阴影。
5
琼室玉门,华灯初上。大宴群臣之后,帝辛到鹿台上观看嫔妃们表演歌舞:
蓼彼萧斯,零落秋叶兮。
既见君子,我心写兮……
(白蒿长得大又长,
露珠落在叶儿上。
已经看见诸君子,
我的心里挺舒畅……)
清脆的歌声在王宫的夜空回荡。嫔妃那华丽的服饰、柔和的舞姿在歌声中令人眼花缭乱。乐师们奏起了靡靡之乐。轻歌漫舞,色彩缤纷,一起在众臣的眼前闪烁。远处不时传来几声夜莺的啼鸣。在这美丽的夜晚,一个个不禁为之沉醉,摇头晃脑,心醉神迷。
向来迷恋于歌舞声色之中的帝辛今晚一反常态,对嫔妃们的卖弄风骚似乎无动于衷。只见他脸色阴沉,在那里如坐针毡,最后索性站了起来,悄悄向后宫的林苑走去。夜色朦胧,侍从们小心翼翼地跟在后面。
这个比干,简直不把朕放在眼里了。狂妄!狂妄!实在是狂妄!
大王气呼呼地大声咒骂道,不由自主地握了握拳头。他似乎是在竭力抑制着一腔怒火。
看来,大王还在生亚相的气。
亚相比干是先王帝乙之小弟,年纪只比帝辛大两岁。小时候,两人常在一起厮混。是一对十分要好的小伙伴。帝辛登基后的十多年中,这位王叔一直是大王的心腹和军师。虽然只是个亚相,可由于和天子的特殊关系,比干在朝中的地位却远在首相之上。帝辛东征期间,这位王叔和首相商容一道,奉旨留守王都。几年中,朝政虽由首相主持,可朝中大小事宜,差不多都要这个亚相作主。自从奉先王之遗诏辅佐帝辛之后,这位王叔对商王朝一向忠心耿耿,一心一意地为王朝的振兴而卖力。然而,今日天子凯旋,为世人所瞩目的亚相怎么会不露面?在迎候天子的众臣中没有这位王叔在场,文武百官们会有怎样的议论?
大王叹了一口气。他挽起弯弓,毫无目标地向林子中射去一支又一支箭矢。一群鸟儿被惊得飞向天空,帝辛气呼呼地站在那里,心头是七上八下,难以平静。
鹿台那边,嫔妃们唱得正起劲:
蓼彼萧斯,零露泥泥。
既见君子,孔燕岂弟……
(白蒿长得大又长,
露水沾得叶儿上。
已经看见诸君子,
饮酒谈话很欢畅……)
悠扬的乐声令帝辛越发烦燥不安。这个比干,简直是目无天子!难道还在摆他那长辈的架子吗?
帝辛正在胡思乱想,忽有大臣来报:大王,宫外亚相求见!
6
亚相来了?他到底来了!哈,……哈!……王叔呀,王叔!白天你干什么去了?不见,不见!……
帝辛突然发出一声似为报复的狂笑。
大臣有些为难:大王……
大王不耐烦地挥了一下手臂:去,去!……
大臣刚刚离开,他又有些局促不安起来。王叔白天何干?此刻来此有什么话要说?他很想搞个明白,于是,又马上对身边的一个侍从道:
传朕旨意,令亚相马上进宫!
说实在的,他是有些思念这位王叔。须臾,他耳边终于又响起那熟悉而又亲切的声音:
臣比干叩见大王!
他依然高傲地昂首望天,没有答理。
比干屈膝跪下:大王今日凯旋,举国欢庆。臣有失远迎,还望大王恕罪!
恕罪?……帝辛哼了一声,头颅依旧高仰,缓缓道:在你的心目中,朕竟不如姬昌的那个贡使了!
大王误会了!比干赶紧上前为自己申辩:周贡使昨日来朝,路上突然被御林军的一支利箭所误伤。我不能不去看看他……
一个贡使有什么要紧?帝辛依然在生气:难道他的事比朕还大?
话可不能样说。比干继续申辩道:这事弄的不好姬昌要误会的,这关系到我大商王朝社稷存亡……
危言耸听!帝辛再次哼了一声。
臣不敢!比干接道:要是姬昌误会了,在西部动起兵来,可是一个大的麻烦!
动兵?帝辛不屑地道:一个只会摇卦的老头,我谅他还不敢!
大王可别小瞧了这个喜欢摇卦的老头!比干又道:这几年,姬昌在那边正加紧操练兵马呢!
怎么?这个老头子真的摇卦摇腻了?竟敢和朕作对……帝辛还是不以为然,他冷笑了一声。
大王万万不可小视这个姬昌!比干越说越激动:臣看他是想报当年的杀父之仇!……
哦,……帝辛吃了一惊。
比干继续道:今朝臣听那副使说,姬昌在路上见到枯骨,即令部下埋葬之。部下曰,这尸骨没有主人的。姬昌道,有天下者天下之主,有一国者一国之主。我就是他的主人,怎能让他的尸骨裸露在外面。百姓们听说这件事,无不山呼万岁。还说什么西伯侯泽及枯骨,况于人乎?由此可见,姬昌这个人其志不在小矣!吾大商之患在西而不在东……
听比干这么一说,帝辛默默地在那里侍立了好久,好久。看到比干处处都在为国分忧,他的心底也就释然了。王叔毕竟是王叔,对他还是忠心耿耿的。刚才那一腔不快,已为一种忧国之心所替代。他拍了拍亚相的肩膀,急切地道:
王叔,走!宫中细谈……
(未完,待续)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