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新年的钟声应当何时响起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者·校园版 热度: 20038
张崇琛

  

  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进行到零点时,都会安排一个敲钟的节目。而随着悠扬的钟声响起,新的一年(农历年)便开始了。但对于钟声究竟应当何时响起,人们是有不同意见的。有人认为,既然夜半23时已进入子时,钟声便应当从23时响起。这样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不妨先从古代的计时法说起。

  先看一天之内的计时法。古人最早是根据天色以及一日两餐的时间,将一昼夜划分为若干时间段的。如日出时曰旦、早、朝、晨,日入时曰夕、暮、昏、晚,太阳正中曰日中,将近日中曰隅中,太阳偏西曰昃,等等。古人一日两餐的时间,朝食(又称饔)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便叫食时;夕食(又称飧)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则叫晡(餔)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的两段时间则先后是鸡鸣和昧旦(昧爽)。

  但在不同的季节和气候条件下,其实际所指的时间往往会有早晚的不同。如夏季日出早、日入晚,冬季则日出晚、日入早。晴天和阴天也会有差异。于是,古人又使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个时辰,而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两个小时(现代的一小时即一个小时辰之义)。后来又将每个时辰细分为“初”和“正”,即前面一小时的开始为初,后面一小时的开始为正。现将古代的两种计时法与现代的计时法列表加以对照:

  可以看出,子時之初在23点,而子时之正则在24点。那么,新年的钟声应从何时响起呢?显然应在“正”点的24点了。

  不仅如此,通过古今计时法的对照,我们还可以加深对日常生活以及古书中有关问题的理解。例如,懂得了“日出”即卯时,也就是早晨5点至7点,便会明白古人为何于卯时上朝,而民间又为何至今称上班报到为“点卯”了。又如《尚书·无逸》记周文王“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便是说周文王从早晨到中午再到太阳偏西,一直没工夫吃饭。日中即午时,日昃即未时,分别相当于现在的11点至13点和13点至15点。周文王从早上一直忙到下午3点还顾不上吃早饭,也真是够辛苦的。再如《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这是新婚夫妇起床前的一段对话。其所谓“鸡鸣”即丑时,亦即1点至3点;所谓“昧旦”即寅时,亦即3点至5点。又如《孔雀东南飞》记刘兰芝投水的时间:“黄昏后,寂寂人定初。”“黄昏”为19点至21点,“人定”为21点至23点。而“人定初”即21点,这便是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的时间了。

  除一天之内的计时法外,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纪日法,即干支纪日。古人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依次组合为六十甲子(从甲子、乙丑至壬戌、癸亥),让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周而复始,这便是干支纪日法。殷墟的甲骨文中已开始使用干支纪日了。至春秋时期,干支纪日更加普遍。

  至于纪月与纪年,古代也有一些不同于后世的做法。古人纪月除用序数即一、二、三、四等表示月份外,在先秦时期,每个月还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如正月为陬(zōu),二月为如,三月为寎(bǐng),四月为余,五月为皋,六月为且(jū),七月为相,八月为壮,九月为玄,十月为阳,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但这些名称,除个别月份外(如称十月为阳或小阳春),后世一般都不用了。后世(尤其是文人)常用的纪月法是以节序指代月份,如以孟春指正月,仲春指二月,暮春(或季春)指三月等。像王羲之《兰亭集序》“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以及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季秋)”,所用的便都是以节序纪月。

  中国古代的纪年法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方法也有很多。最早是按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如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等,皆以元、二、三、四的序数递记,直到旧君出位为止。再后是以岁星和太岁纪年,主要盛行于战国。

  自汉武帝开始,又以年号纪年。所谓年号,是封建帝王为纪在位之年而定的一种名号。早期的帝王,年号往往不止一个,如汉武帝就用过建元、元光等十一种年号。到了明清,一个皇帝一般便只有一个年号了,如人们所熟悉的明太祖朱元璋年号为洪武,清圣祖玄烨年号为康熙。东汉以后,又将干支纪日用于干支纪年。自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由朝廷颁布命令在全国实行干支纪年以来,六十甲子纪年周而复始,至今未曾中断。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明令实行公元纪年,以阳历1月1日为元旦,以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在民间,干支纪年仍在流行,如2019年民间便称为己亥年。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