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学生的时候,一定有一起度过暑假的朋友,他们被称作“暑假之友”。每天不能准时见到他们就会闹脾气。直到暑假要结束时,知道会遭到残忍的对待,那将非常可怕,才会规规矩矩地坐在桌子前打开课本。
我本来就不是在暑假特别想找朋友玩的人,是个有点乖僻的小孩。在书中完成无数次的冒险,去游泳池和水亲密接触,这些略显单调的事情于我而言一点儿都不会觉得厌烦。要是去海边,还能和偶然遇见的陌生小孩在海岸上肩并肩地堆沙堡玩儿。也正是这样,一直到了中学,我都还和神户的一个女孩保持书信联系。夏天就是吹拂着不可预期的风。
因此,看雅克·塔蒂的《于洛先生的假期》,让人大呼快意。这部电影在1953年的戛纳电影节上获得评委会大奖。导演雅克·塔蒂自演的于洛戴一顶压瘪的帽子,穿着短了一截的裤子,脚上则是带花纹边的短筒袜子。他叼着长烟管,手里拿着两个行李箱和一根钓鱼竿,独自踏上假日旅途。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法国某个海边小镇的小旅馆。几乎是默片一般,其中的人物造型有着天才导演雅克·塔蒂独有的哲学。短剧中的主角总是和周围的人们产生微妙的错位,充满滑稽。后来,着迷于雅克·塔蒂的演技和风格,罗温·艾金森将那种味道表现在《憨豆先生》中,并为众人所知。
假期是非日常的时间,便有偏离日常的地方。大家迈着轻快的脚步,啪嗒啪嗒地走着,如同会动的纸人一般。事情也总带着点虚幻的感觉。雅克·塔蒂大概看透了这一点。我冒昧地觉得,主人公于洛是一个在若无其事中展现出假日风味的角色。
说这部电影优秀的理由有很多,其中贯穿于影片的强烈的少年感觉,让人感动。有许多画面值得鼓掌喝彩,比如正午的沙滩,同住在酒店的少年单手拿着放大镜,偷偷地惡作剧:收集太阳光的热量,聚焦于在帐篷材质的毯子上晒太阳的全裸大叔身上。小的时候,我也偷偷地在海边做过同样的事情!
假期平淡地持续着。早上和晚上在同样的食堂里吃饭,为打发时间在午夜打扑克,让人心情舒畅的郊游,白天打不怎么会的网球,每天沿同样的路线在沙滩上散步。但是,不知为何,所有的事情都闪耀着同样的夏天的光芒。假期临近结束,非常小的海边小镇燃起数发艳丽的烟花。于洛再次把事情弄糟,黑夜中散发着烟花的光亮。夏天就这样过去了,心中有些落寞。
夏日假期中的“朋友”在无数个地方,即便不特意寻找,他们也会像于洛一样,从对面踩着碎步跑过来。大人也好,小孩也好,好玩的事情、奇怪的事情和年纪毫无关系。而《于洛先生的假期》教给我们最重要的一点是,清爽的风肯定会吹起,即使是在令人感到无比无聊的暑假。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