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打造超级强国
周王室东迁之后,势力一落千丈,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朝觐和纳贡。各路诸侯纷纷崛起,为了夺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拉开了春秋争霸的序幕。
第一个起来称霸的是齐桓公。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管仲又名夷吾,是一个特别务实的人。管仲尤其反感漫无边际的高谈阔论,他任齐相的时候,有一个特别精彩的论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齐国秉承管仲的务实精神,加上良好的地理位置,背靠大海,尽享渔盐之利,齐国很快就强盛起来,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齐桓公甚至建立起一支多达3万人的常备军。按照以前的规定,诸侯国的军队规模不能超过7500人,而周天子自己的部队规模也才3.5万人。其他国家哪里是齐国的对手,但齐国要想对外扩张,也不能师出无名,所以就提出了一个口号:尊王攘夷。当时觊觎中原已久的少数民族政权蛮、夷、狄、戎勾结起来,对华夏文明构成了严重威胁。当时的华夏文明应该说是比较先进的,汉族的定居方式已经确立下来,农耕文明已达到一定水平,同时我们还有自己的文字、语言,这些都是蛮、夷、狄、戎所不具备的。所以,这个时候谁能够站出来保卫华夏文明,谁就是保卫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保卫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卫了当时中原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头可断,发型不能变
管仲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使得齐国一下子占据了道义制高点。齐桓公出动大军先是打退了山戎对邢、卫两国的侵扰,救邢存卫,在诸侯中威望大增。其后,面对楚国南蛮的向北扩张,齐国再度出兵会合中原国家的军队共同伐楚,解除了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地区的威胁。公元前651年,齐桓公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人来参加这个会盟,承认他的地位,使他成为春秋时期诸侯各国公认的第一个霸主,齐国也正式成为第一个称霸的国家。
后来孔圣人满怀深情地讲:“管子相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我们老百姓到今天都受到管仲的恩赐,如果没有管仲的话,我们就要被少数民族、游牧民族同化了。“被发左衽”是少数民族的服饰发式特点,“被发”就是散着头发,重环垂耳;“左衽”就是他们穿的衣服是左边压右边。中原汉族人穿衣服是右边压左边,其实哪边压哪边都无所谓,但在中国古代,这个服饰和发型要一变,就意味着礼制的崩坏,意味着国家要灭亡,道统要灭绝。这就是头可断,发型不能变的原因。
昭王中了楚国的计
继齐桓公称霸之后,晋文公和楚庄王陆续崛起。楚国国君嫌自己的地位低,所以干脆自称为王,跟天子平起平坐。当时的天子周昭王不高兴了,亲自去楚国讨个说法。楚国人听说天子要来,便准备了一艘船迎接他,周昭王特别高兴,以为楚国人害怕了,知道自己做错了。谁想到原来是楚国蛮人嫌周人扰民,设计用胶水粘的船身,船才开了没多久就散架了,周天子一行人全部落水葬身鱼腹。可见这个楚国南蛮是一个比较有个性的民族。
周天子的南征失败导致整个周朝的神话破灭,王朝由盛转衰。到了春秋晚期的时候,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竞相称霸。吴越两国在长江流域,吴国的都城就是今天的苏州,越国的都城就在今天的绍兴。那个时候,江南已经开始得到了初步的开发。陆续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在历史上被统称为“春秋五霸”。
皇帝开始赶时髦
春秋战国时期,神州大地除了华夏民族之外,四方还有匈奴、戎、越等剽悍的少数民族政权。有道是不打不相识,打架也算是一种主动的交流方式,于是,通过频繁的战争和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历史上迎来了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
从客观上来说,以前汉人的服装是最笨拙的,宽袍大袖,那个大袖子里能钻进一个人去,穿上那衣服一上街,勤劳的清洁工都得下岗。上衣下裳,成年男女也是穿开裆裤的。裤,胫衣也,护腿的,相当于长筒袜。这种服装既不便于生产,也不便于战斗。人家少数民族的服装是窄衣小袖、死裆裤,因此其生产能力和战斗力都是中原人所不能及的。
最后,汉族人还是把自己的传统服装放弃了。从唐朝开始,皇帝的服饰已不再是汉代皇帝冕服的样式,皇帝上朝也不再戴沉重的冕冠,而是改戴乌纱,领子也变成了圆领,腰部系一条腰带,袖口也由宽变窄,相当时尚。
顽强的民族
在饮食方面,中原人的饮食习惯也一直在向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调整,就像大盘鸡、拉条子这些新疆维吾尔族美食,如今已成为很多中原人的最爱一样。在行为方式方面,以前中原人进门以后习惯席地而坐,后来中原人采用了西北少数民族的那种高桌大椅。中原人民其实一直在向少数民族学习,但当时的汉族人认为,中原文明才是正统,谁要是学习少数民族,就把谁当做蛮夷对待;而少数民族学习中原文明,就把它当成中国的一部分来对待。
这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原人看待这种民族融合现象,主要看重的是文化认同,而不是血缘关系。
中国历史上汉族政权不止一次被少数民族政权侵扰甚至终结。但每一次都是少数民族政权最后被我们同化,所以,我们这个民族非常顽强,5000年没有灭绝。快马弯刀打仗容易,但征服人心十分困难。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