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过一些自我觉察的体验。在那种体验中,我们突然对自己的行为、感受、想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当我们能够觉察到这些,改变就更容易发生了。今天我就来分享几个“我曾经从自我觉察中获益”的故事。
缺爱并不是缺陷,重要的是学习怎样去爱
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很少关心我。在学校里,我有些阴郁,没什么朋友。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很缺爱的人,只有找到那种非常贴心、懂得包容的人,才能长久相处。
上大学时,我谈过两次恋爱,每次都是在热恋期刚过便分手了。因为在争吵中,我就会觉得对方没办法和我这样缺爱的人走得很远,他不是我所期望的人,还不如尽快分手。
大学毕业后我开始了一段新恋情。3个月后,两个人又开始闹小矛盾,我心里开始想着要不要也分手。
一天晚上,因为工作需要,我在家里硬着头皮学视频剪辑,学得很痛苦。学着学着,我突然想:从小到大,我也没有好好学习怎么去和别人相爱啊!总是幻想遇到能充分理解自己、包容自己的人,这太不现实了。
换了一种心态后,我和男友到现在还在恋爱中,虽然有时我们也会闹别扭,但关系比较稳定。现在我已经明白,曾经缺爱并不可怕,努力找到愿意和我一起学习去爱的人,才是关键。
与其让所有人开心,不如做个敢于取悦自己的人
印象中,我好像不会和任何人起争执,不管什么样的人,我都能和他相处得很好。
当时我有一个关系很好的闺密,她做什么都会拉着我。她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女孩子,长得漂亮,性格又开朗,和她形影不离让我认识了很多厉害的人。我很享受那种社交圈,并且以为我也是其中一员。
直到有人和我说,我活得像那个女孩的影子。
起初,这句话让我很愤怒。我在心里反驳不是这样的,可是那句话从此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更让我害怕的是,这句话或许戳中了我的要害:原来一直以来,我都活得像个影子,不仅是那个女孩的影子,而且是我身边每一个人的影子。
我的人缘好,很多时候是因为她们喜欢和赞同自己的人相处。她们喜欢的不是我,而是被我认同的她们自己。而真正的“我”,则在一次次追逐别人对自己的喜爱中,只剩下一个冲别人微笑的外壳。
意识到这些的我,开始学着去观察自己的情绪,在意自己的喜好。有时我当着朋友的面表达自己的想法,会让他们感到惊讶,有些人认可我的变化,而有些人疏远我。
但这些我都能坦然面对,与其让所有的人都开心,不如学着去肯定和取悦自己。
“互惠互利”的友情观不能帮我维持友谊,反而让我推却真心
我一直觉得互惠互利是友情的基础,总觉得自己得为别人做点什么,才有资格和人家做朋友。
读硕士时,我和一个同学经常相互答疑解惑,后来一起考博士,她考上了我却没考上。之后,当她提出帮我看材料、联系导师时,我都拒绝了。因为我觉得自己没什么可以为她做的,所以没资格接受她的帮助。
她直言我不识好人心。我很委屈,干脆跟她坦白,面对她的帮助自己有多么不安,担心自己无法偿还。她惊讶片刻后问我:“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又把自己当成什么了?”
我忽然意识到,我的“互惠互利”的友情观,其实是将自己和她都当成了工具。她并不是因为我有作用才跟我做朋友的,而一直强调自己在友情中的作用的我,不仅贬低了自己的价值,还轻视了朋友的真心。
觉察到这件事后我释然了,我尝试着坦然接受朋友的好意,然后发觉,被接受了好意的他们也比以前更愿意对我好了。
每一句“我也可以……”的背后,是“我真的怕”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很“佛系”的人,总是一副不争不抢的平淡模样,不在意大家都很向往的成就。
学生时代,我成绩一般,每次老师和父母试图用“别人家的孩子”激励我时,我很少感到羡慕或忌妒。因为我觉得他们不过就是比我更努力一点罢了,想要赶上他们是分分钟的事。
到了大学,我更自由了,开始经常翘课,临研究生考试时,才发现自己根本没竞争力。不过我也不沮丧,觉得如果不是自己“爱玩”、翘掉这么多课,我的成绩肯定比他们好。
后来工作了,“佛系”的品质依然追随着我。看到有些同事拼命加班、完成重要的项目,或者升职加薪,我告诉自己,我多努力些也可以的。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大学时期的教授聊天,提到最近要接一个项目,他对我说道:“你要对自己多一些信心,这个项目很适合你,相信你能把它拿下。”
聽到这句话,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在每一次选择“不努力”的背后,都藏着我的恐惧和自卑。我害怕面对挑战,更害怕输。一旦挑战失败,我就再也没有“我要是努力一下也可以……”的借口了。在每一句“我也可以……”的背后,我错过了人生更多的可能性,限制了自己。
幸运的是,在这次自我觉察之后,我终于敢于面对自己选择的自由。下一次遇到挑战时,我依然会感到害怕,但不一样的是,我可能会尝试去挑战一下。
因为我知道,挑战虽然总是伴随着失败的可能,但克服恐惧、勇敢向前的我,已经赢得了一场与自己的战役。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