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给母亲读《夜宿山寺》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母亲说:“楼这么高,这么险,还要一点点爬到楼顶上去,并且以为到了楼顶,月亮、星辰什么的都像树上的桃子,能随便摘下来。李白这个人很逗,小时候相信‘铁杵磨成针,长大了还这么天真,他总是这般可爱啊!”
我怎么也想不到,整天圍着灶台转的母亲,竟会如此解读李白的这两句诗。
邻居家有个9岁的孩子,我与他闲聊时,问他喜欢哪首古诗。他回答,喜欢苏东坡的一首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他说,这首诗给他一种“石头、剪刀、布”的感觉。
这种说法令我惊讶,“石头、剪刀、布”的要点在于这三种东西互相制衡。我问邻家孩子,是不是觉得这4句诗中的事物相互变换又巧妙回环。他说:“对,这些景色就像石头、剪刀、布一样,你能吃掉我,我能吃掉你,最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听后,非常信服地点点头。
他的说法与母亲对“手可摘星辰”的解读一样,说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我以为,对于这些耳熟能详的古诗,不少人有源自心灵的感受,每个人的解读都不一样。也许是望文生义,也许是性情使然,总之,古诗在他们心灵上的碰撞,让人感受到一股清冽之气。古诗简洁,意蕴深厚,母亲、邻家孩子读诗的感悟都由心而发,那便是他们的最佳原创,这是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