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断遭到质疑,但中小学“三好生”制度仍然保留至今,这也是有点奇怪的事。比如“身体好”,很难有客观的检测标准,但学校里一些体育教师就靠这个来掌控学生,他一票反对,学生就白忙了;而有些体育课上“表现好”的学生,年年“三好”,却经常弱不禁风。最没意思的是“品德好”,要求很高却形同虚设。我在学校多年,常劝学生不要争这些,没意思;但是当评上“三好生”的次数和“推荐与保送”挂钩之后,这股风越来越盛,弄虚作假的也就更多了。
说一件1986年的事。期末时学生自行申报“三好生”,一个原先对此事不积极的学生路某也申报了,他在“个人表现及事迹”一栏中只写了一句“在学校食堂就餐两年,没有插过一次队”。小组讨论时,有同学嘀咕了一句:“就凭这个也能申报?”那时学校已有一种不太好的风气,即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其他方面表现差一些也不要紧,诸如在食堂就餐偶尔插队,也不会有人当回事。我在食堂值班,也曾见过学生插队,批评教育插队的学生时,常有学生满不在乎,因为“团委学生会干部也插队”。
班会讨论时,小路一言不发,神色平静,他读书多,常有自己的想法。在申报表上只写这么一句,就是一种表态。我想他未必看重这个“三好生”,他不过是想检验同学们对他的看法而已。
我说:“我们还是来算一算吧:每周上学6天,小路住校,除去假期,他在学校就餐一共是1440次;两年时间,在每天都看到其他人‘随便的情况下,小路把一件事重复做了1440次,每一次都循规蹈矩,一丝不苟,大家说说看,这容易吗?这件事他都做到了,还有什么做不到的?”我继续说:“我相信学生们有爱心,但我想,一个年轻人,如果仅仅为了早一点吃上饭,买到好菜,便公然拿着饭盆站在女生前面,站到低年级的小同学前面,这样的人今后走上社会,你能指望他奉公守法?你能指望他‘为人民服务?这样的人,会在最艰难的时刻把最后一口水留给垂死的战友?把最后一块饼干留给饥饿的儿童?我不相信。”
投票时,全班都给小路举了手。
事后有个同学尴尬地说:“以前我们偶尔插个队,看到小路端着饭盒站在后面,觉得他有些“呆”;其实是我们有点猥琐了。”
年轻人要“有所为”,这个意思不需要多说;难在也要能“有所不为”,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是谓慎独。当今社会风气不好,也就在于诱惑过多的情况下,人们很难在1440次的行为中做到“如一”。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