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让我们告别过去,一同走进新的知识海洋。新的学期,意味着新的起点,无论你过去的成绩好坏,只要想拼搏,什么时候都不晚。试问,谁不想取得优异的成绩,那怎么做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实现我们的学习目标呢?勤奋当然是取得好成绩的首要条件,本期“主题阅读”就让我们一起随着课本,看看那些优秀的作者都是怎样勤奋学习,并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人生目标的吧!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文/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名师对对碰:《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写给同乡晚生马君则的一篇赠序。在文中,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奋、刻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字里行间充满一位长者对晚生后辈的殷切期望。全文结构严谨,详略有致,用对比说理,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读来生动感人。
这里节选的是全文第一段,写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着意突出其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从借书之难写自己学习条件的艰苦,因家贫无书,只好借书、抄书,尽管天大寒,砚结冰,手指冻僵,也不敢稍有懈怠。从求师之难写虚心好学的必要,百里求师,恭谨小心,虽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故终有所获。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比宋濂求学时不知要好多少倍,但是否如宋濂那样勤奋刻苦地学习呢?这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不求甚解(节选)
文/马南邨
應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名师对对碰:《不求甚解》选自杂文集《燕山夜话》,这是作者在工作之余,根据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撰写成的一系列短文,都发表在《北京晚报》副刊,后来结集成书。《不求甚解》一文,作者针对人们普遍存在的“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看法,坦率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这里节选的是文章第三段,讲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而会意的基础则是好读书,如果不好读书,谈什么甚解、不甚解,都是没有意义的。可以这样理解,养成喜爱读书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抓住青春大好时光,多读书,尤其是多读好书,哪怕暂时不能理解,待书读得多了,知识丰富后,自然就会豁然开朗,获得透彻深刻的理解。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不能辜负了青春少年读书增长知识的最佳时期。
劝学(节选)
文/荀?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名师对对碰:作为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代表人物,荀况曾三次担任当时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的领袖祭酒,他特别重视学习,《荀子》的开篇之作《劝学》就是论述荀子学习观的名篇。
选文部分荀子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为了把道理阐述透彻,作者采用了比喻和对比的论证方式。作者先设两喻引出论点,从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推论到积善成德,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再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最后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学习必须专一,不能浮躁。作者的这些学习观,就是在今天,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谈读书(节选)
文/[英]培?根
有些书可浅尝辄止,有些书可囫囵吞枣,但有少量书则须细细咀嚼,慢慢消化;换言之,有些书可只读其章节,有些书可大致浏览,有少量书则须通篇细读并认真领悟。有些书还可以请人代阅,只取代阅人所作摘录节要;但此法只适用于次要和无关紧要的书,因浓缩之收如蒸馏之水淡而无味。?
读书可使人充实,讨论可使人敏锐,笔记可使人严谨;故不常作笔记者须有过目不忘之记忆,不常讨论者须有通权达变之天资,而不读书者则须有狡诈诡谲之伎俩,方可显其无知为卓有见识。?
名师对对碰:读书,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人未曾舍弃的文明传统。在许多古旧住宅的匾额上,我们很容易见到“耕读传家”这四个字,由此可见,“耕读传家”已成为老百姓的共识。
至于书应该如何读,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如孔子认为读书和思考应互相结合,李清照喜欢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而朱熹则认为读书时要心到、眼到、口到。选文部分是英国哲学家培根向我们介绍的读书方法,他认为,对于不同的书应采用不同的读法,有的可以选读,有的可以浏览,有的可以通读,有的则应该精读,有的书却只需读摘要。他还认为,读书可以使人充实,讨论可以使人敏锐,笔记可以使人严谨,因此,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才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培根在这里向我们展现了另外一个读书的视角,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赞(0)
最新评论