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高度针对性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者·校园版 热度: 20474
万维钢

  

  请允许我再反对一次“功夫在诗外”。如果你要从事创造性的活动,你就得学会借鉴各个领域的东西,的确是“功夫在诗外”。但是人们经常滥用这句话,认为连学习都要讲“功夫在诗外”,这就完全错了。你想要学什么就应该练什么,功夫就在功夫上。我们追求的就是把这个特殊技能的特殊神经网络“长”在大脑之中,别的都不必管。

  但“功夫在诗外”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人们几乎一听说就会立即接受这个理论。曾经有个物理学家转行做了神经学家,他做了个实验,发现听10分钟莫扎特音乐可以让一个人的智商测验得分提高9分。这个发现实在惊人,但又非常符合我们一贯的思维,谁不知道音乐对思考有好处?爱因斯坦不就喜欢拉小提琴吗?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个效应居然如此厉害!智商提高9分啊!结果论文一发表立即引起轰动,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并且把这个效应正式命名为“莫扎特效应”。

  然而事实却是“莫扎特效应”根本不存在。没人能重复这个实验,在其他所有实验中,听音乐对提高智商毫无帮助。然而这些后续的实验研究因为缺乏轰动效应,只得到了非常少的媒体报道,以至于今天你去图书馆和书店,仍然可以找到大量专门用来提高儿童智商的莫扎特音乐CD。最新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不但听莫扎特CD没用,就连专门的音乐培训对提高词汇和数理等必备的智力认知能力都没有用。

  一个类似的例子是“小小爱因斯坦”系列多媒体产品。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教育品牌,如果在网上搜索,你会找到大量相关的视频和产品信息。开发者迪斯尼公司声称,看这个视频有助于提高三个月到三岁孩子的认知能力。但是如果你搜索的是学术论文,你会发现所有研究都指出这些东西根本没用!英文版维基百科列举了1993年以来一系列针对“小小爱因斯坦”的研究结果。有意思的是,当家长们得知这些研究后,竟然在2009年联合起来把迪斯尼公司告上了法庭,而且迪斯尼居然真的同意为所有在2004年到2009年间买过“小小爱因斯坦”DVD的家庭退款!

  听CD、看DVD没用,研究表明使用那些号称能训练大脑的软件很可能也没用。打游戏对人脑的认知能力可能有用,但也有研究认为没用。不管是否真的有用,我们都可以想见,就算有用,其用处也不大。如果你想学好微积分,最好的办法是找本微积分习题集做,而不是用大脑训练软件去试图先把大脑磨快一点再学微积分,那等于缘木求鱼。

  另一方面,如果针对性明确,那么看似无用的训练也可以很有用。在2011——2012赛事的CBA比赛中,张兆旭的进步明显,原本身体瘦弱、力量欠缺的他突然变强了。据解说嘉宾王仕鹏透露,这其实是张兆旭练习拳击的结果。我们干脆再一次引用姚明的话,他说:“在NBA,球员练拳击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除了可以帮助运动员加快脚步移动的速度,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上肢的力量……”

  所以训练必须有针对性,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必须一切从实战出发,且每次训练要有明确的目标。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自己在大学里上过的那些课程。这些课程有针对性吗?如果你的目标是当科学家,这些课程跟搞科研有关系吗?我认为,我国大学的多数理工科课程训练都像以前中文系试图培养作家一样,非常不符合刻意练习的要求。

  国内训练学生搞科研的做法是不搞科研,搞“课”研。教和学都以考试为核心,讲的时候随时总结知识点,考试之前还会画重点。人们把科学知识当成历史典故之类的考试材料,而不知道这些知识其实是可以拿来用的,更不知道自己的任务不是学这些知识而是创造新知识!在这种氛围下,很多中国学生甚至喜欢评论课本,这本书写得好,这个作者是牛人,陶醉在对课本的欣赏之中。我在美国上课时,没见过任何一个老师赞美课本,一线人物几乎没有人写过课本,所有课本都只不过是工具书,其最终是为了科研这个结果。一切技术应该是为科研服务,而不能让期末考试喧宾夺主。

  中国学生的另一个不好的风气是有一种追星意识,对学术明星的八卦故事特别感兴趣,热衷于一些江湖传闻。有人看科学家传记的时间比看论文的时间都长。这种做法就如同跟着“小小爱因斯坦”学怎样变天才一样。每次有牛人到大学做报告,学生必然挤破头,但是听报告并不是搞科研!整天听名人报告而不是尽可能早地参与科研活动,就好比让青年篮球队整天看NBA录像一样,最后只能成为专业球迷而不能成为运动员。对比之下,美国学生对不是自己对口的领域可能不太了解,也可能不知道最近有哪個学术明星发了什么文章,但在他自己的小小领域内,他可能大二就开始实干了。

  搞科研的最好办法是尽快找个实验室进去跟着导师开干。先做一些处理数据之类打杂的事,给导师和师兄当个学徒,在慢慢地耳濡目染之下,自己就知道怎么做研究了。学习知识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耍酷,不是为了有谈资,而是为了用!对比之下,美国大学里面的理工科课程就非常注重联系实际,在考试和作业之外特别强调做项目。一学期让学生做好几个有实战意义的项目,追求学以致用,逼着学生为了完成项目而学习知识。这些项目往往需要学生组成小组合作完成,比如分工编程组装一个机器人,其需要调用的知识并不限于课堂上讲过的,跟真正的科研没什么区别。

  宁可发几篇“灌水”小文章也比苦读十年期待一鸣惊人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小事不做,一心就想玩个大的,不是专业的训练方式。一提基础科学,有人总说“板凳要坐十年冷”,这种思想完全不适合现代化科研体系。很多中国学者放着那么多顶尖科学家不学,专门喜欢学特例,说怀尔斯证明费马达定理期间就好多年没有发论文,而真实情况却是他也是发表了一些小论文的。坐了十年板凳的运动员,国家队敢用吗?马俊仁当年是一般比赛不参加,专门参加奥运会、世界杯一鸣惊人,结果人家怀疑你是不是服用了禁药。最后因为一点小事,整个队伍居然崩溃了。这种做法现在已经被淘汰。正确的做法是像刘翔当初那样,什么大奖赛都去参加,追求一个稳定的成绩。

  想要掌握一项技能,要像运动员一样,需要不停地练习实战动作,不停地比赛,而不是不停地看录像。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