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莲老人姓刘名宝堂,号田园翁,乃洛阳一奇人。年过八旬,竟也童颜鹤发,声若洪钟,身轻步健。他平日不善言谈,深居简出,不事交游,虽落户此间二十余年,膝下两子,偌大个洛阳城,硬是无人知晓老人前生之事,只隐约透露出一丝风声:此人乃刘邦之后。
洛阳以牡丹驰名中原。老人喜花,不是牡丹,而是庭前的一方旱莲。旱莲,世所稀有,艳而不妖,清而不俗,其花开树上,形似莲花,故名旱莲,又传老人系刘汉后人,故名其为汉莲,老人便被称作汉莲老人。
老人爱莲成癖,整日留恋莲林,精心伺弄,悉心备至。日观夜研,以之入画。画前必有三道事要做:一曰案前净手,二曰攀枝闻香,三曰提笔养神,之后才凝神运气,注情笔端,看似偏笔奇锋,恣意挥洒;落笔之时,实则错落有致,疏密得当,不要半个时辰,一副《汉莲迎春图》就跃然纸上。与常人不同,老人着色用的不是颜料,而是用上年精挑细选出来的汉莲花瓣研磨而成的细粉,用此粉点染花叶,浓淡相宜,活灵活现,似清水芙蓉,平淡中显出孤高,娇艳中暗含清奇,真可谓神来之笔。
久之,老人的汉莲绝画在中原名响一时,长子刘清汉和次子刘清莲均得其父真传,尤其是长子的画作颇有家父神韵,在洛阳也小有名气。因此,每年三月,适逢花开,城内百姓纷纷前来赏花观画,宝马香车,来者如潮,大有压倒洛阳牡丹之势。
话说一日,两位陌生人突然来访,一番寒暄后说明来意:日军先遣队不日将攻克洛阳,队长川田先生敬仰刘老先生大名,欲索画一轴,日后定登门拜谢。“承蒙川田队长错爱,刘某身体不适,恐难从命。”没等来人坐稳,老人就起身径直出了客厅,拂袖而去,只留下两位客人气得哇哇怪叫。
果不其然,三日后洛阳城破。第四日,老人精心作务的那方汉莲被日军强行砍伐征用,看着满地零乱的枝叶和落红残花,老人深知大期将至。
当晚,老人将两子唤至膝下,神色庄重动情地说道:“汉莲本是汉代宫殿奇花异草,后汉室衰微,此花颠沛流离,庶几消灭,后有幸传入刘氏后代,但由于其极难成活,且稀缺难求,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很高的尊崇,被视为汉族圣物。这些话我本想百年之时再交代,不想……”不经意间,两行浊泪爬上了老人矍铄的的面颊,“汉倭势不两立,天下岌岌,怎能安生,如果我有变故,叶落归根,汉中是汉室的发源地,我死后就葬于此……”那一宿,老人安详坦然地说了很多,两个儿子抱着父亲的腿嚎啕不止。
黎明时分,安排两子休息后,老人起身走到画案前,提笔挥舞,挑点泼染,纵横圈点,似用毕生功力挥就了一幅《汉莲迎宾图》,待墨迹晾干后,装裱一新,放置于案头。随后默默走进卧室,从雕木红柜箱底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红布包,虔诚地打开,里面是一个黑木匣,抽出匣盖,9粒汉莲种子整齐地排列在匣底。老人凝视了匣底一会儿,然后轻轻将种子一粒一粒含进嘴里,用温水冲服了下去。做完这一切,方才缓缓地端坐于案前,闭目打坐。
第二天临近晌午,仆人收拾书房,发现老人端坐案前,但身体发硬,似是屏息而亡。顿时,刘家大小哭成一片,不大工夫,汉莲老人病亡的消息便传遍了大半个洛阳。
晌午刚过,川田便带着卫队假惺惺地前来吊唁。一进刘家大院,就安排士兵到处横冲直撞,名曰加强警戒。清莲一见,马上手执画轴迎了上去:“川田先生,先父年迈体弱,偶感风寒,不幸谢世。他临终前特别嘱咐我亲手将这幅《汉莲迎宾图》交给先生,并对当初的失礼表示歉意。”川田迫不及待地打开画轴,登时眼睛就直了,端详了片刻后连声叫好。清莲见此情景,不失时机地说道:“若不计前嫌,我愿代父赎罪,为皇军效力。”听罢此言,川田更是喜不自胜:“识时务者为俊杰,刘家处事,佩服佩服。”
“不过,川田先生,先父遗言百年之后要归葬汉中,我作为长子理应护灵回乡,还请先生……”没等清汉说完,川田便道:“理所当然,理所当然,只要不带违禁品出城,好说。”
刘老的遗体在当天下午便顺利出了洛阳城。一行人马不停蹄地经过10多天的路程,终于将遗体安全送回了抗日大后方——汉中,民间为此还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最终,清汉按父亲遗言要求,不装棺木,将刘老裸身安葬于刘邦行营故地隔壁。
而此时的洛阳发生了一件大事。原来清莲刺伤川田,撕毁《汉莲迎宾图》后自杀身亡。一气之下,川田将刘家大院翻了个底朝天,但除了发现几缸纸灰外,连一丝汉莲的影子也没找到。
兵荒马乱,汉莲也渐渐从世人的脑海中淡出,大家皆以为此花已绝。三年后,有人在刘老坟前发现了一簇簇蓬勃的汉莲,始知此花未绝,以至直到今天也被奉为绝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