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必须给出一个假设,那就是这个人可以存活一定的时间(假设活到80岁),这一点很重要。
时间和地点就定在早白垩世的辽西地区。此时,这片辽阔的大地上活跃着各种各样的动物:空中的翼龙和鸟类、地上的恐龙和哺乳类,水里的潜龙和鱼类,还有无脊椎动物等。它们生活在植被茂盛、河湖交错的远古森林里,这就是著名的热河生物群。
背景先交代到这里。
问题是,如果一个人穿越到这里,怎么做才能證明自己来过呢?
我们可以制造一种显著不协调的沉积现象以表明该现象是人类所为。但有一个小问题,现象形成之后,如何保证后期一亿年的时间不被破坏呢?我们这就来分析一下如何制作化石并使其可以长期保存。
首先,什么样的化石更容易保存和被人类发现呢?
我们可以制作琥珀化石,原因有三个:
第一,白垩纪时期的气候是典型的温室气候,全球平均气温比现在要高3℃~10℃,二氧化碳含量是现在的4倍~10倍,温室气候甚至使南北两极的冰盖融化了,这样的气候条件不仅适合恐龙生存,同样也非常适宜植物生长。在早白垩世,裸子植物仍然十分繁盛(但在晚白垩世被被子植物取代),已发现的热河生物群植物化石中,松柏类植物数量最多,共有8属14种,占所有植物的30.43%,而松柏类植物分泌的树脂正是形成琥珀的关键。
第二,树脂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保护其内部的生物体不被细菌腐蚀或者空气氧化,这能使化石保存得更加完整,这也是琥珀化石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原因。同时,琥珀作为一种具有收藏价值的宝石,也能够吸引人们的关注,从而增大被发现的概率。
第三,早白垩世辽西地区的潮湿温带聚煤环境,有利于树脂的保存和石化。
有了足够的树脂做材料,琥珀化石算是完成了一半,接下来的问题是:留下什么样的人类印记较为合适?
对于这个问题,有的朋友提到说把自己扔进树脂池里,这种保存生物实体的方法虽然能让后人十分明确地看到确实有人来过,并且过了一亿多年这个人依然没有要离开的意思。但我不是很推荐,因为只要有人类遗迹就可以证明自己来过,那又何苦非要为难自己呢?还有朋友提到在巨型蜥脚类恐龙的股骨上刻字,这个方法我是比较赞同的,它让我想到《夏洛的网》里,夏洛通过在蛛网上织单词来和人类交流。但是为了提高被发现的概率,我们可能需要找很多巨型蜥脚类恐龙的股骨,这似乎有点难,而且刻的字在后期的石化过程中也很容易遭受磨蚀。
我想到了一个相对简单的方法:在龟背上刻字。这项技术中国人最在行了。
我们只需要采集足够的树脂,并将一些刻好字的龟背用树脂涂抹均匀,多做一些,就按一个月做1块来算,一年就是12块,50年就是600块!最后把做好的“龟背树脂”分散扔进几个湖,让它们和热河生物一起被埋藏石化,形成琥珀化石,然后等着被后人挖掘。
巧的是,在热河地区确实发现了很多龟鳖类化石。
可能大家会问,化石是做好了,但如何保证它们能够保存一亿余年而不被破坏呢?
在自然条件下,形成和保存化石的许多过程都对环境条件要求十分苛刻,比如生物本身要具有硬体,埋藏的水体要相对平静,水体化学环境要合适,以及尽可能少的微生物腐蚀等。但还有一个简单、合理的解释:存在即合理。
在热河地区,我们已经发现了大量化石,这就足以说明当时形成的化石(至少一部分)是完全可以保存到今天的,当然也一定会被人类发现。同样,由于对热河生物群的发掘工作越来越细致,如果真的存在这样600块龟背琥珀,那它们被发现的概率就非常大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