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莱特兄弟中的弟弟奥威尔·莱特在做飞行表演时,遭遇机械故障坠机,并导致乘机体验的一名美军中尉伤重不治。这起事故,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乘客死亡的飞机空难。而此时,距离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不过5年时间。可以说,飞机空难的历史,几乎与飞机本身的历史一样长久。
从那时起,在超过1个世纪的时间里,形形色色的空难,成为人类悲痛的“黑色记忆”。气流突变、雷暴、人为操作失误、机械故障、金属疲劳、武装劫持、战争或军事对峙导致的误击……围绕事故展开的详尽调査,揭示了史上绝大部分空难发生的原因;然后,这些调査结果又成为飞机制造商改进飞机设计和生产流程,以及航空公司改进管理和飞机维护标准的依据,从而降低了悲剧重演的可能性。
当奥威尔·莱特在1908年的这次空难中摔断了左腿和几根肋骨,却最终幸存之后,他便开始思考导致坠机的原因,并最终发现了螺旋桨设计方面的缺陷。也就是说,当时选择的螺旋桨的形状和加工方式,导致螺旋桨在几次飞行之后可能出现裂纹,最终引发事故。莱特兄弟据此改进了设计方案,次年夏天,经过重新设计的飞机得到了美国军方的认可,并交付美军装备使用。
空难补完航空理论的另一个著名的事例,是1953年~1954年“彗星”式民航客机的系列空难。“彗星”是英国在1949年研制成功的世界上第一种喷气式民航客机,相比于“二战”时期使用活塞式发动机的各类运输机,“彗星”有着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飞行高度,被认为是航空史上的一次革命。为了弥补飞行高度带来的客舱缺氧问题,“彗星”引入了增压客舱,以模拟低海拔的大气压力。但在当时,人们对这种技术可能带给飞机机体的影响还并不太了解,因此沿用了此前民航客机普遍使用的方形舷窗设计。
于是,在一次次伴随起飞和降落的增压、减压过程中,“彗星”的机体出现了金属疲劳现象。就像椭圆的鸡蛋不易被直接捏碎而方形的纸盒容易被捏扁一样,“彗星”方形的舷窗窗框,在金属疲劳之后成为薄弱环节,导致飞机发生空中解体事故。这一系列空难导致了“彗星”的黯然退场,为波音707等更进步的机型所取代,但研究这几起事故原因并进行改进设计的过程,也让人类第一次认识了“金属疲劳”的现象,并发展出如今绝大多数大型客机都使用的椭圆形舷窗,以及在设计阶段测试机体的技术,以减少金属疲劳导致空难的几率。
当时间进入21世纪,令世界悲恸的大规模空难仍然时有发生。在哀悼逝者之余,这些灾难也往往会提醒人们,在自以为非常完善的航空理论之中,仍然存在为数不少的薄弱环节。而对这些细节的忽视,很可能导致可怕的灾难。“协和”式超音速客机唯一的一次坠毁事故,不过是起飞滑行时轧到之前一架飞机上脱落的金属而导致爆胎,而轮胎碎片又击中了机翼上的油箱。2009年轰动世界的法航AF447空难,其主要原因也是空中客车A330客机在空速管(皮托管)和电传操作系统方面存在设计缺陷,可能导致自动驾驶系统紊乱,以及飞行员操作不当不易被发现。空难善后阶段对事故原因的研判,让人们认识到了这些以往被忽视的环节,并改进相应的技术流程,补完航空理论上的一个个缺陷。
飞行先驱、19世纪末的德国滑翔机专家李林塔尔在因为滑翔机坠毁事故身负重伤后,自感不久于人世,便留下了一句隽永的遗言:“任何进步,都要牺牲。”100多年过去了,李林塔尔的遗言仿佛成了人类航空史的独特注脚。我们哀悼每一起空难的逝者,哀悼每一个家庭的破碎,但在此之后,对每一起坠机事件背后的原因进行科学分析也同样重要。每一次对航空理论的补完,都意味着千千万万未来的飞行员和乘客将得到拯救。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